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庄子·人间世》| 颜回领悟的终极境界——心斋·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庄子·人间世》| 颜回领悟的终极境界——心斋·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古典读书治学生活 访问量:4884 更新时间:2023/12/26 8:18:49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人间世》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在没有经历夫子的“心斋”教诲的时候,我还觉得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存在,在体验了夫子的“心斋”教诲后,我找不到那个实在的颜回了,这就是虚空的境界吗?

这个时候,我们在回忆一下“心斋”——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听之以气”,虚而待物,虚掉自己,人与物的边界模糊了,只剩下感知、觉知和气之动,这就是在《逍遥游》篇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境界,进而才会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说。

夫子曰

颜回交出自己的心斋心得体会,如同博士生毕业答辩,这是重要的时刻。也如同禅师之间的印证,电光火石,当下证悟。

孔子的回应非常精彩,这是在庄子的文本的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值得慢慢品味。庄子借着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把他自己的思想表述了出来,这就是寓言,寓其真意于故事之中。

在西方,有柏拉图对话录,也是这种形式。而《论语》其实也是这种语录、对话的形式,在特定的境遇里,自然地生发出一种思想,自然而然,比纯然地说理要好很多。

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

“尽矣!”,这是对颜回体悟的肯定。你完全理解了。《黄帝阴符经》里首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就是知行合一了,彻底地打通了知与行之间的滞碍,且行得恰到好处。

“吾语若”,那么我再和你深入谈一谈的意思。

“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深入在名利的樊笼里而不被名利所动,类似于出淤泥而不染。“樊”,就是人世间,就是名利场,也可以说是身在局中。谁能在樊笼里超脱?是入世,还是出世?庄子的选择是间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

“入则鸣,不入则止”,比如向卫君表明观点,他听得下去,那就深入说下去,他听不进去,那就适可而止。这就是我们做事情,把自己的期待放下,把自己的私心放下,在一个整全的视野,观其事到底如何走下去。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观点来思考、处理问题。放下是很不容易的。空掉自己,回到当下之实际境遇,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有道则行,无道则隐”。

“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门,门径,方法,经验,有益的。毒,有害的,陷阱,诱惑等等。按照常理,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对于门,就是想进去,对于毒,就远远避开。“无门无毒”,就是打破这些“门”、“毒”的固化概念,放下经验,概念,当下地、实事求是地、真实地面对一切。“一宅”,就是当下的一个境遇。“寓于不得已”,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身处其中,既是观察者者,也是体验者,既没有完全的主动,也并非仅仅被动,这叫不得已,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不能随心所欲。所以,不能用过去的经验来应对当下的境遇,而是回到当下,回到实际的情景中。“则几矣”,几微,精微,这样就能用好经验,有不被经验所限制,回到人的自觉、觉知,实时地应对当下的问题,这就是活泼泼的心志。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绝迹”,就是不去作为。“无行地”,行而不留下痕迹,无入而不自得,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前者是小乘,后者是大乘。“为人使”,被世人驱遣容易伪装,受自然的驱遣便很难作假。“为人使”,多是世间的利益计算,“为天使”,就是顺着自然的天性,合于道而为,顺人性而为,不是一己之想法,观点。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听说过凭借翅膀才能飞翔,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听说过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

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经历经验建立起来的认知认识外物,但是每个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格局也就不一样。大格局的人,思维,心思都比较开放,对于未知,“阙如也”,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去否定,也不迷信,能探究则探究,探究不下去则放在一边。很可能时机一到,最后就理解了。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阙”,城门口,是一个通道。词,也有上阙,下阙,一首词在中间空出一段,等待一段,这是一个节点。阙,就是一个“空”处,这个空啊,各家学说都非常重视。

老子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出,就是等待新的发生。一年四季,生长收藏,收藏,就是空掉春生夏长,才会有新的春生与夏长。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就是孔子之空慧。

“虚室生白”,真空生妙有,天地有妙趣。老子是这样讲的“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中国文化,特别重视留白,书法如此,国画如此,音乐如此。“此时无声胜有声”,当此谓也。我们传统的庭院布置,就是要留出一个留白的空间。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要多一些余闲,忙里要偷个闲。定期静坐,调整身心。

“吉祥止止”,吉祥就是美好,美好的东西是止不住的。你越想留住,你越是留不住。所以当我们不执著的时候,当我们身心随万物沉浮的时候,当我们顺着自然之性的时候,美好就生生不已,生生不息啊,这就是“吉祥止止”。“煮茶伴书眠,无事小神仙”,不执著,生命便可能“吉祥止止”。

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而那些不能处在吉祥状态的人,总是和吉祥状态背道而驰的人,总会处在不安的状态,焦虑的状态,总想着吉祥如来,却总是不可得,总是怀念过去的美好,厌恶当下的状态,心乱神疲,忙于奔命。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徇耳目内通,人通过眼耳鼻舌身去感触、觉知、认识这个世界的,内通,就是有觉知,内不通,这是麻木不仁。“外于心知”,不被固化的概念、对象化的认知多拘束,就是超脱于概念化的头脑。这样的人,就是鲜活的人,就是不固化的人,就是空掉自己的人,就是孔子说的“空空如也”,这样,不带成见,不带有色眼镜,不带滤镜,回到真实,实事求是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就是通达之人,孙武讲,这是“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也是“阴阳不测之谓神”。

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这就是万物的变化,是禹和舜所把握的要领,也是伏羲、几蘧所遵循始终的道理,何况普通的人呢!”

“伏羲、几蘧”是圣王,圣人,他们能顺应万物的变化,因应万事万物的变化,协调天人关系,以平天下。从颜回起心动念,想去卫国说服卫君开始,一直到这里,师生之间的对话,逐渐地深入,层层递进,一直到终极的境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之途,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感悟,能行动,能自觉,不断地上达,跟得上老师的引导,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更多文章

  • 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孔子最为赞赏的是颜回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孔子,李斯,周敦颐,儒家,颜子

    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孔子最为赞赏的是颜回李斯,楚国人,少年时家境贫寒,成年后被人荐举看管粮仓的小吏。一次,李斯上茅厕,看到茅厕的老鼠争咀着脏东西,每当有人或狗靠近时,就惊吓得四处窜命;回到仓库时,他却发现这里的仓鼠细嚼粟米,占住大屋,见到人也不害怕。于是,幡然顿悟,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

  • 北宋新旧士大夫的矛盾,使得颜回走上神坛,落魄士大夫仍深爱人间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儒家,孔子,周敦颐,士大夫,儒学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孔子对他的弟子颜回极度赞赏,他认为颜回的这种精神正是“乐天知命”的表现,孔子本人也有过一段相似的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颜之乐”成为北宋时期理学的重要命题,它给普通人尤其是失意的读书人提出了另一

  • 剑来:魏檗这厮不厚道,陈平安苦劝半天没结果,颜回一说就成

    历史解密编辑:小馨讲故事标签:陈平安,没结果,魏檗,神号,山神

    剑来:魏檗这厮不厚道,陈平安苦劝半天没结果,颜回一说就成ACG漫后街2022-08-2423:33贵州文化领域创作者关注#今晚剑来还是拳来#导语:关于魏檗神号一事,大家都是很上心的。作为宝瓶洲五岳之首,魏檗这边的封神宴,肯定是最为热闹的,晋青和范俊茂他们四个没法与之相比。既然是封神,那么神号一事,显

  • 《庄子》田子方篇:颜回的困惑

    历史解密编辑:心理慢说标签:庄子,田子,孔子,夫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据传庄子隐居南华山,唐玄宗天宝初年,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下面来看看其中的“田子方篇”:1.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

  • 儒家四圣,孔子、颜回、孟子、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孟子,曾国藩,孔子,儒家,朱熹

    儒学在中国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最根本的原因,儒学很好的保护世俗文化.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神学和宗教从来没有占据文化主流位置,因此中国文化延续了5000年,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先说孔子,贵族血统,家道没落,从事儒这个职业。老夫子开创了私塾,普及教育。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老夫子

  • 颜回为何能成为孔夫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颜回排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潇洒故事哥标签:孔子,子贡,颜渊,夫子,贤人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假若要给孔夫子的门下的七十二贤人按照水浒传梁山英雄那么排个座次,第二把交椅恐怕争议极大,而第一位必然是颜子渊。孔子不止一次的称赞颜渊,一直以来,孔子都把颜渊做为自己儒道的继承人来看待。那颜渊到底为何得到夫子如此青眼有加?首先第一点,颜渊的“仁”;孔子在《论

  • 孔子和颜回:颜回煮粥时“偷”喝粥,子路看到后告诉了孔子,孔子的做法让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静静喝糖水标签:孔子,儒家,子路

    《西南联大国学课》以“儒、释、道、法、名”五个方向,梳理国学的重要精神。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儒学。儒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而儒家的精神只有一个字,那就是“仁”!何为仁? 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克去一己之私,复礼就是恢复天理之公。按现代的解释就是要做到仁,就要做到寡欲知足、自强不息、爱人如己

  • 儒学视域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张艺腾数码知识标签:孔子,论语,儒家,圣贤,乐道,儒学

    孔子善讲“乐”。《论语·雍也》篇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评价,他赞叹颜回“贫穷却不改其乐”,真是贤能。关于孔子提到的“贫而乐”,历代的儒家学者各有见解,后世对颜回之乐的研究和解读也不尽相同。本文结合

  • 孔子为何对对颜回的评价这么高颜回死于何时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在颜回存世的短短四十年里,大部分的时间是作为孔子的学生,追随着孔子走在寻求儒家思想实现的路上,颜回没有留下太多的故事,也没有做过官,其言行大多是在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行的《论语》中,用现在世俗的眼光来看,颜回的一生是失败的,因为颜回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维持。颜回是聪慧的,孔子的大弟子

  • 解析孔子为什么最喜欢颜回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孔子,子贡,儒家,贤德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是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于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这在其三千弟子中是唯一的,可以说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是最喜欢颜回的,孔子将这种喜欢溢于言表,丝毫不加以掩饰,在那么多的弟子中孔子为什么单单最喜欢颜回呢?下面小编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孔子喜欢颜回的原因。首先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凡事老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