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到底是指楚庄王,还是齐威王?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到底是指楚庄王,还是齐威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西府赵王爷 访问量:2175 更新时间:2024/1/4 10:54:06

一鸣惊人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但在故事主人公上,却存在着一些偏差。有的人说讲的是楚庄王,有的人却说是齐威王。那么,这个故事到底讲的是谁呢?

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天生一副好嘴,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数次出使列国,嘴巴上都没输过。

当时齐国的国君齐威王,沉迷酒色,不理国政,将一切交给底下的卿大夫打理。由此导致齐国百官内斗,朝堂混乱,周边诸侯乘机侵齐,形势危急。更为关键的是,齐威王这个人脾气乖张,旁边人上谏他还不爱听,所以大家也不敢多说什么。

这时候客卿淳于髡看不下去了,便跑去劝谏齐威王,他知道齐威王喜欢说隐语,时常话中有话,便投其所好,指桑骂槐。他说齐国有一只大鸟,停在王宫庭院三年,不飞也不叫,问齐威王知不知道这是什么鸟。齐威王明白淳于髡是在说他。于是便回答道:这只鸟可厉害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随后齐威王便振作起来,励精图治,带领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威震天下。

注意,一鸣惊人这个成语,乃是原文所载的原话:

“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所以,一鸣惊人的典故出自齐威王,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会 ,是因为在楚庄王身上,确实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大夫伍举去朝见楚庄王,发现这家伙正左拥右抱,听歌享乐。伍举怒其不争,但又不好直接斥责,于是便让楚庄王猜个谜语。他说在阜地有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请问是什么鸟?

楚庄王也明白伍举是在指桑骂槐,于是便回答道:此鸟虽三年不飞,但飞将冲天,虽三年不鸣,但鸣将惊人。我懂你伍举的意思,可以退下了。后来楚庄王展露心志,逐渐收复王权,铲灭权臣、问鼎中原,致使楚国春秋称霸。此外,《韩非子·喻老》中,也讲了楚庄王这个故事,内容大同小异。

众所周知,相比于《史记》这样的史书,《韩非子》这种带有说教性质的寓言故事,往往更为民间所熟知,所以关于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也流传更广。久而久之,大家就只知道楚庄王,而不知道齐威王了。

所以,齐威王和楚庄王两个人都可以算是成语的出处。而且在历史上,这两个人都确实做到了一鸣惊人,楚庄王问鼎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威王屡败强魏,称雄战国,带领齐国成为继魏国之后的战国又一霸主。

当然了,如果抛开立意和成就不谈,单扣字眼的话,齐威王其实更符合“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因为在《史记》关于齐威王的原文中,是明确提到了“一鸣惊人”这个词的。而楚庄王的故事里面,则是没有这四个字。

《史记·楚世家》里面说的是: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而《韩非子·喻老》中提到的是: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楚庄王在说完这句话之后,并没有立即改变,而是依然享乐,钟情声色犬马。后来大夫苏从实在看不下去了,也跑过来劝谏。苏从不像伍举那般喜欢抠字眼,他是个直性子,上来就直接开怼楚庄王。

他当堂哭喊着,楚国就要亡了,因为楚庄王整天观赏歌舞,不管朝政。楚庄王被他搞得有些下不来台,便威胁要杀他。而苏从倒是不惧,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他告诉楚庄王,自己虽然死了,但却能得到一个忠臣的好名声,而楚庄王若是杀了他,却是要背负不听忠言,杀害忠臣的坏名声。

在苏从的以死相逼之下,楚庄王终于开始振作起来,这才有了后面的一飞冲天。

《史记》: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

虽然后面楚庄王也一鸣惊人了,但相比于齐威王的故事,他无疑是少了几分励志。或许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现在的小学课本里面,对于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大都是引用的齐威王的典故。要知道我记得我那时候上学,学的可是楚庄王,这也体现了教科书的一种严谨的态度。

事实上,史书和寓言相冲突的例子有不少,大家无需过多的争论。比如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在《韩非子》里面,讲的是扁鹊见蔡桓公,而在《史记》的记载里面,同样的故事,这个人就变成了齐桓公。注意,这里的齐桓公乃是战国时期的齐桓公田午,齐威王的父亲,和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姜小白不是同一个人,为了区分,一般按周王室封爵,称其为齐桓侯。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扁鹊的所处的时代来看,他应该见的是齐桓侯田午。毕竟扁鹊是战国时代的人物,而蔡国早在春秋时期就被灭掉了。但是《韩非子》错了吗?其实也不然。因为经过考证,《韩非子》里面的蔡桓公并不是通常我们认为的蔡国君主,而是齐国君主田午,也就是齐桓侯。与《史记》中记载的那位是同一个人。因为田午在位期间,曾迁都于上蔡,故被称为蔡桓公。

事实上,像齐桓侯这种有着多种称呼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魏国迁都大梁,所以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韩国迁都新郑,所以韩王叫郑王。还有楚国因避讳秦庄襄王子楚,也被称为荆国。

标签: 齐威王楚庄王齐国魏国扁鹊齐桓公

更多文章

  • 从《田忌赛马》说起,田忌赢了齐威王一千金,却输掉了整个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西府赵王爷标签:齐国,齐王,齐威王,孙伯灵,齐宣王,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的故事都学过吧?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三局两胜制,赌注一千金。原本田忌是没什么胜算的,因为他的马不如齐威王的马跑得快。好在当时田忌身边有位门客,叫做孙膑,此人乃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脑袋瓜非常灵光。孙膑通过观察发现,田忌的马虽然整体水平不如齐威王,但是双方差距也并不是太大,只是顶尖层次

  • 让齐威王“一鸣惊人”的齐国上门女婿,到底是谁?|读战国(11)

    历史解密编辑:松鼠父子读历史标签:齐威王,齐国,魏国,齐王,邹忌

    “松鼠父子读战国”系列故事之(11):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松鼠爸爸齐威王与秦孝公差不多同时变法的,还有齐威王。齐威王刚即位时,常常彻夜饮酒,淫乐无度,将政事全部委托给下面的大臣。文武百官一看国君做甩手掌柜,谁也不认真负责,跟着齐王一块荒淫放纵。各国一看齐国没人管事,于是都率兵侵犯。不仅魏国、赵国和楚国

  • 齐平公与齐威王谁是最年轻的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齐威王,齐宣王,齐国,齐襄公,齐僖公

    齐平公是齐国第三十任君王,应该是唯一一位三十岁亲政的国君。齐国是春秋战国七雄最年轻的国家,国力最弱。他的父亲叫齐桓公,少年时期志向远大,是国之栋梁,也是国君。齐襄公第一任齐王,生为齐宣公,幼年即远离父亲,自称齐公,号称齐桓公。齐襄公死后,齐威王即位,称齐宣公,号称齐桓公。齐襄公称王,谋定九合诸侯,齐

  • 齐悼公:去鲁国娶妻被戴了绿帽子,为何吴国攻打齐国,他却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鲁国,齐国,吴国,夫差,国君,吴王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齐悼公(?-公元前485年),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488年―公元前485年在位。1、季姬的困惑齐悼公阳生早年流亡鲁国期间,季康子表示出十分的友好,把自己的妹子季姬嫁给了对方。现在阳生已经成为齐君,

  • 从挂牛头卖马肉,到挂羊头卖狗肉,这个成语源自齐灵公的异装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挂羊头卖狗肉,牛头,马肉,齐灵公,成语,异装癖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多态。很多文化现象,究其根源,会让人感到,出乎意料!今天,就说说成语,挂羊头卖狗肉的故事来源!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时代,本来的内容是“挂牛头卖马肉”!至于是怎么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因为在历史上,无迹可寻!我能够找到的故事原型,有点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灵公本

  • 齐灵公母亲让男宠男扮女装进宫,被大臣发现后,引发齐国内乱

    历史解密编辑:雯雯讲穿搭标签:齐灵公,齐国,孟子,卫国,崔杼,国君,周朝,先秦

    公元前574年,一个男人换上妇人的衣服,化了妆,然后混在一群妇女中乘坐辇车进入齐国王宫,和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偷情。这件事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被发现,直到该男子再次依约前往王宫,结果在王宫中遇到了齐国大夫鲍牵。鲍牵看到一群妇女中明显鹤立鸡群的一个,总觉得哪里不对,尤其是那“妇女”走路的姿势特

  • 齐灵公在宫中下了道命令 让宫女苦不堪言 现在大街上却随处可见!

    历史解密编辑:芳芳食录标签:齐国,管仲,宫女,晋国,先秦,周朝,齐灵公,齐桓公,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乱世,诸侯争雄,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也是中原格局大洗牌的关键时期,虽然诸侯争战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程的滚滚向前。最先崛起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小白,他是姜姓齐国的第十六位国君,也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子孙。他之所以能成为春秋首霸,除了他自身的原因外,管仲也是功高至伟,他在

  • 齐灵公喜好女扮男装,又废立太子,导致的齐国乱象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晓晓古今标签:齐国,晏婴,崔杼,皇帝,庄公,先秦,周朝,齐灵公,齐景公,春秋战国

    春秋中期,齐国的君主齐灵公,特别喜欢看女人穿男人的衣服。宫中的姬妾知道他的怪癖,便想方设法将自己打扮的“阳刚一些”,有的女子甚至还佩剑作为装饰。越是这样,便越能得到齐灵公的宠爱,时间一长,宫外也渐渐的流行起这个装扮来。可是,看着街上都是女扮男装的妇人,齐灵公却又不乐意了,这样其他国家会怎么看待齐国呢

  • 齐灵公四次伐鲁向晋国示威,却被晋人虚张吓破胆,差点弃国都而逃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齐灵公,齐国,晋国,吴国,鲁国,晋悼公

    作为曾经的霸主之国,齐国人一向自视甚高。虽然被迫长期向强晋低头,却始终对晋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 公元前572年春,晋人组织诸侯围攻彭城(江苏徐州),以打通通往吴国的通道。齐灵公见晋悼公刚回国,便有轻视之意,就没有派兵参与。为此,晋悼公专门派使者前往齐国声讨。在晋国强大压力下,齐灵公被迫派出太子

  • 齐顷公与齐闵王挑衅诸侯,后果大相径庭,证一国对外强硬先决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齐闵王,齐顷公,齐闵,齐国,宋国,乐毅

    齐国是东海之滨的一个周代传统大国,早在齐僖公时代,就已号称“小霸”,强盛一时。齐桓公夺得君位后,启用管仲进行了大刀阔斧般的改革,齐国国力更上层楼,凭借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绩而称霸东周。不过,齐桓公之后,齐国就陷入了五子争立的长期内乱之中,发展几乎停滞。春秋中晚期,又因内部贵族发展壮大,齐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