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匪议东周(五十七)李牧为啥被赵王迁猜忌夺权?性格决定命运!

匪议东周(五十七)李牧为啥被赵王迁猜忌夺权?性格决定命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4064 更新时间:2023/12/19 14:54:07

在战国末期的秦赵之争的事情上,很多人都为赵国惋惜不已。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兵强马壮,有着能与秦国抗衡的骑兵集团,同时也有着赵奢、李牧、廉颇、乐乘、庞煖这样的良将。因此从军事上的各方面比较,赵国与秦国都是旗鼓相当的。然而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邯郸保卫战的惨胜后,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逐渐落入下风,最后不得不走入了灭国的死路。而这整个过程中,网友们对于李牧最为惋惜。他们认为李牧的个人水平不在秦国名将白起之下,如果任命他为赵军统帅,历史的结局也许会有不同。

李牧在中国的军事史上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在唐宋两朝都被列入了武成王庙的名将名单之中,也是战国末期公认的名将。他的军事生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驻扎在代郡的军事统帅,带领赵军对抗南下侵略的匈奴军队,后期是作为赵军统帅抵抗秦军的入侵。在决定赵国国运的长平之战中,李牧并没有作为长平赵军的统帅,而是在代郡坚守防御匈奴军队。即便在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保卫战和燕赵、秦赵战争中也仍旧呆在代郡,而是以老将庞煖作为主要的军事将领。只有在庞煖去世,赵军无将可用时,李牧才有机会统领赵国军队。

这种情况被网友们认为是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王迁三代人用人的巨大失误。他们认为以李牧不下于白起的用兵作战能力,让他替代廉颇和赵括指挥长平之战,赵国的命运将走向另外的方向。然而历史不容假设,以当时秦昭襄王发动举国之力的情况下,即便李牧代替赵括和廉颇也绝不会轻松的击败白起、王翦等秦国名将。当然从纸面上的数据来分析,以李牧替代赵括和廉颇或许会给赵军带来更多的机会。于是网友们感到和疑惑,为什么三代赵王都不主动起用李牧呢?而当政的蔺相如、卿和平原君赵胜也不主动推荐呢?

从当时赵国所处的形势来看,最直接的原因似乎是赵国面对北方匈奴人的入侵,需要有人在代郡带兵防御匈奴军队。李牧从当兵时开始便在代郡从军,可以说是在匈奴战场上成长起来的赵国将领。他熟悉匈奴的作战套路,擅于指挥赵国骑兵和步兵合成作战,是抵抗匈奴的最佳人选。在镇守代郡期间,李牧带领赵军步兵大兵团全歼匈奴的骑兵大兵团,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步兵战胜骑兵的奇迹,这个战例也成为军事教科书的经典。可是我们需要反问,在代郡防御匈奴就非李牧不可么?从当时赵国的形势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长平之战前后,赵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屯兵于赵韩边境的秦国军队,而不是北方边境的匈奴。也即是说,赵孝成王完全可以调李牧南下抗秦,北方边境的防御可以交给更加擅长防守的廉颇。可是赵孝成王并没有这么做。他选廉颇增援上党已经是很大的失误,长平之战也宁愿用赵括也不用李牧,这让很多人感到费解。而长平之战后,从邯郸保卫战到燕国入侵,从魏赵冲突到庞煖救韩攻秦,三代赵王都没有把李牧作为第一选择,这就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此时的赵国已经到了灭国的边沿,为什么他们放着名将而不用呢?

带着这个疑惑我们查了关于李牧的历史资料,在他从军的一些细节中找到了答案。李牧在代郡从军的初期赵国的边境上是很不平静的,时常有匈奴的军队南下骚扰和劫掠,给边境的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当时赵国的军队在作战能力上不如匈奴,所以每次作战都很吃亏。李牧主意到这种情况后采取了坚壁清野的做法,以防御为主而不主动出击,大量的时间用于训练边境士卒。这种情况下边境的官兵认为他怯战,便向赵孝成王上报。赵孝成王大怒,下旨训斥了李牧。然而李牧对此无动于衷,仍旧我行我故,最后赵孝成王不得不撤换李牧。

新的将领主动率军出击匈奴,结果却连战连败,赵国的边境更加不得安宁。赵孝成王没法,只能把李牧换了回去。李牧提出要求,必须按照自己的套路与匈奴作战,邯郸方面不得随意干涉代郡军队的作战。为了解决赵国的边患问题,赵孝成王答应了李牧的要求。李牧上任后继续坚壁清野的策略,并逐渐将代郡的军队训练成精兵,然后才带兵出击围剿匈奴。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赵国大胜匈奴,匈奴几个重要的部落都被消灭,其它的部落也不敢再南下赵国,选择了远离赵国边境放牧。于是李牧名声大震,在代郡的威望一时无俩。

然而随着李牧在赵国北方边境的崛起,他在赵国的地位也变得有些尴尬。从能力和地位上讲,他是赵国数一数二的名将,对赵国的军事布置都有发言权。但由于他在代郡过于强势的管理,又兼具消灭匈奴的至高威望,所以代郡边境上的赵国百姓只认李牧而不认赵王。同时以赵孝成王和廉颇等人为核心的邯郸军队,对于李牧在代郡的操作也颇有微词,后来甚至发展到猜忌的地步。于是邯郸方面的军队完全将李牧排斥在外,因此长平之战前李牧与代郡军队成为了赵国军队体系里面特立独行的一拨人。

这种奇葩的现象割裂了赵国的军事体系。邯郸方面的廉颇等人不会主动插手代郡的事务,李牧也不会主动对邯郸的军事布置发话,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默契。而且李牧比较固执,严格信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代郡的赵军基本上只接受李牧本人的命令,成了赵国内部的小王国。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都是以邯郸军队为主力作战,李牧自然不会插手。而且在长平之战后邯郸军队受到重创,赵孝成王更不敢让李牧南下,担心李牧有不臣之心。这样一来代郡方面的军队就长期游离于赵国军队体系之外,很少参与对秦作战。

到了赵王迁的时代,赵国与秦国之间战争连战连败。原有的很多将领不是战死就是逃亡,选不出能领军与秦国对抗的将领。于是赵王迁才不得已请李牧带兵南下抗秦,与秦国大将桓齮打了宜安之战,并且取得全胜。此战获胜后李牧声望大增,赵王迁封他为武安君。这是白起在秦国的封号,赵王迁借此将李牧与白起对比,有些洋洋自得。李牧带兵在与秦国作战期间连战连捷,甚至于名将王翦都被抵挡在邯郸以南的漳水和赵长城之外,难以寸进。李牧卓越的军事才能为赵国赢得一线生机,然而却败在了自己的性格上。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在李牧心里是至高准则。面对赵孝成王的责备他坚持己见,对于昏庸无能的赵王迁更是没有商量的余地。正是李牧的这种强势让秦国找到了缺口,于是秦国太傅尉缭派人在邯郸散布谣言,离间赵王迁与李牧的关系。李牧与邯郸方面本就互不信任,再加上秦国的挑唆,结果可想而知。李牧被撤换后,赵国军队大乱。代郡军队主动撤退,邯郸防线名存实亡。不久李牧被冤杀,邯郸被王翦攻破,赵国灭亡。李牧虽然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无法在政治上获得信任,其结果自然无法挽救赵国的败亡。

更多文章

  • 赵王迁冤杀李牧自断长城?史学家:李牧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萌的很呐标签:李牧,赵王,匈奴,秦国,大将

    简介李牧作为后战国时代赵国的门面人物,曾经在对抗匈奴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又投入到赵国的保卫战争当中,也曾数次击退秦国来势汹汹的灭国战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于赵国如此重要的将领,没有死在抗击匈奴的战场,没有死在抵抗秦军的战场,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君主赵王迁的手上,令后人扼腕痛惜。所谓“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赵国即将灭亡时,为何赵王迁还要杀了李牧?原因有三个!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牧,赵王迁,赵国,秦国,王翦,秦军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激烈较量,为武将的登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战国四大名将。按照介绍,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将领,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战国末期,赵国的最大依靠了。李牧(?~前229年)

  • 赵王迁为何执意杀死名将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牧,秦国,白起,秦军,先秦,周朝,信平君,赵王迁,赵武灵王,赵幽缪王,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你争我斗,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霸主。比如说齐国就是其中之一,齐国最初的时候是姜子牙的封国,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走向了强大。赵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在赵武灵王这一代君王中,改善了骑射的方法。开启了赵国军事上的强盛之路,赵武灵王先后

  • 李牧之死,在李斯,不全在赵王迁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李牧,李斯,赵王,秦国,秦军,秦王,秦朝,赵幽缪王,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李牧之死其实跟另外一个人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就是李斯。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人 。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

  • 李牧被冤杀,赵王迁并非极其愚蠢,这两点成为他对李牧下手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牧,赵王迁,秦军,秦国,王翦,赵军

    公元前229年,秦国趁赵国北方发生地震,已知灾荒,大举攻赵,次年,秦军攻破邯郸城,赵国灭亡,公子嘉带着宗族百人北逃,在代地称王,但是在抵抗秦国六年还是灭亡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到了战国后期,在军事上可以和秦国拌一拌手腕的,就只有赵国了,虽然长平之战直接打断了赵国的脊梁,但只要赵国不灭,秦军东出就必然

  • 蔺相如和赵母都反对赵括为将,为何赵孝成王还坚持要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秦国,秦军,白起,周朝,先秦,蔺相如,信平君,赵孝成王,四大名将,赵括(春秋)

    长平一战,白起将赵国主力坑杀殆尽,赵国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只能靠联合其他的诸侯国续命,可以说这一战其实已经决定了赵国的未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性人物,那就是赵括,如果不是他的策略问题,那么赵国不会输得这么彻底,其实早在长平之战之前,就有很多人反对赵括为将,可惜赵孝成王一意孤行,铁了心的用赵括换廉颇,

  •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被迫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大观园标签:秦国,白起,血战,赵国,先秦,周朝,信平君,赵孝成王,秦昭襄王,四大名将

    在长平大战爆发之际,赵孝成王与秦昭襄王这两位君主被迫站在了两国的高峰,他们将会进行一场生死大战,这场大战决定着秦赵两国的未来也决定了整个战国的命运。平心而论,赵孝成王这个人其实并不错,因为在他的手底下有着不少的能人名士,而且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位君主很有魄力。可惜的是,秦国的实力比赵国要强,而且秦昭

  •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为何赦免了赵括的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赵括,赵孝成,秦国,长平,秦军,赵奢,长平之战,赵孝成王,赵括(春秋),周朝,先秦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一开始的主将是廉颇。不过,到了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起用赵括代替廉颇。取代廉颇后,赵括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

  • 闲谈乱侃之-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为什么要执意换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赵括,长平之战,秦国,信平君,秦军,赵王

    前一篇文章我们提到赵孝成王执意接纳上党郡的原因以及他们准备用来应对秦国问责的手段——与秦国打持久战。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赵氏君臣早已决定要与秦国打持久战,为什么又要选择中途易将呢?倘若赵军始终都由廉颇率领的话,秦赵“长平之战”是否会是另一番场景呢?臭名昭著的“谈兵之将”赵括是否也会有一番别样的人生呢?

  • 赵括被围长平两个月,赵孝成王在干什么,他为何不派人来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赵括,赵孝成,秦国,长平,秦军,长平之战

    " 长平之战 "是后战国时期秦赵围绕上党而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历经三年,最终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经此一战,赵国损失士兵45万,一下子失去了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自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改革后积累的财富与优势,经此一战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实力。话又说回来,赵括走马上任代替廉颇来接管长平,被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