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赵、魏三家分晋前,晋国虽然和秦国、齐国、楚国被评价为春秋四大强国,但晋国鼎盛时期,齐秦楚三个大国都无法和晋国匹敌,晋国强大到可以经常压制住另外三个大国。晋国在鼎盛巅峰时期,军事上有兵车万乘,强大的实力可独霸中原,秦国只能称霸西戎,齐国在东北部的海边纵横,楚国在南边不断扩张。春秋时期的大多数的时间内,只有晋国在中原大地上称霸,另外三大强国皆不敢妄自开战。
晋国的始封君和创建者是唐叔虞,唐叔虞因出生时手掌写着“虞”字,封地在唐地,根据周宗法,“叔”是老大、老二和最小之间的男孩称谓,所以叫唐叔虞。唐叔虞之所以被周天子赐予封地建国是出自“君无戏言”的典故。唐叔虞被周天子赐予唐地是因为二人一起做游戏时发生的一则故事,而周成王是天子,因“天子无戏言”的原因将封地给唐叔虞,也为后人留下了“君无戏言”的典故。
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武王就是周王朝的创建者,周武王的儿子据历史记载,至少有五个,分别是嫡长子姬诵、韩侯、应侯、邘叔和唐叔虞。嫡长子姬诵在周武王去世后,就继承了君主之位,是为周成王,成为了西周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周武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姬诵继承周天子外,其中最出名的儿子就是唐叔虞,唐叔虞除了是晋国的第一任国君外,还是姜子牙的外孙。
唐叔虞是周武王和王后邑姜所生,邑姜是周朝军师姜子牙之女,所以唐叔虞是姜子牙的外孙。姜子牙本名吕尚、或姜尚,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是周国的军事统帅,在辅佐周武王姬发消灭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后,被周武王册封为齐侯,姜子牙建立齐国,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不过此时的齐国和之后的田氏齐国虽是一个国家,但统治者是两个家族世系,和齐国后期的田氏齐国不是一个家族。
晋国最开始时本不叫晋国,是叫唐国,周王朝在第一任周天子周武王姬发去世后,嫡长子周成王姬诵继位后,唐国发生了内乱,随后周成王就灭了唐国。之后因为周成王姬诵和弟弟叔虞在一次做游戏时,唐国成为了叔虞的封地。周成王将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状送给叔虞,表示要用这个树叶封给弟弟,之后史官史佚就准备选择吉日分封叔虞为诸侯,而周成王却表示那只是一个玩笑罢了。
史佚对周成王说:“天子无戏言”,天子说的话,史官就应该如实地记录下来,并按照礼节完成,最终周成王将唐地封给叔虞,故而有了后来的晋国,之后叔虞便称唐叔虞。唐地在黄河和支流汾河的东边,有封地一百里,按照西周的分封记载,有百里以上封地者,爵位起码是侯爵,或公爵,在周王朝初期时,分封的侯爵和公爵还是可以达到相应的封地,但周王朝的后期时,周天子没啥土地在进行分封,所分封的公爵、侯爵也就无法有相应大的封地。
就比如东周后期的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作为公爵,但封地却很少,因为当时的周天子只剩下自己的王宫了,其它的土地都归诸侯所有。唐叔虞时期拥有的封地是真正的诸侯,而唐叔虞也成为了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也是三晋文化的创始人,除了周成王外,对比其它几位兄弟其名声也较大,唐叔虞在封国内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针,这也成为晋国的传统国策。
唐叔虞在位时的执政方针对后来韩、赵、魏三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唐叔虞的历史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唐叔虞在位时还是唐国,唐叔虞去世后,儿子姬燮(xie,四声)继任君位,是为晋侯燮。晋侯燮迁居到晋水之旁,之后将国号“唐”改为“晋”,之后“晋”国号一直沿用后世600余年,直到韩、赵、魏三家攻灭智氏,瓜分晋国,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时,晋国才被取而代之。
晋国从唐叔虞建国到靖侯经历五代,但这五代也没有太多的史料记载,晋国之后一段时期的君主记载也相对较少,此时晋国只能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诸侯国,算不上强大的诸侯国,更算不上强国。晋国到了第九任君主晋穆侯时,晋国稍有起色,晋穆侯讨伐条地,为晋国扩大了封地,这也是晋国自建国以来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扩张。之后晋国到了第14任君主晋昭侯时,晋国还迎来了衰弱,本就封地不是很多,为此还被分成了两块。
晋昭侯姬伯继任君主后,姬伯将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也就是自己的叔叔,这就是历史上春秋时期晋国的曲沃封君。但姬伯叔叔曲沃桓叔的封地曲沃城比晋国公室的国都还大,之后曲沃桓叔便想攻入晋都翼城,最终导致晋国开始分裂,为此,晋国分裂为“翼”和“曲沃”。之后晋国的两股势力分裂持续了几代,直到曲沃桓叔之孙曲沃武公,消灭了晋国公室,晋国才重新一统,结束长达数十年的内乱,曲沃武公也称为晋武公。
此时晋国已经历了十几任君主,晋国还是啃老本,晋国的历任国君也没有什么重大的作为,或许有,但是史料记载相对太少,没有什么具体记载。晋国直到第19任君主晋献公继位君主时,晋国才开始崛起。晋献公是晋武公之子,晋武公时,重新统一晋国,为儿子晋献公开疆拓土,崛起晋国奠定了基础,晋国也是从晋献公开始逐渐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最终凭借强大的实力压制秦、齐、楚三强国,独霸中原大地。
晋献公继位后开始改革军制,扩大军队的编制,扩建为上、下两军,之后便“假道伐虢”,向虞国借路讨伐虢国,最终获得胜利,随后又向虞国假装借路,然后攻打虞国,而秦国的五羖大夫百里奚也是晋国攻打虞国所俘获,之后秦、晋联姻,百里奚作为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开始为秦国发光发热,辅佐秦穆公,最终使得秦国称霸西戎,秦穆公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此举,也让秦国有了一代名相。
晋国用计攻打虢国、虞国,也是成语典故“唇亡齿寒”的出处,晋国灭亡虢国(南虢国)、虞国后,又开始将扩张的触角伸向其它诸侯国,先后将霍国、杨国、芮国、魏国(今芮城县中部和东部)、郇国、冀国、骊戎、赤狄等国家和部族灭亡,最终使得黄河中游皆成为晋国的土地,晋献公一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压服了三十八个国家),晋国在晋献公手中扩张了好几倍,晋国开始与齐国、楚国、秦国成为当时四强。
晋献公在位时的开疆拓土,为之后晋文公的称霸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晋献公虽然没能成为霸主,不是说晋献公的才能不够,相反晋献公智勇双全,干练老辣,在政治和军事都有不错的建树,为晋国开辟了大量的土地,但晋献公的生活上奢华,宠爱骊姬,导致在晚年时期,晋国开始内乱,使得晋国陷入了多年的动乱之中,晋献公算是一位有实无名的霸主。晋献公之后晋国迎来了两位霸主。
晋国到了22任君主晋文公和23任君主晋襄公时,晋国通过扩张,成为了中原霸主,晋襄公更是将父亲晋文公时的霸权再次推向高峰。晋文公继位后,开始任用贤良,推行有力政策,开始整顿军事,改革为三军六卿,执政九年间先后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使晋国国力大增,于公元前632年在践土会盟,奠定了春秋霸主的地位。晋献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在位期间的重要军事举措就是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奠定了晋国的中原霸权,城濮之战也是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在此战中建立了霸权,而楚国受到挫折,向南退却,此战之后,中原上的诸侯国都以晋国为首。晋文公去世后,儿子晋襄公继位,晋襄公先是大败秦国,使得秦国不能越崤函东进一步,之后又击败楚国,继父亲晋文公成为了中原霸主,使得晋国的霸权到达了更高峰。
晋襄公在军事上的作为大致就是北伐狄人,南略楚国,东征卫国,西征秦国。秦国在晋献公时期灭掉虢国,晋国占据崤函之地后,就挡住了秦国东进中原称雄的脚步,在晋襄公时,晋国和秦国发生争霸战,在秦晋“崤之战”中,晋国全歼秦军3万人,俘虏秦军三帅,此战后,秦、晋关系从友好转为世仇。之后又在“彭衙之战”中,晋国在彭衙又大败秦军,遏制住秦国东进的势头,晋国依然还是中原上的霸主。
晋襄公使晋国的国势持续鼎盛,霸业得以平稳过渡。晋襄公之后对晋国有重大功绩的君主就是晋景公。晋景公先是在“柳棼、颖北之战”击败楚军,继续保持晋国的霸主地位,之后在“邲之战”败给楚国,之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国大败。晋襄公在位时期,还讨伐齐国,在“鞌之战”,齐军大败,晋军趁胜追击,直达齐都,最终齐国被迫派太子到晋国做人质。
晋景公之后,晋国仍有强势君主,晋厉公继位后,晋国连败秦国、狄戎,之后又在鄢陵之战大败楚国,晋国依然威震诸侯,独霸中原。之后晋国迎来了最后一位霸主,也是将晋国霸业推向巅峰的一位国君。他就是晋国第28任君主晋悼公。晋国在晋悼公文治武功下再次走向全盛,晋悼公铸造军国霸权,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晋悼公在位时期,齐、秦、楚三大国不能与晋国争雄,晋国再次称霸中原,晋悼公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晋国在鼎盛时期,版图包括了当时中原大地上的大多数地区,包括现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大部分地区,还有内蒙古的广大地区。晋国是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在《鲒崎亭集外编》中记载的春秋五霸,晋国独占其四,晋国称霸百年,几乎独占五霸名额,可见晋国之强盛,晋国强大实力,导致春秋时期大部分时间内,齐秦楚三个大国一直被晋国压制,为此,晋国独霸中原,晋国之强就犹如战国后期最强大的秦国。
晋国在晋平公之后,晋国公室因国内贵族内斗逐渐衰落,最终被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公室逐渐被三家瓜分,三家分晋后,晋国最终消亡。
大家认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战国时期的秦国哪个更强一些呢?下方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