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白起张仪,都是秦国功臣,为何商鞅白起被杀,而张仪却逃了?

商鞅白起张仪,都是秦国功臣,为何商鞅白起被杀,而张仪却逃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书悟道 访问量:2048 更新时间:2024/1/19 5:54:02

商鞅白起张仪,三人身份各不相同,商鞅是改革家,白起是军事家,张仪是纵横家。尽管身份不同,但他们都为秦国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内核竞争力,使其一举成为强国;白起长平一战,重挫赵国,使其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张仪凭借自己的连横战略,出使六国,成功离间了六国关系,从而为秦国统一提供了战略方向。

但是,他们三人的结局,或者说,在那个激烈变动的时代,极少有人能保全自己,在时代的裹挟下,大多数人的结局都是惨淡收场。在此三人中,商鞅被车裂,白起被赐死,唯有张仪活着离开了秦国。

那么,张仪是有什么秘诀,还是商鞅和白起太笨?两者都有。

张仪为人所不齿的“优势”

张仪的确有着先天优势,就是他的“喉舌”,这也是纵横家的优势所在。但是张仪还有一点是别人少有的,那就是奸猾。

比如他去游说楚国时,就是使用了欺诈的手段破坏了齐楚同盟。张仪在秦国得到秦惠王的支持后,就开了他的连横战略,而且在他的游说下,秦与魏、韩达成了连横。

公元前313年,秦国在中原地区已占有两个重要的进攻基地,一个是函谷关东北的曲沃,另一个是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

“商於之地”是两个地方,商指商县,今河南淅川西南;於又称於中,在今河南西峡东,两地相邻,合称为“商於之地”。商於原本是楚地,被秦攻占,成为秦向中原进攻的战略要地。

张仪要推展“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策略,矛头自然指向了楚国。所以,当时的秦、韩、魏三国与齐、楚呈对峙之势,而楚国为此调动了大量军队来应对这个局势。

楚军向北围攻了曲沃和於中,并且在齐国的帮助下,拿下了曲沃,接着就要进攻商於之地。而秦惠王不仅想要战胜楚国,而且还想借此进一步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

张仪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使楚国的,还别说,他的一张嘴动一动,楚国就此衰落了。张仪对楚怀王说,秦王推崇楚王,最恨齐王,现在秦要伐齐,但楚、齐交好,如楚与齐断交,秦王愿献出六百里商於之地给楚国。

楚王果然答应了,待到楚与齐真正绝交后,楚王派人前去接受献地时,张仪却说只有六里地,还说楚王听错了。于是,楚王大怒,兴师进攻商於之地。

在这样重大的外交事件中,张仪竟然使用了如此卑劣的手段,可见其德行之所在。但是他的“缓兵之计”却为秦国赢得了充分的备战时间,使秦国在战前取得了优势。

秦国派出三路大军,即东、西、中,其中的中路军在丹阳大败楚军,斩首八万,俘虏楚将七十多人,此后与西路军会合,攻取了楚汉中六百里地,设置汉中郡。楚王因失汉中又大怒了,再发大军袭秦,结果再次大败。

这是秦楚两国首次大规模的作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直接关系到秦、楚两国的兴衰。结果楚国在较量中败北,而秦国大获全胜,得汉中,使关中与巴、蜀连成一处,又延申到了中原,占有了重要据点,为此后进取中原提供了便利。同时,这也是张仪推行连横战略的重在成功。

所以,从中我们也感受到,张仪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但同时对他的不齿行为又倍感愤怒,由此产生对他有种爱恨交加的感觉。

而且张仪的不齿手段一直是他的惯用伎俩,在重大外交事件上是如此,在排挤同行时也是如此。比如,陈轸与张仪同朝为官,二人为争宠,互相诋毁。

张仪为了赶走陈轸,经常在秦惠王面前说他的坏话。陈轸因公事经常出访楚国,而楚王待他又不错,张仪就说他不忠于秦国,后来又诬陷他出卖秦国的情报。

陈轸为了自己的清白,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秦王辩解,而秦王也越来越看重张仪。在张仪强大的诋毁攻势下,陈轸最终还是离开了秦国。

秦惠王死后,张仪不受秦武王待见,再加之他人品不好,群臣为报复他,群起而攻之。张仪感到自己的小命不保,于是又心生一计,再次利用自己的“才智”诓骗了众人。

他对秦武王说,齐王恨他,他去哪国必有战事。如果他去了魏国,齐国必然兴兵伐魏,如此一来,秦国就可趁势攻韩,入三川,出函谷关,逼近周都,周天子必然向秦俯首,这样,秦王就可挟周天子以令诸侯,成就一代霸业。

秦武王信了,还派了三十辆兵车送他入魏,这样,张仪成功脱身秦国投靠了魏国。果然,他一到魏国,齐国随后就来了。魏王正在发愁,张仪却说他有退兵之计。

张仪在逃离秦国时,就派人入楚,又以楚臣的身份进入齐国,然后游说齐王。说齐国伐魏正中秦国下怀,同样把和秦王的话又说了一遍,齐王也觉得有道理,所以下令退兵。就这样,张仪在魏国又成为了相国。

由此,我们也看到,张仪作为纵横家,强于言辞,为人奸猾,善用奸计,司马迁说他是“倾危之士”,诸葛亮对纵横家也有看法,他们“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所以,做纵横家风险很大,张仪的“奸猾”成为他逃离秦国的法宝。

商鞅死于“酷法”

在战国列国变法中,真正运用变法对本国产生深远历史影响的,就是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

秦国因地理位置偏僻,很少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会盟,在诸侯国当中并不合群;同时,又因长期与戎狄杂处,在文化、制度和经济等方面都相对落后,所以,也一直被中原诸侯所轻视。

魏国在李悝变法后,国力猛增,向西推进,占领了秦之西河之地,这使秦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后,愤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他想恢复秦穆公时代的霸业,遂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商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秦国的。

商鞅在秦国先后实施了两次变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史记·商君列传》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层于私斗,乡邑大治。”

从上述这段话中,我们也发现商鞅变法重在法治,在法制的保障下,才有了上述的情形。而且,这段话描述的是民间生活,那么,秦国的宗室贵族对商鞅变法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商鞅在秦推行改革二十年,最大的过失就是政令无法在宗室贵族里推行,因为商鞅的法治严重削弱了旧体制下贵族们的既得利益。

比如,变法有一条,实行“军功爵”制,有军功的人可以封爵,而宗室成员也要遵守这一条,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没有爵位也就没有封地、田宅,没有荣华富贵。

军功制废除了秦旧有的以血缘世袭的传统,改为以军功受爵,而且这一条还是商鞅变法的核心环节。如果你是贵族,你会反对还是支持呢?没错,肯定是反对。

所以,在变法实施初期,国中“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反对者还挺多,就连秦国的太子公子也违反了法令,怎么处理呢?商鞅倒是铁面无私,太子不好处理,只能师傅来替了,于是,把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给处理了。

所以,后来太子,也就是秦惠文王即位后,公子虔等贵族群起攻击商鞅,这其中有个人恩怨,但更多的是利益的争夺。

商鞅变法和商鞅之死,隐士赵良总结的也很到位。首先,他批评商鞅重法治,不重德行,将他与百里奚进行了比较。说百里奚兴国靠德政,而商鞅则是靠法治,施刑于民众,以严刑峻法去镇压百姓,这是积怨蓄祸。

赵良是个儒生,他认为道德教化对百姓的影响比法令更为深刻。所以,他把商鞅变法指责为旁门左道之术。尽客赵良的说法有偏颇,但也暴露出商鞅变法的弊端,那就是酷刑。比如,他对太子师傅的处理,先处以黥面,后来又割掉了他的鼻子,刑罚残忍。

其次,赵良还指出了他身上的问题,说他“知法犯法”。商鞅变法解散分封,收回贵族封地,使爵位与封土挂钩,而商鞅本人却占有十五座城的封地,这不是自己带头违法吗?

赵良认为,商法不能凌驾于人治之上,秦法的制度化,这是商法的一大弊端。商法的实施与执行完全是建立在秦孝公一人的支持之上,一旦情况有变,商鞅就有可能性命不保。所以,赵良劝商鞅,早点退还封地,辞职回家。

就在商鞅与赵良交谈的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随后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也就是变法之初因犯法被惩罚过的那位太子。

冤家路窄,该来的还是来了,很快以公子虔为代表的旧贵族势力,饱受商鞅镇压和惩罚的保守派,向商鞅发起了一系列反攻。

商鞅此时才想起逃离,为时已晚,最后被迫逃亡。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说他套到函谷关,想住店,结果没有“身份证”无法入住,因为在商法中规定,投宿而没有验证的,要遭连坐之罪。

之后,他又想逃到魏国,结果到了边境也被拒了,因为他曾经欺骗过魏国的公子卬而破大败魏师。最后,说他回到封地,只能造反了,结果被抓,处以车裂之刑。

如果商鞅如赵良所言,变法中途退出,虽保得一命,但秦之变法必败。所以,从秦国利益上来说,商鞅是秦的大功臣,而且在他死后,秦惠文王延续了他的改革,这也充分说明,他的变法对秦的重要性。但是,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好“刑名之学”,“酷法”也为他的死埋下了隐患。

白起死于内讧

白起在秦国的历史上战功赫赫,一生历经70多次,攻下大小城池百余座,被人称为“常胜将军”,他作战经验丰富,善于用兵,攻城略地,为秦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就是这样一代名将最后没有战死沙场,却在了自己人手里,这不得不说是一场悲剧。他的死与秦王有关,与范雎也有关。

秦国当时由秦昭王当政,武有白起,文有范雎;白起对外能征善战,范雎则能把控大局,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原本秦国在此二人的作用下,可以加速称王的脚步,但在那谋略家辈出的年代,一不小心就会被忽悠,范雎就是个例子。

长平之战后,秦国没有继续攻打赵都邯郸,而是选择了停滞。至于为什么,都是谋士们搞的鬼。

赵国联合韩国,派苏代去秦国当说客,拉拢秦相范雎,而范雎出于个人利益接受了苏代的贿赂与劝说。

苏代的游说并不高明,他说秦国一旦攻下邯郸,那最风光的人肯定是白起,和你范雎没啥关系,功劳也肯定是白起的,到时,你只屈居白起之下,看人脸色行事。

范雎原本是个平民百姓出身,好不容易得到秦王的赏识,在秦国坐了秦相之位,风光了一下,怎么轻易让人夺了风头呢,这种事儿是万万不能发生的。

于是,范雎就向秦王进言,要求停战,接受韩、赵的割地求和,秦王也同意了,但是这事儿却没有征求白起的意见,白起在前线士气正盛,一听要撤兵,眼前大好的局势就白白丢了,心有不甘。

后来得知出此下策的人是范雎,心中对范雎的怨气不打一处来,两人从此结下了怨气,而范雎在有意无意中做了赵国的“保护伞”。

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又想攻打邯郸了,此时白起生病在家,无法出征,于是改派了王陵,结果王陵一下就损失了五个营。

白起病愈后,秦昭王便叫他再去攻邯郸,白起提出了自己看法。他说长平之战秦军也损失惨重,其他诸侯对秦也充满敌意。如果再大举攻赵,各诸侯国必然派兵援助赵国,秦国很难取得胜利。更何况,秦军远征赵国,造成国内空虚,也很容易让人钻空子。所以,白起拒绝出战。

白起的话也有道理,也符合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虽然范雎也认同,但范雎为了打压白起,在秦王面前又献了小人谗言,使得秦王对白起产生误会。

这样,秦王与白起,范雎与白起,都产生了隔阂,最后白起出局也就成了必然。所以,白起之死源于秦国内讧,而这种事情在那年月也是很正常的。

白起认为,他是穰侯魏冉的人,不受秦昭王信任,这也是造成白起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与范雎相比,秦王更加信任范雎,因为范雎帮他加强了手中的权力,那些王亲贵族手中的大权都被回收了。

总之,商鞅、白起、张仪,三人之中,张仪能够逃脱,主要还是赢在了他的身份上,纵横家主要从事外交事务,常年奔走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见得世面多了,认识的人多了,对各个诸侯国也相当了解。所以,他最后给魏王、秦王下个圈套,也符合纵横家的气质。这也是他个人社交能力的体现,绝对是个牛人。

至于,商鞅和白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很为秦国着想,商鞅作为一个变革家是合格的,他没有因为个人利益选择中途退场,从而造就了秦国的霸业基础。而白起拒绝出征,也是站在秦国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结论,但他们却都死于利益之争,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标签: 商鞅张仪白起秦国魏国

更多文章

  • 打仗期间白起禁止士兵吃羊肉,士兵不满,白起:你走50步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白起,秦军,秦国,赵军,秦王,士兵

    战国时期,烽火连绵,在这乱世之中,多有英雄豪杰诞生。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但在与赵国廉颇的长平之战中,白起竟然下令士兵们禁止食用羊肉,白起为何会有这样的规定呢?为何白起禁止秦国士兵吃羊肉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名将。秦国当时属于西北地区,最喜爱食牛羊肉等食物,但白起却在

  • 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为何他宁死也不再披战袍?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斋标签:白起,赵军,秦王,大军,周国,长平之战,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4大名将之一的白起,从未有过败战,更是在长平之战中坑杀45万战俘,这样果敢的人,却自刎于杜邮。这么杀伐果断的大人物,为什么会选择在杜邮自刎呢?原来,公元前257年,白起因长年累月的作战,导致身体多处地方出现不适,就自请秦昭襄王说:“秦王,微臣由于在战场上留下的隐疾复发,需回老家休养一段时日。”秦昭襄

  • 打仗时,白起禁止士兵吃羊肉,士兵不服,白起:你走50步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白起,秦王,秦国,长平之战,商鞅变法

    提起古代的武将大家可能会想起很多很多人,每个朝代有着不同出色的武将。在战国时期,说起最出色的武将,很多人都会想起白起了,白起还被一些人称为常胜将军。因为他参加了很多战役,而且几乎每场战役都获得了成功,白起是当之无愧的战神提起白起参加的战役,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也许就是长平之战了。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凭借

  • 战国四大名将之白起,连连征战,杀神白起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小小灰娱乐标签:白起,秦国,赵括,信平君,四大名将,秦王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一生征战却无一败绩,并且白起作战不以抢地盘为目标,而是战地全歼,所以战国时期战死的士兵有200多万,其中一半儿死在他的手上。唉哟,谁?白起刚出道时,正赶上齐魏韩三国联手偷了秦国的塔,秦国没辙,为了拖后期割地赔款,唉呀,二塔也让了吧,小高地。可这事儿也就过了三年,白起就发育起

  • 秦国军功制列国的屠杀令,白起要不是自杀,出秦国会被剁碎生吃了

    历史解密编辑:宿丁兰说美食标签:白起,秦军,项羽,楚国,秦昭王,秦国军,屠杀令,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庄子曾说,窃钩者贼,窃国者侯。这句话要是用这白起身上就应该说,杀一个人是杀人犯,杀上百万的人,竟成了神,而且是“战神”,不也荒谬吗?一、鄢郢之战几十万楚人惨死,四百多年的郢都沦为废墟,天道轮回,白起带领秦军造下的孽,迟早是要还的。《史记》里关于白起攻破郢都的记载不过寥寥数字,“攻楚,拔郢,烧夷陵。”

  • 战神·人屠·罪臣?浅析白起“替罪”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亭古巷标签:白起,秦国,秦军,魏国,赵国,战神,长平之战,四大名将

    白起,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武将之一。虽然由于时代的久远,现今人们对这一名字的了解更多仅仅只是局限于脑海的想象之中,但在斗争激烈、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这个名字却无疑是时人的梦魇。正是依靠白起在战场的出色发挥,秦国在与他国的战争当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极大扩张了自己在东方的领地,也为后期秦朝的建立打

  • 白起禁止战士吃羊肉,士兵不理解,白起:你走50步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白起,秦王,秦国,秦军,赵括,士兵

    一部《芈月传》让观众记住了秦国一位大将,白起。剧里,白起是个没人要的孤儿,要不是芈月相救并培养他,白起不会有将来的作为。实际上,白起并不是芈月在外面捡到的外族孤儿,他是陕西眉县人。他的确跟魏冉的关系好,但也不是因为芈月的关系。白起有“战神”之称,不过,他除了能打,更加是个有智慧有谋略的军事家,他熟知

  • 打仗时,白起严禁士兵吃羊肉,士兵不服,白起:你走50步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白起,秦军,秦国,赵军,赵括,信平君

    秦始皇能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有谋略和兵法之外,还有赖于秦国武器装备的强大,而能将这两样东西运用自如起来还得依靠战场上的将军们。提到秦国的将领,大家耳熟能详的便是廉颇、李牧、王翦和白起等人,他们四人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秦始皇有他们这四员大将的助力,一统天下也是大势所趋。白起在秦国做

  •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禁止士兵吃羊肉?面对质疑,白起:走50步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雨涵谈科技标签:白起,长平之战,秦国,秦军,赵括,信平君

    在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建议下决定采取“远交近攻”策略,最终使得秦国能够实现大一统,这一策略的意思是将斗争的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国家,先取得这些国家的国土,与此同时与距离秦国较远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在秦国实力强大后再逐步取之。通过历史事实可知,这一策略也确实帮助秦国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目的。之后,秦

  • 故事|白起为何禁止战士吃羊肉,士兵无法理解,白起:走50步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孤风婉史标签:白起,秦军,秦国,秦王,赵军,韩魏,羊肉,长平之战,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争霸、战争频发,这是中国历史上动乱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不过同时也诞生了历史上最多的名将,比如孙膑、吴起、李牧、王翦等等。其中有一个人,他以生平未尝一败,且杀敌人数最多,在后世赢得了“杀神”的名号,他就是秦武安侯——白起。绩效权当听听,效益不好一毛也不想出关于白起的遗闻轶事很多,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