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由燕王哙让国看道家:春秋战国成时代显学,一优势引领百家争鸣

由燕王哙让国看道家:春秋战国成时代显学,一优势引领百家争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1226 更新时间:2023/12/7 5:47:03

自从西周覆灭以后,燕国就长期处在边缘化位置,一直在东周没有什么存在感。这是由于燕国地理位置远离中原,使其难以参与中原事务。

这或许是一件幸事。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不知道有多少诸侯国因为无所作为而被强国吞并,其中不少还是姬姓之国。而燕国也长期无所作为,却偏偏幸存到了战国,居然还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山木因不材得以终弃天年,家鹅因不会叫却被主人杀来待客,弟子曾以此问庄子:“昨日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得存;今天主人家的鹅,却因不成材而死,先生将处于何处?”老庄笑着回答:“我将处在成材与不成材的中间!”燕国能幸存到战国,就与庄子的生存之道极为类似:一方面不参与与中原争霸,看似不成材;另一方面又默默地向北扩张、增强自身实力,终于在战国熬成了“七雄”之一!

成为“七雄”之后,终于引来了众人注目。

战国中期后,尽管燕国依然鲜少参与中原事务,可与中原列强的利益冲突却陡然增多。这其中,燕国与齐国的矛盾尤为突出。姜齐时代,齐人曾多次助燕,所以燕人与姜齐关系密切,两国间有过多次联姻。田氏代齐后,或许就因为这层关系,燕国与齐国关系逐渐恶化,两国间发生了多次冲突。

如此情势下,燕易王一方面与正在崛起的秦国联姻,另一方面又大力支持苏秦周游列国,推动合纵。苏秦“合纵”,表面上说是要联合抗秦,但在燕国看来,就是缓和与赵、齐二国的关系,化解周边巨大的竞争压力。

成功合纵之后,燕国危机得到了缓解,苏秦地位也大大上升,因此得以频繁出入燕国后宫。一来二去,苏秦竟然与寡居已久的燕文公夫人勾搭成奸。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久了后,苏秦害怕事情暴露,于是主动向燕易王提出,到齐国去做“卧底”,以混乱齐国。

燕易王听了,不疑有他,愉快地答应了。不想,到齐国后数年,苏秦就在一场内乱中被害,再也没能回到燕国。

苏秦人虽已走,可他在燕国的庞大影响力仍在。

苏秦死后,族弟苏代、苏厉向他学习,都成为纵横术士。苏厉想在齐国出仕,便借助燕国质子而求见齐宣王。可齐人刚识破苏秦为燕国反间之事,对苏氏家族大为恼火,就想囚禁苏厉。在燕国质子再三恳求之下,齐宣王这才放过了苏厉。

此外,苏秦生前与燕相国子之联姻,因此整个苏氏家族都与子之交往极深。

因为相国子之想掌控燕国大权,就故意指使苏代再度护送燕国质子来到了齐国。齐宣王接受了质子,并让苏代回报燕王哙

一见到苏代,燕王哙开口就问:“齐王这人能称霸吗?”

苏代异常坚定地回答:“不能!”

“为什么?”

“他不相信手下的大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明君用人的法则之一。姜齐时代,齐桓公正是重用了管仲,才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东周第一位霸主!

听苏代这么一说,燕王哙若有所思。

不久后,另一位燕国大夫鹿毛寿也劝燕王哙:“不如将燕国让给子之!现在人人都称赞是贤王,就是因为他曾让国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尧却有了辞让天下的名声,又没有失去国家!现在大王将国让给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这样大王就能享有与尧同样的品行!”

向来仰慕古代圣贤的燕王哙立刻依计行事,子之虽然没有接受,但从此权势大增。

不久后,又有人来劝燕王哙:“禹传位给伯益,让做伯益的官吏。后来启和他的党羽杀死了伯益,夺取了天下。禹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了伯益,而实际上却是令启抢夺了天下。现在大王说是要让国给子之,可天下大小官吏没有谁不是太子的人。这是名义上把国家交给了子之,可实际上还是太子在执政!”

听人暗讽自己是假贤德,燕王哙立即收回了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吏大印,全部交给了子之。从此,子之正式南面称王,而燕王哙年老不能处理政务,反倒是做了臣子!

燕王哙让国于子之一事,看似极度荒唐,却真实地发生了。燕王哙让国三年后,因为众多燕人不服子之,纷纷起来作乱,结果齐国趁虚而入,一举吞并了燕国。后来是因为齐人对燕国压迫过重,燕昭王才能率燕人赶走齐军,重新夺回了政权!

回想过往,让人不禁疑惑,燕王哙究竟是受到了什么文化的“毒害”,才会心甘情愿地让国于子之?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这必然是儒家思想促成。儒门子弟,向来都极为推崇古代帝王的禅让制度,因此燕王哙让国于子之,一定是他身边儒家人士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导而成。

然而,儒家虽然赞赏古代帝王的“禅让”,却更为推崇周礼。周礼有关继承的制度就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又是嫡长子继承制。燕王哙让国于子之,完全违背了周礼,这与儒家思想已是背道而驰。

当燕国因为让国事件陷入混乱时,齐宣公想伐燕,又怕引起外人非议,便偷偷地派大夫沈同去咨询儒学大家孟子的意见。没想到,孟子对此却鼎力支持:“当然可以!子哙不能将燕国私授给子之,子之也不能私自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这就好像有位您极喜欢的士人,您不经王命就将您的俸禄和爵位给他,这位士人也不经王命就私自接受了,这能行吗?燕国之事与这有什么差别?”(《孟子·公孙丑下》)

得到了儒学大家的鼎力支持,齐宣王再无顾虑,立刻出兵伐燕,并很快吞并了燕国。虽然事后孟子声称齐国伐燕未请示周王而为非法,但他反对燕王哙让国的态度却是异常坚定。孟子人称“亚圣”,是儒家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孟子如此态度鲜明地反对让国,足以证明燕王哙并非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毒害”!

既然儒家思想并非罪魁祸首,那么燕王哙究竟是受到了百家中哪家的影响呢?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虽然思想文化流派众多,但推崇与世无争、恬淡无为思想的学派,却唯有道家。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寥寥五千余字,却奠定了道家的理论基础。《道德经》是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年代,古人对于宇宙起源、人类命运、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概括性认识。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只要能坚守大道、消除胜负心,践行无为而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关注“大道”,但或许是因为他的思想深度再无人能够超越,他之后的道家学者变得更加关注自身修为。

大约是与子产同时代的列子,就讲述过黄帝梦游华胥国的故事。

列子说黄帝刚即位时,为天下百姓拥戴自己而高兴,于是便调养性命、娱乐耳目,尽力满足于口腹之欲,结果将自己弄得面色焦黄、头昏眼花、五情迷乱。后来,黄帝又担心天下不治,便竭尽心力去管理百姓,结果还是弄得自己面色焦黄、头昏眼花、五情迷乱。如此一来,黄帝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不由得长叹道:“我的过失太大了。只调养自身,结果出现了祸患;去治理天下,又出现了同样的祸患!”

从此后,他就舍弃华美的宫殿,驱散贴身的侍卫,撤除钟鼓、减少佳肴,独自隐居在外庭的简陋房舍里,祛除杂念、修身养气,三个月不问政事。一天他白天睡觉做梦,来到了华胥国。这个国家距离中原几千万里,国中没有官长,一切治理都顺其自然。国中之人不迷恋生、不厌恶死,所以就没有夭折和意外死亡;不知偏爱自己,也不知疏远外物,因此就没有喜爱和憎恨;不知违背忤逆,也不知屈服顺从,因此就没有利益和伤害;人民没有爱憎,无畏无惧,所以入水不会溺毙,入火不会灼伤;飞腾空中如同脚踏实地,睡在虚空如同睡在床上;云雾阻碍不了视线,雷霆干扰不了听觉,美恶迷乱不了内心,山谷也阻碍不了步伐,人民心之所至,随即能够到达。

梦醒之后黄帝大彻大悟,感悟了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才是治国的真理!之后二十八年,黄帝终于实现了天下大治却不幸仙逝,百姓为此痛哭不已,长达两百余年!

尽管黄帝梦游华胥国故事说的是治国之道,可实际上却是在强调黄帝本人修为的提升。这一故事表明,自列子、庄子之后,道家关注的重心已由“大道”悄悄地转移到了个人。为增强说服力,后世道家学者还编造出许多神话传说,来宣扬自身理念。虽然周文化传统上是“敬神而远之”,但毕竟没有完全否定神的存在。黄帝梦游华胥国,周穆王神游天宫,夸父逐日,尧让位于许由等等许多远古传说,在道家学者的精彩演绎下,变得更加令人神往。因此,道家思想也在众多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中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当时显学之一。当时很多人都认同道家思想——既然无为而治就足以实现天下大同,那帝王之位还值得珍惜吗?还不如将其交给那些愿意治理、能够治理的“贤人”!这就是禅让思想备受推崇的根源。

让国于贤人,在燕王哙之前,魏人就已实际操作过一次。

魏惠王后期,公孙衍回到了魏国。因为秦人史举屡次在魏惠王说公孙衍坏话,公孙衍就想联合张仪来排挤史举。于是,公孙衍对张仪说:“我将请魏王让国于您,这样魏王就是尧舜一样的贤王;而先生推辞不接受,那么您就是像许由一样的贤人。然后,我就请魏王封您一座万户之邑!”张仪笑纳了公孙衍的大礼,与魏惠王共同上演了一场让国的大戏!之后,张仪又配合公孙衍,将史举排挤出了魏国。

魏惠王这场让国闹剧,纯粹是公孙衍推动的一场表演秀,谁都没有当真;但让国之举频繁发生,足以证明道家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已成为时代显学。后来,连中山君魏公子牟都成了庄子的拥趸。

如果说普通人思辨能力不足更容易接受道家思想,那么当时各流派的学术大家也纷纷接受了道家思想,就有些令人意外了。孔子曾求教于老子,荀子也吸收了道家的部分学术观点,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申不害自称“学本于黄老”,名家惠施与庄子交情极其密切……。

这么多代表着当时思想最前沿的学术大家,都认可道家思想,这又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在百家争鸣时代,各学术流派中唯有道家对宇宙起源、人类命运、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过深入反思,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知。

这就是道家学说的最大优势。

道家的这一优势领域,又恰恰是其它各学术流派本身不太关注的。可在百家争鸣之时,为论证本流派学术符合事物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各学术流派的精英们又往往必须沿用道家理论作为立论的根基。所以,在老子思想基础上,孔子、荀子等人坚持周礼,形成了儒家;商鞅、韩非、申不害等人坚持法治,构成了法家;列子、庄子等人追求自我修为,而步入了道家……。由此而言,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过程,像极老子的预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思想在东周有如此深远的传播度,能影响到燕王哙也就丝毫不奇怪了。燕国能壮大成战国七雄,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家学术思想的现实应用。所以,道家思想才能打动燕王哙,促使他将权位都毫不吝啬地让给了相国子之。

标签: 燕王哙齐国苏秦齐宣王魏惠王黄帝

更多文章

  • 只用了3步,燕王哙就主动禅让,相国子之是如何窃取国家的?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燕王哙,齐国,苏秦,燕国,苏代,先秦,周朝

    要说战国诸侯哪一道国策最愚蠢,非属燕王哙禅让不可。燕王哙昏庸糊涂,听信小人谗言,将燕君之位禅让给大臣子之,导致国家混乱不堪,齐国趁虚而入,燕哙王父子皆死,燕国差点儿亡国。子之有什么能耐,让堂堂一国国君心甘情愿的俯首称臣,具体是如何操作的?第一步:名人苏代进谗言苏秦去世后,得到他真传的弟弟苏代继承了他

  • 从社会大环境、崇尚虚名和臣子角度,分析燕王哙为何实行禅让制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秦国,齐国,燕国,君主,先秦,周朝,燕王哙,禅让制

    导语:禅让制使燕国大乱,此只是燕王哙个人责任吗?其实不然,从社会大环境、燕王哙崇尚上古虚名以及臣子推波助澜等角度,分析燕王哙为何实行禅让制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想要稳定发展,必须有适合这个国家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整个古代历史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大的社会性质变迁其实只有三次,一次是从原始社会步入到奴隶制社

  • 是被忽悠?还是另有缘由?战国时期燕王哙禅让王位深层次原因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燕王哙,子之,燕王,王位,秦国,齐国,燕国,战国,禅让王位,先秦,周朝

    中华文明的深远程度要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神农尝百草,燧人氏钻木取火,大禹治水……这一件件为后人做了巨大贡献的事情使得我们尊称他们为三皇五帝。上古之初,这些领袖爱护部落的子民,继承人择贤而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禅让制。然而自从禹传为启,公天下继而变成了家天下,从此开启了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历史开端。自

  • 燕王哙继位,丞相子之篡权夺位,齐湣王趁机灭燕

    历史解密编辑:Summer的圈子标签:齐湣王,燕王哙,齐国,子之,齐宣王,苏秦

    公元前333年,燕文公去世,燕易王继位,当时燕国正处在举行国丧和政权交接的时期,齐宣王见有机可乘,便出兵攻打,夺取了燕国十座城池,主持六国合纵的苏秦感激燕文公对他的优待,就赶到了齐国,说服齐宣王把侵占的土地还给燕国,燕易王在位的时候,苏秦和燕文公的夫人私通,害怕被杀,便想出一计,他向燕易王提出,自己

  • 燕王哙:剥夺亲生儿子的利益,让外人当王,三年之后,国内大乱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刘备,燕国,国君,燕王哙,诸葛亮,齐宣王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上一讲谈到,燕国国内酝酿着一场惊人的阴谋,燕国总理子之筹划着谋朝篡位。按说谋朝篡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已经不值得大惊小怪了,但子之的谋朝篡位还是很值得大惊小怪一下的,因为打法实在太不寻常,一步一步全靠忽悠。忽悠得燕王哙一门心思想学尧圣人的榜

  • “抄作业”翻车:燕王哙仿效尧舜主动禅位给大臣,结果被砍成肉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燕王哙,子之,齐国,燕昭王,齐宣王,燕国

    文|格瓦拉同志在漫长的帝王时代,史官们喜欢将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吹捧得无比高尚,殊不知它只是篡位的“遮羞布”而已,充满赤裸裸的谎言,根本没有想象中那般温情脉脉。不过,历史上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却偏偏相信“禅让”制不仅存在,并且是大公无私、道德高尚的体现,甚至还有一位帝王跟尧舜“抄作业”,主动让位给大

  • 燕王哙禅让王位,究竟是过于理想还是被逼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齐国,子之,王位,燕国,苏代,先秦,周朝,燕王哙,齐宣王,历史故事

    在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时间长河里,要说燕国是存在感最低的强国,估计没有多少人反对。首先,燕国的开国国君名为昭公,是西周首任国王周武王的儿子,身份尊贵。但由于燕国远离中原地区,所以我们在春秋相关的史料记载里,只能看到燕国经常被北方游牧民族欺负。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强大了,游牧民族欺负不了他了,又换成被齐国欺

  • 从燕易王的燕国称王,到燕昭王的招贤纳才,燕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燕国,齐国,秦国,燕易王,燕昭王,赵武灵王

    燕国历史上出名的国君不多,燕王哙算得一个。当时的燕国处于燕易、燕王哙和燕昭王过渡之期,燕易王时燕国受齐国之侵扰,国力受损。燕易王在位期间,重用苏秦等臣,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与齐国对抗之中。齐国借攻燕之机,宣示齐国霸权,燕国不再能够置身事外。史书有:“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燕王易的夫人中有

  • 那些年寸土不争的燕国人,那些年担惊受怕的燕桓侯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燕桓侯,诸侯国,部族,周天子,齐国,戎狄,燕国

    燕宣侯以来,燕国的国力似有衰退,对周边如山戎、孤竹等族群的威慑力大为削弱。燕穆侯、燕宣侯大概都曾主动向诸侯国们请求政治庇护,可见燕国当时所属区域是呈现收缩策略的。公元前771年的镐京之乱而后,整个天下被划分为多个区域,其中又以北方的戎狄部族和南方的蛮夷部族为最强,但这些部族处于边缘地带,而且长期处于

  • 身为秦相又是秦王政姻亲的昌平君,为什么选择叛秦成为末代楚王?

    历史解密编辑:告诉航海家标签:秦王政,昌平君,楚王,嬴政,秦国,秦王,秦昭襄王,秦相,周朝,先秦,春秋战国

    昌平君是秦王政亲政后极为重要的人物,不但是封君,而且高居相国之位,还与秦王政有两重亲戚关系。可以说,昌平君位高权重,尊贵之极。然而,昌平君最后还是选择叛秦归楚,在明知楚国已经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接手了楚国,与楚国大将项燕一起抵抗秦国到了最后一刻。为什么身为秦相,又是秦王政姻亲的昌平君,要选择叛秦成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