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毛遂自荐,楚国加入合纵,准备援赵抗秦,解邯郸之围,但楚国该怎么打呢?楚国和赵国并不接壤,如里直接出兵救援邯郸的话就只能向魏国借道,但魏国才跟秦国打配合,攻占了赵国一座城邑,怎么可能答应借道呢?如果按照孙膑那种围魏救赵的打法,直接去打秦国本土,给邯郸减轻压力,楚国有能力办得到吗?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黄歇统兵救赵的同时,魏安釐王也派了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驰援邯郸,魏国竟然已经加入了合纵联盟。
魏国到底为什么转变了立场,史料有缺漏,给不出任何线索。可能平原君先说服了魏国,然后才去说服楚国的吧。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魏国的态度并不坚定。所以当秦昭襄王派来使者,威胁说谁敢去救赵国,秦国下一步就去打谁的时候,魏安釐王真的怕了,赶紧派人追上晋鄙,让他停在邺城,既不撤,也不打,两边不得罪。同时派将军新垣衍走小路赶赴邯郸,通过平原君去劝说赵孝成王,提议赵魏两国共同尊秦王为帝,以服软的姿态换取秦国退兵。
从后来正反双方的辩论来看,所谓尊秦王为帝,并不是简单送去一顶大帽子,而是和投降差不太多了。这个方案确实很有实现的基础,毕竟秦国先前称过帝,却被齐国摆了一道,匆匆撤销了帝号,现在如果主动去满足秦昭襄王这个伟大理想的话,似乎不难争取到和谈的机会。
《资治通鉴》这段内容是从《史记》和《战国策》删节来的,在原始版本里,新垣衍已经说动了平原君,但平原君犹豫不决,没能拿定主意。我们很容易理解平原君的顾虑:
新垣衍作为魏安釐王的密使,他的提案就是魏国的提案,魏国既然能做出这样的提案,晋鄙的援军又停在半路,这就足以说明魏国靠不住了,而魏国靠不住,就意味着楚国的援军没法借道魏国支援邯郸,就算楚国援赵抗秦的立场没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赵国只能靠自己了。
在只能靠自己的情况下,赵国取胜无望的话,就只剩下两个选项可以考虑:要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么先依着新垣衍的提案试一试,忍一时之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到底何去何从,决策一旦失误就会招致灭顶之灾,平原君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齐国人鲁仲连刚巧就在邯郸城里,听说了这个事情以后,就去求见平原君,说想和新垣衍当面谈谈。鲁仲连和新垣衍的这次交锋,唇枪舌剑好几个回合,我们就跟着司马光的删节版只看重点好了。
先要说明一个价值观问题:当时并没有主权国家概念,人们对统一和分裂也没有什么执念,如果有圣王出现的话,天下归心,那么投降过去没有任何问题,非但不会被当成卖国贼看待,不投降才是和正义为敌。那么,尊秦王为帝,今后接受秦王的统治,原则上并不是不可以,只要满足一个前提,那就是:秦王是天下归心的圣王,就像商汤王、周文王那样。
痛点正在这里:秦王非但不是圣王,反而是个暴君,投靠暴君等于助纣为虐,在道义上找不到立足点。所以鲁仲连对秦国有一句话的经典定性:“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意思是说,礼义是我们山东六国的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但秦国跟我们反着来,抛弃礼义,崇尚暴力,全民热衷于上战场、砍人头、赚提成。鲁仲连认为,如果秦王称帝,秦国一统天下的话,自己就只有跳进东海自杀,宁死不做秦国人。
鲁仲连提到自杀,原话是“蹈东海而死”,从此“蹈海”或者“蹈东海”变成了一个文化语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气节之士。尤其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文人写诗就会经常用到这个典故,或者明志,或者反讽。
元末明初,胡奎有几句诗很能说明乱世当中的人生取舍:“鲁连东蹈海,李斯西上书。人生各有适,万事徒区区。”意思是说,社会上既有像鲁仲连那样宁死也不肯顺从暴政的,也有像李斯那样积极投靠暴政,没底线地博取功名利禄的。战国末年正是这样,鲁仲连们往东,李斯们往西,各有各的坚守,各守各的价值观。
鲁仲连的意思,如果请经历着明清易代的顾炎武来做转述的话,就是那掷地有声的3个字:“亡天下”。秦国一旦称帝,一旦吞并六国,那可不是单纯的改朝换代,不是亡国,而是野蛮消灭了文明。原先的文明人就只能去过野蛮生活,从此被禽兽支配,跟禽兽抢口粮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鲁仲连口才过人,通晓战国游士的话术精髓,很清楚道义问题只能当大帽子,而要真正扭转别人的看法,必须剖析利弊,把账算清楚——不但要从国家角度剖析利弊,还要运用激励相容原理,让当事人看清楚,他自己的利益和他的主君、国家、合作伙伴的利益高度一致,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要算清这笔账,鲁仲连不惜危言耸听,说如果秦王称帝,自己就能使秦王把魏王剁成肉酱。
新垣衍很不高兴,问他凭什么有这份自信,鲁仲连于是援引历史典故,说当年九侯、鄂侯和文王是纣王的三公,高级大臣,九侯女儿很美,九侯把她献给纣王,没想到纣王嫌她丑,一生气就把九侯剁成肉酱了。鄂侯帮九侯说话,结果也被杀了,尸体被做成了肉脯。文王听说之后,虽然什么话都不敢说,只是叹了口气,但也被纣王抓去坐牢了。
现在秦、魏都是大国,国君都有王号,魏王怎么可以看见秦国打了一场胜仗就急慌慌地尊秦王为帝,使自己终生都处在随时会被剁成肉酱、制成肉脯的可悲境地呢?更何况秦王称帝以后,一定会撤换各国大臣,新垣衍将军您还有把握得到原本魏王给您的宠信吗?
这一番话讲完,新垣衍态度大变,连忙起身施礼,放弃了原先的提案,准备回魏国交差去了。
司马光在《通鉴考异》里阐述《资治通鉴》的史料取舍标准,说《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在讲完新垣衍的心服口服之后,还提到邯郸城外的秦军主将听说了这个消息,当即下令撤军50里,这种情节过于不合情理,应当是游谈之士的夸大其词,所以自己在《资治通鉴》里删掉了秦军撤退这段内容。
司马光的怀疑很有道理,但秦军后撤50里这件事恐怕并不假,只不过跟鲁仲连说服新垣衍的事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秦军之所以后撤,应当是因为楚、魏两国的援军就快到了,秦军需要调整一下部署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鲁仲连这番话,听上去掷地有声,但真的在理吗?
新垣衍就算马不停蹄赶回魏国,真能顺利说服魏安釐王,帮他坚定合纵的决心吗?
即便魏安釐王能明白鲁仲连的那些道理,但顺从秦国的话,长远来看虽然不利,而主动跟秦国撕破脸,恐怕立刻就要挨打,那么得过且过未尝就不是一个办法。而如果魏安釐王拿不定主意的话,魏国援军怎么就向邯郸开拔了呢?
另一方面,秦国不会不知道楚、魏两国的摇摆态度,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一定会对邯郸发动强攻,争取速胜,按照《史记》的记载,邯郸的情势相当危急,甚至连投降都被提上议程了,赵国必须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才有可能等到变数,等来援军。但怎么才能做得到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毛遂自荐时,只是个凑数的!平原君看不起他,为什么他能一战功成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