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泓水之战失败者宋襄公为万世所笑,胜利者楚成王为何也结局悲惨?

泓水之战失败者宋襄公为万世所笑,胜利者楚成王为何也结局悲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二哥谈事 访问量:2821 更新时间:2023/12/8 1:57:59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宋襄公篇(11)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638年的宋楚泓水之战,可以说是春秋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次战争中,宋襄公谨守“不为阻隘,不鼓不成列”的上古军礼,不趁着楚军渡河时半渡而击,非要等楚军上岸并列好阵后才攻击,结果寡不敌众,遭受惨败,并身受重伤,为天下所笑。

看来,自春秋始,礼崩乐坏,诸侯力征,社会矛盾激化,古代温和的“以战为礼”思想已经不能适合新形势下的斗争需要。所以,泓水之败,与其说是宋一国的失败,不如说是周礼的一次崩坏。而等到战国以后,则已近乎是消亡了。清人顾炎武就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所以说宋襄公的悲剧,在于他处在新旧时代的交替处,旧的规矩行将过时,新的规矩又遥不可及,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妥协与变通,可惜宋襄公偏偏就是个从来不知变通的顽固分子,他执迷不悟地坚守着古老的梦想与规矩,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就算他不守规矩不讲仁义,人们也不会对他有多少微词;反而他守规矩讲仁义了,一旦失败,却会遭到国人与后人更大的责难与耻笑。据《左传》记载,当时不仅宋国国人纷纷举行抗议活动,嘲笑指责宋襄公,就连他的庶兄、宋国贤臣公子目夷也忍不住严厉批评他说:

“君未知战。强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强者,皆吾敌也。虽及耄耋,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未成列者可也。”

宋襄公与公子目夷的争论,不啻为一场时代性争论,究竟在新形势下还要不要遵守古代的规矩,这是一个问题。

公子目夷的观点是:宋襄公根本就不懂战争,战争就得不讲规矩。如果真要有规矩的话,唯一的规矩就是要争取胜利。强敌在前,本来胜算就小,对方没有布好阵,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好机会,为什么不利用?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多杀敌人,还管他们是不是老头子,更管不了他们有没有受伤。如果敌人已负伤就不再打击他们,那么一开始就不该让他们受伤;如果要在战场上照顾那些年纪大的敌人,那不如直接向他们举手投降算了,何必还要打这一仗呢?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公子目夷的话貌似的确很有道理,后世的军事思想也基本是按照这个路子来的,于是在中国,战争方式开始变化多端,奇谋诡计层出不穷,为了胜利不择手段,战争也变得越来越残酷,别说什么“不重伤、不擒二毛”了,就算是几十万几十万的坑杀战俘,就算将整片整片的乡村城镇夷为平地,就算是杀人盈野、屠城灭国,杀的对方士兵平民男女老少一个不留,也眼睛不带眨一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坚持公平与仁义的战争方式,并坚持至死,且至死不渝者,或许就是我们这位被嘲弄千年的“蠢猪”宋襄公了。

然而,相比宋襄公不知变通却谨守周礼被人嘲笑,楚成王的野蛮而不守礼的行为却遭到中原各国一致的谴责。

原来,宋国虽然惨败,但余勇可贾,他们同仇敌忾,拼死抵抗,斗志更甚之前,楚军见好就收,知难而退,竟然一转身,跑到郑国索要“慰劳”跟“慰安”去了。虽然,之前郑文公是因为归附楚国,才导致宋国伐郑,然后才导致楚国攻宋以救郑;但在楚成王的强盗逻辑里,这一连串的事件,都是楚国在帮郑国,所以郑国必须负责军费,并且要好好接待他这个老大以表感谢才行。

据史书记载,泓水之战后仅七天,也就是十一月初八日晨,楚军至郑,郑文公夫人姜氏(齐桓公之女)、芈氏(楚成王之妹)亲自出城,慰劳楚军与楚成王。次日,楚成王入城,接受郑文公的宴请与享礼,郑文公向楚成王敬酒九次(上公之礼),并陈上各类礼品百余件(天子之礼),极尽讨好,唯恐不周。宾主尽欢直至深夜,芈氏又亲自将楚成王送回军营。

楚成王以郑国恩人自居,又吃又拿,临走竟还带了两个女人回军“慰安”自己。据《史记索引》所云,此二女即分别为姜氏与芈氏所生之女,也就是说,郑文公竟然用自己的亲女儿“慰安”了楚成王,或者说,楚成王竟然奸淫了自己的亲外甥女!

此事之后,中原各国在同情宋襄公宁死守礼的勇气与悲壮,并慨叹郑文公卑躬屈膝厚颜无耻的同时,也更加看清了楚成王的真面目。

看来,宋襄公顽固守礼,固然不足为训;但楚成王处处以蛮夷自居,抵触华夏意识形态,完全不讲礼,则更人无法忍受!甚至就连归附楚国的郑国执政叔詹也说:“楚王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将何以没?”意思说楚王如此无礼,恐怕会不得善终。《左传》接下来还说:“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总之,无礼的楚成王,再强大也不可能得到诸侯的拥护,特别是在宋襄公的反衬下,显得更加无耻,中原诸侯都对他反感日增,尤其是齐晋秦等大国,都想找机会教训他一下。所以叔詹之言,甚有预见,楚成王此时之行为,便是引发他城濮战败以及最后被儿子商臣所弑的伏笔。由此可见,在春秋那样的时代,不守礼、不遵守仁义道德也许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最终必然被天下所抛弃。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美。

而楚成王的惨痛教训,也让楚人学习到了光用武力是无法在中原取得一席之地的,他们必须调整自己的战略路线,抛弃蛮夷身份,加入华夏体系,实现南北对话,才能真正称霸天下。所以从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开始大量接收华夏意识形态,最终成功问鼎中原。而楚庄王的巨大成功,也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接下来的战国秦汉时期,楚人很好的扮演了南北文明桥梁的角色,最终让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骨架。

更多文章

  • 楚成王临死前,恳求太子给他吃道菜,听到菜名,太子上去就是一刀

    历史解密编辑:凝视他呀标签:楚成王,皇位,商臣,皇帝,太子

    皇帝是高危职业,古往今来,很多帝王勤勉治世,不辞辛劳为民谋福祉。在封建王朝,医疗技术普遍低下,而且他们面对的内忧外患形势都比较严峻,如果在承平年代,老百姓还能有好的光景,皇帝的位子坐得也长久,可是如果遇到天灾人祸,皇帝的位子,也旦夕难保。除了这些外在原因,皇帝的家事,往往也能给皇帝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

  • 楚成王当年的约定,竟断送了楚国称雄的梦想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楚国,齐国,秦国,重耳,宋国,先秦,周朝,楚成王

    如今我们在形容不愿与人发生争端的时候,往往会使用“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其中舍是古代行军时使用的距离单位,每舍为三十里,在古代让出九十里的战线相当于拱手送给对方一场大胜。而在春秋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在与楚军作战时就主动后退了三舍,这主要是为了报答昔日楚成王的恩情。这也是当时楚成王向重耳索要来的,但楚成王

  • 匪议东周(二十五)僭越称王成为楚成王和楚庄王称霸的最大障碍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齐国,先秦,周朝,楚成王,楚庄王,周王室,诸侯国,匪议东周,烽火戏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直是周朝南方的大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楚国国君一直与周王室及中原诸侯不睦,很多时候政治活动都被排斥在外,甚至被歧视的称为南蛮。尽管如此,楚国依然是周朝南方的强国,历代楚国国君兼并汉水周边南蛮各族,国力得到不断增强,成为了中原之外最强的诸侯国。称霸南蛮后,争霸中原就成了历代楚国国君的最

  • 楚成王临死前,恳求太子让他吃道菜,听到菜名,太子上去就是一刀

    历史解密编辑:荆楚文娱标签:楚王,太子,君王,先秦,周朝,楚成王

    春秋战国时候,楚成王算是一位不错的君王,当年他的哥哥楚王堵敖想要杀掉他,结果楚成王只能反击。最后,楚成王杀兄登基,但就是这样杀伐决断的楚成王,还是被自己亲自立的太子给杀害了。楚成王知道皇家争斗的惨烈,于是他很早就确立了儿子商臣为太子。没想到,商臣极有野心,他最终带人闯入宫中,准备夺位。眼见大势已去,

  • 在中原人的印象中,楚成王是个什么样的楚王?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楚成王,齐国,郑国,中原,周天子,齐桓公

    如果按照中原人的规矩来说,楚成王的王位是得位不正的。《史记》有:“十三年,卒,子熊畑立,是为庄敖。”楚文王死后,即位的是楚成王的兄长熊艰,也就是楚堵敖。《史记》载:“庄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庄敖代立,是为成王。”可见,楚国人在学习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原人对权力的争夺欲望一并学过去了

  • 楚成王身边的那些臣子们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楚成王,齐国,息妫,管仲

    第一个要说的是子元,这个人是楚文王的弟弟,也是公族中的首要人物,更是楚国的第一权臣令尹。因此,这个人是比较跋扈嚣张的,不仅敢于在王宫文王夫人息妫的宫殿旁修建馆舍,还成天在那里莺歌燕舞。这就让息妫感到愤怒,言:“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但子元这个人始终还是

  • 杀兄夺位的楚成王,谁也没想到他会带领楚国踩在齐的头上问鼎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楚国,齐国,郑国,先秦,周朝,楚成王,诸侯国,楚文王,楚庄王

    中原地区是我国古代先民开发比较早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所以,在诸侯各分天下的时代,谁掌握中原谁才能在各个诸侯国中拥有绝对话语权。春秋时期,雄居南方的楚国虽然到楚庄王时成功问鼎中原,威震诸侯。但事实上,早在楚庄王之前的楚成王时期,楚国就已经开始为初步称霸中原了。中原地区楚成王之前,楚国

  • 楚成王,是追逐权力的野兽,也是唯才是举的贤君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楚成王,狼王,王位,楚国,楚王

    据说在狼群中,狼在成年之后要想成为狼王,可以去挑战狼王,经过一场惨烈的搏杀,胜者为王,失败者只能离开狼群,然后慢慢死去。人类与狼族虽然有诸多不同,但有一些特质是共通的:比如对权力执着,这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公元前675年,带领熊氏族群南征北战、不断扩大王国边境的楚文王,病死在了伐郑的路上,继承者是一个

  • 楚成王死之前想吃熊掌,太子听完后不允,立刻将其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楚成王,齐国,随国,郑国,齐桓公

    公元前626年的一天,一位衣着华丽头戴通天冠的男子正一间装饰同样华贵的屋内来回踱步,在他身旁站着的人一言不发,只是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他。在屋外,则是无数早已枕戈以待的军士。而这位正在来回踱步的人正是楚成王,也就是在这一天,他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想要杀死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在他面前站着的他的儿子商臣。

  • 与三位霸主杠上的楚成王,最终被儿子逼着自杀,想吃熊掌都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楚成王,齐国,楚文王,齐桓公,宋襄公,先秦,周朝

    公元前672年,熊恽杀掉一母同胞的哥哥楚堵敖而成为楚国新一任的国君。公元前626年,楚国太子商臣领兵围攻楚国王宫,逼着父亲楚成王自杀,做了46年楚国国君的楚成王上吊自杀。楚国宫廷政变多是出了名的,兄弟相争、父子反目比比皆是,然而楚成王最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吃一顿熊掌都被儿子拒绝了,他死不瞑目,不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