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樊於期是谁?有时小说之中反而有事情的真相

樊於期是谁?有时小说之中反而有事情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1507 更新时间:2023/12/9 9:09:18

荆轲刺秦王之所以千古留名,不仅在于主角荆轲“刺杀”的豪迈,还在于配角樊於期“献头”的壮烈,只为谋求那万中无一的机会,便慨然自刎。但如此一个忍辱负重、为天下而不惜己身的义勇之士,司马迁老先生在《史记》中却只有寥寥数语:“秦将”、“得罪於秦王”,这怎么能满足后人的好奇心?所以千年以来关于樊於期的身份猜测不断出炉,其中又以近代学者杨宽教授的“桓齮说”影响最大。

杨宽在《战国史》一书中认为樊於期就是秦国大将桓齮,他的依据主要有三:

一、樊於期与桓齮名字发音非常接近,也就是音同字通假。

二、樊於期在投奔燕太子丹之前没有任何记载,在《秦始皇本纪》中屡次出战秦将姓名,也独不见有樊於期,这与一个被秦始皇“宗族皆为戮没”、悬赏“金千斤,邑万户”的秦将身份不相符。

樊於期

被秦始皇恨成这样,樊於期怎么可能是籍籍无名之辈?

三、桓齮消失的时间与樊於期出现的时间巧好吻合。杨宽认为,桓齮在始皇十四年的肥之战被李牧击败后,就不见踪影,而燕太子丹在十五年由秦归国,按《刺客列传》记叙,此时刚好樊於期前来投奔。

太子丹

整件事一环扣紧一环,乍一看还真是颇有道理。

再加上杨宽教授在近代史学界的地位以及《战国史》这部断代史名著的影响力,“桓齮说”在学术界颇有一番市场,比如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也认同此观点。

但“桓齮说”有两个致命缺陷无法自圆其说!

在说缺陷之前,我们先来看史料是如何记述桓齮的:

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月,桓齮攻赵。”

“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

《资治通鉴》:

“十一年,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齮取邺、安阳。”

“十三年,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輙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輙。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

“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

《战国策·赵策四》: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没有时间)

李牧

缺陷一:否定《战国策》中关于桓齮战死的记载。

《战国策》虽然没有记述“杀秦将桓齮”的时间,但根据全文应知是秦王政十八年。《史记》和《资治通鉴》在记载十八年秦围攻赵时,只出现了王翦和杨端和,确实没有桓齮的名字。但就此否定《战国策》中关于桓齮战死的记载,显然是有点“以二否一”,看不上《战国策》的意思。

虽然《战国策》作者不明、时间难断、书中还有不少篇章内容荒诞,但毕竟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史记》和《通鉴》只是没有记载桓齮的名字,并没有否定“桓齮战死”。说不定,桓齮因为十三年的败绩被秦始皇降职使用,十四年之后没有再单独领军,而且职位还不高,所以《史记》和《通鉴》就没有出现桓齮的名字。

桓齮

缺陷二:不合情理

如果樊於期是桓齮,他会因为一次战败就叛逃燕国吗?要知道秦国对待战败的将军算是极好的,当年,秦穆公对待殽山之役中惨败的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素服郊迎”,而且还把三人官复原职,“愈益厚之”。

秦始皇就更不用说了,不管是犯错的文臣还是战败的武将,他都没有苛责。当年尉僚偷偷的挂印而去,秦始皇不但把他追回来,死缠着继续让他担任国尉,还一如既往的信任他。大将李信伐楚惨败,让秦始皇既丢了面子又损兵舍将,都没被杀,而且在后来的灭燕、齐的战役中继续让李信担任副将。

秦始皇

比之他们,桓齮的一次战败,而且不是大败,又算得了什么?兵败受责还是叛逃灭族,桓齮会拎不清孰轻孰重?

如果樊於期是桓齮,秦始皇会因为桓齮的一次战败,害怕受罚逃走,而诛其全族还不解恨,又重金悬赏吗?

如果樊於期是桓齮,如此一个畏罪而逃的人,又怎么能做出“自愿献头”这样的壮举来?

所以樊於期是桓齮的说法,只是臆想而已,既缺乏实锤的证据,也不合情理。

那么,樊於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因为何事得罪秦始皇的呢?

樊於期

前文已经说过,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此的记载,我们只能猜测,能让秦始皇做出族诛、堪比封侯的赏赐,可见樊於期得罪秦始皇非常狠!

什么事能让秦始皇如此愤怒?有些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宫闱讳事,还煞有介事地浮想联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樊於期受到某位贵人(比如赵太后、某位受宠的妃子)的诱惑,稀里糊涂犯下大忌,被秦王知晓或撞见后逃亡。秦王怒,灭其宗族,重赏购其首。

但小编认为这也非常不合情理,如此宫闱讳事,秦始皇只会三缄其口,又怎会悬赏天下,弄得人尽皆知?如果真是这样,太子丹又怎会甘冒大险收留如此不知轻重,不顾廉耻之人?所以樊於期得罪秦王绝对另有隐情。

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属于演义小说)一书中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小编认为就非常合理,而且极有可能是事情的真相。

《东周列国志》中说,樊於期是秦王弟成蟜的手下将军,不但忽悠成蟜叛乱:“今蒙骜兵困于赵,急未能归,而君手握重兵”,更是在讨嬴政的檄文中揭露秦王“隐私”:“今王非先王骨肉”、“传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宫闱之诈”,因而为嬴政所恨。

而且从时间上也能对得上,成蟜叛乱是在始皇八年,樊於期在燕国出现时是始皇十五年,在这七年的空白期,樊於期有可能先跟随成蟜叛乱后“归于赵国”,后来才投奔到燕国。

成蟜

因为“樊於期传檄讨秦王”说,只是小说演义之言,所以既无史料支持,也无佐证推导,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个猜测非常合理,以秦始皇的性格,大张旗鼓的揭露他的“隐私”,绝对是触碰到了他的逆鳞,所以嬴政追索天下,也要誓杀樊於期。

这样,樊於期和桓齮的人生轨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脉络,桓齮是秦国大将,经常独领一军,而且颇多战功,所以经常在史册中留名,但因为与李牧的一次战败,被秦始皇降职任用,后来在攻赵的一次战斗中被李牧所杀,因为此时的桓齮职位不高,所以未被史料所记;而樊於期只是成蟜手下的一名将军兼谋士,因为在檄文中揭露秦始皇的“隐私”,大大得罪了秦始皇,所以被族诛,悬赏缉拿,最后樊於期为保灭族之仇,甘愿献头而亡。

所以,根据小编的推测,樊於期和桓齮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更不用说是同一个人了!

标签: 樊於期秦王嬴政王翦李牧太子丹始皇

更多文章

  • 成蟜:俘获战国第一美人芳心,为爱囚禁樊於期妻子,美人投井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动物世界大乱斗标签:樊於期,嬴政,吕不韦,赵姬,秦国

    《大秦赋》中有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本来只爱纵马飞驰,却无故卷入一场诡谲的政局风波。他是华阳太后的心头好,也是让嬴政痛心疾首的异母弟,他就是成蟜在《大秦赋》中,成蟜养尊处优,长着一张稚气未脱的少年脸庞,可惜被吕不韦和樊於期合伙陷害致死。其实历史上的成蟜与电视剧中的形象大相径庭——成蟜丰神俊朗,而且心机

  • 樊於期做了什么,秦始皇对他恨之入骨,不惜千金收他首级?

    历史解密编辑:解压捏捏标签:嬴政,樊於期,秦王,秦国,荆轲,太子丹

    关于樊於期,因为荆轲刺秦王的关系,大名鼎鼎,都知道他本来是秦国的人,后来叛逃至燕国,燕国人厚待他,待了一段时间,恰好遇见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荆轲于是面见他让他自杀,打算拿他的首级来取信秦王政。樊於期呢,因为秦王政诛杀了他的父母宗族,所以也对秦王恨之入骨,听见荆轲可以替他报仇,认为可以实先于是直接自杀

  • 大秦赋:樊於期为何放走燕太子身份敏感的他在给自己找后路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樊於期,大秦赋,燕太子,秦王,吕不韦,太子丹

    电视剧《大秦赋》最新的三集剧情,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战争场面了,尤其是五国联军的行军队列,终于不是几个人演出几十万大军的气势了。可见剧组还是有钱啊,毕竟这样广阔视角的行军队列,不是一般剧组敢拍的,正常情况下都是通过借位,尽量不采取高空视角,以图用最少的人拍出最气势磅礴的一面。不过《大秦赋》这部剧,是实打

  • 先秦:荆轲对于樊於期的诺言毁于秦国衣服的低质量

    历史解密编辑:落日路十七号标签:荆轲,樊於期,秦王,嬴政,太子丹,秦国

    荆轲刺秦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的一次重要事件。秦始皇嬴政被荆轲的刺杀行为吓了一跳,然后就开始疯狂地报复。第二年就把燕国赶到了辽东去,燕王喜惊慌之下,主动杀了太子丹献给嬴政,想要平息嬴政的怒火。但嬴政并没有理睬燕王喜的讨好行为,很快燕王喜也成了秦国大军的阶下之囚。荆轲刺秦的结果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与太子丹

  • 被荆轲献头给嬴政的樊於期,历史上为什么叛逃秦国、投奔太子丹?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荆轲,樊於期,嬴政,秦王,太子丹,秦国

    战国后期,秦国日渐强盛,对六国造成威胁,燕国死士荆轲奉太子丹之命,以献礼朝拜之名刺杀秦王嬴政,最终因阴谋败露而壮烈牺牲。在这个悲壮的刺杀行动中,荆轲不是唯一的牺牲者,早在荆轲出发前往秦国都城咸阳前,就有人主动拔剑自杀,献出首级,作为荆轲顺利觐见秦王的筹码。此人鲜少被人们提及,他是秦国名将樊於期。樊於

  • 历史上,被荆轲献头给嬴政的樊於期,为何会叛逃秦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荆轲,樊於期,嬴政,秦王,秦国,吕不韦

    《战国策.燕策三》中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荆轲刺秦王,讲述的是战国末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国,俘虏了赵王,收了赵国的地盘,然后向北挺进,打到了燕国南边的边境。燕国太子丹非常恐慌,便请荆轲去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想了想,如何能让秦王信任他,想出的主意是:投其所好。当时秦王正向全天下以千金悬赏樊於期的首级,

  • 神秘的樊於期,是叛将还是嬴政的棋子?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嬴政,荆轲,秦王,秦军,樊於期,太子丹,秦舞阳

    公元前227年 燕下都燕太子丹在议事厅焦急地走来走去,打发传召荆轲的人还没回来,不会这次又被放鸽子了吧。太子丹很早之前就跟荆轲商量过刺杀嬴政的事,荆轲满口答应,但答应完就没动静了,也不见荆轲做什么准备,太子丹也不知道荆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现在秦将王翦刚刚把赵国给灭国了,并且看起来没打算就此打住,只要

  • 回顾:“巨贪”书记王华元,敛财700多万,用权力抢他人女友

    历史解密编辑:和哥故纪录标签:贪污,敛财,提拔,王华元,广东省委

    权力越大,意味着此前作出的贡献越大,而在摒弃这些好的一面时,也有一些人经常在任职期间大搞不法之事,等到人们反应过来时,才发觉其道貌岸然。本期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做王华元,身为国家公职人员,掌握权力期间,其本人不但没有法纪,大肆贪污受贿,甚至还滥用权力,抢占了别人的女友。而最终,无恶不作的王华元也受到了

  • 车夫羊斟没分到羊肉羹,次日驾马把将军拉去敌营,于是诞生一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宋军,明朝,王振,车夫,羊肉汤,瓦刺

    世人皆说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内心敏感多疑,而小人诡计多端、奸诈无比,但是暗箭难防的都是身边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将军因忘记将羊肉汤分给负责御马的车夫,便被车夫怀恨在心,第二天就将将军给拉去敌方营地。这件事被传播开来,还形成了一四字成语,流传至今。一碗羊肉汤引发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兵荒马

  • 春秋传奇:晋襄公轻释秦俘,先元帅唾面责君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孟明视,先轸,百里奚,秦国,秦穆公

    春秋传奇:晋襄公轻释秦俘,先元帅唾面责君晋国在崤山击败秦军后,晋襄公同诸将奏凯而归,因为晋文公出殡在曲沃,故先回曲沃。准备还绛之后,将秦帅孟明视等三人献俘于太庙,然后施刑。先以败秦之功,告于殡宫,然后整治墓穴之事。晋襄公墨缞视葬,以表战功。母夫人嬴氏,因会葬亦在曲沃,已知三帅被擒之信,故意问襄公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