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芈月传》让观众记住了秦国一位大将,白起。剧里,白起是个没人要的孤儿,要不是芈月相救并培养他,白起不会有将来的作为。
实际上,白起并不是芈月在外面捡到的外族孤儿,他是陕西眉县人。他的确跟魏冉的关系好,但也不是因为芈月的关系。
白起有“战神”之称,不过,他除了能打,更加是个有智慧有谋略的军事家,他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为秦王扩张扫平了不少障碍。
白起一直为秦国效力,辅佐秦昭王,屡立奇功,但白起并非秦国人,白起原先是楚国人,生于何年不详,秦国逐渐强大后,白起来到秦国谋出路。
凭借着在军中出色的表现,白起受到魏冉的举荐,从默默无闻的小兵,到赫赫有名的将领。
秦昭襄王十三年时,白起任左庶长率兵攻韩,第二年,时任秦国丞相的魏冉便举荐他为主将,再攻韩和魏两国。他采用先弱后强,避实击虚的策略,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还俘虏了魏国大将公孙喜。
之后,白起又渡过黄河,攻下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一大片土地。这一战,让白起一战成名,成为人人敬畏的战神。秦王大喜,封他为国尉。第三年,白起已经升到大良造的位子了。
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到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前,秦国朝廷最高的爵位,手握军政大权。彼时秦国有十七个等级的爵位,大良造是最高的等级,可见白起在秦国的威望之高,军功至伟。
任大良造后,白起继续发兵攻魏,一鼓作气攻下了魏国六十一座城池。秦昭襄王二十一年时,白起又率兵攻赵,占领了赵国光狼城。
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楚国的国力日渐衰落,秦国虽表面接受楚国的臣服,与之和平相处,但秦国的野心从来没有收敛过,灭楚,是秦王势在必行之举。
此后白起多次伐楚,直到将楚完全装进秦国的口袋。秦王又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似乎从未停止过征战,灭楚之后,继续伐赵。秦昭襄王四十七年时,秦赵爆发长平之战,赵派出了廉颇、赵括这样的大将迎战。
秦王再次起用白起,白起分析了赵括的弱点后,佯败诱敌,最终大获全胜。此战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六国对于秦国来说,已基本是囊中之物了。
白起不仅是战神,更是杀神,据后来的统计,战国时期,战死的士兵有两百万之多,其中一半的人就是死在白起领兵的战役之下。白起担任秦军主帅长达三十多年,指挥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有七十多场,他从未失手过。
如此厉害的将领,除了善战善谋略,严于军纪是肯定的。白起对自己的部下就有着严格而又独特的要求。
上战场杀敌,体力是关键,将士必须吃的好才有力气打仗。白起在吃这方面有个规定:不能吃羊肉。陕西人至今都爱吃羊肉,古代秦人也素爱食羊肉,白起却不让秦军将士吃羊肉,这是何故?
不是白起小气,而是他细心。长平之战时,白起使计引敌人入圈套,羊肉膻味很大,古代烹制肉食不像现在有那么多调料压味,膻味一大,就会沾在士兵身上久久不能散去。
秦军人数众多,若是都以羊肉为食,下锅一煮,味道会飘出很远很远,相当于是向敌人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有士兵不服气,白起直接让吃过羊肉的士兵来亲身示范,让他们往前走,结果走出五十多步后,留在原地的人,依然能够很清楚地闻到羊肉浓郁的膻味。
众军不得不佩服白起的智谋和细心。长平之战就是在白起完美的计划下,获得了胜利。
然而,皇帝怕将领功高震主是个恒古不变的道理。白起为秦国立下的功劳再多,也抵不过秦王对他的猜忌。也就是长平之战后,白起逐渐在秦王心里的地位不如从前了。他赢了那么多回战争,全军上下无人不服白起,再加上他手里的兵权,他要是起了谋反之心,秦王根本拿他不住。
尽管白起根本毫无此意,但秦王不会让自己一丝丝的怀疑成为现实。白起被接连贬官,在宰相范雎的制衡下,白起对领兵之事心灰意冷,秦王也抓住这个理由,赐他自尽。
于是,一代战神,就此陨落,秦国失去了最厉害的一员大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历代帝王对功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