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柚子
编辑 |束竺
鸡蛋,几乎是家家户户厨房里都有的食材。它不仅营养丰富,味道也十分可口,在擅长厨艺的人手中,蛋更是能千变万化,让人百吃不厌。
古往今来,人们对蛋的热爱一直十分浓烈,也衍生出了不同的喜好。
有人喜欢吃农家散养的鸡蛋,于是衍生出了专门的“柴鸡蛋“、”笨鸡蛋“;有人喜欢吃经过不同处理的蛋,于是有了”皮蛋“”咸蛋“”变蛋“等等;有人喜欢吃不同成长阶段的蛋,于是有了专门的”毛鸡蛋“、”活珠子“……
早在先秦时期,也有人对鸡蛋产生了特殊的需求:他要吃公鸡蛋!
如果是在现今社会科技发达,抛开伦理道德的因素,也许真能让他满足这个离谱的要求。但是在先秦时期,这个要求不啻于天方夜谭。
当时,有一个孩子解决了这个问题。
公鸡蛋的长生路
公鸡蛋这个离谱的词是怎么在先秦时期出现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基本都是明面上是一体的:我们都是同一个国家的,外敌来了大家都会团结起来一起抵御。但是内里都是稀碎的,这是个小国家,那也是个小国家。
大家都属于还留有周朝的余荫,文化体系其实也大差不差。大家相互之间打来打去,国君忙着拉同盟,不是去打领土就是想办法自保,忙得焦头烂额。
国君们对于自己的事业都有一些独特的执着。有的是希望继承家业,祖辈留下的财产不能败在自己手里了。
有的是沉迷享乐,一统天下才能永葆快乐。有的战战兢兢,只想做一条咸鱼,天天都在考虑该抱哪个国家的大腿了。
秦王也有自己的执着。他想要将自己的地盘扩大,最好能够统一全国,胜过周朝。
为了能达成梦想,他觉得自己必须活得够久,才能不断开疆扩土,开创新的盛世。秦王开始了追求长生之路。
机缘巧合下,秦王从道士那里得知,公鸡蛋可以长生。
换成现在,基本没人信这种鬼话,甚至会反手一个暖心电话,送他去吃国家饭。
但是在当时,百家争鸣,各种文化异彩纷呈,人们信什么的都有。插一句,我国真正大规模破除封建迷信要到近现代。
因此,道士的话虽然现在听起来荒谬,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可信度并非为零。
对于致力于追求长生的秦王来说,这也不失为一个希望。
当时没有被长生虚梦蒙蔽双眼的大臣们,纷纷委婉阻止。传出去,真的会变成大家的笑话,以后再别的国家面前又多了一个需要抹去的污点。
但秦王很坚决,一定要找公鸡蛋。长生的萝卜就吊在眼前,很难不去试试,况且这比人牲什么的友好多了。
以秦王的身份自然是不需要亲自去寻找。那么派谁去呢?
器重的臣子们?不可能!秦王虽然是很想长生,但是基本的职业素养还是在的,得了长生丢了国家的事他可不会去干。
让得力的手下抛下手里的国计民生就为了寻一颗缥缈的公鸡蛋,怎么看都是昏君才干得出来的事吧?
下令让百姓去找?也不行!各国之间奸细蹿来蹿去的,发告示给百姓,不就等于告诉各国奸细:我有一个漏洞,你们想干掉我的可以抓住机会各凭本事了!
他虽然挺迫切的,但也不想和公鸡蛋同归于尽早登极乐。
秦王思来想去,这事只能自己找个合适的人选低调进行。这个人做事必须妥贴些,不至于还没找到公鸡蛋就让事情家喻户晓,也要手中有些权势,能调动一些资源避开一些耳目,还要……
思来想去,秦王终于在大臣们中间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有的资料说是甘茂,有的资料说是甘茂的儿子,也没有确定的结论,以下就暂时统称为甘大臣。
秦王把甘大臣喊进宫,交给了他这项重任,并给了他一个期限,告诉他期限内交不出公鸡蛋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罪责。
甘大臣很忧心。他也不相信道士的话,觉得他在胡说八道忽悠秦王。现在,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信念,暂时代入秦王的信仰,然后去找一个他觉得不可能会出现的东西。
等着他的基本就是牢狱之灾。这个时候秦国还实行连坐,也就是说甘大臣的家人也要一并受罚。
甘大臣没办法,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同时还得注意善后,不能让这件事成为别国嘲笑秦国的话柄。
然而,派出去的人是一拨一拨,传回来的消息没一个能用的。
甘大臣觉得心力交瘁,在家里愁眉不展连连叹气。离秦王给的期限越近,甘大臣就越是坐立难安,生出了一种天要亡我的绝望感。
他只能继续着之前的安排,明知希望渺茫也只能等待——等待有手下人传回消息告诉他,出现了不可能会存在的公鸡蛋。
2、生孩子的大臣
甘大臣家里有一个小辈,名为甘罗,从小就被家里长辈带在身边,展现出了异常的聪慧头脑。(这里长辈是甘茂。)
甘罗看到最近一段时间家里的氛围很是沉闷,甘大臣又总是皱着眉头,他断定家里一定是出了大事。
小小年纪的他不想只是一无所知地旁观,他也想为家里出一份力。
他主动去询问甘大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甘大臣看到年纪小小的甘罗,却是有了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反正都死到临头了,无辜的甘罗也要受牵连了,他索性也不再隐瞒。
另一方面,甘罗是他看着长大的,从小就具有超越一般人的智慧,甚至比起一些大臣也不遑多让,他想不如让甘罗试试看,也许他有什么办法。
于是甘大臣就把整件事情都告诉了甘罗。
甘罗听完后想了想,就有了主意,他告诉甘大臣明天自己代替他去上朝,就能把事情解决。
甘大臣一听甘罗有办法,立马就答应了。虽然这样的作法不符合规矩,但是现在全家都要遭殃了,还不如放手让甘罗去做,成功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不成功也不会比现在更糟糕了。
第二天,当秦王在朝会上准备拿自己的公鸡蛋的时候,看到的就是站在甘大臣位置上的小小甘罗。
这是前所未有的事,秦王觉得有些奇怪,不过他更关心自己的公鸡蛋,暂时不打算立刻治罪。
秦王询问甘罗,为什么甘大臣没有来上朝。甘罗不像同龄的孩子一般见到气场强大的秦王就胆怯,他不慌不乱,神情严肃认真地回答,说是甘大臣在家里努力生孩子。
秦王觉得不可思议,仿佛被一个小孩子愚弄了,生气地指责甘罗在胡说。从来只有女子会生孩子,男子怎么可能会生孩子?
甘罗并没有因为秦王生气而有所退缩,他接着男子不会生孩子,将把话题转到了公鸡蛋。
秦王其实话说出口心里就有些隐隐地明白了,再加上甘罗把话一挑明,他也就彻底醒悟过来了。
甘罗的举动,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家族,也成功让自己的聪慧被所有人记住。
少为丞相
在公鸡蛋事件之后,大臣们提到甘大臣都会想起他家小小年纪的少年——甘罗。
而甘罗也很争气,作为自小被甘茂亲自教导的孩子,他越长大就越是聪慧,犹如一颗珍珠,随着岁月的增长在甘家这个蚌壳的悉心养护下,越来越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少庶子是什么概念?翻译一下,就是当时年轻的家臣。很难用现代的什么地位去等同于这个职位。只能粗略片面地表述下,就是丞相最核心的智囊团。
丞相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家臣,丞相有什么要去做的,找家臣。有些家臣也许在明面上的权力不是很大,但是实际上,他因为背靠丞相,能够调动的资源是十分庞大的。
这种体系,是春秋战国的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政治体系,有些国君势弱的国家,权利甚至集中在家臣手中。
可以说,甘罗小小年纪就做到了许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做到的事。
但甘罗并不满足于此,自小在身为丞相的祖父的教导下,显然他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明确远大的期待。为此,甘罗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能让他充分展现自己的才智。
这年,秦王和丞相吕不韦把目光放在了赵国。但是想要拿下赵国,只靠秦国自己的力量有些困难。
秦国必须找个盟友,才能保证最大限度的安全和利益——和秦国一样紧挨着赵国的燕国就很合适。
但说服燕国并不容易,更难的是,秦国还要在结盟的基础上尽可能获取利益,因此出使燕国前去商谈结盟的人选非常重要。
吕不韦早前已经派了蔡泽打入燕国内部。蔡泽早年曾智辩范雎,不论是思维还是外交语言能力都十分出色。他在燕国站稳了脚跟,说服了燕王答应结盟之事。
现在,秦国需要有人出使燕国,以示诚意并定下结盟细节。吕不韦选择了张唐,但是张唐不肯去。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性比较强,某个人才和另一个国家有仇怨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有些特殊的人才甚至是因为在本国犯下大罪而出逃外国。
张唐不愿意去,是因为出使燕国要经过赵国。张唐曾经是秦国攻打赵国的主力人员,赵王恨他恨得牙痒痒,在国内下了一道专门针对他的命令。
张唐如果经过赵国,一个不慎,是真要吃一顿苦头的。
吕不韦也知道情况,但是张唐真的拒绝了他也不能强压着张唐去。吕不韦犯愁了,张唐不愿意去,一时间他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人选。
甘罗了解到这个情况,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主动去见了吕不韦,说自己可以去说服张唐出使燕国。
甘罗主动找到张唐,他并不是硬生生地去转达吕不韦的命令,而是先和他聊天。
甘罗询问张唐他和白起相比怎么样。张唐回答,自己的功劳比不上白起。甘罗确认了一遍。
然后他没有接着白起的内容再问下去,转而问张唐,范雎和吕不韦谁的权势大。张唐回答是吕不韦。甘罗又确认了一遍。
这时,甘罗才把刚才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问句联系起来,通过一个事实说服了张唐。当年范雎想攻打赵国,白起阻拦,后被范雎绞杀,而现在张唐正是处于白起的位置上。
张唐瞬间就想明白了,他答应听从吕不韦的命令。不久,张唐就备好了车马,准备出发。
其实到了这里,甘罗的任务可以说是完美完成了。但是,他想的远比一般人更完善。他知道,这件事并不是光靠说服张唐就能达成的,赵国仍是阻碍秦燕结盟的绊脚石。
甘罗又主动向吕不韦发出请求,自己前往赵国,说服了赵国国君以出让领土为代价和秦国结盟。
之后,赵国按照结盟的计划,攻打了燕国,秦国作为盟友又得到了一些领土。
在这场和两个国家的结盟计划中,甘罗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成功劝服了张唐,还推波助澜帮助秦国以较小的代价拿下了大片领土,充分展示了自己。
最终,甘罗年仅十二岁就官拜丞相,成就了古代的一个传奇。
甘罗小小年纪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大难题,不仅保全了岌岌可危的家族,也让秦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退可保家卫国进可开疆拓土。
在甘罗十二岁登上丞相之位后,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就戛然而止了。有的人猜测甘罗是生了重病不治而亡,有的人猜测他是被政敌嫉妒所暗害,也有的猜测他之后平平凡凡泯然众人无事可书写。
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只能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证据能出土,才能让我们能够解开对这位少年天才之后人生的疑惑。
甘罗的人生不可复制。他生而天才,又从小接受作为宰相的祖父甘茂一对一的教导。
这种几乎出生就站在顶点的条件,是我们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用开玩笑的话说就是,甘罗投胎的技术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
但这些不足以让甘罗流传后世。历史上这样的人数不胜数,大多数也许能在当世被人羡慕,却不会在史书上留存有只言片语。
那我们为什么到了现在还会对甘罗的故事津津乐道呢?我想大多数人是在寻求他身上我们一般人也可以拥有的特质。
我们想要像甘罗一样,面对危险,仍能冷静思考从中找出相对完善的解决办法;面对不合理的权势和要求,仍能不卑不亢地反驳坚持自己的风骨;面对困难,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抓住机会逆风翻盘;面对工作,能够用自己的努力换取想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