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人间世》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在没有经历夫子的“心斋”教诲的时候,我还觉得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存在,在体验了夫子的“心斋”教诲后,我找不到那个实在的颜回了,这就是虚空的境界吗?
这个时候,我们在回忆一下“心斋”——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听之以气”,虚而待物,虚掉自己,人与物的边界模糊了,只剩下感知、觉知和气之动,这就是在《逍遥游》篇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境界,进而才会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说。
夫子曰
颜回交出自己的心斋心得体会,如同博士生毕业答辩,这是重要的时刻。也如同禅师之间的印证,电光火石,当下证悟。
孔子的回应非常精彩,这是在庄子的文本的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值得慢慢品味。庄子借着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把他自己的思想表述了出来,这就是寓言,寓其真意于故事之中。
在西方,有柏拉图对话录,也是这种形式。而《论语》其实也是这种语录、对话的形式,在特定的境遇里,自然地生发出一种思想,自然而然,比纯然地说理要好很多。
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
“尽矣!”,这是对颜回体悟的肯定。你完全理解了。《黄帝阴符经》里首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就是知行合一了,彻底地打通了知与行之间的滞碍,且行得恰到好处。
“吾语若”,那么我再和你深入谈一谈的意思。
“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深入在名利的樊笼里而不被名利所动,类似于出淤泥而不染。“樊”,就是人世间,就是名利场,也可以说是身在局中。谁能在樊笼里超脱?是入世,还是出世?庄子的选择是间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
“入则鸣,不入则止”,比如向卫君表明观点,他听得下去,那就深入说下去,他听不进去,那就适可而止。这就是我们做事情,把自己的期待放下,把自己的私心放下,在一个整全的视野,观其事到底如何走下去。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观点来思考、处理问题。放下是很不容易的。空掉自己,回到当下之实际境遇,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有道则行,无道则隐”。
“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门,门径,方法,经验,有益的。毒,有害的,陷阱,诱惑等等。按照常理,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对于门,就是想进去,对于毒,就远远避开。“无门无毒”,就是打破这些“门”、“毒”的固化概念,放下经验,概念,当下地、实事求是地、真实地面对一切。“一宅”,就是当下的一个境遇。“寓于不得已”,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身处其中,既是观察者者,也是体验者,既没有完全的主动,也并非仅仅被动,这叫不得已,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不能随心所欲。所以,不能用过去的经验来应对当下的境遇,而是回到当下,回到实际的情景中。“则几矣”,几微,精微,这样就能用好经验,有不被经验所限制,回到人的自觉、觉知,实时地应对当下的问题,这就是活泼泼的心志。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绝迹”,就是不去作为。“无行地”,行而不留下痕迹,无入而不自得,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前者是小乘,后者是大乘。“为人使”,被世人驱遣容易伪装,受自然的驱遣便很难作假。“为人使”,多是世间的利益计算,“为天使”,就是顺着自然的天性,合于道而为,顺人性而为,不是一己之想法,观点。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听说过凭借翅膀才能飞翔,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听说过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
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经历经验建立起来的认知认识外物,但是每个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格局也就不一样。大格局的人,思维,心思都比较开放,对于未知,“阙如也”,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去否定,也不迷信,能探究则探究,探究不下去则放在一边。很可能时机一到,最后就理解了。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阙”,城门口,是一个通道。词,也有上阙,下阙,一首词在中间空出一段,等待一段,这是一个节点。阙,就是一个“空”处,这个空啊,各家学说都非常重视。
老子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出,就是等待新的发生。一年四季,生长收藏,收藏,就是空掉春生夏长,才会有新的春生与夏长。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就是孔子之空慧。
“虚室生白”,真空生妙有,天地有妙趣。老子是这样讲的“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中国文化,特别重视留白,书法如此,国画如此,音乐如此。“此时无声胜有声”,当此谓也。我们传统的庭院布置,就是要留出一个留白的空间。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要多一些余闲,忙里要偷个闲。定期静坐,调整身心。
“吉祥止止”,吉祥就是美好,美好的东西是止不住的。你越想留住,你越是留不住。所以当我们不执著的时候,当我们身心随万物沉浮的时候,当我们顺着自然之性的时候,美好就生生不已,生生不息啊,这就是“吉祥止止”。“煮茶伴书眠,无事小神仙”,不执著,生命便可能“吉祥止止”。
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而那些不能处在吉祥状态的人,总是和吉祥状态背道而驰的人,总会处在不安的状态,焦虑的状态,总想着吉祥如来,却总是不可得,总是怀念过去的美好,厌恶当下的状态,心乱神疲,忙于奔命。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徇耳目内通,人通过眼耳鼻舌身去感触、觉知、认识这个世界的,内通,就是有觉知,内不通,这是麻木不仁。“外于心知”,不被固化的概念、对象化的认知多拘束,就是超脱于概念化的头脑。这样的人,就是鲜活的人,就是不固化的人,就是空掉自己的人,就是孔子说的“空空如也”,这样,不带成见,不带有色眼镜,不带滤镜,回到真实,实事求是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就是通达之人,孙武讲,这是“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也是“阴阳不测之谓神”。
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这就是万物的变化,是禹和舜所把握的要领,也是伏羲、几蘧所遵循始终的道理,何况普通的人呢!”
“伏羲、几蘧”是圣王,圣人,他们能顺应万物的变化,因应万事万物的变化,协调天人关系,以平天下。从颜回起心动念,想去卫国说服卫君开始,一直到这里,师生之间的对话,逐渐地深入,层层递进,一直到终极的境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之途,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感悟,能行动,能自觉,不断地上达,跟得上老师的引导,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