子贡问政出自《论语》颜渊 第十二之第七,“子贡问政”,就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子贡问政原文及翻译: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老师,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回答说三条:“足兵,足粮,民信之矣”。子贡再问,说如果去掉一条,你说去掉什么呢?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如果必须再去掉一条呢?孔子回答说:“去食。”意思是不吃饭。
那么,子贡问政强调的观点是什么?通过孔子的回答,足兵、足粮都没有了,最后留下民信,则说明孔子强调人民的信任最重要,也就是取信于民!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吃饭无非一死,自古人皆有一死,死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国民失去对国家的信任而出现的崩溃和涣散,则国将不国。
实际上孔子所回答子贡的三个项目都是从为政者的角度来提出的,民众信任国家的前提是政府对民众讲究诚信,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权都在剧烈的动荡之中,孔子已经观察到了信在治乱当中的作用,所以才会有这番回答。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政府具备大丈夫的品质,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孔子又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从小处说,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从大处讲,诚信是为政之法,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古代如此,今天更应如此。古有商鞅立木取信,今有社hui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诚信,诚信历来都是做人处事所应恪守的本分。我们领导干部,尤其是手中掌握公共资源、行使公权力、实施公共管理的公仆们,更应该带头讲诚信,做守信之人,既是一项道德要求,更是一项法律义务,责任重于泰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进万丈深渊,成为金钱的奴隶,不仅害人害已,严重的会诱发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甚至wang党wang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4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账。
人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准应该以人民是否得实惠,人民是否满意为尺度,否则政绩就会走向歧途,就称不上好政绩,而是劣绩败绩。多年来,我国从上到下,衡量干部的工作一直靠数据说话,有时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数字增长,也被当作了任用提拔干部的依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无论是17届5中全会会议公报,还是10月27日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均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有专家称,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信号。这意味着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最终评价就在于‘人民满意不满意’,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
相信十二五规划后将改变这种现象,而以人民满意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尺。就像总理说的:”我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