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庄子说“齐物”,说的究竟是什么 | 活动回顾

庄子说“齐物”,说的究竟是什么 | 活动回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zhjuzhen 访问量:2059 更新时间:2023/12/8 20:08:17

庄子》诸篇中,《逍遥游》最有名,流布也最广,然而紧接其后的《齐物论》却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深刻性和内质,也是阅读难度较大、极易引人误读的一篇,即以篇名而论,究竟该读为“齐物-论”还是“齐-物论”,就已聚讼纷纭。2023年2月13日,“聚珍12点·午间日读书”如期举行,《〈庄子〉通识》《庄子讲义》责任编辑黄飞立、编辑董洪波把自己阅读《庄子》·《齐物论》的感受和体会与广大读者进行了分享。

“知人论世”,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当然首先是了解这个人。然而庄子留给我们的信息实在是太少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后,就只说他“明老子之术”,以及辞官楚威王这件事。

庄子“标准像”及“漆园吏像”

而在《庄子》一书中,关于庄子的记载就丰富了些,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他“困窘织屦,槁项黄馘”,也就是很贫穷,以织草鞋为生,所以经常面黄肌瘦,但他却始终保有生命的尊严,在遇到强势者的凌辱时能回怼,而且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即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比如著名的“辙中之鲋”的故事。

“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而通过与庄子一直相爱相杀的惠子(惠施)的多条记载,我们看到了庄子很有温度的一面。尽管庄子一直以驳倒惠子为乐,且为了表达自己的理念不惜把惠子塑造成“反面典型”,但当惠子去世后,他借着“运斤成风”的故事深情而又悲痛地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其实,也许庄子并不在意我们这些后人对他的了解有多少,他主要是凭借他的观念和思想而存在的。不过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庄子》一书,并不完全是庄子所写。清代大学问家孙星衍说得好:“凡称子书,多非自著。”把《庄子》看成是由庄子本人、其后学和有相近学术观点的人所写,后人编辑结集的丛书性质的书也许更为合适,这也与先秦时著作多以单篇文章形式流传的历史事实相符。因此,《庄子》其实有多种选编和注释本,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其实是西晋郭象的选注本,而其他品种已经散佚了。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庄子》郭象注本书影

我们知道,《庄子》分内、外、杂篇三部分,内篇七篇,早于外、杂篇,基本为庄子本人所写,意脉连贯,体现了庄子主旨。开篇《逍遥游》,之后紧接着的就是《齐物论》。

在先秦各家著述中,开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论语》的“学而时习之”。《逍遥游》也是如此,它为我们描画了一个“无待”即无所依凭的自由的精神世界,然而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这在《齐物论》中才有进一步的论说,即《齐物论》开篇的纲领性的“吾丧我”。可以说,《齐物论》是达致“逍遥”境界的根本的方法论,体现出庄子思想最核心的内质,而这在全书其他篇章中都有进一步的诠释说明和回响。

具体来说,《齐物论》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体现了庄子思想的深刻性及其“思想的秘密”。

1

突破空间限制(鲲鹏)、时间限制(“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文化限制(“越人断发文身”)后由“道”观“物”,回望俗世。

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难免会有偏颇,此即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为此还讲了个著名的故事: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庄子还怕道理讲得不够明白,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论调以警醒世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这并不是什么相对主义,也不是“和稀泥”,庄子的意思是,人要超越个别的片面,跳脱出狭隘的一偏之见,能够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自然会等而齐观万事万物,顺应自然的周流变化。苏东坡在逆境中写出了《赤壁赋》,其中的名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便明显可看到背后庄子的影子。

民国花元所绘《赤壁赋图》

2

人的情感往往不能也不必分析。

庄子情智具足,这在有名的濠梁之辩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如果单纯从论辩的角度来讲,惠子的逻辑无懈可击,毫无疑问也是这场辩论的胜利者,庄子最多在偷换概念后显示了机智,将“安知”的虚指转化成了地点的实指。然而问题在于,庄子强调的重点本不在此,而是说相对于人的情感来说,理智、分析等等并不重要,人的情感是不能用严苛的逻辑来说明的。我乐,所以鱼也应当是乐的;鱼乐,自然是我乐的映射。此时,人与自然万物是完全融通为一的,任何论辩与逻辑已经失去了意义。

就像《齐物论》终篇最有名的“庄周梦蝶”,从我们人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人做梦变成了蝴蝶,但谁能知道,也许人和这个世界反倒是蝴蝶做梦幻化出来的呢,人并不就高于蝴蝶,所以这就是所谓“物化”,也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元刘贯道《梦蝶图》

3

尊重个性,尊重差别

庄子还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明这种分别。

一个是儵和忽时常到浑沌所在的地方相会,浑沌对他们很好。儵和忽就打算报答浑沌的恩情,于是他们每天给浑沌凿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儵、忽二位确实是出于好心,但他们似乎不懂世间万物缤纷多彩的道理,不顾万物各自的品性,将单一面貌强加于人。本来浑沌虽然七窍不分,显得很是怪异,不过他在自己的状态里活得好好的,一定要抹去他的个性,就是置其于死地。

另一个故事是说鲁国城郊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高兴,就毕恭毕敬地将海鸟迎进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奉上美酒和牛羊供它吃喝,每天如此。可那海鸟却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庄子》说这是“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也就是说,这是以养人的方式养鸟,不是以养鸟的方式养鸟。“以鸟养养鸟”,就是尊重不同于我的属于鸟的特性。

4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对庄子这句话,人们或许会理解成:简单平淡就是最美的。但这绝不是庄子真正的本意。“朴”,指未经砍伐加工的树木,“素”则是未曾染过的布帛,“朴”和“素”合在一起,即保持本真的意思。庄子有一比: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百年的大树被剖开,一部分做成祭祀时用的尊贵酒器“牺尊”,而且涂饰得色彩青黄斑斓,其余部分则被抛弃于沟壑之中。牺尊和被抛弃的枝干,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或许有美丑高下之区别,但在丧失其本来性状上则是一般无二的。

我们耳熟能详的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的反面典型。

河北邯郸学步桥雕塑

此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从陶渊明、禅宗,一直到李贽的“童心说”,不断激起回响。

5

庄子生死观

《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神龙本)

《兰亭集序》天下闻名,其中的名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显是对庄子生死观的否定,透露出对生命执着的眷恋。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惠子认为过分了,庄子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在庄子看来,人生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自无而有,由气而成形,再回归于无形,如同四季之迭代。因此,人生而死,又有什么值得难过的呢?

庄子对于死亡的达观,具有很高的境界,远超常情之外,不是一时即可为人接受的。在东晋,与王羲之等不同,真正领会庄子真意的似乎还是陶渊明。他在《形影神》组诗中的《神释》一章中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种归依自然、顺从迁化的生命观念,消释了恐惧和悲哀感,是古代庄子的真精神,也是当时玄学的新成果。

总之,《庄子》体大思精,要想真正读懂读通并不容易。推荐读者从《〈庄子〉通识》“登堂入室”,再从《庄子讲义》中细细研磨,庶几可以窥见庄子世界的堂奥。

直播花絮

积极参与

精彩评论

《〈庄子〉通识》

丛书名:中华经典通识

作者:陈引驰著

书号:978-7-101-15734-5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49元

内容简介

道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而《庄子》是道家的根本典籍之一,了解《庄子》这部经典,才能对道家思想乃至中国文化精神获得初步的认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阅读《庄子》原典并进而理解庄子思想,有着一定的门槛和难度,这就需要一位合适的导读者。

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研究《庄子》和道家文学数十年,已经出版关于《庄子》的书籍多种。这部《〈庄子〉通识》,作者更加有的放矢,针对有志于了解并阅读《庄子》的读者,既讲《庄子》这部书,也讲庄子思想的源流,更有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引领读者在《庄子》的世界中逍遥,在中国文化的海洋中遨游。

《庄子讲义》

作者:陈引驰著

书 号:978-7-101-14793-3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 价:58元

内容简介

陈引驰教授是《庄子》乃至道教佛教文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他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庄子》精读”课历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本书即以课程讲义为基础,结合多年来研究成果,可称是陈引驰教授《庄子》研究的全面体现。全书共九章。引言统说道家老庄,更通过对老子与庄子的关系和区别的讨论,阐明庄子的特殊之处。以下八章,第一章概述庄子其人、其书,第二至六章分别从《逍遥游》《秋水篇》《齐物论》《养生主》和《外篇》逐段讲解,选目与次序均精心设计,重在贯串与打通。第七章统讲《庄子》的美学观念,第八章讲《庄子》对后世的影响。全书统合,形成对《庄子》来源、其人其书本身,以及对后世影响的完整阐释。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你遇事时不能“心平气和”?庄子、孔子说出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玩心帮标签:庄子,中庸,心平,孔子,循理,数学家,拨弦乐器,春秋战国

    常说做人要“心平气和”,但这并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不要认为对人和气就是“心平气和”了。“心平气和”只有悟道的圣人、佛陀才能真正做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先来看看什么是“心平”?什么又是“气和”?在《庄子·德充符》里孔子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

  • 庄子:无相之相,方为实相!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艺术家标签:庄子,黄帝,翻译,无相

    一、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责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庄子翻译:藏金在高山里,藏珠在深水中,不以货财为利,不接近富贵,不以长寿为荣,不以短命为哀,不以显达为荣,不以穷困为羞,不求世俗的财利占为己有,不认为君临

  • “安之剑”由“庄子三剑”概括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色文化与书画艺术标签:庄子,安宁,庶人,三剑,诸侯,安之剑,数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

    “安之剑”由“庄子三剑”概括而来安学社:“庄子三剑”分别为“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被安夫概括为安之剑,也是认为庄子最高明的剑法。安之剑的要义是以柔克刚,以和为贵,以平静安定的心态面对人生和世界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达到心灵安宁和自我超越的境界。因此,庄子为护国、为治病救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修身养性,追求

  • 故事|庄子假死试妻:妻子为给新欢治病,劈开庄子棺椁欲取其脑髓

    历史解密编辑:孤风婉史标签:庄子,新欢,至乐,德充符,逍遥游,科学家,数学家,假死试妻,春秋战国

    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作品常通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力来描述他所推崇的无为思想。很多人都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为这种虚实相生的迷离意境所折服;也有很多人读过他的代表作《逍遥游》,一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带领读者去打破时空物我的界限去感悟人生的待逍遥。因此庄子留给世人的印象大多是洒脱随性

  • 老子、庄子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庄子,道德经,有物,有道

    《道德经》: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淮南子·泰族训》: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故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虚心第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

  • 庄子:“无用”的人生,最高级!

    历史解密编辑:道教知识标签:庄子,富贵,苏轼,人生,陶渊明,柏拉图,周作人,科学家,数学家,春秋战国

    空山寂寂音乐:巫娜-空山寂寂(水雲來相聚共聽海潮音古琴巫娜)无用,是不为物役的灵魂自由一天,庄子和弟子们在路边看到一棵直耸入云的大树。庄子问伐木人,为什么这棵树无人砍伐呢?对方告诉他,这是一种无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够长那么大。这让庄子深受启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恰为大用。

  • 庄子:谁懂啊,不系绳子的小船泰裤辣!

    历史解密编辑:意外艺术标签:庄子,苏轼,绳索,旅途,泰裤,数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

    “泰裤辣”,“谁懂啊”,“鼠鼠我啊”,“精神内耗”,“Gap”……如果你是5G冲浪选手,这些网络热词想必你一定不陌生。虽然新晋词汇层出不穷,“精神内耗”这个词却依然稳定发挥,从去年到现在,如何治好“精神内耗”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聊天对话里头,是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当我们过分在乎他人的评价,对此胡思乱想,

  • 庄子 | 如何安顿好人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听哲学标签:庄子,墨子,孟子,道家,孔子,艺术家,科学家,数学家,春秋战国

    ↑↑关注回复“听课”免费听课《哲学100问》5期如何安顿好人的一生作者丨王新婷△庄子先秦诸子百家中,大多偏重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探讨,唯独庄子思考的重心是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家园。庄子生活在诸侯争雄称霸、各国战乱不休的战国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

  • 庄子:逍遥地做自己的风景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庄子,孟子,孔子,逍遥游,道家,道德经

    提起庄子,很多人都会想起高中那一篇看不懂的《逍遥游》。那篇看上去不知所云的《逍遥游》是很多人高中时的噩梦,因为它不仅篇幅长还难懂。与其说《逍遥游》难懂,倒不如说《逍遥游》的解释不止一种,没有个定论。不像别的课文,大多有唯一解释,好理解。理解对了,自然就好记下来。我记得在那天讲《逍遥游》的时候,我的语

  • 庄子:“无用”才是真正的“有用”

    历史解密编辑:精塾学院标签:庄子,伐木者,山木

    今天精塾国学给大家分享一个庄子“无用之用”的故事。故事来源于《庄子·内篇·人间世》有一天,庄子带着弟子外出,走到一座山下,他们看见一株繁茂的大树,耸立在溪流旁,特别显眼。这株大树——粗百尺,高数千丈,直指云霄的气势;树冠宽像巨型的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