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吉吉嗑普 访问量:2064 更新时间:2024/1/23 4:39:55

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应该会对里面由李立群老师扮演的魏惠王这个角色记忆犹新,不过《大秦帝国》虽然大体上符合史实,但毕竟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秦国作为这部作品的主教自带光环,而作为陪衬的魏惠王似乎给我们一种昏庸之感,那么真实的魏惠王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物呢?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公元前370年魏国第二大国君魏武侯死,其子魏罃继位为魏惠王。魏惠王一共在位五十一年:在前期二十年中他任用白圭、公叔痤先后为相,庞涓为上将军,多次攻伐诸侯。魏惠王继位之时赵、韩两国曾勾结其弟意图颠覆魏罃的君位并瓜分魏国,公元前368年魏惠王对赵、韩两国发动报复性打击:败韩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败赵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然而这么做其实从长远的战略规划而言是对魏国极其不利的。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东有齐、南有楚、韩、西有秦、北有赵,这意味着魏国可能遭受来自任意方向的进攻,这样的地缘格局其实是对魏国极其不利的。魏国之前的两代国君魏文侯和魏武侯深刻洞悉了魏国的地缘劣势,所以他们一方面在魏国内部推行变法改革、打造精兵强将、强化地方治理,凭借先发优势压服别国;与此同时在外交关系上魏文侯和魏武侯始终坚持和赵、韩组成三晋联盟,这实际上意味着赵、韩两国成为了魏国的地缘屏障和战略纵深,而当魏国对别国采取军事行动时赵、韩则扮演盟友的角色。在这一时期魏国用兵的重点是秦国,这是因为秦在七雄之中国力相对虚弱,容易战胜,而且秦地处战国七雄中最西部的位置,一旦魏国得之,即使魏国原来的土地全部丢失,只要魏国封锁函谷关则东方诸侯再难前进一步;如果魏国得了秦地,而原来的魏地又没有丢失,那将具有更大的优势。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魏惠王上台后为了报复赵、韩干涉魏国内政试图暗杀自己的一箭之仇,改变了魏国两代先君结盟赵、韩,集中全力灭秦的既定国策。这下魏国当真彻底成为四战之地——四周全是敌国。与此同时东面的齐国和西面的秦国几乎同时崛起,魏国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魏惠王不得不深思:自己究竟该如何维护已出现中衰迹象的魏国霸权呢?他思考之后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对策:

迁都:魏国的都城安邑在今天山西夏县西北,距离魏秦前线太过靠近,此时的秦国在经历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君主的奋发努力,尤其是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举可谓一石二鸟:一则避秦之锋芒;二来大梁本得自楚地,迁都于此利于更好地同化此地并进一步扩大魏国在淮、泗流域的影响力,借以抵消齐、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结盟:魏国重新恢复了以秦作为主要对手的既定国策,重新修复和赵、韩的关系,与此同时魏惠王还屡屡和齐威王会盟并相互承认对方的王号,希望以此稳定住东方的齐国,使自己得以腾出手来专心致志应对西部秦国的威胁。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强农:为应对主要对手秦国的巨大威胁以及东部齐国可能的潜在威胁,魏惠王决定加强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在迁都当年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他大力开凿运河、修筑黄河长堤,又开放以前由魏国王室独占的山林川泽——允许百姓进入昔日的王室山泽采药、捕鱼、打猎。

筑边: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2年又进一步扩建。魏国大修长城之举其实标志着魏国虽然重新将秦国树立为主要对手,但在面对这个主要对手时所采取的应对之策已由进攻转为防守。

魏惠王为维持魏国霸业所采取的这些战略措施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见到了效果:魏国与赵、韩的关系有所改善。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都到大梁来朝见魏惠王,魏国的霸权得以又持续了20多年。不过这已是一种回光返照现象了:魏国不仅在面对新兴的秦、齐、楚时没半点优势,甚至也已无法号令自己的昔日小弟赵国,而仅仅只能臣服韩国以及鲁、宋、卫这样的二流小国。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导致魏惠王时期魏国霸权中衰的原因除了“四战之地”这样先天不利的地缘格局外,魏惠王自己的作死行为也是不容忽视的:丞相公叔痤临终前先他推荐商鞅,可魏惠王无识人之明,导致魏国错失人才,与当时的变法潮流失之交臂。此时东面的齐国任用邹忌为相,实施改革,使齐国''强于诸侯''。然而此时的魏国仍维持着自战国初期以来的霸权,于是齐国和魏国开始分别扮演起了天下霸权的争夺者和维护者的角色。魏国第三大国君魏罃准备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然后以秦国之地为根据地争夺天下。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当时秦国已是秦孝公和商鞅(当时还叫卫鞅)在主政,他们认为:以秦国之力难以与魏国抗衡,于是打算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改变魏惠王的意图。公元前三四四年卫鞅去向魏惠王游说,卫鞅指出:魏国的盟国多为小国,不足以王天下。建议魏国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先行称王,然后图谋齐楚,如此可谓名正言顺。魏罃听从了卫鞅的建议:“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后世因此称魏罃为魏惠王。魏惠王称王后召集逢泽之会(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南),由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得罪了齐、楚两个大国,与此同时战国七雄之外的小国也日益意识到魏国的野心,转而纷纷投奔齐国。此后魏国在与齐国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连续落败,楚国趁机北上攻魏,就连一向备受魏国欺压的秦国也在商鞅变法之后渐渐强大起来并趁魏国在东面败于齐国的机会攻击魏国西部,魏国地处四战之地的地缘劣势暴露无遗。

标签: 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武侯战国

更多文章

  • 明朝 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书法,书法家,草书,自叙帖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吴宽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他成年后,以文章及品行闻名于诸生之中。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在会试、廷试中均获第一,为明朝苏州第二位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曾侍皇太子朱佑樘,秩满进宫为右谕德。吴宽工书法,善写真、行、草书,尤工行书,源出自苏东坡,为尊其人而爱其

  • 拓地千里的赵雍,被围困三个月,直至被饿死,为什么没人去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忆梦泪无痕标签:赵雍,赵武灵王,肥义,王用,赵国

    公元前295年,沙丘行营,望着孤零零的宫殿,饥寒交迫的赵武灵王赵雍,绝望到了极点,他没想到,混蛋儿子章居然敢杀肥义,乱臣贼子公子成居然敢围攻自己。两个多月了,粮食吃完、已经断顿好几天了,该发的火、该骂的话早就发泄过了,外边的士兵纹丝不动,不理不问,就是不让他出去。拖着疲惫的身子,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蹒跚

  • 赵雍被饿死后,赵国不仅损失了一员名将,统一中原的希望也破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赵雍,赵国,魏国,秦国,赵武灵王,乐毅

    文|飞鱼说史历史之所以精彩,就是处处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意外。战国时期的历史,在这点上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与其说战国时代是一本被当时人看不懂的书,不如说它是诸侯国不断争霸的舞台,因为所有的诸侯国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统一华夏。战国历史三百多年,并没有哪个诸侯国一直强大,战国初期最有希望统一华夏的是魏国,

  • 中国最牛的土丘:纣王在此酒池肉林,赵雍饿死于此,嬴政病死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纣王,嬴政,扶苏,土丘,书法家,赵武灵王,汉高祖刘邦,赵雍(画家)

    在中国先秦历史上,由于古人会盟需要高台,所以要么寻找天然高地,要么堆建一个土丘,比如安徽的禹墟、黄帝釜山会盟等。不过,这些历史上名声赫赫的土丘,却充满了传说色彩,是真是假都难以确定,而且历经风雨之后,如今也难以辨别了。然而,中国有一个土丘,却贯穿中国3000多年历史,一直保存了下来,见证了一系列惊心

  • 赏画 | 赵雍 《青影红心图》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赵雍,青影红心图,赵孟頫,篆书,兰竹

    赵雍 《青影红心图》 立轴 绢本 设色纵74.6厘米 横4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此幅以淡彩汁绿写兰竹,为元人兰竹画中所罕见。图中危石耸立,以中锋淡墨勾画轮廓,略加皴擦,石间生出一枝修竹,枝条如弯弓曲弧,竹叶纷披多姿。坡地丛生蕙兰,茎叶青翠穿插交错,一荑盛开五六朵白花,蕊心浅红点缀,清幽含芳。画家将

  • 赵雍“人马画”的图像与精神内涵探析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赵雍,赵孟頫,李公麟,挟弹游骑图,秋郊饮马图,人马图

    《挟弹游骑图》由元代书画家赵雍(一二八九—一三六九)所绘,最初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而在三十多年之后,该作品又被重新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可见它在绘画收藏中所受到的重视非同一般,从绘画艺术来看,这幅画更被认为是赵雍对其父赵孟頫以及古代青绿人马画法传承的重要证明。检索赵孟頫的传世作品可以发现,他的“人马

  • 父子书法!二王赵孟赵雍欧阳询欧阳通梁诗正梁同书,儿胜父?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赵雍,欧阳询,欧阳通,赵孟,书法,楷书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下,都有不少父子书法家,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二王”,还有我们熟悉的赵孟赵雍,欧阳询欧阳通,梁诗正和梁同书,不过,从他们的身上也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从历史角度看,作为儿辈的书法,却没有赶超其父亲的书法,尤其是在书法地位上,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个发现呢?下面就让我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断其双足、剔去膝盖骨,孙膑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齐国,田忌

    前言: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所谓乱世出英雄,战乱年代的人才容易被发掘,启用。在战乱年代,会打仗的人尤其受欢迎,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君主都希望打胜仗,以彰显自己的强大,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思想尤为常见。孙膑惨遭庞涓背刺说起大名鼎鼎的孙膑,肯定会想起《孙子兵法》的孙武,两人不仅是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的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齐国,魏惠王

    庞涓是战国初期魏国名将,孙膑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与庞涓,同受鬼谷诀”,相传二人同拜于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可谓是学有所成的,二人皆为当时的兵法大家。之后庞涓到魏国担任将军,离开时,孙膑为其送行,二人也是流泪相别。此后经年,二人的关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庞涓对孙膑施以膑刑黥刑,孙膑也展开了无尽的报复

  • 战国传奇:兄弟情义全不顾,庞涓设计害孙膑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孙伯灵,庞涓,魏惠王,魏国,孙武,兵法

    战国传奇:兄弟情义全不顾,庞涓设计害孙膑孙膑行至魏国,寓居于庞涓府中。孙膑感谢庞涓举荐之恩,庞涓面有德色。孙膑又讲述鬼谷先生改宾为膑之事,庞涓惊道:“膑非佳语,何以改易?”孙膑讲:“先生之命,不敢违也!”次日,同入朝中,谒见魏惠王,惠王降阶迎接,其礼甚恭。孙膑再拜奏道:“臣乃村野匹夫,过蒙大王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