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屡战屡败的曹沫与长勺之战中足智多谋的曹刿原来是同一人!

屡战屡败的曹沫与长勺之战中足智多谋的曹刿原来是同一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脑袋大历史 访问量:2143 更新时间:2023/12/6 11:57:38

《史记·刺客列传》:“曹沫,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曹沫劫持齐桓公

太史公将曹沫列于“刺客列传”之首,是把他看作千古刺客的祖宗。著名的《东周列国志》中,更是将曹沫归为“后世侠客之祖”。

然而,这位“以勇力事庄公”的刺客曹沫在《史记》中有记载,在春秋史权威著作《左传》中,却仅仅是简单几个字:“冬,盟于柯,始及齐平也”。《左传》中根本就没提什么曹沫劫持齐桓公之事——这不禁让人生疑:曹沫劫持齐桓公是否又为太史公不知从哪得来的“假语村言”?

《左传·庄公十年》记载下另一位中国普通人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就是助鲁国打败齐国的名将曹刿。曹刿出山前,周围乡亲们劝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却毅然回答:“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然后就出去见鲁庄公了。后来,在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留下千古闻名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典故,让他足智多谋、沉稳持重的形象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还记载了曹刿鲜为人知的另一件事:“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鲁庄公为讨好齐国,在齐国举行传统祭祀仪式之时前往观礼。这类祭祀仪式上,多女巫“淫乐”之舞,所以《谷梁传》就此批评鲁庄公:“观,无事之辞也,以是为尸(视)女也。”说鲁庄公纯粹是为了泡妞而去齐国观社未免有些过分,但是一国之君专门为他国祭祀之礼而出国旅游,确实是有些小题大做了。曹刿为此劝阻鲁庄公前往齐国,虽然未能成功,但却体现出他重礼知义的另一面。

鲁庄公与曹刿

曹刿足智多谋、熟知兵法、重礼知义,曹沫虽然忠肝义胆、好勇尚力、侠气冲天却屡战屡败。怎么来看,这两人都不应该是同一人吧?

释义《春秋》的史书,除了《左传》,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中未记载齐桓公被劫一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却记下了:“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其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顾曰:‘君许诺。’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

曹沫劫持桓公

《公羊传》记载曹子劫持齐桓公,至少证明太史公记载的齐桓公会盟被劫之事不是空穴来风。可是,这位劫持齐桓公的“曹子”究竟是曹刿还是曹沫?《公羊传》中并未明确,曹刿与曹沫是否同一人的疑惑,还是未能解开。

此时,《谷梁传》就帮人们彻底解开了这一迷团:“冬,公会齐侯,盟于柯。曹刿之盟也,信齐侯也。”(《谷梁传·庄公十三年》)在记载柯地之盟时,《谷梁传》明确说是“曹刿之盟”,证实曹刿的确参加了柯地之盟,而且盟会上还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被侵之地。

不光是《谷梁传》与《公羊传》,战国时代的另一书籍《管子》也记载下此事。

《管子·匡君大匡》:(齐桓公)四年,修兵……谓管仲曰:“吾士既练,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鲁。”……桓公不听,管仲又谏曰:“君必不去鲁,胡不用兵,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桓公不听,果与之遇,(柯地之盟)庄公自怀剑,曹刿亦怀剑践坛,庄公抽剑其怀曰:“鲁之境去国五十里,亦无不死而已。”左揕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于君前。”管仲走君,曹刿抽剑当两阶之间曰:“二君将改图,无有进者。”管仲曰:“君与地,以汶为竟。”桓公许诺,以汶为竟而归。

齐桓公

《管子》中记载,却是鲁庄公亲自劫持齐桓公,曹刿则负责挡住坛下的齐国诸大臣。这与《公羊传》中“请君则当其君,臣请当其臣”的说法相互印证,却与《史记》记载不符。但不可否认的是,参与劫持齐桓公的是曹刿而不是曹沫。管仲说“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足见劫持齐桓公的主意还是曹刿所出。

长勺之战时足智多谋、沉稳持重的曹刿,在《史记》中却成了三败于齐、屡战屡败的曹沫,反差如此之大,太令人难以相信了!曹刿怎么突然成了好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为何“春秋三传”中没有记载曹刿打败战之事?

其实,曹刿形象的变化,正是鲁国和齐国综合国力变化所造成。

鲁庄公十年长勺之战时,齐桓公刚回国,对于管仲等等齐国大臣,还未能完全信任。《管子·匡君大匡》记载,齐桓公在与管仲磨合了三、四年后,才放手让管仲施政。因此,长勺之战时,鲁国与齐国综合国力对比,差距并不大,曹刿那时才能以智胜齐国。

齐桓公拜相

但数年之后,齐国在管仲主持之下,任贤使能,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各领域都获得长足进步,而鲁国却始终固步自封,停滞不前。齐国兴盛之后,曹刿之智能否敌过齐国武将之智,就成了未知数。即便武将之智鲁、齐相当,但齐国综合国力却胜过鲁国太多,鲁国军队常败于齐国也是正常。这就是鲁庄公十三年,鲁国必须“献遂邑之地以和”齐国的根本原因。为避免被齐国人羞辱,万不得已之下,曹刿才祭出了盟会劫持齐桓公的下下之策。

只是,《左传》中曹刿如何演化成了《史记》中的曹沫?

《史记·索隐》是如此解释:“沫音亡葛反,……,沫刿声相近而字异耳。”是因为“沫”字古音与“刿”相近,才造成后人误传。

标签: 曹沫曹刿齐国管仲左传公羊传

更多文章

  • 《曹刿论战》曹刿最后去了哪里?刺客之祖曹沫与曹刿是一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曹刿,曹沫,曹刿论战,齐国,左传

    曹沫劫齐桓公《刺客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列传,其中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这五位杰出的刺客事迹。曹沫是鲁国人,被鲁庄公重用,领军与齐国交战,却三战连败,鲁庄公终于被打怕了,就献城给齐国求和,但是并没有怪罪曹沫。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

  • 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论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曹刿,齐国,管仲,周文王,姬发,鲍叔牙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段话相当的熟悉,这就《曹刿论战》中的内容,是曹刿向鲁庄公提出的著名论断,而这一战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这一年是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而齐桓公是鲁庄公的舅舅,当然,政治和战

  • 《曹刿论战》曾是必背的课文,其中名噪一时的曹刿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曹刿,曹刿论战,齐国,左传,史记,管仲

    文|飞鱼说史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看到这句话是不是有很多人感觉很熟悉,没错这就是出现在我们语文必背的课文《曹刿论战》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飞鱼现在看到这句话,还能想起当年因为背不下来这篇文言文而站过的课堂,是那样的“亲切”。那些年最羞于的罚站,放在现在来

  • “曹刿论战”和“贾诩论战”,分别体现了古代战争中怎样的方法论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贾诩,曹操,曹刿,袁绍,刘表,古代战争

    曹刿论战的典故被很多初中教材收录,成为熟读并背诵的篇目之一。说实话,笔者在初中时期刚刚粗浅地看过一遍《三国演义》,对历史很多事情仍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长大后自学三国之时,曾有一次录制讲贾诩的视频。当时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进一步了解了著名的“贾诩论战”。贾诩读着贾诩论战,我突然想起初中学过的极难读懂

  • 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春秋时人认为其战术是骗术,智诈而毁礼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曹刿,齐国,宋军,宋襄公,齐军,鲁国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文中记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以其足智多谋而使弱鲁之师战胜强齐之师的故事。文曰: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

  • 为什么秦献公传位给21岁的仲公子赢渠梁?而不是长公子赢虔?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秦献公,秦国,仲公子,渠梁,魏国,商鞅

    秦献公传位给仲公子嬴渠梁而不是长公子赢虔,这是为何呢?嬴渠梁做国君有哪些好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原因。秦献公去世时秦国的状态。秦国因护送周天子东迁,得到了周天子的封赏,开始在关中地区发展,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西戎势力遭到打压,秦人在关中地区发展壮大起来。秦国在秦穆公时期,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贤

  • 《大秦帝国》赢虔,为秦国强大而生的悲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秦国,商鞅,魏国,赢驷,商鞅变法,秦孝公

    赢虔,秦献公的庶长子,秦孝公的长兄,秦国名将,在秦国地位显赫,一心想使秦国强大,也为秦国的强盛付出种种努力。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确实强大了,可是赢虔却在秦国强大的过程中,从一个凌厉、洒脱的秦国重臣一步一步成为一个精神分裂、沉寂无声的悲剧人物。赢虔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无论豪爽凌厉,还是沉寂无

  • 赵氏孤儿案:始作俑者是屠岸贾,可这个案子背后的真凶却另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山月史官标签:赵括,元帅,赵武,赵朔,屠岸贾,楚庄王,历史片,古装片,赵氏孤儿案

    世人皆知“赵氏孤儿案”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名叫“屠岸贾”的司寇,可这个案子背后的真凶却另有其人,他是谁呢?此人正是“赵氏孤儿”的始作俑者,有大才却心胸狭窄的晋国元帅栾书。公元前597年春天,楚庄王北上攻打依附晋国的郑国,郑国为了自保,一边派人去楚国表达心意,一边又派人去向晋国示好。聪明的栾书一眼看穿了其

  • 司寇屠岸贾错杀一人, 竟全族被灭, 让赵氏孤儿后代称雄战国二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刘秀说生活标签:屠岸贾,赵氏孤儿,重耳,赵襄子,赵盾,韩厥

    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谈秦说汉(246)晋国司寇屠岸贾错杀一人,竟全族被灭,让赵氏孤儿称雄战国二百年赵氏孤儿一脉续存,后来在韩厥的支持下,晋景公又恢复了赵氏的封地,并让他承袭了祖业。再后来,赵氏的后人赵敬侯赵章、魏武侯魏击、韩哀侯三卿在晋国的内斗中胜出,一起瓜分了晋国的

  • 春秋传奇:屠岸贾设计戮赵氏,赵门客舍身匿遗孤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屠岸贾,赵括,栾书,赵胜,赵氏,程婴

    春秋传奇:屠岸贾设计戮赵氏,赵门客舍身匿遗孤冬十月,楚共王拜公子婴齐为大将,同郑师伐卫,破坏其郊。因移师侵鲁,屯于杨桥之地。鲁国仲孙蔑请贿赂楚军,于是收括国中良匠及织女、针女各百人,献干楚军,请和而退。晋亦遣使邀鲁侯同伐郑国,鲁成公复从之。周定王二十年(公元前587年),郑襄公坚薨,世子费嗣位,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