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论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

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论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行走的荷尔 访问量:4377 更新时间:2023/12/15 19:04:34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段话相当的熟悉,这就《曹刿论战》中的内容,是曹刿向鲁庄公提出的著名论断,而这一战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这一年是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而齐桓公是鲁庄公的舅舅,当然,政治和战场上,这些亲戚关系是没有什么用的,该打还是要打。而齐桓公之所以会在这一年攻打鲁国,也是因为鲁国在前一年干涉齐国内政。

鲁庄公当初之所以能继位,得益于另一个舅舅,即齐襄公。因为齐襄公杀死了鲁桓公,所以鲁桓公和文姜的儿子鲁庄公就继位了,那个时候,齐襄公泰国强势,鲁国连问罪齐国的勇气都没有,只是要求齐襄公将杀死鲁桓公的彭生给交出来就算完事。

这件事之后,齐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和平共处的,主要是因为齐襄公和文姜的关系太过亲密,两人在几年之内数次相会,这倒为鲁国提供了发展机会,后来齐襄公公孙无知杀死,而是公孙无知也在不久之后被杀死,齐国处于无君的内乱状态。

这一年是公元前685年,鲁庄公和齐国的大夫有过一次短暂的会盟,虽然没有说明会盟的目的,但大概率是为了齐国的内政,公孙无知被杀之后,在鲁国的公子纠和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想回到齐国去继位。鲁庄公自然是支持公子纠的。

所以不久之后,鲁庄公就领兵护卫公子纠回到齐国,但是很不幸的是,公子小白先进入齐国继位,即齐桓公。鲁军和齐军在乾时开战。这一战,鲁庄公败得比较惨,几乎是狼狈而逃。等到鲁庄公回到鲁国。齐桓公派鲍叔牙领兵来到鲁国。

目的是让鲁国将公子纠、召忽、管仲交出来,鲁庄公刚吃了一次败仗,自然妥协了,于是公子纠被杀,而召忽自杀,管仲被缚回齐国,并成为齐桓公的得力助手。

鲁庄公这么配合,让齐桓公心里不太舒服,因为没有打一仗,所以第二年的春天,齐桓公决定攻打鲁国。鲁庄公未战心先怯,当初齐国没有国君领导的时候,他输得那么狼狈,如今,有了国君,那军队的战斗力岂不是更强?

就在鲁庄公对这一战发愁的时候,有个名叫曹刿的人进宫和鲁庄公谈了一番。这是曹刿第一次出场,据说他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武王封邦建国的时候,将弟弟曹叔振铎封在曹国,所以就有了曹氏。不过曹刿即便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家族到了春秋时期也已经没落了。

而曹刿在去见鲁庄公之前最多只能算是“士”之阶层,地位低于卿大夫,甚至可能都没有为官。但这并不妨碍曹刿有远见和谋划,他首先就问了鲁庄公“何以战”,即凭借什么来作战。鲁庄公给出了几个答案,曹刿认为鲁庄公已经得到民心,这一战的胜算其实已经无形中提高了不少。

而等到作战的时候,曹刿和鲁庄公同乘一辆车,然后辅助指挥这一仗,包括什么时候击鼓,什么时候进攻,能不能乘胜追击等,曹刿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而这一战最终的结果是,鲁军大败齐师。

经此一战,鲁庄公知道曹刿是有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将其列入卿大夫之列。但是之后的曹刿基本就在战场上消失了,等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十三年后,当时鲁庄公准备到齐国起参观祭祀神社,这是于礼不和的,于是曹刿站出来劝说鲁庄公不要去做这件事,但是鲁庄公还是去了。

其实,西周结束之后,东周的天下共主虽然还是周天子,但是其影响力已经逐渐减弱,而且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礼制规定的很多东西,都被破坏了,也不怪鲁庄公会做如此不合礼仪之事。曹刿的劝谏没有达到效果,也不算是什么大事。

自这件事之后,曹刿就再没有出现在史籍中,曹刿作为异姓卿大夫,其实在鲁国的话语权并不是很大,也没有形成强大的家族势力,只能游离于权力的边缘,所以关于他的记载也不会很多。

但至少《左传》对他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用大篇幅展示,所以倘若曹刿后期有什么大的动作或者被害什么的,都不会没有记载。而没有记载,恰恰说明他很可能是善终。

当然,后世很多人认为曹刿和同时期出现的曹沫很可能是同一个人,但缺乏必要的证据,难以让人信服,这里就略过不提了。

标签: 曹刿齐国管仲周文王姬发鲍叔牙

更多文章

  • 《曹刿论战》曾是必背的课文,其中名噪一时的曹刿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曹刿,曹刿论战,齐国,左传,史记,管仲

    文|飞鱼说史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看到这句话是不是有很多人感觉很熟悉,没错这就是出现在我们语文必背的课文《曹刿论战》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飞鱼现在看到这句话,还能想起当年因为背不下来这篇文言文而站过的课堂,是那样的“亲切”。那些年最羞于的罚站,放在现在来

  • “曹刿论战”和“贾诩论战”,分别体现了古代战争中怎样的方法论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贾诩,曹操,曹刿,袁绍,刘表,古代战争

    曹刿论战的典故被很多初中教材收录,成为熟读并背诵的篇目之一。说实话,笔者在初中时期刚刚粗浅地看过一遍《三国演义》,对历史很多事情仍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长大后自学三国之时,曾有一次录制讲贾诩的视频。当时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进一步了解了著名的“贾诩论战”。贾诩读着贾诩论战,我突然想起初中学过的极难读懂

  • 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春秋时人认为其战术是骗术,智诈而毁礼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曹刿,齐国,宋军,宋襄公,齐军,鲁国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文中记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以其足智多谋而使弱鲁之师战胜强齐之师的故事。文曰: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

  • 为什么秦献公传位给21岁的仲公子赢渠梁?而不是长公子赢虔?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秦献公,秦国,仲公子,渠梁,魏国,商鞅

    秦献公传位给仲公子嬴渠梁而不是长公子赢虔,这是为何呢?嬴渠梁做国君有哪些好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原因。秦献公去世时秦国的状态。秦国因护送周天子东迁,得到了周天子的封赏,开始在关中地区发展,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西戎势力遭到打压,秦人在关中地区发展壮大起来。秦国在秦穆公时期,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贤

  • 《大秦帝国》赢虔,为秦国强大而生的悲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秦国,商鞅,魏国,赢驷,商鞅变法,秦孝公

    赢虔,秦献公的庶长子,秦孝公的长兄,秦国名将,在秦国地位显赫,一心想使秦国强大,也为秦国的强盛付出种种努力。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确实强大了,可是赢虔却在秦国强大的过程中,从一个凌厉、洒脱的秦国重臣一步一步成为一个精神分裂、沉寂无声的悲剧人物。赢虔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无论豪爽凌厉,还是沉寂无

  • 赵氏孤儿案:始作俑者是屠岸贾,可这个案子背后的真凶却另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山月史官标签:赵括,元帅,赵武,赵朔,屠岸贾,楚庄王,历史片,古装片,赵氏孤儿案

    世人皆知“赵氏孤儿案”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名叫“屠岸贾”的司寇,可这个案子背后的真凶却另有其人,他是谁呢?此人正是“赵氏孤儿”的始作俑者,有大才却心胸狭窄的晋国元帅栾书。公元前597年春天,楚庄王北上攻打依附晋国的郑国,郑国为了自保,一边派人去楚国表达心意,一边又派人去向晋国示好。聪明的栾书一眼看穿了其

  • 司寇屠岸贾错杀一人, 竟全族被灭, 让赵氏孤儿后代称雄战国二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刘秀说生活标签:屠岸贾,赵氏孤儿,重耳,赵襄子,赵盾,韩厥

    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谈秦说汉(246)晋国司寇屠岸贾错杀一人,竟全族被灭,让赵氏孤儿称雄战国二百年赵氏孤儿一脉续存,后来在韩厥的支持下,晋景公又恢复了赵氏的封地,并让他承袭了祖业。再后来,赵氏的后人赵敬侯赵章、魏武侯魏击、韩哀侯三卿在晋国的内斗中胜出,一起瓜分了晋国的

  • 春秋传奇:屠岸贾设计戮赵氏,赵门客舍身匿遗孤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屠岸贾,赵括,栾书,赵胜,赵氏,程婴

    春秋传奇:屠岸贾设计戮赵氏,赵门客舍身匿遗孤冬十月,楚共王拜公子婴齐为大将,同郑师伐卫,破坏其郊。因移师侵鲁,屯于杨桥之地。鲁国仲孙蔑请贿赂楚军,于是收括国中良匠及织女、针女各百人,献干楚军,请和而退。晋亦遣使邀鲁侯同伐郑国,鲁成公复从之。周定王二十年(公元前587年),郑襄公坚薨,世子费嗣位,是为

  • 屠岸贾率军队灭赵氏满门,赵朔夫人有孕在身,程婴妙计救赵氏孤儿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赵朔,程婴,屠岸贾,赵氏孤儿,春秋战国

    春秋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大夫屠岸贾带领大批军队,直奔赵氏所居住的下宫。屠岸贾派大军包围住了下宫,喊道:“格杀勿论!不要放走一个人!”那一天,下宫厮杀声、求饶声响彻云霄,血流成河。别说是住在下宫的所有赵氏宗族,就连在下宫的侍女们也无一幸免。屠岸贾更是命人捉住了赵盾的儿子赵朔,赵盾的弟弟赵

  • 赵氏被奸臣屠岸贾灭族,赵武却侥幸逃脱,背后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赵武,屠岸贾,赵括,奸臣,赵氏

    晋景公是在公元前599年继位的,而赵氏的领袖赵盾在两年前的公元前601年就去世了。可由于赵盾经营得当,所以在他去世之后,赵氏在晋国的地位不降反增。在当时,晋国有九大家族,分别是赵、郤、栾、中行、范、胥,智、魏、韩,可当时最重要的官位只有八个。按正常逻辑推论,应该是每家一个,最弱的一家没有。可现实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