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军六大最强对手:齐国匡章,赵国赵奢、李牧,魏国上榜三位!

秦军六大最强对手:齐国匡章,赵国赵奢、李牧,魏国上榜三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趣故史 访问量:3905 更新时间:2023/12/8 8:45:50

三家分晋后,历史进入到战国七雄争霸的阶段。在战国初期,秦国实际上长期陷入到衰落中,乃至于被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诚然,在战国时期,秦军勇猛善战。不过,秦军并非百战百胜,也即在秦军的对外作战过程中,还是遭遇了不少败仗。而就以下六位大将,堪称秦军的强敌了。

一、匡章(齐国)

匡章(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或者匡子。匡章初学于魏国,是孟子的学生。齐威王末年,成为齐军将领,在桑丘之战中,匡章率军打退秦国进攻。此战之后,秦惠文王连忙派遣陈轸作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齐国向齐威王谢罪。齐闵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匡章率齐、魏、韩三国联军 (后加入赵、宋两国)攻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昭襄王秦国求和。

二、赵奢(赵国)

赵奢(生卒年不详),赵国名将,赵奢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在廉颇等将领主张放弃阏与的背景下,赵奢力排众议,主张率军救援阏与。不久之后,赵奢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阏与之战后,秦国暂时将进攻的目标放到其他诸侯国身上。

三、李牧(赵国)

李牧(?~前229年),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隆县)人,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四、吴起(魏国)

吴起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击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变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由此,正是因为吴起的存在,导致秦国在战国初期长期受到了压制。

五、庞涓(魏国)

提到庞涓这位将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败给了同学孙膑。诚然,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庞涓两次被孙膑击败,不仅自己丢掉了性命,也让魏国走向了衰落。但是,在此之前,庞涓却率军击败了秦国。秦献公在位时,因为魏国将主力调往中原之地,所以秦国发动了第三次河西之战。

此战,秦军虽然连续取得石门之战和少梁之战的胜利,但在庞涓率魏武卒主力赶到的时候,秦军却不堪一击大败于庞涓之手,甚至还把都城迁回到了泾阳。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即位,趁着魏国在桂陵之战中战败的机会,秦孝公发动第四次河西之战,这一次几乎是上一次河西之战的翻版,庞涓再次率主力赶到大败秦军,秦孝公不得不退还了占据的魏国土地。

六、信陵君(魏国)

魏无忌(? - 前243年),即信陵君。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魏安釐王弟。魏无忌号信陵君。门下养食客三千。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兵围赵都邯郸,赵国即将抵挡不住,所以向魏国求援。对此,魏安釐王派遣将军晋鄙救赵,半途停留不进。

在此背景下,信陵君设法窃得兵符,带勇士朱亥至军中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从而联合楚国解了邯郸之围,促使秦国错过了消灭赵国的机会。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信陵君的声威震动了天下。

更多文章

  • 扒一扒战国名将匡章!唯一攻破函谷关的猛人,竟然是孟子的学生?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匡章,孟子,齐国,函谷关,秦国,魏国

    公元前298年,战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非常诡异的战争。这一年,齐国大将匡章,统领齐国军队,联合韩魏两国,一起围殴秦国。双方开打之后,秦国在三国联军的夹击之下,很快就开始节节败退。后来,匡章甚至直接攻破了函谷关,直接率领三国联军,攻入了秦国腹地。在整个战国历史上,这是秦国唯一一次被其他国家,攻破函谷关,

  • 名家解孟 |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一十二:匡章“不孝”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孟子,匡章,朱熹,齐宣王,吕氏春秋

    《离娄下》8.30原 文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1),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2),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3)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4),四不孝也;好勇斗很

  • 他知名度低但战绩很厉害,他是战国唯一攻破函谷关的人,他是匡章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匡章,函谷关,魏国,秦国,齐国,秦军,燕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变得强大,自从夺了魏国的西河之地后,秦国就打开了东出函谷、挺进中原的大路,尤其是函谷雄关,秦国利用险要的地势,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整个战国几百年时间内,东方六国一共有过四次合纵攻打函谷关,但只有一次攻破了函谷关,你知道是哪一次吗?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魏国公孙衍组织的除

  • 齐国名将匡章四战四胜,改变战国格局,为何名声不及战国四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匡章,齐国,战四胜,秦国,秦军,战国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是《千字文》中宣扬战国四大名将功绩的经典语录,他们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他们都生活在秦强而六国皆弱的时代,已处于战国末期。但战国初期的名将未必比他们差,齐国名将匡章更是四战四胜,且每战都改变了战国格局,未能在史书上获得浓墨重笔实在可惜。他

  • 齐国的臣民都怀疑匡章,齐王为什么就是信任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匡章,齐王,齐国,秦军,秦国,秦王

    秦国向韩国、魏国借道去攻打齐国,齐威王派遣匡章率兵进击秦军,和秦军对垒时驻扎下来。起因可能是齐国入侵燕国,诸侯兵援燕国。别以为诸侯发善心,只是在秦国的首肯下诸侯不想打破列国的力量平衡。秦军、齐军双方的使者多次来往,匡章变更了军服等军队用的徽章,以便和秦军混杂。匡章利用战前的空隙了解秦军,“为变其徽章

  • 匡章为何按兵不动?一个被遗忘的旷世奇才!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匡章,秦国,齐国,孙伯灵,齐王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资治通鉴》记载四国伐楚,这自然会让我们好奇:齐、韩、魏三国明明常年都在跟秦国作战,这次却和秦国合作,真能合作得起来吗?《资治通鉴》关于联合作战的这段记载是从《史记》抄过来的,但杨宽先生有过考证,认为《史记》把秦

  • 春秋传奇:晋六卿火并成四卿,越文种贿赂通伯嚭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伯嚭,晋六卿,成四卿,勾践,伍子胥,夫差

    春秋传奇:晋六卿火并成四卿,越文种贿赂通伯嚭是时,晋顷公失政,六卿树党争权,自相鱼肉。荀寅与士吉射相睦,结为婚姻,韩不信、魏曼多忌之。荀跞有宠臣曰梁婴父,荀跞欲以为卿。梁婴父恃荀跞之爱,打算逐荀寅而代其位。所以荀跞亦与范氏、中行氏相恶。上卿赵鞅有族子名午,封于邯郸。赵午之母,荀寅之姐,故荀寅呼赵午为

  • 聊聊伯嚭与郭开这两位自毁靠山的佞臣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伯嚭,吴国,伍子胥,夫差,赵王,吴王

    作者:闲客(伯嚭)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些人,受国君宠信,富贵得享,爵位得重。如此,本该感恩戴德,为国君解忧除难,为国家尽忠。可事实是,这些人欲壑难填,暗地里拿着敌国的好处,挖着本国的墙角,毁坏本国的根基。他们以为,国家倒了,可以在敌国继续自己的富贵,结果往往成为新君主平息民众愤怒的出气筒,富贵没有享到,

  • 伯嚭——一个复仇青年的堕落之路,一个安插在吴国的“潜伏者”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伯嚭,吴国,吴王,杨吴,伍子胥,越王勾践

    伯嚭,又作伯否,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吴王夫差时期官至太宰,人称太宰否,吴国亡国第一奸臣。说起他,大家都比较陌生,但是大家不要小瞧他,没有他,就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没有他伍子胥不会冤死,没有他吴王夫差不会自杀,春秋格局或许会不一样。吴越争霸中,伯嚭俨然像一个“潜伏者”,

  • 迫使吴起从魏国逃到楚国的既非公叔痤,也非王错,而是魏武侯魏击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魏武侯,吴起,魏国,公叔痤,秦国,齐国

    吴起是战国初期最为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先后效力于鲁国、魏国和楚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做出了极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的先后让魏国和楚国在战国初年崛起,击败了强大的秦国和三晋联军,使得这两国的疆域大量扩张。因此吴起一生“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与孙武并称“孙吴”,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