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你遇事时不能“心平气和”?庄子、孔子说出了真相!

为什么你遇事时不能“心平气和”?庄子、孔子说出了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玩心帮 访问量:1391 更新时间:2024/1/20 20:42:33

说做人要“心平气”,但这并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不要认为对人和气就是“心平气和”了。

“心平气和”只有悟道的圣人、佛陀才能真正做到,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什么是“心平”?什么又是“气和”?

在《庄子·德充符》里孔子曰: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也。”

这里说到了“平”,也说到了“和”。

“平者,水停之盛也”,是说水面平静时的状态,也就是‘道’的状态,也就是心之本体。

可以理解为《中庸》里说的‘中’,而‘中’就是道之体,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既然是“未发”,就说明“阴阳、善恶、是非”未分,那么就是混沌一片,也就是道家说的“无极”。

只要“未发”,则心不会妄动,所以佛家常说“如如不动”。可见,这些都是在形容道之本体的。

那么,“心平”其实就是形容“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也就是“道之本体”的状态。

所以后面才说:“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可以为法”,就是道之用,也就是‘和’,道含万法,万法皆是道的妙用。

“内保之而外不荡也”,也就是《中庸》里说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就是“已发”之后,还有“中”来节制,所以这个喜怒哀乐的“已发”是循理而发。

就是说,当我们的心遇事时必然会随感而应,从而发出念头,不过这个念头虽然“已发”,但还有“未发之中”来节制,所以这是循理而发的正念,这就是“发而中节之‘和’”。

也就是道之用,这里的“外不荡也”,就是“发而皆中节”。‘外’就是“已发”,“不荡”就是“中节”,用“未发之中”来节制。

但前提是因为有“内保之”,所以“内保之”就是“中节之”的意思。故曰“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为法”就是心遇事时随感而发的正念,万事万物有很多,所以有万法之多,但都不离道,这就是“万变不离其中”。

“心平”的意思我们明白了,是道之本体的状态,指的是“平等心”,也就是没有分别心的状态,如果没有平等心,必定会生出情绪。

那么“气和”,就是道之用。阳明说:“有善有恶气之动”,我们知道“无善无恶”是道之体,也就是“心平”的状态。

而有善有恶,也就是用善、用恶,这是道之用,这些都是“气之动”。

但“气之动”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循理而动,也就是王阳明说的: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

这里说天地气机时刻都在运动,但背后有一个主宰,所以才不会乱动,这就是循理而动,也就是上面讲的“发而中节之‘和’”,这就是“气和”。

这也是《易经》里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天地气机循理而动,才是“天行健”。

而“气之动”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妄动”,也就是没有循理而动,就不是“天行健”了,这是脱离了“中道”,没有了背后的主宰,于是着了私意,出现了“过与不及”。

那么“心平”就是道之本体,而“气和”就是道之用,体用一源,两者是一个事。

能做到“心平”,那么用时,体现在万事万物上必定是“气和”的;

而在应对万事万物而用时是“气和”的,那么背后的心之本体一定是“心平”的状态。

更多文章

  • 庄子:无相之相,方为实相!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艺术家标签:庄子,黄帝,翻译,无相

    一、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责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庄子翻译:藏金在高山里,藏珠在深水中,不以货财为利,不接近富贵,不以长寿为荣,不以短命为哀,不以显达为荣,不以穷困为羞,不求世俗的财利占为己有,不认为君临

  • “安之剑”由“庄子三剑”概括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色文化与书画艺术标签:庄子,安宁,庶人,三剑,诸侯,安之剑,数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

    “安之剑”由“庄子三剑”概括而来安学社:“庄子三剑”分别为“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被安夫概括为安之剑,也是认为庄子最高明的剑法。安之剑的要义是以柔克刚,以和为贵,以平静安定的心态面对人生和世界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达到心灵安宁和自我超越的境界。因此,庄子为护国、为治病救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修身养性,追求

  • 故事|庄子假死试妻:妻子为给新欢治病,劈开庄子棺椁欲取其脑髓

    历史解密编辑:孤风婉史标签:庄子,新欢,至乐,德充符,逍遥游,科学家,数学家,假死试妻,春秋战国

    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作品常通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力来描述他所推崇的无为思想。很多人都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为这种虚实相生的迷离意境所折服;也有很多人读过他的代表作《逍遥游》,一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带领读者去打破时空物我的界限去感悟人生的待逍遥。因此庄子留给世人的印象大多是洒脱随性

  • 老子、庄子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庄子,道德经,有物,有道

    《道德经》: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淮南子·泰族训》: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故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虚心第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

  • 庄子:“无用”的人生,最高级!

    历史解密编辑:道教知识标签:庄子,富贵,苏轼,人生,陶渊明,柏拉图,周作人,科学家,数学家,春秋战国

    空山寂寂音乐:巫娜-空山寂寂(水雲來相聚共聽海潮音古琴巫娜)无用,是不为物役的灵魂自由一天,庄子和弟子们在路边看到一棵直耸入云的大树。庄子问伐木人,为什么这棵树无人砍伐呢?对方告诉他,这是一种无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够长那么大。这让庄子深受启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恰为大用。

  • 庄子:谁懂啊,不系绳子的小船泰裤辣!

    历史解密编辑:意外艺术标签:庄子,苏轼,绳索,旅途,泰裤,数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

    “泰裤辣”,“谁懂啊”,“鼠鼠我啊”,“精神内耗”,“Gap”……如果你是5G冲浪选手,这些网络热词想必你一定不陌生。虽然新晋词汇层出不穷,“精神内耗”这个词却依然稳定发挥,从去年到现在,如何治好“精神内耗”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聊天对话里头,是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当我们过分在乎他人的评价,对此胡思乱想,

  • 庄子 | 如何安顿好人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听哲学标签:庄子,墨子,孟子,道家,孔子,艺术家,科学家,数学家,春秋战国

    ↑↑关注回复“听课”免费听课《哲学100问》5期如何安顿好人的一生作者丨王新婷△庄子先秦诸子百家中,大多偏重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探讨,唯独庄子思考的重心是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家园。庄子生活在诸侯争雄称霸、各国战乱不休的战国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

  • 庄子:逍遥地做自己的风景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庄子,孟子,孔子,逍遥游,道家,道德经

    提起庄子,很多人都会想起高中那一篇看不懂的《逍遥游》。那篇看上去不知所云的《逍遥游》是很多人高中时的噩梦,因为它不仅篇幅长还难懂。与其说《逍遥游》难懂,倒不如说《逍遥游》的解释不止一种,没有个定论。不像别的课文,大多有唯一解释,好理解。理解对了,自然就好记下来。我记得在那天讲《逍遥游》的时候,我的语

  • 庄子:“无用”才是真正的“有用”

    历史解密编辑:精塾学院标签:庄子,伐木者,山木

    今天精塾国学给大家分享一个庄子“无用之用”的故事。故事来源于《庄子·内篇·人间世》有一天,庄子带着弟子外出,走到一座山下,他们看见一株繁茂的大树,耸立在溪流旁,特别显眼。这株大树——粗百尺,高数千丈,直指云霄的气势;树冠宽像巨型的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

  • 庄子假死试妻,妻子竟为了给新欢治病,刀劈庄子棺椁取其脑髓

    历史解密编辑:小洪娱乐标签:庄子,田氏,楚王

    庄子的婚姻是古往今来人们皆感兴趣的话题。近来,根据庄子的事迹改编的戏曲剧目越来越多,例如《庄子逍遥》、《庄子与骷髅》,但我们最挪不开眼的还数《庄周试妻》。将原本庄子飘飘然脱俗的形象拉入凡世,让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会吃醋,会产生怀疑的庄子,多番开来,也很是新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庄子试妻》是庄子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