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秦孝公以退为进,改革创新,为秦国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春秋战国秦孝公以退为进,改革创新,为秦国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1310 更新时间:2024/1/23 3:13:28

春秋战国秦孝公少年聪颖,跟随父亲秦献公东征西战,亲眼目睹秦国积弱积贫,继位秦国国君后,他忍辱负重,以退为进,通过割让土地换来和平,为秦国可持续发展高瞻远瞩,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秦孝公在位23年,主要做了四件大事。

第一件,化解六国攻秦危局,成功击破西戎强敌。

在秦魏少梁一战后,秦献公身中毒箭不治而亡,按照他死前安排的遗训,公子渠梁继位秦国国君。但秦孝公刚上任,就面临秦国大战刚歇,新的战争即将展开。魏军大将庞涓星夜率魏武卒奇袭骊山,可朝中大臣都异口同声以秦献公国葬为主。关键时刻,秦孝公带领一支秦轻兵营火速赶往魏军前来的方向埋伏,一举击破庞涓军队,取得了上任以来首次胜利。

但魏国并不死心,魏王和公子卬策划联合五个诸侯国,包括西戎獂王,准备来个两面夹击,妄图一举灭亡秦国。面对敌强我弱的危险境地,秦孝公并没措手不及,而是一方面安排兄长公子虔前往打击西戎獂王,一方面想尽千方百计征集财富疏通六国,结果,公子虔成功击破西戎来犯之敌,杀了獂王,其它诸侯国收到好处,又见两面夹击不成,都纷纷退兵班师,只有魏国誓死与秦国死战。

面对魏国兵强马壮,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状况,秦孝公果断决定与魏国讲和,把俘虏的魏国国相公叔痤作为特使对待,并以秦国多座城池为条件诱使魏军退兵。在这样的一个危急状态下,秦孝公表现出了超常的领导才能,他坦言二十年后,这些割让的城池秦国一定会全部收回,事实也如他说的那样,不到八年时间,秦国就开始了收复失地的征战。

第二件,发布招贤令,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富强。

大秦帝国的崛起真正算起来,就是从秦孝公变法开始,但他用商鞅变法,阻力是相当大的,先不说旧贵族抵制不说,就秦国的变法环境也不容乐观,军士衣不遮体,百姓流离失所,填饱肚子都成问题,谁还对变法感兴趣呢。

面对朝堂上商鞅与群臣火药味正浓,秦孝公果断拍板,他要当商鞅变法的坚强后盾。在他的支持下,商鞅才得以在秦国大刀阔斧展现改革的步伐,为了让商鞅没有后顾之忧,秦孝公还把自己唯一的亲妹妹嫁给了商鞅,可见他对商鞅的器重。

当商鞅在变法中遇到各种阻力时,秦孝公又及时站在他身后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为了让商鞅在秦国建功立业,把收复河西的重任也交给了他,当魏国顺利把秦国的河西失地交还秦国时,秦孝公又及时赏赐商鞅两座城池,所有这一切,说明他对商鞅变法给予了莫大的希望和支持。

第三件,迁都咸阳,收复百年河西失地。

在秦国的历史上,从陇西高原偏西一隅一直扩展到挺进中原,每位国君都做了不懈的努力,到了秦孝公时期,他把都城又向东边延伸了一步,迁都咸阳是秦孝公任上做的又一件大事。

迁都咸阳看似不关其它诸侯的事,但对于秦国来说却是统一中原的前奏。当变法成果初显以后,秦孝公便展开了对河西地区的收复行动,为了河西这块战略要地,秦国一代又一代国君夺回来又丢掉,丢掉又夺回,但从秦孝公开始,河西要地不仅全部收复,而且还在不断向中原扩展。

由于秦孝公变法图强,秦国综合国力大增,又由于秦孝公成功收复河西失地和迁都咸阳,一系列的举动让中原六国刮目相看,有的甚至已经感到秦国的战刀砍向了自己,周王室也主动向秦国示好,送来了象征荣誉的祭肉,说明秦孝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诸侯们广泛的承认。

第四件,深谋远虑,为秦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见之明。

秦孝公的成就看似是解决了秦国的吃穿贫穷问题,但商鞅变法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后世影响却是深远的。秦孝公提出的改革主张,让商鞅起草《垦草令》,抑商兴农,把一个马背上的国家变成了农业大国,这是一步影响深远的大棋,而削弱贵族特权,让贵族融入到农业私有制田赋之中,实行按田亩收取税赋的制度,也拉近了富人和穷人的差距,为后世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

而到了秦孝公后期,他还念念不忘叫商鞅继续进行二次变法,甚至让商鞅接替他担任下任国君,这种锐意创新的思路,说明秦孝公从变法中看到了秦国的未来,他死前对后世提出的警示,坚持法治才是治国之策,统一中原才是秦国的未来,也成了秦国后代国君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当初秦孝公割让土地时,好多人担心他胆小怕事,怕秦国又要败退到更加衰弱的时代,没想到经过商鞅变法,仅仅七八年的工夫,秦国就脱胎换骨成为了战国时期一支劲旅,并从此走向崛起之路。不得不说,秦孝公是秦国承前启后的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也是实干家,他所做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为秦国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史明理,知史悟道。关注岛主说事,了解更多春秋战国历史解读。

更多文章

  • 在秦孝公变法过程中,商鞅真的不可或缺吗?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秦孝公,变法,秦国,魏国,吴起,先秦,春秋战国,科学家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嬴师隰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年仅二十一岁。嬴师隰之前所做的铺垫工作,秦孝公全看懂了,所以他上位之后,立刻张榜求贤。在这种背景下,商鞅离开魏国来到秦国,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最终成为秦孝公的左膀右臂,着手准备变法事宜。但秦国的变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秦国国内,有着大量的

  • 商鞅是怎么得到秦孝公的青睐,并委以重任的?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商鞅,秦孝公,秦国,魏国,秦王,公叔痤

    秦国的强盛源于先进于六国的制度,商鞅是第一位成功将“以法制国”理念现实化的人。虽然商法以现代眼光看,有愚民、弱民之嫌,为不少人所诟病。但“法无定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战国那种局面复杂的大争之世,商法为秦之富国强兵,立下首功,这是不可否认的。商鞅在入仕秦国前,相当不得志商鞅原叫卫鞅,故国是个贫弱小

  • 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从不爆发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秦孝公,庄襄王,秦国,商鞅,农民起义,刘邦

    公元前208年间,秦朝沛县有一“流氓者”,“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爱好玩乐,但为人性格洒脱,有官员认为其能成大事,便推举他为沛县的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小官吏自沛县运送一伙刑徒前往骊山服徭役,途中遇险,导致一名刑犯逃逸。随后一伙囚徒蠢蠢欲动,事态愈演愈烈,小官吏难抗刑法惩处,于是将囚犯全部放还,逃

  •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处死商鞅?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秦孝公,秦惠文王,商鞅,秦惠文,秦国,商鞅变法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众所周知,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建立县制,开阡陌,不断增

  •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秦孝公,秦国,商鞅,魏国,公叔痤,嬴政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历史上最有诚意的人才招聘广告,应该也不会是之一,当属秦孝公的“求贤令”。其中有一句特别实际的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用当今社会的时髦话来解释,就是只要你能帮我实现目标,想要什么都可以给。“求贤令”一出,一个奇人空

  • 秦统一六国前,哪位秦君该居首功?秦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惠文王,秦国,魏国,商鞅,商鞅变法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才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秦国统一六国之前,诸位君主中哪位该居首功,是秦孝公,还是秦惠文王,又或是秦昭襄王呢?三位秦君对秦国都有很大功劳,如果非要论首功,应当是秦孝公。虽然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就要大于秦

  • 自从秦孝公之后,秦国就少有昏君了,运用体制来激励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孝公,秦国,齐国,皇位,嬴政,商鞅

    全文共1803字,阅读时间3分钟一个国家要繁荣,就必须要有一位能人善用、勤政爱民的君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位君主在这个国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而平民和官员则是锦上添花。很多王朝之所以繁荣昌盛,就是因为有一位清廉的君王,换句话说,一位贤君,是整个帝国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原则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具有重要

  • 秦始皇统一中国,自秦孝公7代国君,谁的功劳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嬴政,秦孝公,秦国,魏国,秦王,秦始皇,先秦,周朝

    秦国自孝公开始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军,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经历七代君主,要知道谁的功劳最大,那我们就要看看这七代君主为秦统一天下都做了些什么?秦孝公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商鞅自魏国而来,君臣开始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后迁都咸阳。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国

  • 从魏国投奔而来的商鞅,凭什么被秦孝公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秦孝公,魏国,秦国,张仪,吕不韦

    说起商鞅离开魏国,目前的主流论调就是: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离开富庶强大的魏国,前往贫穷落后的秦国。到了秦国的商鞅,就好像从硅谷回到中国乡村的高知,张嘴随便说了一通,立刻把秦国国君秦孝公说得五体投地,于是顺利成为秦国主持变法的不二人选。这个说法看起来很爽,放在小说里估计会火,但现实中很难发生这

  • 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和秦始皇,谁的成就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嬴政,文王,王和,秦国,秦武王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始皇七位君主中,谁的成就最大呢?《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便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秦国君主(六世)。之后国君之位传到秦始皇时,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最终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