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真正春秋霸主晋悼公:14岁扛起晋国霸业,在位15年压服楚秦齐三强

真正春秋霸主晋悼公:14岁扛起晋国霸业,在位15年压服楚秦齐三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3290 更新时间:2023/12/8 18:15:50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前573年正月庚申,晋厉公被杀,这是晋国政局自灵公以来的又一次大动荡。栾书和中行偃把国君捕系下狱,又派其大夫程滑杀厉公于狱中,以车一乘薄葬其于翼之东门外,后又与靠他们得国的悼公一起加恶谥曰“厉”。厉公的亲信长鱼矫奔狄,胥童被杀。晋厉公虽然为晋国摆脱霸业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所蒙受的耻辱在晋国所有国君中还不多见。

晋悼公名周,又称孙周。晋襄公之庶子曰捷,号为桓叔。姬捷生谈,亦称孙谈,号为惠伯。孙谈的次子为孙周,孙周的长兄是个白痴,不辨菽麦,没有做国君的资格。由于晋襄公死后在选择嗣君问题上曾经引起狐、赵两大族的一场火并,孙谈逃往成周避难,做了寓公。

孙周在成周时,师事周室卿士单襄公,自幼接受过周礼的熏陶,据单襄公说他是一个兼备着忠、信、仁、义、智、勇、孝、惠、敬、让各种美德的完人,断言他日后必得晋国,临死时还嘱咐他的儿子善亲孙周。由此看来孙周较之于景公、厉公自然是一个温和派人物。

晋国统治集团内部连续二三十年的激烈斗争,使其君臣各不自保,大家都早已厌倦了,皆向往和留恋着晋文公时代君臣间那种和睦的气氛,晋悼公的政治态度和个人修养正好迎合了当时的需要。当孙周结束了在成周的寓公生活回到晋国时,则预示着晋国内种种矛盾的缓和。

孙周回国时才十四岁,前573年正月(晋历实际在前一年的十二月),栾书率群臣卿大夫在清原迎接了这位出生在国外的亡公子。孙周回国时,保持着高度的戒惧心理,他在群臣迎接他时说:“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恭)而从君,神之所福也。”

(《左传·成公十八年》)孙周与诸大夫于庚午(十五日)盟于清原,辛巳(二十六日)到达曲沃,同日朝于武寓,二月乙酉(初一)即位于新田,是为晋悼公。

晋悼公即位后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急待解决。在国内,必须废除灵公来打击强家的政策,以缓和公室与卿大夫之间的尖锐矛盾,以扩大公室的统治基础;由于连年战争,老百姓已经疲惫不堪,统治阶级必须缩减国家开支,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收敛奢靡作风,提倡俭朴,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国外,虽然晋景公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使晋国度过了国内极为困难的时期,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到厉公时期,自麻隧之战取胜以后,开始傲横起来,对于它的盟国无理。

一、内修政治

1、选贤任能

魏绛(谥庄子)是魏犨的孙子,悼公即位之初,他任中军司马,地位尚在国君御、右及中军尉、佐之下,犹如赵盾时代的韩厥。悼公不但善于用人,而且善于纳谏,敢于改正错误。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风度。前570年,悼公去鸡泽(今河北省邯郸市东稍北)主持诸侯会盟,晋军行至曲梁(在鸡泽东北),其弟杨干违纪扰乱军行。魏绛身为中军司马,主管军法,他依法杀了杨干的御仆。

魏绛一生中最卓著的政绩就是前569年帮助晋悼公取得与北戎无终的和议。晋国与戎狄的关系是它整个霸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魏绛和戎使晋国争霸中原无后顾之忧。

魏绛的另一重要政绩,是他于前564年又建议悼公出售公私储积,取消公室专利,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生产。

选贤任能是悼公组织路线的主体,他即位初放逐了佞臣七人,提升了有功的卿大夫子弟吕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任命了惇惠的荀家、文敏的荀会、果敢的栾黡、镇静的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要他们合力教导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委派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的士渥浊为太傅,以下百官皆因材是用。他能用人之长,避其所短,经他任命的这批官员,皆为称职的贤能之士。

悼公不失为一位政治家,经他治理,文公时代形成的卿大夫礼让之风得以发扬光大。正是这班将帅,完成了疲楚服郑恢复晋霸的大业。当时晋国这种上下礼让,互不凌欺的政治局面在其它诸侯国中尚属罕见。悼公重用贤才的组织路线,为他复霸大业起到了保证作用。

2、减轻赋税力役

晋厉公为了挽救晋国霸业的危机,“伐智多力”,连年发动对外战争,沉重的军赋落到了国人的肩上;他为了削弱强家,积极培植党羽,赏其财而益其田,“怠教而重敛”,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集团中公室与强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晋悼公即位后除调整了景、厉两代的打击强家方针外,还实施了一些对国人的宽惠政策。悼公初政,他首先放弃了公私旧债,并拿出粮食布帛组织赈救,减轻赋税力役,减缩公私开支,禁止铺张浪费,释放罪人。

前569年,晋悼公又作了第二次内政改革。这是在魏绛和戎之后,受其发而“修民事”,他规定国家无论对外用兵还是在国内修筑城邑、道路、宫殿时都要保证“田以时”,不能违背农时,这样便有利于农业生产。

当然悼公当时实行这样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增产粮食,支援他的争霸战争。悼公为了恢复霸业,同样连年对外用兵,晋国在经过数年艰苦战争之后,局势一度出现了逆转,陈、郑两个近楚之国相继叛晋附楚,所以悼公不得不放缓复霸的步伐,实行一套休养息民的策略,取得国人的支持,增强综合国力。

二、晋国霸业顶峰

晋悼公在整顿内政的同时,总结了景公、厉公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调整了对外的政策,志在恢复文、襄的霸业。

1、巩固晋宋

联盟宋、郑两国历来是晋、楚争霸的前沿阵地,自晋文公以来,宋国就始终坚持联晋却楚的政策。巩固和发展晋、宋联盟,晋国就能够进一步联合吴、鲁、莒、杞诸国,也能制止齐、楚两大国接近。

前563年,晋悼公率宋平公、鲁襄公、卫献公、曹成公、齐世子光及莒、滕、薛、杞、小的国君会吴王寿梦于楚地祖(,为了扶植忠于晋国的盟友宋国,中行偃和士午建议以诸侯之师消灭坛姓小国逼阳(今山东省峄城县南五十里,东南距相约五十里),以封给宋国的右师向戌。

攻打逼阳的战斗打得非常艰苦,开始便遇到了逼阳守军的坚决抵抗,月余不下,正卿知下令七日攻克逼阳,中行偃、士午率领将士浴血奋战,“亲受(授)矢石”,参加战斗,经过五个昼夜的攻坚战,于五月八日才攻克逼阳城,虏逼阳之君囚于晋国,另选其族人而奉坛姓之祀,迁其坛姓于晋地霍人(今山西省繁峙县东郊),远离其故居,以防其作乱,这大概是晋国对待亡国者的一贯方针。晋人不惜代价克逼阳而赠盟国,不仅深得宋国贵族之心,对同盟的各国诸侯的诱惑,也是很强烈的。

2、“协”齐入盟

鞍之战,齐国败于晋,虽不得不纳贡求和,但其内心却没有与晋国合作的诚意。由于齐与楚之间横隔着鲁、宋、曹、卫等国,因此齐国亦不能与楚国接触。况且齐国是东方大国,自尊之心使齐国不能在非对等的条件下去仰楚人的鼻息。

所以这期间齐国对晋国的态度虽然不逊,但亦不敢轻易使齐晋的关系破裂。前573年,诸侯会盟于虚打(宋地,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齐派崔杼与会,但次年晋率诸侯之师围攻彭城,齐却又未派一车一卒参战,战后晋国谴责齐国背盟。齐灵公惧讨,派太子光为人质而入晋,方才了事。

晋国对齐采取威而“协之”的政策,既不要求其每役必从,又不允许齐国妄自称尊。

3、扶持吴国对抗楚国

晋悼公时代,吴国在晋人的帮助下,开始在东南方崛起,成为楚国的劲敌。前570年春,楚令尹子重选精锐之师侵吴,欲扼杀楚东邻吴国,避免两面受敌之窘境。

前563年,晋悼公在与楚国争霸的第一高潮之后,南下率宋、鲁、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一国之君及齐太子光会盟于祖邑(今江苏省邳县北稍西之加口),吴王寿梦亲自赴盟,这是吴国君的第一次参加夏盟。寿梦死后,诸樊即位的元年(前560年),吴人伐楚战败。次年春,吴告败于晋,晋人为吴谋楚,率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十二国大夫在吴地向邑(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四十里)会盟。

可见晋悼公时期,吴国成了晋盟体的一员,成了牵制楚人北上的一个制约力量,为晋人复霸起了积极的作用。

4、礼遇诸侯

晋悼公即位之后,革除了一些外交弊政,重新规定各盟员国朝聘的期限和贡纳的多少;倘若有小国之君来朝,晋君不敢像天子那样在都城接见,改为到郊外迎接,且派卿回访答谢。如前573年,鲁成公人晋朝拜悼公继嗣君位,晋便派卿士匄到鲁国答谢。悼公对于原来职贡太重的国家,给他们减轻负担,平均劳役。如前569年,鲁襄公朝晋,请求把没有军赋的鄫国,划为鲁的附庸,悼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悼公在外交上的这些改革,很快便取得了诸侯的信赖。晋悼公在整顿了他的国家内政和同盟体之后,就展开了与楚争霸的斗争。

5、疲楚服郑

晋悼公恢复文、襄霸业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与楚国争夺郑国。

郑国地处今河南中部,为中原腹地,郑国西北与周王室相邻,南接蔡国之地,东面与宋国接壤,西南又和楚国为邻,但这里山脉纵横,交通不便。欲称霸中原者,必先服郑国。

当年晋文公与秦穆公争霸时,亦是自争夺郑国开始;今悼公要复霸业,与楚争夺郑国当为势在必行。历史已经证明,两强相争的结果必然是双方的削弱。于是晋国改变了其战略方针,尽量避免与楚国作直接的冲突,而把打击的重点放在郑国。

争夺郑国的战争打了十余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前572年夏,晋率诸侯联军围攻宋国彭城,韩厥、荀偃伐郑人其都城之郛(郭),败郑徒兵于洧上,拉开了争霸伐郑的序幕。

西方的秦国,在麻隧之战后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564年,秦景公为报旧仇,派人联楚伐晋,楚有自知之明,未肯出师,秦人趁晋国发生饥荒而伐晋,晋人对秦只采取守势,到次年才伐秦以报。

晋对于郑国的叛离,当然不能容忍,集中优势兵力,率齐、宋、鲁、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一国诸侯联军于前564年十月伐郑。郑在晋联军的大军压力下,只得服于晋。楚国已感力不从心,楚子囊只好向秦乞援,秦派大夫詹,率师随楚伐郑。郑人依照子展之谋而迎楚军,接着再次伐宋。

九月,晋率其盟员十一国再次伐郑,郑认为时机已成熟,于是派良霄为正使,与太宰石矣人楚,向楚说明将要服于晋的道理,联军观兵于郑都东门,以逼郑人,楚师不敢救郑。十月,晋、郑派使臣互盟后,十二月初一日晋率其盟员十一国诸侯(齐为太子光)会于萧鱼(今许昌市),决定接纳郑国入盟。

前559年、558年,连续两年天象异常。日食对古人而言是极煞之兆。前558年冬,悼公卧在榻上,病势沉重。悼公已预料到自己很难熬过寒冬。他必须准备后事,尽管还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天不假年。

为维持霸业的延续,悼公将军事重任托付于中行偃,将维持中原联盟的使命交予范匄,整顿内政只能委任于自己重点栽培的赵武。至于宗庙之存亡,那就拜托公子彪、韩起、叔向等同舟共济,听天由命了。11月,悼公暴亡,年仅29岁。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标签: 晋悼公晋国齐国吴国郑国楚国

更多文章

  • 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晋悼公,晋国,韩起,卿士,韩厥,栾书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回到了晋国,被立为国君。虽然晋悼公时年仅十四岁,但对于晋国政坛的权力斗争真相,却因长期关注,了解得异常深刻。他深知晋国卿族势力庞大,名义上国君大过晋卿,但实际权力,或许刚好相反。 为稳固自身地位,晋悼公刚坐上国君之位,就重新提拔了三位新人为晋卿:提拔魏锜之子魏相为下军元帅,提

  • 宋康王之殇:他是桀纣在世,还是时运不济?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宋康王,齐国,魏国,商纣王,诸侯国,赵武灵王

    悠悠春秋大梦,滚滚战国狼烟。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亡国之君宋康王,这位宋王在历史上的名声可不太好。跟他的老祖宗商纣王一样,宋康王也是一个成王败寇的典型人物。但他比商纣王更惨,商纣王是死了之后,才被胜利者周武王他们描述成昏庸无道的暴君。而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各路文学大师的重重加码,商纣王由原来武王

  • 是祥瑞害死了宋康王,还是他自作自受呢?

    历史解密编辑:虾仁不眨眼标签:宋康王,吕氏春秋,齐王,宋王

    宋康王的时候,在城墙角落有一只小鸟生出一只大的鹞鸟。古人是少见多怪,还是对环境的变化特别小心呢?对于遭遇过百年一遇、几百年一遇的现象或事件的当代人来说,这事太简单,大鸟在小鸟的窝里下了一个蛋。宋王命令太史占卜,太史说:“小的生出大的,一定称霸天下。”宋王非常开心。不知道太史的回答,是源自占卜本身的规

  • 鲁仲连怎么化解赵国被秦困之围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鲁仲连,秦国,魏国,赵国,齐国,平原君,齐王

    内容来源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秦国,也就是荆国围住了邯郸,也就是赵国国都。魏国,也就是梁国,派大将去解围。大将军到了汤阴,不敢往前。魏国的客将军,就是别国在魏国当将军。齐垣衍偷偷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给赵王说:“秦国之所以围困,是因为当初称帝的事情,只要赵王同意称秦为帝,就没事了”。鲁仲连正好在赵

  • 鲁仲连:战国时期的正能量,宁愿跳海也不做秦国人,成为一个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鲁仲连,魏国,秦国,秦王,秦军,齐国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上一讲谈到毛遂自荐,楚国加入合纵,准备援赵抗秦,解邯郸之围,但楚国该怎么打呢?楚国和赵国并不接壤,如里直接出兵救援邯郸的话就只能向魏国借道,但魏国才跟秦国打配合,攻占了赵国一座城邑,怎么可能答应借道呢?如果按照孙膑那种围魏救赵的打法,直接去

  • 高手在民间:战国高士鲁仲连,急公好义的斗士,不畏强权义不帝秦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鲁仲连,秦国,齐国,秦王,魏国,司马迁

    “重读史记”第一季 第二十五期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在司马迁塑造的中华人格基因库里,有一类人非常特别。他们有着非凡的能力,却不追求功名利禄。路见不平,他们会挺身而出,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勇敢地跟强权对抗,又每每在功成之后,飘然远去,不图任何回报。而如果要为这种人

  • 战国一大节目事,鲁仲连义不帝秦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仲连,秦王,秦国,齐国,魏国,魏王

    鲁仲连义不肯帝秦,是战国一大节目事。盖当是时士莫知耻,而仲连能耻之也。——(南宋)叶适长平之战后,惨败的赵国的都城邯郸又被秦军紧紧包围。赵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平原君夫人向魏王及她的弟弟魏公子无忌求救。魏安釐王派遣将军晋鄙救援赵国,又畏惧秦国,部队在荡阴止步不前。因为秦王已经给魏王传话,诸侯胆敢救援

  • 两千多年前被评价为“作”的鲁仲连,其实一点都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微声悟网易号标签:鲁仲连,齐国,魏国,秦王,秦国,苏秦

    2019-10-19 23:22·历史微声悟魏安僖王和孔斌,就是孔子的六世子孙,一起讨论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人,如果非要找个差不多的,那就只有鲁仲连了。魏王说鲁仲连是一个“强作”的人,不是出于本性自然,不可以算作高士。这段对话发生在2000多年以前,恐怕是最早关于“作”的对话,鲁仲

  • 山东茌平:书协会员走进鲁仲连故里

    历史解密编辑:奎华播报标签:鲁仲连,书画家,黄胄,欧阳中石,李耀文

    2022年10月4日,由聊城市茌平区文联组织的主题为“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志愿服务暨茌平区书法家协会走进鲁仲连故里活动在冯官屯镇望鲁店村启动。望鲁店东村党支部书记王兴玉致欢迎辞。活动现场,前来鲁仲连祠参观的游客或三五成群或携家带口,茌平区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分别挥毫泼墨、笔走龙蛇;茌平长城机电舞龙队

  • 豪士怪才鲁仲连:这不是辩论的技术,这是辩论的艺术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标签:齐国,魏国,秦国,秦军,秦王,鲁仲连,长平之战,豪士怪才,四大名将

    (百家争鸣)鲁仲连,齐国人,长相不凡,是战国时期著名大帅哥。齐国有个稷下学宫,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和政府智库,可以说,齐国的大舞台,那是很有发展前景的。202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综合考量之后,认定了稷下学宫的遗址,是在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附近。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