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仲连:战国时期的正能量,宁愿跳海也不做秦国人,成为一个悲哀

鲁仲连:战国时期的正能量,宁愿跳海也不做秦国人,成为一个悲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358 更新时间:2023/12/8 18:37:08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毛遂自荐,楚国加入合纵,准备援赵抗秦,解邯郸之围,但楚国该怎么打呢?楚国和赵国并不接壤,如里直接出兵救援邯郸的话就只能向魏国借道,但魏国才跟秦国打配合,攻占了赵国一座城邑,怎么可能答应借道呢?如果按照孙膑那种围魏救赵的打法,直接去打秦国本土,给邯郸减轻压力,楚国有能力办得到吗?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楚考烈王春申君黄歇统兵救赵的同时,魏安釐王也派了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驰援邯郸,魏国竟然已经加入了合纵联盟。

魏国到底为什么转变了立场,史料有缺漏,给不出任何线索。可能平原君先说服了魏国,然后才去说服楚国的吧。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魏国的态度并不坚定。所以当秦昭襄王派来使者,威胁说谁敢去救赵国,秦国下一步就去打谁的时候,魏安釐王真的怕了,赶紧派人追上晋鄙,让他停在邺城,既不撤,也不打,两边不得罪。同时派将军新垣衍走小路赶赴邯郸,通过平原君去劝说赵孝成王,提议赵魏两国共同尊秦王为帝,以服软的姿态换取秦国退兵。

从后来正反双方的辩论来看,所谓尊秦王为帝,并不是简单送去一顶大帽子,而是和投降差不太多了。这个方案确实很有实现的基础,毕竟秦国先前称过帝,却被齐国摆了一道,匆匆撤销了帝号,现在如果主动去满足秦昭襄王这个伟大理想的话,似乎不难争取到和谈的机会。

《资治通鉴》这段内容是从《史记》和《战国策》删节来的,在原始版本里,新垣衍已经说动了平原君,但平原君犹豫不决,没能拿定主意。我们很容易理解平原君的顾虑:

新垣衍作为魏安釐王的密使,他的提案就是魏国的提案,魏国既然能做出这样的提案,晋鄙的援军又停在半路,这就足以说明魏国靠不住了,而魏国靠不住,就意味着楚国的援军没法借道魏国支援邯郸,就算楚国援赵抗秦的立场没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赵国只能靠自己了。

在只能靠自己的情况下,赵国取胜无望的话,就只剩下两个选项可以考虑:要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么先依着新垣衍的提案试一试,忍一时之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到底何去何从,决策一旦失误就会招致灭顶之灾,平原君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齐国人鲁仲连刚巧就在邯郸城里,听说了这个事情以后,就去求见平原君,说想和新垣衍当面谈谈。鲁仲连和新垣衍的这次交锋,唇枪舌剑好几个回合,我们就跟着司马光的删节版只看重点好了。

先要说明一个价值观问题:当时并没有主权国家概念,人们对统一和分裂也没有什么执念,如果有圣王出现的话,天下归心,那么投降过去没有任何问题,非但不会被当成卖国贼看待,不投降才是和正义为敌。那么,尊秦王为帝,今后接受秦王的统治,原则上并不是不可以,只要满足一个前提,那就是:秦王是天下归心的圣王,就像商汤王、周文王那样。

痛点正在这里:秦王非但不是圣王,反而是个暴君,投靠暴君等于助纣为虐,在道义上找不到立足点。所以鲁仲连对秦国有一句话的经典定性:“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意思是说,礼义是我们山东六国的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但秦国跟我们反着来,抛弃礼义,崇尚暴力,全民热衷于上战场、砍人头、赚提成。鲁仲连认为,如果秦王称帝,秦国一统天下的话,自己就只有跳进东海自杀,宁死不做秦国人。

鲁仲连提到自杀,原话是“蹈东海而死”,从此“蹈海”或者“蹈东海”变成了一个文化语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气节之士。尤其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文人写诗就会经常用到这个典故,或者明志,或者反讽。

元末明初,胡奎有几句诗很能说明乱世当中的人生取舍:“鲁连东蹈海,李斯西上书。人生各有适,万事徒区区。”意思是说,社会上既有像鲁仲连那样宁死也不肯顺从暴政的,也有像李斯那样积极投靠暴政,没底线地博取功名利禄的。战国末年正是这样,鲁仲连们往东,李斯们往西,各有各的坚守,各守各的价值观。

鲁仲连的意思,如果请经历着明清易代的顾炎武来做转述的话,就是那掷地有声的3个字:“亡天下”。秦国一旦称帝,一旦吞并六国,那可不是单纯的改朝换代,不是亡国,而是野蛮消灭了文明。原先的文明人就只能去过野蛮生活,从此被禽兽支配,跟禽兽抢口粮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鲁仲连口才过人,通晓战国游士的话术精髓,很清楚道义问题只能当大帽子,而要真正扭转别人的看法,必须剖析利弊,把账算清楚——不但要从国家角度剖析利弊,还要运用激励相容原理,让当事人看清楚,他自己的利益和他的主君、国家、合作伙伴的利益高度一致,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要算清这笔账,鲁仲连不惜危言耸听,说如果秦王称帝,自己就能使秦王把魏王剁成肉酱。

新垣衍很不高兴,问他凭什么有这份自信,鲁仲连于是援引历史典故,说当年九侯、鄂侯和文王是纣王的三公,高级大臣,九侯女儿很美,九侯把她献给纣王,没想到纣王嫌她丑,一生气就把九侯剁成肉酱了。鄂侯帮九侯说话,结果也被杀了,尸体被做成了肉脯。文王听说之后,虽然什么话都不敢说,只是叹了口气,但也被纣王抓去坐牢了。

现在秦、魏都是大国,国君都有王号,魏王怎么可以看见秦国打了一场胜仗就急慌慌地尊秦王为帝,使自己终生都处在随时会被剁成肉酱、制成肉脯的可悲境地呢?更何况秦王称帝以后,一定会撤换各国大臣,新垣衍将军您还有把握得到原本魏王给您的宠信吗?

这一番话讲完,新垣衍态度大变,连忙起身施礼,放弃了原先的提案,准备回魏国交差去了。

司马光在《通鉴考异》里阐述《资治通鉴》的史料取舍标准,说《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在讲完新垣衍的心服口服之后,还提到邯郸城外的秦军主将听说了这个消息,当即下令撤军50里,这种情节过于不合情理,应当是游谈之士的夸大其词,所以自己在《资治通鉴》里删掉了秦军撤退这段内容。

司马光的怀疑很有道理,但秦军后撤50里这件事恐怕并不假,只不过跟鲁仲连说服新垣衍的事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秦军之所以后撤,应当是因为楚、魏两国的援军就快到了,秦军需要调整一下部署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鲁仲连这番话,听上去掷地有声,但真的在理吗?

新垣衍就算马不停蹄赶回魏国,真能顺利说服魏安釐王,帮他坚定合纵的决心吗?

即便魏安釐王能明白鲁仲连的那些道理,但顺从秦国的话,长远来看虽然不利,而主动跟秦国撕破脸,恐怕立刻就要挨打,那么得过且过未尝就不是一个办法。而如果魏安釐王拿不定主意的话,魏国援军怎么就向邯郸开拔了呢?

另一方面,秦国不会不知道楚、魏两国的摇摆态度,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一定会对邯郸发动强攻,争取速胜,按照《史记》的记载,邯郸的情势相当危急,甚至连投降都被提上议程了,赵国必须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才有可能等到变数,等来援军。但怎么才能做得到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毛遂自荐时,只是个凑数的!平原君看不起他,为什么他能一战功成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标签: 鲁仲连魏国秦国秦王秦军齐国

更多文章

  • 高手在民间:战国高士鲁仲连,急公好义的斗士,不畏强权义不帝秦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鲁仲连,秦国,齐国,秦王,魏国,司马迁

    “重读史记”第一季 第二十五期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在司马迁塑造的中华人格基因库里,有一类人非常特别。他们有着非凡的能力,却不追求功名利禄。路见不平,他们会挺身而出,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勇敢地跟强权对抗,又每每在功成之后,飘然远去,不图任何回报。而如果要为这种人

  • 战国一大节目事,鲁仲连义不帝秦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仲连,秦王,秦国,齐国,魏国,魏王

    鲁仲连义不肯帝秦,是战国一大节目事。盖当是时士莫知耻,而仲连能耻之也。——(南宋)叶适长平之战后,惨败的赵国的都城邯郸又被秦军紧紧包围。赵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平原君夫人向魏王及她的弟弟魏公子无忌求救。魏安釐王派遣将军晋鄙救援赵国,又畏惧秦国,部队在荡阴止步不前。因为秦王已经给魏王传话,诸侯胆敢救援

  • 两千多年前被评价为“作”的鲁仲连,其实一点都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微声悟网易号标签:鲁仲连,齐国,魏国,秦王,秦国,苏秦

    2019-10-19 23:22·历史微声悟魏安僖王和孔斌,就是孔子的六世子孙,一起讨论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人,如果非要找个差不多的,那就只有鲁仲连了。魏王说鲁仲连是一个“强作”的人,不是出于本性自然,不可以算作高士。这段对话发生在2000多年以前,恐怕是最早关于“作”的对话,鲁仲

  • 山东茌平:书协会员走进鲁仲连故里

    历史解密编辑:奎华播报标签:鲁仲连,书画家,黄胄,欧阳中石,李耀文

    2022年10月4日,由聊城市茌平区文联组织的主题为“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志愿服务暨茌平区书法家协会走进鲁仲连故里活动在冯官屯镇望鲁店村启动。望鲁店东村党支部书记王兴玉致欢迎辞。活动现场,前来鲁仲连祠参观的游客或三五成群或携家带口,茌平区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分别挥毫泼墨、笔走龙蛇;茌平长城机电舞龙队

  • 豪士怪才鲁仲连:这不是辩论的技术,这是辩论的艺术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标签:齐国,魏国,秦国,秦军,秦王,鲁仲连,长平之战,豪士怪才,四大名将

    (百家争鸣)鲁仲连,齐国人,长相不凡,是战国时期著名大帅哥。齐国有个稷下学宫,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和政府智库,可以说,齐国的大舞台,那是很有发展前景的。202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综合考量之后,认定了稷下学宫的遗址,是在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附近。不见

  • 鲁仲连的两次机遇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魏国,齐国,秦国,田单,鲁仲连,平原君,孟尝君,四大名将

    唐朝诗人李白有一首《古风》:“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这是说的一位战国侠客鲁仲连。鲁仲连这个人是齐国人,更战国那些众多侠客一般,他也没有在朝堂之中有任何的爵位,甚至鲁仲连也不是谁的门客。就比如荆轲、聂政

  • 如姬帮信陵君盗了虎符,为何晋鄙还不交兵权?信陵君少了一样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信陵君,晋鄙,如姬,孟尝君,秦国,魏王

    文|飞鱼说史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出土的杜虎符上的铭文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如果把时代的变迁和更替比作成一辆滚滚向前行驶的汽车的话,那么战争就可以被看成汽车的轮子,那么汽车的发动机是什么呢,是生产力。打仗是一项技术活,无论咋古代还是现代

  • 信陵君杀死魏国名将晋鄙,窃符救赵,他这是不是败坏法纪的逆臣?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信陵君,晋鄙,魏国,秦国,如姬,窃符救赵

    大秦的克星——侠将公子信陵君(6)主笔:江湖闲乐生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却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从魏王寝宫里偷到了兵符。至此,信陵君总算拥有了改变历史的机会,他很开心自己将作为一个拯救者,而

  • 战国四大战役,细说齐将匡章,堪称千古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匡章,齐国,秦国,魏国,秦军,齐王,燕昭王,四大名将,战国四大战役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英雄辈起,可以说有很多著名的将领在这个年代诞生,他们靠着自身的本领和出色的功勋获得了在国家中的一席之地。那么其实除了四大名将之外,再战国时期事实上还有很多在战力谋略上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优秀将领,但是名气可能没有四名将那么大。那么咱们今天来说的这个就是齐国的著名将领,他的名字叫做匡章

  • 不孝名将?齐国名将匡章为何坚决反对国君为自己母亲厚葬?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匡章,齐国,秦国,秦军,魏国,商鞅变法,秦昭襄王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匡章,在幼年时期母亲便被人杀死,遗体草草埋葬在马棚下。桑丘之战前,齐威王勉励匡章道:“将军此战如能得胜归来,我一定下令重新厚葬令堂。”谁知匡章居然一口回绝了齐威王的提议,坚决反对厚葬母亲。莫非真是匡章不孝吗?他确实“默默无闻”,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猛将。商鞅变法后,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