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开心地对孔子说:“老师,我救了个人,没要官府的奖赏。”孔子一听,忙说:“你这样做是在害人。”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孔子的故乡鲁国,常有女子被别国诸侯俘虏过去做臣妾。
为了解救这些被俘虏的女子,鲁国的律令规定,只要能把被俘虏的女子赎回来的本国人,都可以得到国家的奖金。
子贡有一次赎了人回来,但不接受官府的奖金。他开心地回来告诉孔子,以为孔子会好好地夸赞他,想不到孔子听了非常不高兴。
他对子贡说:“子贡,你家境富裕,不图官府的那点奖赏,可你知道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为不够清廉,那谁还愿意去赎人呢?我很担心以后不再有人愿意向诸侯赎人了!”
子贡听了恍然大悟。
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在河边救了一个不慎落水差点丧命的人,被救的人很感激子路,就送了一头牛给他,子路毫不犹豫的开心地收下了。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很高兴。他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救掉到水里的人了!”
孔子认为,如果做善事只是为了净化自身的心灵,那是小善,真正的大善需要做更长远的考虑。
类似的事情还有吕文懿的故事。
吕文懿当宰相的时候,声望如雷贯耳,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他辞掉了官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他没料到,一回到自己的家乡,就有一个喝醉了的老乡,坐在他家门口,指着他破口大骂。
吕文懿当时并不生气,他交代自己的仆人说:“不要和喝醉了的人计较。”然后关上了家门,不再理会。
第二年,这个人犯了死罪,被送进了大牢。
吕文懿听后很后悔地说:“如果当时我稍微计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追究一下他的责任,让官府小小的惩罚,帮他戒掉大的过错,也不至于让他沦落地这个地步啊,我真是好心办了坏事!”
所以我们做好事,不能只关注行为本身,而要看这个行为长远来说,对他人和对社会的影响究竟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然后再慎重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