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初期,七雄尚未形成,秦国相对落后,直到秦孝公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现状。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能让秦国由若变强,并且为后面统一中国做铺垫呢?
1、缘由秦孝公,出生于公元前381年,姓嬴,名渠梁,他是秦献公的儿子,公元前361年的时候,秦献公去世了,秦孝公继位,此时的他只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少年。
前面我们了解过,在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变法,强大之后把秦国的河西之地给打过去了,这对于一个战斗民族来说是相当耻辱的事情,秦孝公很年轻也很着急,但他不傻,自己没办法就想办法找牛人改变一下。
2、找人秦孝公在位第一年就开始到处找牛人,为了表示诚意,他亲自写了一篇千古奇文《求贤令》,文章如下: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
文章的大致意思就是说,秦国曾经辉煌过,现在落魄了,他有一个梦想,想把秦国带上富强之路,欢迎牛人来指点迷津。
这篇国君亲笔的文章发出去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也来了不少人才,可是都很一般,直到一位大神的出现——卫鞅。
3、方法卫鞅又叫商鞅,原本在魏国,只是不受待见,他听闻秦孝公求贤,便从魏国来到秦国找到了秦国大臣景监,经过景监的举荐得以见到秦孝公,之后便有了三次谈话。
第一次见面时,卫鞅列举了伏羲、神农、尧、舜的帝道之术,但他的话尚未说完,秦孝公已沉沉睡去。
第二次见面时,卫鞅向秦孝公谈了周文王、周武王的王道之术,秦孝公说:“你说的这些虽然不错,但是都已经过时,今日已行不通了。”于是便让卫鞅退下。
景监了解情况后生气地说:“君上寻找贤能之士,如同猎人制作弓矢,一心只想尽快有所收获,你说这些都是前世帝王的方法,君上肯定听不下去。”
卫鞅说:“我原来不了解秦君的志向,所以先用语言来试探他,现在我心中已有把握。如果能让我再见到秦君,我一定能把他说服。”
第三次见面时,卫鞅向秦孝公讲述了治国的霸道之术,秦孝公听到后一拍即合,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由他发布国家政令,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商鞅变法”。
4、施政卫鞅在秦国先后实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主要发布了三条政令:一是实行保甲制度,有相互监督的意思;二是奖励杀敌立功,是为了激发军队战斗力;三是奖励农业生产,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新法令颁布下来后,使得不少官吏和贵族强烈反对。秦孝公坚决信任卫鞅,一一处罚了那些反对新法的人。
三年以后,秦国因为新法的颁布,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强大了,秦孝公就请卫鞅实行更大规模的改革,于是,卫鞅开始了全国性的变法,也就是第二次变法。
第二次变法内容较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大力开发农田;二是推行县制,细化国内管理;三是迁都咸阳,主要为了后期秦国向东发展,咸阳这个国都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5、功绩公元前354年到公元前351年,秦国在秦孝公和卫鞅的带领下逐渐收复了河西地区,完成了秦国多年的心愿。
公元前341年和公元前338年,秦国两次攻打魏国,均大败魏国,自此秦国正式得到诸侯的认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6、总结秦孝公在位的二十多年使得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亲自书写的《求贤令》也被后世誉为“强秦令”,商鞅变法让秦国经济军事都得到了高速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