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资治通鉴:魏文侯的怒火,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隐情?

资治通鉴:魏文侯的怒火,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隐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谋略那些事 访问量:4087 更新时间:2024/2/5 3:31:42

《资治通鉴》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原文】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文】

魏文侯后派乐羊攻打中山国,灭其国后,将中山国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过了一段时间)魏文侯问臣:“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群臣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任座说道:“国君你获得中山国的土地,不封给自己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大怒,任座见状连忙起身逃跑。然后,魏文侯又问翟璜:“我是不是仁德的君主?”翟璜说:“您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问:“你又怎么知道的?”翟璜说:“我听说,如果君主仁德,那他的臣子就敢直言不讳。刚才任座说话很耿直,所以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听后很高兴,让翟璜去把任座叫回来,而且还亲戚去迎接任座,并奉他为上客。

【背景】

在魏文侯把赵韩想要搞内斗的情况平复后,三家开始发展内政或对外扩张(赵韩魏之外)。在公元前408年左右,魏文侯派遣大将灭中山国,魏文侯的儿子,公子击为副将参加了这次作战。从地理上看,中山国在赵的东北方向,并不和魏国接壤。可以说,打下来的中山国是魏国的一块飞地。上面的材料发生是在把中山国打下来之后。众人讨论论功行赏以及对中山国的处置。(图略)

【解析】

酒会上魏文侯真的是因为任座说他不是仁德之君因而发怒的吗?还是说别有其他因素?如果有魏文侯到底想干什么?这段话又有什么疑点?

我们先来思考,关于中山国处置的三种方式:

1、封外姓大臣。论功行赏,主将乐羊的功劳最大,堪称灭国之功。如果封赏乐羊,好处是将会起到极好的激励示范作用,让其他的人才流向魏文侯并为他效力。坏处是,因为中山国是飞地,封给乐羊,不过是让中山国换了一个主人,并没有加强魏的实力。假若他日有变,将会独立。

2.封魏文侯的弟弟。封给魏氏宗亲,都一个姓,肉还是烂在锅里,对于内部稳定有一定好处。但是坏处同样明显,分封给魏文侯的亲戚,这些亲戚壮大后,难保不会调转枪头夺位。尤其是几代之后,关系疏远更是如此。

3.封魏文侯的儿子。比起封给魏氏宗亲,封给魏文侯的儿子是一个加强版的方案。毕竟是自己而儿子,比起亲戚更亲。而且对于中山国的统治而言,也有稳定的加成效果。

这就像,你的公司收购了一个分公司,你有三个人选,能力水平都差不多,一个是你的得力干将,一个是你家亲戚,一个是你的儿子,你会派哪个去?

为什么不封乐羊,在《史记》和《吕氏春秋》中提到,一是乐羊在打中山国时,中山国君把乐羊的儿子给做成肉汤,而乐羊居然还吃了,让魏文侯心中膈应,觉得他很残忍。二是,乐羊灭中山后持功自傲。三是,乐羊的儿子乐舒曾经杀了相国翟璜的儿子。诸多因素下,乐羊不可能被封,选项1排除,甚至乐羊的功劳都给抹平了(魏文侯敲打乐羊事件)。

为什么魏文侯要发怒?真是任座骂他了?

乍看之下,魏文侯发怒是因为任座说他不是一个仁君。但是,从后面的发展来看,魏文侯发怒,任座逃跑,翟璜解围,把任座叫回来奉为上宾。可是最为关键的,任座的话,是说“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把任座叫回来之后,魏文侯依然没有改变初衷,而是继续把公子击封去了中山国。等于任座说的话白说。

不过可以想象的是,这一通发怒,那些想劝魏文侯改主意的人全部熄火了。

那么,这些想让魏文侯改主意的人有哪些?他们又有什么目的呢?

个人觉得应该有两拨人。

第一拨人,就是魏文侯兄弟的人。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这些人极有可能利用任座来试探,没想到魏文侯的反应这么强烈。

第二拨人,公子击的人。要知道,在公子击作为副将攻打中山国之前,曾经有多次出征的经验,并且拜了田子方为师,可以说是作为继承人来培养。如果真要把公子击封到中山,那就等于在魏争夺继承权这件事情上,公子击被魏文侯踢出局。此时的魏文侯已经是67岁的老人,在那个时候算是高寿了,说不准哪天就死了。万一公子击封到中山,不在国都,魏文侯一死,国都事变,远离中枢的公子击很难做出及时反应。甚至等意识到事情发生,恐怕大义名分已经确定了。这里猜测魏文侯可能已经动了易储之心。

所以,公子击知道这点,所以想通过此举让魏文侯放弃把自己封到中山国。至于是封自己的弟弟还是叔叔,公子击并不是太在乎。所以,任座有可能是公子击的人。

这个猜测有个旁证。

从另外一个古籍《说苑·奉使》(汉代刘向)有一段,说的就是公子击封到中山国,三年,其间魏文侯不与公子击通信。赵仓唐(在中山国辅佐公子击)觉得这样不是个事,于是去魏都城拜见魏文侯,一番沟通之下,才把公子击召回,然后改封公子击的弟弟去中山。

所以从这段可以看出,其实魏文侯的确动了易储的心。

但是这段材料最精彩的看点,其实在翟璜劝魏文侯以及为任座说话解围。无独有偶,在2000多年后的清朝同样发生的类似的时候。

当时,曾国藩上书把咸丰皇帝给骂了,说他是昏君(其实也怪咸丰,让曾国藩一个人兼职5个侍郎位置,成天累得要死,还只给一个人的俸禄)。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想要杀曾国藩,众臣皆不敢言语。这个时候有个叫祁寯藻的大学士说道:“我听说,皇帝圣明就会有臣子直言劝谏。所以,曾国藩的劝谏,恰恰说明,陛下是圣天子在朝。”咸丰皇帝一听怒气全消,就没有收拾曾国藩。

更多文章

  • 匪议东周(五十七)李牧为啥被赵王迁猜忌夺权?性格决定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李牧,秦国,匈奴,白起,王翦,先秦,周朝,赵王迁,信平君,匪议东周,赵幽缪王,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在战国末期的秦赵之争的事情上,很多人都为赵国惋惜不已。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兵强马壮,有着能与秦国抗衡的骑兵集团,同时也有着赵奢、李牧、廉颇、乐乘、庞煖这样的良将。因此从军事上的各方面比较,赵国与秦国都是旗鼓相当的。然而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邯郸保卫战的惨胜后,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逐渐落入下风

  • 赵王迁冤杀李牧自断长城?史学家:李牧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萌的很呐标签:李牧,赵王,匈奴,秦国,大将

    简介李牧作为后战国时代赵国的门面人物,曾经在对抗匈奴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又投入到赵国的保卫战争当中,也曾数次击退秦国来势汹汹的灭国战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于赵国如此重要的将领,没有死在抗击匈奴的战场,没有死在抵抗秦军的战场,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君主赵王迁的手上,令后人扼腕痛惜。所谓“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赵国即将灭亡时,为何赵王迁还要杀了李牧?原因有三个!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牧,赵王迁,赵国,秦国,王翦,秦军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激烈较量,为武将的登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战国四大名将。按照介绍,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将领,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战国末期,赵国的最大依靠了。李牧(?~前229年)

  • 赵王迁为何执意杀死名将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牧,秦国,白起,秦军,先秦,周朝,信平君,赵王迁,赵武灵王,赵幽缪王,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你争我斗,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霸主。比如说齐国就是其中之一,齐国最初的时候是姜子牙的封国,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走向了强大。赵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在赵武灵王这一代君王中,改善了骑射的方法。开启了赵国军事上的强盛之路,赵武灵王先后

  • 李牧之死,在李斯,不全在赵王迁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李牧,李斯,赵王,秦国,秦军,秦王,秦朝,赵幽缪王,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李牧之死其实跟另外一个人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就是李斯。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人 。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

  • 李牧被冤杀,赵王迁并非极其愚蠢,这两点成为他对李牧下手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牧,赵王迁,秦军,秦国,王翦,赵军

    公元前229年,秦国趁赵国北方发生地震,已知灾荒,大举攻赵,次年,秦军攻破邯郸城,赵国灭亡,公子嘉带着宗族百人北逃,在代地称王,但是在抵抗秦国六年还是灭亡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到了战国后期,在军事上可以和秦国拌一拌手腕的,就只有赵国了,虽然长平之战直接打断了赵国的脊梁,但只要赵国不灭,秦军东出就必然

  • 蔺相如和赵母都反对赵括为将,为何赵孝成王还坚持要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秦国,秦军,白起,周朝,先秦,蔺相如,信平君,赵孝成王,四大名将,赵括(春秋)

    长平一战,白起将赵国主力坑杀殆尽,赵国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只能靠联合其他的诸侯国续命,可以说这一战其实已经决定了赵国的未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性人物,那就是赵括,如果不是他的策略问题,那么赵国不会输得这么彻底,其实早在长平之战之前,就有很多人反对赵括为将,可惜赵孝成王一意孤行,铁了心的用赵括换廉颇,

  •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被迫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大观园标签:秦国,白起,血战,赵国,先秦,周朝,信平君,赵孝成王,秦昭襄王,四大名将

    在长平大战爆发之际,赵孝成王与秦昭襄王这两位君主被迫站在了两国的高峰,他们将会进行一场生死大战,这场大战决定着秦赵两国的未来也决定了整个战国的命运。平心而论,赵孝成王这个人其实并不错,因为在他的手底下有着不少的能人名士,而且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位君主很有魄力。可惜的是,秦国的实力比赵国要强,而且秦昭

  •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为何赦免了赵括的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赵括,赵孝成,秦国,长平,秦军,赵奢,长平之战,赵孝成王,赵括(春秋),周朝,先秦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一开始的主将是廉颇。不过,到了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起用赵括代替廉颇。取代廉颇后,赵括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

  • 闲谈乱侃之-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为什么要执意换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赵括,长平之战,秦国,信平君,秦军,赵王

    前一篇文章我们提到赵孝成王执意接纳上党郡的原因以及他们准备用来应对秦国问责的手段——与秦国打持久战。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赵氏君臣早已决定要与秦国打持久战,为什么又要选择中途易将呢?倘若赵军始终都由廉颇率领的话,秦赵“长平之战”是否会是另一番场景呢?臭名昭著的“谈兵之将”赵括是否也会有一番别样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