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国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后暗藏道法之争?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国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后暗藏道法之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290 更新时间:2024/2/11 6:18:29

魏惠王,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在他执政期间,魏国遭遇桂陵与马陵两次大败,彻底跌下霸主神台,从此一蹶不振。

一国之君,有贤君、明君,也有昏君、暴君。贤君、明君能强国,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就是典范;昏君、暴君能亡国,夏王、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就是代表。以此而言,将魏国领向下坡路的魏惠王,该是昏君还是暴君?

桂陵之战前,为阻止魏惠王攻赵,魏大夫季梁曾苦口婆心地上朝劝谏:“大王依仗精兵强将去攻打邯郸,想以此扩张领土,争夺霸主之位;恐怕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称霸大业就越发遥远。这就好比是想去楚国,却驱车向北而行啊!”

一国战事频繁,必将急剧增加百姓负担,也会大大消耗自身国力;同时,频繁的战争也让国家四处树敌,国际环境日趋恶化。单纯依靠武力欺压他国就想称霸,不但是事倍功半,还容易拖垮自身。季梁深知这点,才会苦心地劝谏魏惠王。可惜,魏惠王根本听不进去。结果,魏国大军虽然攻破了邯郸,撤军时却被齐人伏击,在桂陵遭遇一场大败!

整体看来,魏惠王前半生极其好战,从继位的第一年开始,魏国对外战事就几乎从没中断过。多年穷兵黩武,让魏国先遭遇桂陵之败,而后又遭遇马陵之败。古语有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两次战略性大败,将魏国国力消耗了大半;随后秦国趁机痛打落水狗,侵占了河西之地,让魏国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从此来看,正是魏惠王一意孤行与穷兵黩武,才导致了魏国的没落。穷兵黩武而又一意孤行多年的魏惠王,应该算是昏君还是暴君?

要把昏君与暴君的名头加给魏惠王,首先他自己就觉得很委屈。在魏惠王看来,自己应该算是东周少有的、关爱百姓的仁慈之君。

一次,魏惠王与儒学大师孟子会面,当场就大倒苦水:“寡人对于国家,可谓费尽了心力。河内(今河南济源一带)发生饥荒,我就把当地百姓迁徙到河东(今山西运城市一带),还把别处粮食运送到河内救灾;河东发生饥荒,我也是照此办理。看看周边国家的政治,还没有谁能像寡人一样用心。可是,邻国百姓不见少,寡人手下百姓也不见多,这是怎么回事?”

魏惠王说自己关爱百姓,好像是自吹自擂,倒也不完全是说大话。在魏国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南)那一年,魏惠王就废除了逢忌(今河南开封东北)之薮,将其开放给百姓耕种。逢忌之薮,原本是国君专用的田猎园囿。魏惠王废除了公室园囿,将其赐予百姓,这就是一项德政。公元前340年,魏国圃田(今河南中牟西)发大水,魏惠王又命人沿着国都外城开挖大沟,以排泄圃田洪水。从这两件事来看,魏惠王确实关心底层百姓的疾苦。

可魏惠王对百姓如此关爱,却没能吸引他国百姓投奔魏国,这又是为什么?

“亚圣”孟子听了,毫不客气地回应道:“大王国内猪狗都吃着人的粮食,却没人制止;路上有人饿死,却没人发放仓库的粮食;人死了,还说‘不是我的缘故,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刺死了人,却说‘人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所以,大王这是在以五十步笑百步!什么时候大王不再怪罪年成不好,那样天下百姓自然都会投奔魏国而来了!”

虽然魏惠王自诩关爱老百姓,可他的作为不过是比他国诸侯多一点点,还不足以让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而魏国频繁对外开战给百姓所带来的痛苦,要远高于其他国家。所以相比而言,魏国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凭什么让邻国百姓云集而影从?

穷兵黩武而一意孤行,还不知百姓死活,这就是魏惠王浑浑噩噩的前半生!

不过,接连遭遇了桂陵与马陵两次挫败后,魏惠王终于清醒过来了。这次魏惠王能有所改变,还多亏了一位宋人——他就是惠施。

惠施,又被称作惠子,是战国名家(也称刑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魏惠王经常听惠施讲学,十分佩服他的学问,一度重用他为相国。魏惠王时期的魏国法律,大多由惠施主导实施。

马陵大败的消息传来时,魏惠王虽然痛苦却极不甘心,召来惠施后,说:“齐国,是寡人的大仇,我至死都不能忘。现在魏国虽弱,可我还是想发兵报复齐国,不知如何?”

惠施听了,赶紧劝阻道:“不行。我听说,王者要适合法度,而霸者要懂得计谋。大王这一主张,距离法度和计谋实在是太远了。大王先与赵国结怨,紧接着又与齐国大战。如今战齐不胜,国家还没做好防卫作战的准备,大王又想倾国之力再次讨伐齐国,这样下臣可不能赞同。如果大王真想报复齐国,还不如更换君主服装以臣礼去朝觐齐王。这么一来,楚王必定发怒。大王趁机派人到齐、楚二国暗中挑唆,让齐、楚二国互相争斗。以强大的楚国去进攻疲敝的齐国,齐国必败。这样,就是大王利用楚国毁掉了齐国!”

两次战胜魏国后,齐国气势大盛。齐国逞强,势必会引起南方强豪楚国的忌惮。只要魏人能在齐、楚之间挑拨离间,齐、楚大战就不可避免。虽然齐国大胜魏国,但马陵一战齐国损失也极大:不但损耗了大量兵力,连名将田忌也遭人猜忌,被迫逃亡到了楚国。这时休生养息多年的楚国去进攻齐国,谁胜谁负不是显而易见了吗?

听到这,魏惠王大为欣慰:“太好了!”他马上派人到齐,声称愿意向齐王俯首称臣。

不过,事态发展却有些出人意料:魏人翘首企盼的楚国还没攻齐,另一南方强豪越国却抢先向齐国发起了进攻。因为不敢正面迎战越军,田婴就派出使者劝说越王无彊南下攻楚;越王无彊转头去伐楚,却被楚威王一举击溃!在得知是田婴怂恿无彊伐楚后,楚威王怒火中烧,顺势就率大军北上,结果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大败齐军,替魏惠王报了马陵大败之仇!

曾经傲视群雄的魏惠王能忍辱负重、屈身事齐,说明他确实尝试着改变了。在魏惠王后半生,深刻意识到用贤、尊贤才能强国雪耻,开始向天下广招人才。魏惠王招贤令发出后,孟子、邹衍淳于髡(kūn)等等齐国稷下学宫涌现出来的人才,都纷纷来到了魏国。

古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虽然魏惠王前半生拖累了魏国,但如今他知错能改,不但广纳贤才,还能从谏如流,魏国前景从此应该大为改观了吧?

可惜,事与愿违。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正式称王。公元前330年,秦军在雕阴(今陕西富县)大败魏军,进而攻占了焦(今河南三门峡市古虢城东北)和曲沃(今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西南),控制了崤函要道。之后,魏惠王不得不将河西拱手让给了秦国。公元前329年,秦军再次攻占了魏国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市),开始蚕食河东之地。在魏惠王后期,还被迫罢黜旧相国惠施,改用明显是秦人卧底的张仪为相。

知错能改后广纳贤才的魏惠王,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人说,魏国人才是多,可魏惠王却不知该如何用人。

马陵之战刚败时,为求得赵国援助,魏惠王派大臣庞葱陪太子一起到邯郸去作人质。庞葱曾作县令,因为善使权谋之术,下属对他敬畏有加,丝毫不敢弄虚作假。选择庞葱来陪伴魏国储君,想必魏惠王也极为欣赏他的才干。不过,或许是因为同族庞涓是桂陵与马陵两次大战失利的罪魁祸首,魏国上上下下有很多人都对他极为猜忌。

为消除魏惠王疑心,庞葱临走前特意以“三人成虎”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的处境。魏惠王听了后,当面向他保证:“寡人自己知道如何分辨真假。”于是,庞葱放心地上路了。可惜,他刚走不久,魏惠王就被各种流言整天轰炸。最后在太子回到魏国后,魏惠王再也没召见过庞葱!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魏惠王耳根子如此软,怎么可能真正用好人才?

然而,魏惠王之所以无法让魏国重振旗鼓,关键还不在于他的用人,而在于他的治国理念。如果能看懂魏惠王用人背后的隐藏思路,或许就能知晓魏国为什么马陵之战后会一蹶不振了。

当年魏文侯重用李悝推行变法,让魏国走向了强大。魏武侯、魏惠王父子二人,实际上都是在吃魏文侯的老本。在魏惠王中后期,重用“刑名家”惠施为相,推行“依法治国”——这恰恰反映出魏惠王为政的不思进取。

惠施的“法治”与李悝、商鞅的“法治”,差别究竟在哪?

这点,可以从惠施的好友身上看出端倪。

惠施的至交好友,就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顺其自然”,不强行改变现状。虽然惠施与庄子是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学术观点多有差异,但两人既然是至交,彼此的思想必然有相近之处。庄子曾这样评价惠施:“自夫子(指惠施)之死也,吾无以为质(对手)矣,吾无与言之矣!”从二人交往的经历看,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惠施也深受影响。否则,两人不会走得那么近。

因此,惠施的“法治”,是建立在适应现有制度和国情基础之上的“法治”,不会是大刀阔斧地的大变革。虽然刑名家强调“以法治国”,但他们所谓的“法”是指具体的法律条文,而不是李悝与商鞅变法所主张的制度变革。

这就是惠施的“法治”与李悝、商鞅变法的根本不同之处。

早年间魏惠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商鞅,却如此重用惠施,这恰恰说明魏惠王也不想大刀阔斧的大变革,而希望惠施的刑名之术就能壮大魏国。某种程度来说,选择商鞅还是惠施,就暗藏着道家与法家的治国理念之争。虽然魏惠王最终选择了道家,可当时魏国难道真不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吗?

数十年后,经历商鞅变法的秦国将魏国打得节节败退,证明了魏惠王当年抉择的错误。丛林法则的战国时代,想因循守旧地改良而不是彻底变革,这就是自甘堕落。所以,魏国之所以马陵战败后就一蹶不振,就在于魏国统治者不愿意再次大刀阔斧地进行彻底变革。

标签: 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魏文侯商鞅

更多文章

  •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武侯,战国

    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应该会对里面由李立群老师扮演的魏惠王这个角色记忆犹新,不过《大秦帝国》虽然大体上符合史实,但毕竟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秦国作为这部作品的主教自带光环,而作为陪衬的魏惠王似乎给我们一种昏庸之感,那么真实的魏惠王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物呢?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

  • 明朝 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书法,书法家,草书,自叙帖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吴宽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他成年后,以文章及品行闻名于诸生之中。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在会试、廷试中均获第一,为明朝苏州第二位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曾侍皇太子朱佑樘,秩满进宫为右谕德。吴宽工书法,善写真、行、草书,尤工行书,源出自苏东坡,为尊其人而爱其

  • 拓地千里的赵雍,被围困三个月,直至被饿死,为什么没人去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忆梦泪无痕标签:赵雍,赵武灵王,肥义,王用,赵国

    公元前295年,沙丘行营,望着孤零零的宫殿,饥寒交迫的赵武灵王赵雍,绝望到了极点,他没想到,混蛋儿子章居然敢杀肥义,乱臣贼子公子成居然敢围攻自己。两个多月了,粮食吃完、已经断顿好几天了,该发的火、该骂的话早就发泄过了,外边的士兵纹丝不动,不理不问,就是不让他出去。拖着疲惫的身子,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蹒跚

  • 赵雍被饿死后,赵国不仅损失了一员名将,统一中原的希望也破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赵雍,赵国,魏国,秦国,赵武灵王,乐毅

    文|飞鱼说史历史之所以精彩,就是处处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意外。战国时期的历史,在这点上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与其说战国时代是一本被当时人看不懂的书,不如说它是诸侯国不断争霸的舞台,因为所有的诸侯国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统一华夏。战国历史三百多年,并没有哪个诸侯国一直强大,战国初期最有希望统一华夏的是魏国,

  • 中国最牛的土丘:纣王在此酒池肉林,赵雍饿死于此,嬴政病死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纣王,嬴政,扶苏,土丘,书法家,赵武灵王,汉高祖刘邦,赵雍(画家)

    在中国先秦历史上,由于古人会盟需要高台,所以要么寻找天然高地,要么堆建一个土丘,比如安徽的禹墟、黄帝釜山会盟等。不过,这些历史上名声赫赫的土丘,却充满了传说色彩,是真是假都难以确定,而且历经风雨之后,如今也难以辨别了。然而,中国有一个土丘,却贯穿中国3000多年历史,一直保存了下来,见证了一系列惊心

  • 赏画 | 赵雍 《青影红心图》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赵雍,青影红心图,赵孟頫,篆书,兰竹

    赵雍 《青影红心图》 立轴 绢本 设色纵74.6厘米 横4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此幅以淡彩汁绿写兰竹,为元人兰竹画中所罕见。图中危石耸立,以中锋淡墨勾画轮廓,略加皴擦,石间生出一枝修竹,枝条如弯弓曲弧,竹叶纷披多姿。坡地丛生蕙兰,茎叶青翠穿插交错,一荑盛开五六朵白花,蕊心浅红点缀,清幽含芳。画家将

  • 赵雍“人马画”的图像与精神内涵探析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赵雍,赵孟頫,李公麟,挟弹游骑图,秋郊饮马图,人马图

    《挟弹游骑图》由元代书画家赵雍(一二八九—一三六九)所绘,最初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而在三十多年之后,该作品又被重新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可见它在绘画收藏中所受到的重视非同一般,从绘画艺术来看,这幅画更被认为是赵雍对其父赵孟頫以及古代青绿人马画法传承的重要证明。检索赵孟頫的传世作品可以发现,他的“人马

  • 父子书法!二王赵孟赵雍欧阳询欧阳通梁诗正梁同书,儿胜父?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赵雍,欧阳询,欧阳通,赵孟,书法,楷书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下,都有不少父子书法家,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二王”,还有我们熟悉的赵孟赵雍,欧阳询欧阳通,梁诗正和梁同书,不过,从他们的身上也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从历史角度看,作为儿辈的书法,却没有赶超其父亲的书法,尤其是在书法地位上,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个发现呢?下面就让我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断其双足、剔去膝盖骨,孙膑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齐国,田忌

    前言: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所谓乱世出英雄,战乱年代的人才容易被发掘,启用。在战乱年代,会打仗的人尤其受欢迎,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君主都希望打胜仗,以彰显自己的强大,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思想尤为常见。孙膑惨遭庞涓背刺说起大名鼎鼎的孙膑,肯定会想起《孙子兵法》的孙武,两人不仅是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的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齐国,魏惠王

    庞涓是战国初期魏国名将,孙膑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与庞涓,同受鬼谷诀”,相传二人同拜于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可谓是学有所成的,二人皆为当时的兵法大家。之后庞涓到魏国担任将军,离开时,孙膑为其送行,二人也是流泪相别。此后经年,二人的关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庞涓对孙膑施以膑刑黥刑,孙膑也展开了无尽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