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城濮之战楚成王玩火自焚,背后隐藏着楚贵族的百年内斗

城濮之战楚成王玩火自焚,背后隐藏着楚贵族的百年内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二哥谈事 访问量:3029 更新时间:2024/1/18 22:28:04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晋文公篇(17)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633年,是楚成王最志得意满的时候,不仅郑、许、陈、蔡等靠南的中原诸侯都成为了楚的仆从国,鲁、曹、卫等靠北的诸侯也宣布奉他为盟主,于是他率军大举攻打齐宋,齐国是大国,倒还能应付,宋国就惨了,宋成公抵挡不住,只得向晋国乞援。晋文公于是以先轸为元帅,出兵一举拿下了楚国的小弟曹国与卫国。但此时宋国已经快支撑不住了,因为楚成王为了避免与齐晋等大国交战,已经让楚军从齐国撤了回来,与齐议和,然后专心攻打宋国,此时宋国已被围困了快一年,实在撑不住了,于是仗着体内最后一口真气,一面垂死挣扎,一面派大夫门尹杀出重围去到晋军处,请求晋军迅速增援。

文公何尝不想打败楚国,称霸中原,可楚齐如今已议和,光凭借晋宋二国之力,不一定能打过楚与郑许陈蔡的联军,何况晋军到宋地乃远离本土作战,孤军深入,万一战败,晋国将前途尽毁,于是忧虑地对先轸说:“宋人告急,舍之则绝。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先轸不愧是一代兵家,他出主意说:

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

也就是说,当初宋国许诺给晋国的财物,晋国不要了,让宋国转送给齐、秦两个大国,请他们去做和事佬劝楚国退兵。同时又将曹卫二国的地盘分一些给宋国。楚国一生气,就会继续打宋国,齐秦调停失败,为了挽回颜面,自然会站到晋国这边,一起对付楚国。

晋文公闻言大喜,道:“爱卿妙计也,楚国安得不入寡人掌中也!”

“哈哈哈哈……”君臣再也忍不住得意之情,相视大笑也。

另外一边,楚成王还算老道,他一下子就发现了晋国的外交陷阱,于是将大军退回到申邑,然后命令宋国前线的大将成得臣也立即撤军,成得臣却想再坚持一下,至少要把宋国拿下再退兵。

关于楚军主将成得臣这个人,他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此人行事颇为刚愎,且对士兵过于严苛,曾经在阅兵的时候用鞭子责打了7个士卒,用长箭刺穿了3个士卒耳朵,所有的大臣都认为他执法如山,治军有道,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只有楚国贵族蔿吕臣十三岁的儿子蔿贾认为他行事太拘成法,不知变通,勇于任事,昧于决机,迟早都会打败仗。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蔿贾对成得臣的看法果然一针见血,看来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虽然这个少数人只是个小屁孩儿。

所以楚成王生怕成得臣惹事,又让人苦劝成得臣,要他千万不可与晋军交战:“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上古兵书《军志》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晋之谓矣。”

成得臣能做到楚国令尹,自然也是有两把刷子的,他也知道这仗不好打,最好能通过权谋来解决问题,于是他苦思冥想,想了个鬼主意,于是派大夫苑春出使晋军,说:“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让晋文公把曹卫二国的土地吐出来,并厚待他们的国君,这样楚军便会解去宋国之围。

晋文公的高参狐偃一听气坏了:“子玉(成得臣)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认为楚国拿一个宋国换曹卫两个国家,晋国亏了,不能答应。

然而先轸的脑袋非常清醒,他一下子看出成得臣的诡计,这家伙太鬼了,如果不答应他的和议,那就是穷兵黩武,弃宋不仁,显得太没爱心;而且当年晋文公流亡楚国时曾受楚成王招待与恩惠,若主动与楚战则是背恩,显得太没人品;忘恩负义,违礼不仁,咱们的形象分就全没了!而且这样一来,楚国一句话对宋曹卫三个国家施了恩,而晋国却招了三个国家的怨。况且,晋国此次出兵本就是为救宋而来,若公开拒绝楚的方案,又如何向秦、齐等盟军解释?

但是,如果答应他的和议也不行。因为这样的话,一则卫、曹、宋三国都会对楚国的存续之恩铭感于心;二则楚国距离宋国远比晋国要近,他这次虽然放弃了,但找到机会必然卷土重来,到时晋国再想召集这么多国家来救宋就没这么容易了。

总之,成得臣这一招,等于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对方答不答应,他都赢了。

晋文公听到先轸这么一分析,感觉头都大了,没想到成得臣这求和里竟有这么多猫腻,答应也不行,不答应也不行,那咱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先轸笑道,好办,咱们既不答应,也不拒绝,不理他就是。不理他,他就没有在道义上谴责我们的借口了。

当然,不理他只是消极的行动,我们还是得有些积极的。具体来说,就是私下答应为曹卫复国归地,以此逼他们给楚国写绝交信,还是话很难听的那种。成得臣被激怒,若北上来攻,则宋围自解;这样一来,咱们就把破坏和平的罪责推到了楚方,而晋则有主持正义的名声,从而可获广泛的舆论和诸侯的支持;第二就是使楚孤军深入,又失去曹卫,后勤兵马供应线难以畅通,而晋军则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可得全胜。

另外,既然咱们不准备答复成得臣的和议,不如把他派来谈判使者苑春给扣了,可以火上浇油,让成得臣的血压再升高一点,智商则降低一点。

晋文公一听大喜,先轸这一招先反间再引蛇出洞,双管齐下,天衣无缝,果然不愧于晋国第一谋略大师的称号。于是依计行事,成得臣果然大怒,发誓要与晋决一死战,所以派人回复楚王说:“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说到这里,我必须给大家交代一下背景资料了,春秋早期到中期,楚国除了楚王之外,实际掌握楚国军政大权的还有斗、成、屈、蒍四大公族,其中,斗成二族都出自若敖族(楚国第十四任君主熊仪的后裔,熊仪谥号若敖),自然结成一党(成得臣本是楚国令尹斗伯比的儿子,因获封成邑而改称“成”氏,与斗氏分族)。而蒍氏(楚国第十六任君主熊眴的后裔,熊眴又称楚厉王、蚡冒)和屈氏(熊眴之弟、楚武王熊通之后,楚成王亦楚武王之孙)地位稍低,他们又结为一党。楚武王时期(前740-前690年),若敖一族开始崛起,斗伯比、斗廉、斗祁、斗榖於菟、成得臣等人先后担任楚国令尹的军政要职,而蒍、屈二族却只能屈居在若敖族之下,心里十分郁闷,若敖族每建一次战功,他们都要酸葡萄半天。这一次楚国暌违五年重犯中原,最后的战果如何,对于四族的权力洗牌都十分重要,在这个敏感时刻,成得臣自然成为了四大家族两派党争的焦点人物,他的成败决定了两派的命运和权力走向,所以,成得臣一定要打这一仗,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是为了若敖一族的荣誉和尊严。

与此同时,若敖氏的强大也逐渐引起了楚王的不安和猜忌。若敖氏尾大不掉,不但完全把持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大权,还可以自由挑选令尹,任命自己的族人当职,这对楚王的王权是个极大的威胁。另外,四大家族的矛盾也让他十分头痛,领导者最大的难题,就是平衡各方势力,协调各方矛盾,他既不想看到成得臣战胜晋国若敖坐大,也不想看到得臣战败丧师辱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打这一仗,等他解决好内部的不安因素,再来跟晋文公一决高下,可是他万万没想到,楚国内部矛盾竟演化成如此的局面,让成得臣甚至想在战争中以侥幸取胜来回敬蒍、屈二族对他的“抹黑与谗言”(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事已至此,这一仗已然不可避免,而晋文公又已在外交中尽占先机,楚军已无甚胜算,如今之计,只好尽量保存实力,千万不能把主力交给他,否则非得把自己的棺材本赔完了不可。于是,楚王将自己的嫡系部队全部撤走,只给成得臣留下了西广和东宫(楚太子的亲卫)数千王卒(注1)。这样一来成得臣即使战败,损伤的也只是他若敖氏的实力,若敖氏实力受损,四大家族的实力自然就均衡了,谁也无法坐大,这也不失为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好结果(注2)。

事已至此,成得臣只好出动了所有的若敖私卒,所谓私卒,就是楚国贵族的宗族亲军。主要为车兵。春秋时期,楚国王族子弟和大贵族在自己所封的食邑上各自拥有武装,这些武装不属国家编制,故称“私卒”。贵族以私卒听从楚王之命出征的形式,作为向楚王纳赋。私卒多以各自宗族的子弟为兵员。若敖的私卒,共六卒,每卒兵车30乘,六卒则总共兵车180乘,大约27000人,作为楚国的中军。再加上楚国小弟陈蔡郑许四国以及申息两邑的地方兵作为左右二军,楚军的总兵力仍在八万以上。而晋军三军有兵车七百乘,华夏诸侯军制每乘配兵75人,则晋军大约有52500人,再加上齐秦两国的盟军,晋国方面的兵力应该也在七万以上,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但由于楚国成得臣这边有派系众多的劣势与保存实力的想法,所以这场规模浩大的城濮之战还未开战,楚国就早已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注1:王卒是楚王出征时的随身卫队,由王族子弟组成,其精华是左、右“二广”,每广有战车一卒三十乘,按楚国军制,每乘战车配兵150人,也就是说楚王只给了得臣区区4500个兵。当然,这也是精锐。注2: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个好主意。后来成得臣虽然战败,却只损失了楚国的地方部队与陈蔡郑许等盟军,而保住了若敖私卒大部分主力,楚成王便逼迫他自杀,导致若敖族与楚成王彻底决裂。数年后,成得臣之子成大心支持楚太子商臣发动政变,弑杀了楚成王。可见君王可以玩弄谋略,但还是要小心不要过分,否则恐怕引火烧身,玩火自焚。

更多文章

  • 春秋传奇:楚成王合兵伐宋,晋文公设坛拜将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楚成王,先轸,狐偃,晋文,子玉,子文

    春秋传奇:楚成王合兵伐宋,晋文公设坛拜将为了抵抗齐军,鲁僖公派公子遂为正使,臧孙辰为副使,去向楚国送礼。臧孙辰素与楚将成得臣相识,便让成得臣先禀告于楚成王。对楚成王说:“齐背鹿上之约,宋为泓水之战。二国者,皆楚仇也。王若问罪于二国,寡君愿尽取敝国税赋,为王前驱。”楚成王大喜。即拜成得臣为大将,申公叔

  • 楚成王得利齐桓公得名,春秋第三个五十年,楚成王有更好的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楚成王,齐桓公,春秋,齐国,宋国,秦国

    ——春秋第三个五十年前678年,晋武公位列诸侯;次年去世。此时已经是春秋第三个五十年。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在前681年的北杏会盟中,首次以诸侯身份代替周王举行诸侯会盟;第二年,宋国背盟,齐桓公率领诸侯伐宋,宋国求和。前679年,齐桓公再次发起诸侯会盟,正式称霸。但以时间线论,楚成王经历

  • 泓水之战失败者宋襄公为万世所笑,胜利者楚成王为何也结局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楚王,左传,郑国,先秦,周朝,楚成王,宋襄公,楚庄王,泓水之战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宋襄公篇(11)主笔:闲乐生公元前638年的宋楚泓水之战,可以说是春秋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次战争中,宋襄公谨守“不为阻隘,不鼓不成列”的上古军礼,不趁着楚军渡河时半渡而击,非要等楚军上岸并列好阵后才攻击,结果寡不敌众,遭受惨败,并身受重伤,为天下所笑。看来,自春秋始,礼崩乐坏

  • 楚成王临死前,恳求太子给他吃道菜,听到菜名,太子上去就是一刀

    历史解密编辑:凝视他呀标签:楚成王,皇位,商臣,皇帝,太子

    皇帝是高危职业,古往今来,很多帝王勤勉治世,不辞辛劳为民谋福祉。在封建王朝,医疗技术普遍低下,而且他们面对的内忧外患形势都比较严峻,如果在承平年代,老百姓还能有好的光景,皇帝的位子坐得也长久,可是如果遇到天灾人祸,皇帝的位子,也旦夕难保。除了这些外在原因,皇帝的家事,往往也能给皇帝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

  • 楚成王当年的约定,竟断送了楚国称雄的梦想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楚国,齐国,秦国,重耳,宋国,先秦,周朝,楚成王

    如今我们在形容不愿与人发生争端的时候,往往会使用“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其中舍是古代行军时使用的距离单位,每舍为三十里,在古代让出九十里的战线相当于拱手送给对方一场大胜。而在春秋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在与楚军作战时就主动后退了三舍,这主要是为了报答昔日楚成王的恩情。这也是当时楚成王向重耳索要来的,但楚成王

  • 匪议东周(二十五)僭越称王成为楚成王和楚庄王称霸的最大障碍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齐国,先秦,周朝,楚成王,楚庄王,周王室,诸侯国,匪议东周,烽火戏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直是周朝南方的大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楚国国君一直与周王室及中原诸侯不睦,很多时候政治活动都被排斥在外,甚至被歧视的称为南蛮。尽管如此,楚国依然是周朝南方的强国,历代楚国国君兼并汉水周边南蛮各族,国力得到不断增强,成为了中原之外最强的诸侯国。称霸南蛮后,争霸中原就成了历代楚国国君的最

  • 楚成王临死前,恳求太子让他吃道菜,听到菜名,太子上去就是一刀

    历史解密编辑:荆楚文娱标签:楚王,太子,君王,先秦,周朝,楚成王

    春秋战国时候,楚成王算是一位不错的君王,当年他的哥哥楚王堵敖想要杀掉他,结果楚成王只能反击。最后,楚成王杀兄登基,但就是这样杀伐决断的楚成王,还是被自己亲自立的太子给杀害了。楚成王知道皇家争斗的惨烈,于是他很早就确立了儿子商臣为太子。没想到,商臣极有野心,他最终带人闯入宫中,准备夺位。眼见大势已去,

  • 在中原人的印象中,楚成王是个什么样的楚王?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楚成王,齐国,郑国,中原,周天子,齐桓公

    如果按照中原人的规矩来说,楚成王的王位是得位不正的。《史记》有:“十三年,卒,子熊畑立,是为庄敖。”楚文王死后,即位的是楚成王的兄长熊艰,也就是楚堵敖。《史记》载:“庄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庄敖代立,是为成王。”可见,楚国人在学习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原人对权力的争夺欲望一并学过去了

  • 楚成王身边的那些臣子们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楚成王,齐国,息妫,管仲

    第一个要说的是子元,这个人是楚文王的弟弟,也是公族中的首要人物,更是楚国的第一权臣令尹。因此,这个人是比较跋扈嚣张的,不仅敢于在王宫文王夫人息妫的宫殿旁修建馆舍,还成天在那里莺歌燕舞。这就让息妫感到愤怒,言:“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但子元这个人始终还是

  • 杀兄夺位的楚成王,谁也没想到他会带领楚国踩在齐的头上问鼎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楚国,齐国,郑国,先秦,周朝,楚成王,诸侯国,楚文王,楚庄王

    中原地区是我国古代先民开发比较早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所以,在诸侯各分天下的时代,谁掌握中原谁才能在各个诸侯国中拥有绝对话语权。春秋时期,雄居南方的楚国虽然到楚庄王时成功问鼎中原,威震诸侯。但事实上,早在楚庄王之前的楚成王时期,楚国就已经开始为初步称霸中原了。中原地区楚成王之前,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