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武将之一。虽然由于时代的久远,现今人们对这一名字的了解更多仅仅只是局限于脑海的想象之中,但在斗争激烈、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这个名字却无疑是时人的梦魇。
正是依靠白起在战场的出色发挥,秦国在与他国的战争当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极大扩张了自己在东方的领地,也为后期秦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面对这样一位堪称国之栋梁的重臣,秦国统治者却主动将其杀害,从而造就了一桩千古谜团。
一、赫赫战功造就了白起战神与人屠的名声
1、白起在军事上的出色发挥极大打击了六国的力量
战国后期,各国之间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秦昭襄王在即位后也继续推行商鞅当初所实施的各项变法政策,使秦国走向一条军事化扩张的道路。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白起在魏冉的推荐下逐渐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伊阙之战便是其铸就自己威名的开始。
在伊阙之战初期,秦国从表面上来看处于绝对的劣势,不仅在军队数量和质量上低于韩魏两国的联军,白起此时在众人看来也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显然无法对抗已经拥有数年作战经验的公孙喜和暴鸢。
然而,依靠着对于敌军的充分了解与胆大心细的心理特质,白起在伊阙之战取得了巨大胜利,韩魏两国由此遭到巨大打击。
数年后,秦国再次发动针对楚国的战争,此战便是鄢郢之战。当时,白起率领军队千里追击,深入楚国腹地,决心打击楚国残存的有生力量。在追击过程中,白起并非有勇无谋。
当遭遇到久攻鄢城不下的困境之后,白起细致勘察当地地形,在采取水攻计策后成功占领鄢城。之后,在切割掉楚国都城郢与其他地方之间的联系后,郢城也被白起成功拿下,楚国历代先王的宗庙也被毁灭殆尽。
此战之后,楚国在军事与精神层面都被给予了沉重打击,短时间内无力再同六国争锋。正是依靠着鄢郢之战得胜利,白起彻底奠定了自己在六国之中的威名,同时也获得了之后伴随其一生武安君封号。
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如果它想要对外扩张势力,由晋国分裂而成的韩、赵、魏三国便是首先必须打败的敌人。因此,秦国又相继发动了针对这三国的战争。在华阳之战当中,从战争开始到白起赶到战场,总共不过用了八天的时间,不可谓不兵贵神速。
在本来战略水平就不如白起的情况下,魏国丞相芒卯又陷入对白起的恐惧慌乱心理当中,这导致赵魏两国的联军在白起的进攻之下迅速败退,魏国也在此次大败之后不得不选择割地求和的方式来获得短暂休息,华阳之战又成为白起威名的又一踏脚石。
不久之后,韩国又在陉城之战中受到沉重打击,此次战役秦国方面的指挥者仍然是白起。
纵观白起的一生,长平之战无疑是极为特殊的一次战役。从规模上来看,秦赵两国在长平之战中投入的军队堪称整个战国时期最为巨大的一次;从过程来看,秦赵双方在长平之战前后持续拉锯长达三年,这对两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各个方面来说都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从影响来看,这场战役导致东方六国彻底失去了战胜秦国的资本,秦国统一天下逐步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
从后果上来看,通过这场战役,白起虽然使自己在六国之中的声名再进一步,自己却在这场战役结束不久后便被秦王赐死,终结了自己堪称纵横天下的一生。
因此,长平之战无疑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长平之战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
作为战国后期一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战役,长平之战引发了一场几乎遍及全中国的风波。
在秦国的进攻之下,韩国被迫献出上党郡,但上党郡郡守却出于不愿降秦的心理选择将上党交给赵国,这就让赵国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赵国在经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在军事层面已然拥有一定和秦国对抗的资本,获得上党郡无疑能够加强其整体国力,从而为在之后与其六国的斗争当中占据不小的优势。
但另一方面,接收上党无疑就需要同秦国爆发正面战争,一旦失败,赵国所受到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在经过多方讨论之后,赵国做出了接收上党以及和秦国正面对抗的决定。
在长平之战发生前,廉颇作为赵军主帅,做出了坚守丹阳的战略决定,并在此地和秦国相持了长达三年的时间。虽然廉颇的决策从战略上来说是正确无疑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赵国补给不如秦国的缺陷却暴露出来,“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在自身后勤补给不足却又无法获得外部援助的情况下,赵国不得不寄希望于通过决一死战的方式来彻底结束这场战争。无可奈何之下,当初曾经大败秦军的赵奢的儿子赵括就成为了赵国方面唯一的主帅选择。
但是,令赵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其将赵军主帅换成赵括的同时,秦军也将白起更换为秦军主帅。在作战经验不足且对秦军有所轻视的情况下,赵括很快就从同秦军的斗争当中陷入下风,四十万人的军队被秦军团团包围。
当然,构筑这种包围圈来说对于秦国来说也并不轻松,当时秦国几乎将全国能够用上的兵力都投放到了长平战场之上,“王自至河内……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最终,赵括在多次突围无果之后身死战场,赵国其余四十多万投降的军队则在白起的使诈之下被全部杀死。
直到这时,中国先秦时期最大一场前灭战落下帷幕,白起人屠与杀神的称号无人可以动摇。
二、长平之战后的处理成为了白起的死因
1、白起在长平战后遭到强力的政治针对
长平之战后,面对军事实力已经几乎消耗殆尽的赵国,白起向秦昭襄王请命征集军队以灭亡赵国,从而扫除秦国向东方进军的障碍。但也就在这时,秦国内部陷入了如漩涡版的政治斗争当中。
对于秦昭襄王来说,白起在之前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当中已经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威名,秦军当中也有不少将领与其存在复杂关系,这难免让其有些对其功高盖主的怀疑和不安。
与此同时,在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已经是六十多岁的高龄,即便自己能够震慑白起,但当自己去世、太子即位,是否能够收复白起为己所用则又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此时继续让白起完成灭亡赵国的大业,这对秦王来说就成了弊大于利的事情。
对当时的秦国丞相范雎来说,白起的过分发展无疑也成为了其在秦国政坛中的绊脚石,适当打压其威风和势力,显然也是一件对自己有利无弊的事情。
再加上韩赵两国的使者在其中离间,这对秦国君臣决定制止白起继续进攻赵国的行为,这在让赵国获得了些许休养生息的机会,也埋下了白起与这两人之间的隔阂。
在休整数月后,秦国决心继续攻打赵国,但此时的其余国家却在忧惧之下决心共同帮助赵国度过难关,这导致秦国在邯郸之战当中遭遇到了久违的失利。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在邯郸之战期间,中国大地上陆续上演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等传奇故事,这也算是战国后期政治斗争最为精彩和激烈的一段时间。
2、白起的死亡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久攻赵国不下后,秦昭襄王决定再度启用白起为主将。然而,在白起看来,当初没有一鼓作气灭亡赵国,此时在赵国有所准备且获得了其余诸侯帮助的情况下再行进攻之事,无疑是在作徒劳的努力,还不如收兵以逸待劳准备应付其他诸侯。
同时,自己作为当初长平之战的主将,坑杀了找赵国数十万将士,此时再作为主将去攻打邯郸,只会引起赵国更为强烈的抵抗。因此,白起多次拒绝了秦昭襄王的征召,即便后者亲自前往其府上也不起任何效果。
后来由于秦军兵败的消息不断传来,在彻底触怒秦昭襄王和范雎之后,二人做出了放逐且赐死白起的决定,白起也就此结束了自己纵横天下的一生。
并对长平之战的行为做出了深刻反思:“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白起“死而非其罪”,秦人很是惋惜,因此为他建祠祭祀。
三、总结
从白起的经历来看,其一生无疑具备十足的传奇性。借助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白起成功于在军事扩张道路上一往无前的秦国内部赢得了足够的地位和尊重,就连东方六国也都纷纷震慑于他的威名。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战功的存在,白起成为了功高震主的怀疑对象,再加上自己晚年在长平战后处理上的不恰当,白起的传奇一生最后却迎来了落寞凄惨的结局,这不可谓不令人唏嘘感慨。
参考资料:
《白起著名战役的功过评析》——鲁仪、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