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的百态 访问量:1120 更新时间:2023/12/8 18:16:15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回到了晋国,被立为国君。虽然晋悼公时年仅十四岁,但对于晋国政坛的权力斗争真相,却因长期关注,了解得异常深刻。他深知晋国卿族势力庞大,名义上国君大过晋卿,但实际权力,或许刚好相反。

为稳固自身地位,晋悼公刚坐上国君之位,就重新提拔了三位新人为晋卿:提拔魏锜之子魏相为下军元帅,提拔士会幼子士鲂为下军佐,提拔魏颗之子魏颉为新军元帅。

在鄢陵之战时,晋国八位卿士分别是:中军元帅栾书,中军佐士燮,上军元帅郤锜,上军佐荀偃,下军元帅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元帅郤犨,新军佐郤至。公元前574年,晋厉公杀死“三郤”,晋国卿位出现了三个空缺;加上鄢陵之战后不久去世的士燮,此时晋国共少了四位卿士。杀死“三郤”后,晋厉公提拔亲信胥童为卿,加上士燮之子士匄是嗣卿,此时晋国总共是六卿。但好景不长,随后栾书与荀偃联手作乱,杀死了胥童,紧接着又杀死了晋厉公。

因此,在晋悼公回国之时,晋国卿士剩余五位:栾书、荀偃、韩厥、荀罃、士匄。现在晋悼公新提拔了三位卿士,构成了晋国新一届领导班子。这八位晋卿,栾书自然是中军元帅,新提拔的三位晋卿职位都很清楚,但其余四位晋卿位次又是怎样的呢?

中军佐职位,如果按照晋悼公回国前的职位高低顺序,正常应该是荀偃替补。但是,荀偃与栾书二人联手杀死了晋厉公,将他们俩放在一起,晋悼公显然不能放心。从这年底栾书去世后韩厥替补成为正卿来看,晋悼公应该是把韩厥从下军元帅越级提拔成了中军佐。

十年后,直到晋国伐郑时,荀偃还是上军元帅。因此在晋悼公回国时,荀偃是替补了郤锜的职位,升了一级。

荀罃之前是韩厥副手,韩厥被提拔为中军佐后,荀罃应该是顺位被提拔为上军佐。荀罃与士鲂接回了晋悼公,有接驾之功,提拔他们两人,不会让众人意外。

至于士匄,他应该就是新军佐,此时位次最低。

不幸的是,晋悼公回国才半年,栾书与魏相先后病死。此时,晋国卿士又出现了两个名额的空缺。《国语·晋语七》记载:“吕宣子(魏相)卒,公以赵文子赵武)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然而,将赵武提拔为晋卿,可另一晋卿的空缺名额由谁替补了?

《春秋·襄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栾黡,就是栾书长子。栾书去年去世,栾黡今年就能带兵出征,说明栾黡已经以嗣卿身份成为了晋卿。

在加入了栾黡和赵武之后,晋国八位卿士的排位顺序又是如何?

韩厥替补栾书成为中军主帅,这在《左传》中有明确记载。可是韩厥的副手,中军佐,该是由谁替补?

按照位次高低,正常应该是荀偃。但作为弑君之人,刚回国的晋悼公对他并不敢太过信任。在晋悼公回国前,韩厥搭档更久的是荀罃,而荀罃又是接回晋悼公的功臣,所以在这次人事调整中,荀罃越过了荀偃,被提拔成中军佐。

荀偃职位自然不动,还是上军元帅。但是,荀偃的副手又该是谁呢?《左传·襄公九年》:“冬十月,诸侯伐郑。庚午,季武子、齐崔杼、宋皇勋从荀罃、士匄门于鄟门;卫北宫括、曹人、邾人从荀偃、韩起门于师之梁;滕人、薛人从栾黡、士鲂门于北门。”十年后伐郑之时,荀罃、士匄两人率领晋国中军;荀偃、韩起率领晋国上军;栾黡、士鲂率领的自然就是晋国下军了。栾黡十年后还是下军元帅,那么在此时他就不可能担任上军佐——其他人位置都没变,那么上军佐职位自然是由士匄担任了。

因此,此时晋国八位晋卿分别是:中军元帅韩厥、中军佐荀罃、上军元帅荀偃、上军佐士匄、下军元帅栾黡、下军佐士鲂、新军元帅魏颉,新军佐赵武。

公元前569年,新军元帅魏颉去世,晋卿位置再次出现空缺。就在这年的鸡泽(河北邯郸东北)盟会上,因为魏绛严格执法,杀掉了晋悼公亲弟的车夫。这让晋悼公认识到魏绛的刚正不阿,所以把魏绛提拔为新军佐。新军元帅之位,自然是由前新军佐赵武替补了。

到了公元前566年,韩厥年事已高,主动提出告老致休。依照嗣卿传统,韩厥长子韩无忌应该继位为卿。但是韩无忌自以为身体多病,主动将嗣卿资格让给了弟弟韩起。

韩厥的退休,对晋国政坛影响巨大。因此,这次晋国“领导班子”的调整,极为引人关注。晋国的竞争对手楚人是如此评价这次人事变动:“……韩厥告老了,荀罃执掌晋国大政。士匄年龄比荀偃小,却位居荀偃之上,成为中军佐;韩起比栾黡小,可是栾黡、士鲂却让他居于己上,成为上军佐;魏绛功劳巨大,却认为赵武更加贤能,甘愿作他的辅佐。晋国国君贤明,上位者好让不争,在下者竞相努力,此时晋国是不可与争的啊!”(《左传·襄公九年》)

连敌国之人都如此高度评价,可见晋国这次人事调整是多么成功!

然而,对比十年前,就可发现其中有那么一丝异常:十年前荀偃就是上军元帅,十年后他仍然是原地踏步;十年前栾黡、士鲂二人就掌管下军,十年后他们二人依然呆在下军。与之相反,荀罃、士匄、赵武等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晋升。而韩氏家族第二代韩起,直接就被晋悼公任命为上军佐,这比起栾黡和士匄刚做晋卿时的职位,都要高得多!

晋悼公执政十年,他更信任哪些家族,已一目了然。这次人事调整之后,公元前562年,晋国就彻底征服了郑国,取得了与楚国争霸的彻底胜利!

成为江湖新一代霸主,晋悼公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可是,辉煌没过多久,打击也随之而来。

公元前560年,中军元帅荀罃与下军佐士鲂先后去世,晋国卿士又出现了两个空缺。这意味着,晋悼公又必须重新调整政府领导班子。

为此,晋悼公在绵上(山西翼城西)举行了一次春蒐。根据之前晋卿的位次,晋悼公刚开始想把中军佐士匄直接提拔成中军元帅,但士匄却推辞了:“伯游(荀偃)比我年长。以前臣下与知伯(荀罃)更加熟悉,所以他才提拔我为中军佐,并非下臣更加贤能。请让伯游来做中军元帅吧!”

这已是晋悼公执政十四年了;十四年来荀偃始终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即便是十四年从未被提拔过,他依然如此。对于荀偃,晋悼公早已放心,便听从士匄建议,把荀偃提拔为中军元帅,士匄还是做中军佐。

荀偃终于被提拔了,可他原先的上军元帅之位又该由谁替补?晋悼公看重的人是韩起,想把他从上军佐直接提拔为上军元帅。但是,韩起却自认不如赵武,又把上军元帅之位让给了赵武。韩、赵两家原本就关系非同一般,赵武与韩起又是同一辈人。赵武早于韩起七年当上了晋卿,却一直在韩起之下,韩起觉得不妥,便推荐赵武来做上军元帅。

提拔赵武,就得照顾到另一人的情绪,他就是下军元帅栾黡。同样是十四都没得到提拔,荀偃都升为中军元帅了,栾黡如果不能被提拔,他会怎么想?有鉴于此,晋悼公就先去咨询栾黡意见,说要提拔他为上军元帅。

栾黡知道,韩起把上军元帅之位让给了赵武。对晋悼公的试探,栾黡心知肚明,便主动推辞道:“我不如韩起;韩起都愿意让赵武作上军元帅,请国君还是听他的吧!”

最艰难的上军元帅之位,就此确定。最终,晋悼公把赵武提拔为上军元帅,而魏绛则被提拔为下军佐。可是,新军的两个空缺却再也没人能替补了。晋悼公干脆就空出了这两个职位,将新军从属于下军!这么做,也是为了安慰栾黡:虽然他没能得到提拔,但是他所率领的军队数量却是最多!

后人常常夸奖晋悼公此举,是宁缺毋滥。

可晋悼公所面临的真实难题在于,此时能让晋悼公信任之人,还有谁呢?

绵上之蒐的次年,晋国就率领诸侯大军前往伐秦。当大军渡过泾水后,栾黡突然对中军主帅荀偃发难,质疑了他的发令,然后就径直率领属下军队撤退了!其后,又因为弟弟栾鍼冲入秦军阵营战死,栾黡迁怒于士匄之子士鞅,迫使士鞅逃亡秦国。

栾黡十多年未见提拔,怒火终于在伐秦之战中爆发了出来!

栾黡的专断独行,不但使晋国伐秦无功而返,更让同行的各诸侯国军队看到了晋国内乱的苗头。两年后,齐国就公然与晋国唱起了反调,背叛了晋国。

面对专横跋扈的栾黡,连一代英主晋悼公也不轻易敢动他。但在伐秦回来后,晋悼公立刻就把新军给裁撤了。名义上,这是因为晋悼公找不到新军统帅;实际上,却是裁掉隶属于下军的新军,以削弱其力量、防止他作乱。

可惜,这时对栾氏采取防范措施,已经晚了。

公元前558年11月,晋悼公不幸去世,留下了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给儿子晋平公

从晋悼公执政十五年晋卿的变化来看,蕴含着他的重要用人秘密:重点提拔韩氏、知氏和范氏三大家族,重点防范中行氏和栾氏两大家族。直到他执政的后期,才开始对中行氏和栾氏放松了警惕:荀偃被提拔为中军元帅,而栾黡则率领了最多的晋国军队。可惜,栾黡伐秦时的表现,辜负了他的信任。

然而,不管是晋悼公所信任的韩氏、知氏、范氏,还是他所不信任的中行氏、栾氏,又或是他执政期间处于边缘化地位的赵氏、魏氏,在他执政期间,地位都得到了稳固。从此后,晋国政局基本由这六家左右,再也没有新的氏族能够崛起。对于晋国未来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在绵上之蒐时,晋悼公也许已经意识到这一无奈的尴尬:再提拔两位卿士,他还是不得不从这六大卿族之中选人;而这六大卿族,无论再增强哪一家的势力,对晋国公室来说都是一巨大威胁。因此,在其他氏族无人替补的前提下,晋悼公宁愿空缺职位,也不想再提拔六大卿族中人。

晋国政坛无法找到新鲜血液来补卿士空缺,从而与六大卿族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这才是晋国公室未来统治的最大隐忧。

标签: 晋悼公晋国韩起卿士韩厥栾书

更多文章

  • 宋康王之殇:他是桀纣在世,还是时运不济?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宋康王,齐国,魏国,商纣王,诸侯国,赵武灵王

    悠悠春秋大梦,滚滚战国狼烟。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亡国之君宋康王,这位宋王在历史上的名声可不太好。跟他的老祖宗商纣王一样,宋康王也是一个成王败寇的典型人物。但他比商纣王更惨,商纣王是死了之后,才被胜利者周武王他们描述成昏庸无道的暴君。而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各路文学大师的重重加码,商纣王由原来武王

  • 是祥瑞害死了宋康王,还是他自作自受呢?

    历史解密编辑:虾仁不眨眼标签:宋康王,吕氏春秋,齐王,宋王

    宋康王的时候,在城墙角落有一只小鸟生出一只大的鹞鸟。古人是少见多怪,还是对环境的变化特别小心呢?对于遭遇过百年一遇、几百年一遇的现象或事件的当代人来说,这事太简单,大鸟在小鸟的窝里下了一个蛋。宋王命令太史占卜,太史说:“小的生出大的,一定称霸天下。”宋王非常开心。不知道太史的回答,是源自占卜本身的规

  • 鲁仲连怎么化解赵国被秦困之围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鲁仲连,秦国,魏国,赵国,齐国,平原君,齐王

    内容来源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秦国,也就是荆国围住了邯郸,也就是赵国国都。魏国,也就是梁国,派大将去解围。大将军到了汤阴,不敢往前。魏国的客将军,就是别国在魏国当将军。齐垣衍偷偷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给赵王说:“秦国之所以围困,是因为当初称帝的事情,只要赵王同意称秦为帝,就没事了”。鲁仲连正好在赵

  • 鲁仲连:战国时期的正能量,宁愿跳海也不做秦国人,成为一个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鲁仲连,魏国,秦国,秦王,秦军,齐国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上一讲谈到毛遂自荐,楚国加入合纵,准备援赵抗秦,解邯郸之围,但楚国该怎么打呢?楚国和赵国并不接壤,如里直接出兵救援邯郸的话就只能向魏国借道,但魏国才跟秦国打配合,攻占了赵国一座城邑,怎么可能答应借道呢?如果按照孙膑那种围魏救赵的打法,直接去

  • 高手在民间:战国高士鲁仲连,急公好义的斗士,不畏强权义不帝秦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鲁仲连,秦国,齐国,秦王,魏国,司马迁

    “重读史记”第一季 第二十五期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在司马迁塑造的中华人格基因库里,有一类人非常特别。他们有着非凡的能力,却不追求功名利禄。路见不平,他们会挺身而出,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勇敢地跟强权对抗,又每每在功成之后,飘然远去,不图任何回报。而如果要为这种人

  • 战国一大节目事,鲁仲连义不帝秦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仲连,秦王,秦国,齐国,魏国,魏王

    鲁仲连义不肯帝秦,是战国一大节目事。盖当是时士莫知耻,而仲连能耻之也。——(南宋)叶适长平之战后,惨败的赵国的都城邯郸又被秦军紧紧包围。赵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平原君夫人向魏王及她的弟弟魏公子无忌求救。魏安釐王派遣将军晋鄙救援赵国,又畏惧秦国,部队在荡阴止步不前。因为秦王已经给魏王传话,诸侯胆敢救援

  • 两千多年前被评价为“作”的鲁仲连,其实一点都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微声悟网易号标签:鲁仲连,齐国,魏国,秦王,秦国,苏秦

    2019-10-19 23:22·历史微声悟魏安僖王和孔斌,就是孔子的六世子孙,一起讨论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人,如果非要找个差不多的,那就只有鲁仲连了。魏王说鲁仲连是一个“强作”的人,不是出于本性自然,不可以算作高士。这段对话发生在2000多年以前,恐怕是最早关于“作”的对话,鲁仲

  • 山东茌平:书协会员走进鲁仲连故里

    历史解密编辑:奎华播报标签:鲁仲连,书画家,黄胄,欧阳中石,李耀文

    2022年10月4日,由聊城市茌平区文联组织的主题为“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志愿服务暨茌平区书法家协会走进鲁仲连故里活动在冯官屯镇望鲁店村启动。望鲁店东村党支部书记王兴玉致欢迎辞。活动现场,前来鲁仲连祠参观的游客或三五成群或携家带口,茌平区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分别挥毫泼墨、笔走龙蛇;茌平长城机电舞龙队

  • 豪士怪才鲁仲连:这不是辩论的技术,这是辩论的艺术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标签:齐国,魏国,秦国,秦军,秦王,鲁仲连,长平之战,豪士怪才,四大名将

    (百家争鸣)鲁仲连,齐国人,长相不凡,是战国时期著名大帅哥。齐国有个稷下学宫,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和政府智库,可以说,齐国的大舞台,那是很有发展前景的。202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综合考量之后,认定了稷下学宫的遗址,是在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附近。不见

  • 鲁仲连的两次机遇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魏国,齐国,秦国,田单,鲁仲连,平原君,孟尝君,四大名将

    唐朝诗人李白有一首《古风》:“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这是说的一位战国侠客鲁仲连。鲁仲连这个人是齐国人,更战国那些众多侠客一般,他也没有在朝堂之中有任何的爵位,甚至鲁仲连也不是谁的门客。就比如荆轲、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