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批评君王的时候,夏桀商纣都为作为典型的反面教材,昏君往往会被等同于夏桀和商纣来对待。而在描述这些昏君时,文人们又会将他们身边的女人作为重要的参考物,因而君王对待自己女人的态度往往成为他是否为明君的重要参考。夏桀宠幸妹喜,商纣迷恋妲己都成为了评价昏君的典型标志。后来昏君的标志中又多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女主角褒姒也成为了妹喜妲己一般的女人。每当古代的文人上书规劝自己的君主时,必然会拿出她们作为反面典型。然而现代的考古学发现,似乎烽火戏诸侯的事情并不存在。
褒姒是周幽王时的王妃,由于长得国色天香,所以非常受到周幽王的宠爱。褒姒本来是褒城人,生在穷乡僻壤,却是天生丽质。她是周朝大夫褒响的儿子洪德为救父亲献给周幽王的宠妾,想不到却改变了整个国家的进程。当时周幽王继承了父亲周宣王的王位后沉迷于酒色而不理朝政,任用虢石父、尹球等谄谀之臣,搞得国家混乱民不聊生。大夫褒响上书劝谏反而惹得周幽王大怒,然后被囚于狱中。洪德在褒城的乡下发现了褒姒,对其美貌惊为天人,于是想用"散宜生救周文王"的办法来营救父亲出狱。
洪德把褒姒买回家中,先将其打扮得国色天香,然后教其礼仪和歌舞,最后通过周幽王的宠臣虢石父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本来就好色无度,在国内四处搜刮美女都没有找到满意的。他见到褒姒后立刻被其美貌所迷惑,然后迅速纳入宫中,还修建了华丽的琼台为其居住。有了褒姒以后周幽王就更加的荒淫无道了,对于国内发生的大小事都懒得处置,长期在琼台喝酒享乐。他荒废朝政,信用奸臣,整个西周的朝廷被他弄得乌烟瘴气,朝廷中有志之士都纷纷辞官归隐。因此在周厉王之后好不容易被周宣王恢复的国力,又被他搞得江河日下。
周幽王宠幸褒姒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所有对他沉迷于酒色发出议论和劝谏的大臣都受到了严厉的刑罚处置。后来为了王后的位置褒姒与周幽王王后申后发生冲突,周幽王不惜废黜申后,把太子宜臼贬为庶人,扶持褒姒作了自己的王后,并将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太子。这些故事都在明朝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有所记载,有的是来自于史书典籍,也有的是来自于历朝历代的传说和稗官野史。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个故事将周幽王彻底打入了昏君的行列,而褒姒也就成了红颜祸水的典型。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有记载,在二十一世纪以前中国的史学界争论很少,一般认为这个事件是西周灭亡的导火索。然而在二十一世纪以后史学界对此有了些许争议,特别是在清华大学整理的战国竹简"清华简"面世后,烽火戏诸侯的事件被严重质疑,甚至部分事实被推翻。对于烽火戏诸侯的事情,《吕氏春秋》和《史记》的记述有些不同。虽然起因都是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而在骊山烽火台设宴,并假传外敌入侵的信息,让来救援的诸侯白跑一趟,从而达到了博美人一笑的目的。
在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周幽王在国内的威信尽失,周边诸侯都蠢蠢欲动。后来申国联合鄫国和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入侵周朝首都,周边的诸侯都对周幽王传出的烽火置若罔闻,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救援。而的军队早就被虢石父等奸臣搞得毫无战斗力,完全抵挡不住联军的进攻,面对联军一触即溃。于是周幽王带着褒姒和儿子伯服出逃,逃到骊山的时候被犬戎军队抓住。周幽王和伯服当场被犬戎兵将杀死,据说褒姒因为美貌的缘故逃过一劫,被劫往犬戎部落供酋长享乐。至此被犬戎部落占领,西周宣告灭亡。
这个事情最早的争议是在烽火戏诸侯的方式上,一部分学者提出当时还没有烽火台这种通讯设施,周幽王不可能用它向诸侯报警。而《吕氏春秋》上所描述的过程与《史记》上也有不同,上面说当时周幽王戏诸侯用的方法不是烽火台,而是击鼓传声通知周围的诸侯支援。也有的学者认为周幽王向诸侯传讯有外敌入侵,如果诸侯来了没见到外敌自动散去就好,并没有什么可笑之处。以那个时候的通讯手段和战争模式,信息的传递肯定做不到完全准确,诸侯以此就认为被戏耍了不太科学,有点先入为主。
实际上从古代军队的作战方式来看,烽火台传出不严谨的军事信息其实是常态。所以一般认为如果烽火台收到求援信息并不会马上召集军队立刻出发,而是先排小股斥候部队去求援地方确认信息详情,同时大军做好出征准备。一旦信息核实,大军才会动身支援。而且在同一烽火台周边还有相近的营地和小股部队驻扎,一旦有变都是周边小股部队先有行动,再通知大后方的军队。所以不可能周幽王随便点把火就弄得全国诸侯人心惶惶,派出倾国之军来救援。因此烽火戏诸侯这个事情是否存在引起了文史界许多争议。
从联军攻打的事情上看,历史上一般认为是周幽王先起兵攻打申国惹的祸。由于周幽王废黜了申后并把太子宜臼贬为庶人,所以申后的父亲申侯继续统治申国就不合适了,于是他下令削去申侯的爵位。申侯上书自辩,并拒绝离开申国,于是周幽王派虢石父领兵征讨申国。结果引起申国上下一致反对,还联合鄫国和犬戎展开反击。反击的结果就是犬戎攻占,周幽王和伯服被杀,褒姒被掳走,西周灭亡。从清华简记载的情况看,也只有周幽王和申国的战争,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事情。因此在现代史学界的认识当中,烽火戏诸侯很可能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