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惠王为何敢在战国时代第一个称王?结局如何?

魏惠王为何敢在战国时代第一个称王?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2032 更新时间:2024/2/11 6:18:45

魏惠王率先称王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百年霸业戛然终结

在秦始皇称皇帝以前,天下至尊至贵至高无上的称号是王,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都称王。

到了战国时代,周王权威虽然一落千丈,但依然被认为是天下共主,众多诸侯国没有敢僭越称王的,唯独魏惠王第一个站出来称王。

逢泽会盟

公元前344年,58岁的魏惠王自称是全天下的王,穿上只有天子才能穿的礼服,竖起九纛大旗,乘坐天子规格的车,煊煊赫赫,大模大样来到逢泽。

宋、卫、邹、鲁等泗上十二个诸侯国君早已先期到达,就连秦国也派公子少官前来。

魏惠王南面端坐于高台大殿之上,众诸侯国君按朝拜天子的礼仪向魏惠王朝拜。

从此,魏惠王取得了与周天子同样的级别与待遇,当然了,实际的权势远远地超过了周王。

魏惠王为何敢于称王?

独霸中原

自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魏国就开始强盛起来。中经魏武侯时期的南征北战,到魏惠王时,进一步强大。

魏惠王上台之后,雄心勃勃,秉承先辈的创新精神,继续进行了改革:

他开凿了鸿沟,第一次将黄河与淮河沟通了起来,并在四周围兴修了众多密集的水网,不仅使农田灌溉便利,而且发展出了发达的航运,从此魏国的兵力物质通过水道可以从大梁轻松地运往四面八方。

他继续完善了吴起所创建的“武卒”制度,按高标准来选拔士兵,并给以优待,从而建成了一支战斗力十分强大的部队。

他在西方修筑了长城,以防秦国染指中原。

纵观这个时候的天下局势,确实没有一国可以和魏国匹敌。东方的齐国,齐威王虽然任用邹忌进行了改革,但实力还远未壮大起来;西方的秦国,秦孝公也起用商鞅进行了变法,但效果也还没有强烈地显现出来。

魏惠王逡巡四顾,真的感觉暂时是没有对手。北方的赵国不听话,魏惠王便狠狠地揍了它一顿,顿时便老实了。

齐国自以为强大了,替赵国出头,曾在公元前353年于桂陵一战击败魏国,但魏国只是因为轻敌冒进了,一时疏忽,小有失败,损失不大。

第二年,魏惠王便在襄陵大败齐军。齐威王不得已,请楚国出面和魏国讲和。

所以,直到此时,不论是北方的赵国,还是东方的齐国,还是南方的楚国,都被魏国击败了,都不是魏国的对手。

在中原地区,唯有魏国一家独大,完全可以说是独霸中原。

上了商鞅的当

就在魏国独霸中原之时,秦国商鞅变法的效果日益凸显了出来。秦孝公趁魏国与赵、齐在东方大战之机,从后方突袭魏国,夺取了魏国河西的少梁。

魏惠王认为,韩、赵、齐、楚都不可怕,唯独秦国,与戎狄杂交,堪比野兽,不得不认真对付。于是他在击败齐、赵,稳定了东方之后,就开始统率众诸侯国图谋攻秦。

然不称王不足以统率诸侯,因此魏惠王才大胆称王,以此来号召天下,攻秦,灭秦。

得知魏惠王的意图之后,秦孝公十分担心害怕,只得加强防守。这时候商鞅给他分析了形势,提出一招毒计。

商鞅说:以现在秦国的实力而去对抗大魏,肯定不成;既然硬碰硬我们嬴不了,不妨使用软的,不如卑躬屈膝、低声下气、折节去朝魏,溜须拍马,尊魏为王,这样魏国肯定会放我们一马。

秦孝公要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变法自强,一时无暇外顾,因此便同意了商鞅的策略。

于是秦孝公派商鞅代表秦国去朝觐魏国。

魏惠王当然知道商鞅了,当年老相公叔痤临终向他推荐过,由于各种原因吧,他一时没有起用,现在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搞得如火如荼,实践已证明,商鞅的确是个人才。

因此商鞅低声下气地代表秦国来朝拜他,魏惠王自然十分高兴了。

商鞅说:以现在大魏的实力,仅仅号令一些宋、卫、邹、鲁等小国,何足道哉;不如魏国称王,我们秦国第一个支持,然后再北面争取燕、赵,中间统率泗上十二诸侯,去进攻齐、楚,齐、楚必然宾服,这样魏王就可以真正做到天下之王了。

魏惠王想一想也是这么个理,便欣然接受了。

称王效应

魏惠王率先称王之后,魏国一时声威大振,俨然再现了往日魏文侯的霸主雄风。

魏惠王一变而为诸侯各国的领袖,中原地区的局势由魏惠王任意摆布,各国之间的纠纷也由魏惠王出面来做终极裁判,各国对他的裁判也都遵从,就连周天子也要听命于他。

魏国的都城大梁则被打造成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最为繁荣发达的城市之一。

通过密集的交通水网,魏国的船只从大梁出发可以直接驶入韩、楚、卫、齐、鲁、宋等国,可以说魏国控制了中原的交通命脉。

至此,魏国拥土千里,带甲几十万,成为号令天下的盟主,一时没有哪个国家敢公然与之为敌。

然而,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魏惠王的举动引起了周围各大国极大的恐慌。

韩国离魏国最近,又几乎处于魏国的半包围之中,因此魏惠王称王,韩国第一个感到忧心忡忡,担心魏国首先会蚕食它的领土。

齐国借桂陵之战中打出的威风不断壮大,锋芒毕露,跃跃欲试,它不服气魏国就这样做了大家的老大哥。

于是韩国和齐国便私下搞起了小动作,暗暗勾结了起来。

魏惠王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借口韩国未出席逢泽之会不奉承他称王,大举出兵兴师问罪。

韩国自恃有齐国撑腰,也当面锣对面鼓麾兵与魏国对阵,结果五战五败。

齐威王抓住韩败魏疲的绝佳时机,派田忌、孙膑大出兵伐魏救韩。

孙膑依然采取了充分示弱的策略,行军途中故意逐日减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诱引魏军追击。

魏国上将军庞涓,再一次上了孙膑的当,挥师追击,结果在马陵陷入齐军重重包围。

公元前341年,马陵一战,齐军斩杀魏太子申、魏将庞涓,全歼魏武卒10万余人。

于此同时,赵国也配合齐国从北面狂攻魏国。

而秦国的商鞅也抓住天赐良机,趁魏惠王在东、北与齐、赵鏖战之机,从西方,也即从后面猛捅了魏惠王一刀,大破魏军,虏魏将公子卬。

霸业终结

很遗憾,魏惠王于逢泽会盟率先称王之后,事与愿违,不但没有保住霸主的地位,反而加速了魏国霸业的终结。

魏国此举招来了四周群狼的围殴,这让魏惠王防不胜防,难以抵挡。

谁能想到魏惠王率先称王仅仅5年之后,就被齐、秦、赵、楚等大国四面夹攻,打成了筛子。

魏国的百年霸业就此终结。

标签: 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齐威王

更多文章

  •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国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后暗藏道法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魏文侯,商鞅

    魏惠王,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在他执政期间,魏国遭遇桂陵与马陵两次大败,彻底跌下霸主神台,从此一蹶不振。一国之君,有贤君、明君,也有昏君、暴君。贤君、明君能强国,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就是典范;昏君、暴君能亡国,夏桀王、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就是代表。以此而言,将魏国领向下坡路的魏惠王,

  •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武侯,战国

    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应该会对里面由李立群老师扮演的魏惠王这个角色记忆犹新,不过《大秦帝国》虽然大体上符合史实,但毕竟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秦国作为这部作品的主教自带光环,而作为陪衬的魏惠王似乎给我们一种昏庸之感,那么真实的魏惠王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物呢?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

  • 明朝 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书法,书法家,草书,自叙帖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吴宽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他成年后,以文章及品行闻名于诸生之中。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在会试、廷试中均获第一,为明朝苏州第二位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曾侍皇太子朱佑樘,秩满进宫为右谕德。吴宽工书法,善写真、行、草书,尤工行书,源出自苏东坡,为尊其人而爱其

  • 拓地千里的赵雍,被围困三个月,直至被饿死,为什么没人去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忆梦泪无痕标签:赵雍,赵武灵王,肥义,王用,赵国

    公元前295年,沙丘行营,望着孤零零的宫殿,饥寒交迫的赵武灵王赵雍,绝望到了极点,他没想到,混蛋儿子章居然敢杀肥义,乱臣贼子公子成居然敢围攻自己。两个多月了,粮食吃完、已经断顿好几天了,该发的火、该骂的话早就发泄过了,外边的士兵纹丝不动,不理不问,就是不让他出去。拖着疲惫的身子,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蹒跚

  • 赵雍被饿死后,赵国不仅损失了一员名将,统一中原的希望也破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赵雍,赵国,魏国,秦国,赵武灵王,乐毅

    文|飞鱼说史历史之所以精彩,就是处处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意外。战国时期的历史,在这点上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与其说战国时代是一本被当时人看不懂的书,不如说它是诸侯国不断争霸的舞台,因为所有的诸侯国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统一华夏。战国历史三百多年,并没有哪个诸侯国一直强大,战国初期最有希望统一华夏的是魏国,

  • 中国最牛的土丘:纣王在此酒池肉林,赵雍饿死于此,嬴政病死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纣王,嬴政,扶苏,土丘,书法家,赵武灵王,汉高祖刘邦,赵雍(画家)

    在中国先秦历史上,由于古人会盟需要高台,所以要么寻找天然高地,要么堆建一个土丘,比如安徽的禹墟、黄帝釜山会盟等。不过,这些历史上名声赫赫的土丘,却充满了传说色彩,是真是假都难以确定,而且历经风雨之后,如今也难以辨别了。然而,中国有一个土丘,却贯穿中国3000多年历史,一直保存了下来,见证了一系列惊心

  • 赏画 | 赵雍 《青影红心图》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赵雍,青影红心图,赵孟頫,篆书,兰竹

    赵雍 《青影红心图》 立轴 绢本 设色纵74.6厘米 横4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此幅以淡彩汁绿写兰竹,为元人兰竹画中所罕见。图中危石耸立,以中锋淡墨勾画轮廓,略加皴擦,石间生出一枝修竹,枝条如弯弓曲弧,竹叶纷披多姿。坡地丛生蕙兰,茎叶青翠穿插交错,一荑盛开五六朵白花,蕊心浅红点缀,清幽含芳。画家将

  • 赵雍“人马画”的图像与精神内涵探析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赵雍,赵孟頫,李公麟,挟弹游骑图,秋郊饮马图,人马图

    《挟弹游骑图》由元代书画家赵雍(一二八九—一三六九)所绘,最初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而在三十多年之后,该作品又被重新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可见它在绘画收藏中所受到的重视非同一般,从绘画艺术来看,这幅画更被认为是赵雍对其父赵孟頫以及古代青绿人马画法传承的重要证明。检索赵孟頫的传世作品可以发现,他的“人马

  • 父子书法!二王赵孟赵雍欧阳询欧阳通梁诗正梁同书,儿胜父?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赵雍,欧阳询,欧阳通,赵孟,书法,楷书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下,都有不少父子书法家,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二王”,还有我们熟悉的赵孟赵雍,欧阳询欧阳通,梁诗正和梁同书,不过,从他们的身上也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从历史角度看,作为儿辈的书法,却没有赶超其父亲的书法,尤其是在书法地位上,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个发现呢?下面就让我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断其双足、剔去膝盖骨,孙膑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齐国,田忌

    前言: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所谓乱世出英雄,战乱年代的人才容易被发掘,启用。在战乱年代,会打仗的人尤其受欢迎,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君主都希望打胜仗,以彰显自己的强大,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思想尤为常见。孙膑惨遭庞涓背刺说起大名鼎鼎的孙膑,肯定会想起《孙子兵法》的孙武,两人不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