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阳之战”沉灶产蛙的背后是蕴含着赵襄子怎样的战争智慧?

“晋阳之战”沉灶产蛙的背后是蕴含着赵襄子怎样的战争智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萌的很呐 访问量:1444 更新时间:2023/12/25 23:03:40

导言

在滚滚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能在长河中激起波澜的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这些在关键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成为了一座座记录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里程碑。 “晋阳之战”无疑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这场自公元前455年一直打到公元前453年的战争,最终以赵襄子反败为胜,智伯身死族灭,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土地而结束,自此揭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作为弱势一方的赵氏通过赵襄子的积极应对,全民皆兵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赵襄子在 “晋阳之战” 中展现出来的战争智慧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后世学习的地方。笔者本将从 “晋阳之战” 入手,您剖析 “晋阳之战” 中赵襄子的战争智慧,供大家学习讨论。

一、“晋阳之战”因何爆发

“晋阳之战” 为春秋战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役,《战国策》、《史记》等古代文献对这场战争均有所记载。据记载这场战争爆发的表面原因为: 智伯无理索地,韩氏、魏氏均畏惧智氏的实力,两家均献给智伯一“万家之邑”,频频得手的智伯在得到两个“万家之邑”后,再次向赵氏要蔡、皋狼两地,赵襄子不给,于是智伯联合韩氏、魏氏两家攻打赵氏,“晋阳之战”一触即发。

通过参考史籍资料,笔者认为 “晋阳之战” 的爆发不仅仅是表面这个原因,其背后还隐藏着如下三个原因,智、赵一战不可避免:

赵氏经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实力越做越大,同样作为晋卿的智氏一直将其视为威胁,欲除之而后快; 两家矛盾由来已久,春秋末期智氏曾上书要求将赵氏、中行氏、范氏一网打尽.。 荀跞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祸者死,载书在河。今三臣始祸,而独逐鞅,刑已不钧矣。请皆逐之”。——《左传·定公十三年》

韩、赵两家联名向晋君求情才未得逞,此后智氏又趁赵氏危难之际逼杀了赵氏谋臣董安于,趁机削弱赵氏家族势力。 后智氏成为众卿之首,晋国政事皆由智伯决定,已经有代晋之心的智伯将韩、赵、魏三家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三家之中最强势的赵氏更是首当其冲。

2. 赵氏与智氏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彼此相冲突; 赵氏战略为北进,向狄戎之地开拓,赵襄子出兵伐代,将代纳入赵氏的版图,并意图吞并中山国。 但智氏也有北进之意,且对于中山国也是垂涎三尺,如此竞争关系之下,智氏与赵氏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3. 智伯索地,意在激起战争,此战是其有意为之; 智伯索地为一家家逐步进行,由弱到强。如果索地成功,即可成功扩大领地,如果哪家不给,就联合另外两家趁机打击一家,此举稳赚不赔。当韩魏两家均向智氏屈服,智氏就更有底气来打击赵氏了。因此给赵氏要地的时候点名要 蔡、皋狼 两地。 两地地理位置特殊,在晋阳的西侧,得此两地即可阻断赵氏北进的战略目标。皋狼还是周室封给赵氏祖先的第一块地方,即赵氏之根,对赵氏一族意义重大。智伯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城池就是料到赵氏不给,好有理由能联合韩、魏彻底消灭赵氏。

由以上原因可知道,智氏并非仅仅无理索地,而是智氏实力强大之后有意为之,随着情况对自己越来越有利,遂一不做二不休想趁此一举消灭赵氏,这样最强的对手解决之后,消灭韩、魏就是手到擒来了。

二、民心向背,此乃战争之关键

既然拒绝了智伯要地的请求那么就要做好准备迎接战斗,要迎接战斗就要选一座最有利的城池。当时的赵氏已经有 皋狼、晋阳、长子、楼、温 等十几座城池,赵襄子最终选择的城池无疑透露出其超高的智慧:

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鐸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资治通鉴》

赵襄子在选择最后的阵地的时候,否决了 “城厚且近”的长子,否决了“仓库实”的邯郸,却选择了“民必和”的晋阳。 从赵襄子的选择可以看到赵襄子侧重的是民心所向, 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是富裕的物质、不是高大巍峨的城墙,而是百姓的支持,民心所向才是胜利之本。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无比正确的,在 “沉灶产蛙 ”,树上睡觉之时,仍旧 “民无判意” 。 最终坚持到战争的胜利,可见民心所向乃是胜利之关键,赵襄子这一超前的战争思维,无疑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以人为本,积极备战,抓住机会,绝地反击

已然决定将晋阳作为最后的阵地,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备战,如何找到对方的破绽,如何把握战机扭转战局就成了赵襄子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赵襄子在备战与战争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应对,几番针对性的部署也是包含了超高的战争智慧,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自身端正态度,前线备战亲力亲为; 为争取时间,让延陵王先行入晋阳加强晋阳城的防卫,赵襄子随后赶到,然后亲自到晋阳城视察,看府库是否充足,粮食是否足够等问题,向群臣以及百姓表明了一种端正的态度,并且让百姓感受到首领的存在。 此举极大端正群臣与百姓的态度,提高了军民士气。 备战过程中以人为本,放下身段充分调动起臣子的积极性; 早在选择最后阵地之时,赵襄子便向臣子发出 “吾何走乎” 的询问,调动手下人才纷纷献计策,调动了人才积极性,消除了内部隔阂,统一了内部意见。 召张孟谈曰:“吾城郭之完,府库足用,仓廪实矣,无矢奈何?……”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战国策》

在视察完府库与仓廪之后,再次发出“奈何”,“若何”的请教,有效的激发起臣子对于战争的重视程度,群策群力,为战争胜利打下基础。

3.晋阳之战打了三年,城内军民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赵襄子巧妙抓住智氏与韩、魏之间的矛盾,展开外交手段,以“唇亡齿寒之理”游说韩氏、魏氏的首领,争取到了韩魏的支持,打破了智、韩、魏的联盟,从而迎来了战争的转折。

4.当胜利的天平向赵氏倾斜时,赵襄子有效的把握住进攻智氏的最好战机; 赵氏既已争取到韩氏、魏氏的加入,如何把握住有利战机,从而一击必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入见知伯,出更其姓。今暮不击,必后之矣。”襄子曰:“诺。”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战国策》

赵襄子为何认为此时是最好的时机呢?以下三点可以看出: (1) “出更其姓”,可以看出智氏内部意见已经不统一,智氏家臣已然开始为自己找后路了。(2) 对于家臣的劝谏,智伯陷入盲目自信之中,对韩魏两家疏于防范(3) 趁夜色进攻可谓占尽天时,三家联军同时发动进攻,一击必杀;

赵襄子在备战与战斗中充分的激发身边谋臣武将的积极性,统一了内部思想,做足了防御准备。 在战争之时,敏锐的把握住住对方的薄弱之处,利用外交手段使得胜利的天平向自己方倾斜 。在具体战术实施时,充分考量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斩草除根,暴力震慑

智伯在睡梦中被大水冲了军营,眼见败局已定,匆忙逃窜,以求得东山再起,结果跑到榆次就被赵军追到活捉,赵襄子将智伯杀死,并且 “漆其头以为饮器”。 之所以要这么做,愚以为赵襄子有以下两点原因:

就和《史记》中记载的一样,赵襄子被智伯差点灭族,心生怨恨,将他杀死依旧不解恨,将他的头制成饮酒之器方解心头之气。 通告天下,震慑人心,谁敢和智伯一样与我赵氏为敌,智伯就是他的下场。在这里不能说是“杀鸡儆猴”了,应该说是“杀虎儆猴”,智伯的强大晋国卿族那是看到眼里的。 赵襄子除了杀死智伯之外,还伙同韩、魏两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顺带屠杀了智氏宗族。之所以与韩、魏一起去瓜分并屠杀智氏宗族,除了要与韩魏一同分蛋糕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 即将韩、魏共同拉到智氏宗族的对立面来,以防止智伯侥幸存活的后人子弟伙同韩魏两家再生出祸端。

如此可看出赵襄子心思缜密,不但要灭其敌,还要灭其势。剿灭敌人的同时,还不忘从心理层面震慑其余观望的力量。在与同盟分享利益的同时,也不忘将风险共同分担出去,此举使得同盟在抵抗外来风险时更加牢不可破。

编者结语

“晋阳之战” 的胜利实现了赵氏彻底铲除智氏这一宿敌的愿望,新兴的赵氏政权经受住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自此赵氏可获得了更加宽松有利的发展空间。 韩赵魏三家共同瓜分智氏的土地,三家领域大体划定,此战基本奠定了战国初期赵氏家族的版图。

赵襄子与其臣民在这场战争中接受住了考验,赵襄子放下身段,重视人才,积极备战。在战争之前将“人和”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军民士气,汇集臣民智慧,充分发挥臣民的主观能动性,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仍旧“民无判意” 。 在战争中头脑清醒,嗅觉敏锐,巧妙发现并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分化联盟,争取同盟,抓住战机,一击必杀,清理残敌,敲山震虎,斩草除根,彻底取得“晋阳之战”的全面胜利。

赵襄子在晋阳之战中表现出重视战争、重视民心、重视人才、分化敌人、争取同盟等高超的战争智慧无疑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

标签: 赵襄子晋阳韩魏战争智伯

更多文章

  • 春秋时代,姑布子卿诱导赵简子,颠覆嫡长子继承制,扶立赵襄子

    历史解密编辑:闲云清意标签:孔子,先秦,周朝,赵简子,赵襄子,赵毋恤,姑布子卿,春秋(书)

    周朝选择继承人、接班人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从众多的儿子们中选择政权、事业的继承者时,要选择正妻所生的儿子,而且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不管他贤能与否;要选择地位尊贵的儿子,不能按照所有儿子的年龄大小来排序选择。这是规定,是政府的规定,是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宗法制度。既然是制

  • 这座博物馆有一个镇馆之宝鸟尊,经过研究,怀疑它是赵襄子的遗物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解密标签:墓葬,铭文,青铜,文物,鸟尊,周朝,先秦,赵襄子,博物馆,镇馆之宝

    在西方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精品文物也不计其数,还有很多是他国流失的文物。比如,在美国华盛顿州,有一座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它的镇馆之宝是一件我国春秋时期的鸟尊。专家们表示,这件鸟尊谜团重重,它的主人究竟是谁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

  • 山西历史名人 之十 赵襄子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赵襄子,豫让,三家分晋,智伯,赵简子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左传也作赵孟。春秋末叶晋国卿,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奠基人。公元前500年立为世子,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继承父业,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与其父赵鞅(即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赵襄子为赵鞅之子,因其母是从妾,又

  • 三家分晋:赵襄子家事难理乱社稷,韩魏受难,魏斯兢兢业业得天眷

    历史解密编辑:半夏微澜史标签:赵襄子,魏斯,韩魏,三家分晋,秦国,春秋

    《左传事纬》中评价: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读《春秋》之终,而知战国之始也。这说的是春秋战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三家分晋”,它不光关系到一族、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三家分晋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由此拉开。可

  • 真傻还是装傻?当年,智伯为何非要带着两个坑货去打赵襄子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赵襄子,智伯,三家分晋,资治通鉴,智氏

    熟悉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资治通鉴》开篇是以三家分晋开头,而对于导致三家分晋事件的过程,书中也进行了比较详细记载。智伯的讹诈 大致就是控制晋国王室的大臣智襄子(也就是后面说的智伯)看着晋国衰微不振,国内公侯割据的局面,便想通过弱化其他公侯势力,来最终实现智氏一家独大,以达到由智氏主导,再次振兴晋

  • 诱杀姐夫,逼死姐姐:赵襄子轻而易举地将代国变成了赵国的一个郡

    历史解密编辑:琳之说史标签:赵襄子,赵国,秦国,张仪,代王

    赵氏孤儿故里山西襄汾东汾阳村赵盾塑像历史的时空维度有时候显得是很逼窄的。等我缓缓打开雁门关那扇沉重的历史大门的时候,首先飘逸到我面前的竟然是赵氏孤儿赵武的曾孙赵襄子,即赵毋恤。赵氏孤儿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故乡山西省襄汾县赵康镇一带,我在《中华祖脉》一书中,曾做了很详细的交待。我几乎就是在这个故事的浸泡

  • 有一种扎心叫农村的名校学霸:北上广不好过,又无颜回家乡

    历史解密编辑:小影娱乐家标签:名校,学霸,大学,回家乡,清华

    文/阿蒙聊教育中国地域辽阔,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学生能够上的起学,已实属幸事,能够考上大学,非常难得,如果能考上清华北大一类的名校,那可是十里八村的名人。虽然生活水平上升了,教育发展也越来越好,但是出身农村的孩子,想要考上名校还是很困难,即使考上名校,最后真正能成功改变命运的人,少之又少,多半农村学

  • 新中国最后一名叛逃的飞行员刑满释放后无颜回乡靠捡垃圾为生?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王宝玉,飞行员,空军飞行员,新中国,解放军

    俗话说得好,树大有枯枝,在几百万解放军队伍里难免有一些败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背叛自己的祖国。而王宝玉,就是截至目前为止,新中国最后一个叛徒的空军飞行员王宝玉。王宝玉于1962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80年招飞入伍,1984年10月入党。王宝玉从航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空军某师航空团一大队任飞行员。王

  • 欧冠溃败的利物浦,联赛战狼队!盛世美颜回归,成克洛普心腹大患

    历史解密编辑:钉钉陌上花开标签:克洛普,利物浦,狼队,英超,欧冠,切尔西队,22-23赛季欧冠联赛

    在近几个赛季的欧洲足坛,渣叔克洛普执教的英超豪门红军利物浦,是成绩最为稳定的球队之一,他们不仅在英超联赛和瓜迪奥拉执教的曼城形成了红蓝争霸的格局,而且也拿下了一次欧冠冠军的奖杯,但是在俱乐部不愿意在转会市场投入重金补强阵容,让利物浦在阵容深度方面无法和其他豪门抗衡,新赛季开打之后,严重的伤病潮袭来,

  • 老婆抛夫弃子离家十多年,如今得病厚颜回家,丈夫:我不收破烂!

    历史解密编辑:阿琪故事说标签:艳红,收破烂,弃子

    这世界上夫妻之间,薄情寡义之人不在少数,大多数抛夫弃子或者抛妻弃子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01.艳红49岁,活了半辈子了,人生也看透了,她知道,她这辈子的路都被她走错了,一步错,步步错啊。当年通过亲戚介绍认识了老公,那时候艳红心气高,完全没看上木讷老实的老公,可是经不住父母的念叨,再加上那时候老公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