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末期的秦赵之争的事情上,很多人都为赵国惋惜不已。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兵强马壮,有着能与秦国抗衡的骑兵集团,同时也有着赵奢、李牧、廉颇、乐乘、庞煖这样的良将。因此从军事上的各方面比较,赵国与秦国都是旗鼓相当的。然而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邯郸保卫战的惨胜后,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逐渐落入下风,最后不得不走入了灭国的死路。而这整个过程中,网友们对于李牧最为惋惜。他们认为李牧的个人水平不在秦国名将白起之下,如果任命他为赵军统帅,历史的结局也许会有不同。
李牧在中国的军事史上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在唐宋两朝都被列入了武成王庙的名将名单之中,也是战国末期公认的名将。他的军事生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驻扎在代郡的军事统帅,带领赵军对抗南下侵略的匈奴军队,后期是作为赵军统帅抵抗秦军的入侵。在决定赵国国运的长平之战中,李牧并没有作为长平赵军的统帅,而是在代郡坚守防御匈奴军队。即便在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保卫战和燕赵、秦赵战争中也仍旧呆在代郡,而是以老将庞煖作为主要的军事将领。只有在庞煖去世,赵军无将可用时,李牧才有机会统领赵国军队。
这种情况被网友们认为是赵孝成王、赵悼襄王和赵王迁三代人用人的巨大失误。他们认为以李牧不下于白起的用兵作战能力,让他替代廉颇和赵括指挥长平之战,赵国的命运将走向另外的方向。然而历史不容假设,以当时秦昭襄王发动举国之力的情况下,即便李牧代替赵括和廉颇也绝不会轻松的击败白起、王翦等秦国名将。当然从纸面上的数据来分析,以李牧替代赵括和廉颇或许会给赵军带来更多的机会。于是网友们感到和疑惑,为什么三代赵王都不主动起用李牧呢?而当政的蔺相如、虞卿和平原君赵胜也不主动推荐呢?
从当时赵国所处的形势来看,最直接的原因似乎是赵国面对北方匈奴人的入侵,需要有人在代郡带兵防御匈奴军队。李牧从当兵时开始便在代郡从军,可以说是在匈奴战场上成长起来的赵国将领。他熟悉匈奴的作战套路,擅于指挥赵国骑兵和步兵合成作战,是抵抗匈奴的最佳人选。在镇守代郡期间,李牧带领赵军步兵大兵团全歼匈奴的骑兵大兵团,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步兵战胜骑兵的奇迹,这个战例也成为军事教科书的经典。可是我们需要反问,在代郡防御匈奴就非李牧不可么?从当时赵国的形势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长平之战前后,赵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屯兵于赵韩边境的秦国军队,而不是北方边境的匈奴。也即是说,赵孝成王完全可以调李牧南下抗秦,北方边境的防御可以交给更加擅长防守的廉颇。可是赵孝成王并没有这么做。他选廉颇增援上党已经是很大的失误,长平之战也宁愿用赵括也不用李牧,这让很多人感到费解。而长平之战后,从邯郸保卫战到燕国入侵,从魏赵冲突到庞煖救韩攻秦,三代赵王都没有把李牧作为第一选择,这就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此时的赵国已经到了灭国的边沿,为什么他们放着名将而不用呢?
带着这个疑惑我们查了关于李牧的历史资料,在他从军的一些细节中找到了答案。李牧在代郡从军的初期赵国的边境上是很不平静的,时常有匈奴的军队南下骚扰和劫掠,给边境的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当时赵国的军队在作战能力上不如匈奴,所以每次作战都很吃亏。李牧主意到这种情况后采取了坚壁清野的做法,以防御为主而不主动出击,大量的时间用于训练边境士卒。这种情况下边境的官兵认为他怯战,便向赵孝成王上报。赵孝成王大怒,下旨训斥了李牧。然而李牧对此无动于衷,仍旧我行我故,最后赵孝成王不得不撤换李牧。
新的将领主动率军出击匈奴,结果却连战连败,赵国的边境更加不得安宁。赵孝成王没法,只能把李牧换了回去。李牧提出要求,必须按照自己的套路与匈奴作战,邯郸方面不得随意干涉代郡军队的作战。为了解决赵国的边患问题,赵孝成王答应了李牧的要求。李牧上任后继续坚壁清野的策略,并逐渐将代郡的军队训练成精兵,然后才带兵出击围剿匈奴。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赵国大胜匈奴,匈奴几个重要的部落都被消灭,其它的部落也不敢再南下赵国,选择了远离赵国边境放牧。于是李牧名声大震,在代郡的威望一时无俩。
然而随着李牧在赵国北方边境的崛起,他在赵国的地位也变得有些尴尬。从能力和地位上讲,他是赵国数一数二的名将,对赵国的军事布置都有发言权。但由于他在代郡过于强势的管理,又兼具消灭匈奴的至高威望,所以代郡边境上的赵国百姓只认李牧而不认赵王。同时以赵孝成王和廉颇等人为核心的邯郸军队,对于李牧在代郡的操作也颇有微词,后来甚至发展到猜忌的地步。于是邯郸方面的军队完全将李牧排斥在外,因此长平之战前李牧与代郡军队成为了赵国军队体系里面特立独行的一拨人。
这种奇葩的现象割裂了赵国的军事体系。邯郸方面的廉颇等人不会主动插手代郡的事务,李牧也不会主动对邯郸的军事布置发话,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默契。而且李牧比较固执,严格信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代郡的赵军基本上只接受李牧本人的命令,成了赵国内部的小王国。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都是以邯郸军队为主力作战,李牧自然不会插手。而且在长平之战后邯郸军队受到重创,赵孝成王更不敢让李牧南下,担心李牧有不臣之心。这样一来代郡方面的军队就长期游离于赵国军队体系之外,很少参与对秦作战。
到了赵王迁的时代,赵国与秦国之间战争连战连败。原有的很多将领不是战死就是逃亡,选不出能领军与秦国对抗的将领。于是赵王迁才不得已请李牧带兵南下抗秦,与秦国大将桓齮打了宜安之战,并且取得全胜。此战获胜后李牧声望大增,赵王迁封他为武安君。这是白起在秦国的封号,赵王迁借此将李牧与白起对比,有些洋洋自得。李牧带兵在与秦国作战期间连战连捷,甚至于名将王翦都被抵挡在邯郸以南的漳水和赵长城之外,难以寸进。李牧卓越的军事才能为赵国赢得一线生机,然而却败在了自己的性格上。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在李牧心里是至高准则。面对赵孝成王的责备他坚持己见,对于昏庸无能的赵王迁更是没有商量的余地。正是李牧的这种强势让秦国找到了缺口,于是秦国太傅尉缭派人在邯郸散布谣言,离间赵王迁与李牧的关系。李牧与邯郸方面本就互不信任,再加上秦国的挑唆,结果可想而知。李牧被撤换后,赵国军队大乱。代郡军队主动撤退,邯郸防线名存实亡。不久李牧被冤杀,邯郸被王翦攻破,赵国灭亡。李牧虽然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无法在政治上获得信任,其结果自然无法挽救赵国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