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孝公的崛起之路:一篇文章改变一个国家

秦孝公的崛起之路:一篇文章改变一个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花萃谈谈 访问量:2597 更新时间:2024/1/15 17:21:28

在战国初期,七雄尚未形成,秦国相对落后,直到秦孝公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现状。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能让秦国由若变强,并且为后面统一中国做铺垫呢?

1、缘由秦孝公,出生于公元前381年,姓嬴,名渠梁,他是秦献公的儿子,公元前361年的时候,秦献公去世了,秦孝公继位,此时的他只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少年。

前面我们了解过,在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变法,强大之后把秦国的河西之地给打过去了,这对于一个战斗民族来说是相当耻辱的事情,秦孝公很年轻也很着急,但他不傻,自己没办法就想办法找牛人改变一下。

2、找人秦孝公在位第一年就开始到处找牛人,为了表示诚意,他亲自写了一篇千古奇文《求贤令》,文章如下: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

文章的大致意思就是说,秦国曾经辉煌过,现在落魄了,他有一个梦想,想把秦国带上富强之路,欢迎牛人来指点迷津。

这篇国君亲笔的文章发出去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也来了不少人才,可是都很一般,直到一位大神的出现——卫鞅。

3、方法卫鞅又叫商鞅,原本在魏国,只是不受待见,他听闻秦孝公求贤,便从魏国来到秦国找到了秦国大臣景监,经过景监的举荐得以见到秦孝公,之后便有了三次谈话。

第一次见面时,卫鞅列举了伏羲、神农、、舜的帝道之术,但他的话尚未说完,秦孝公已沉沉睡去。

第二次见面时,卫鞅向秦孝公谈了周文王、周武王的王道之术,秦孝公说:“你说的这些虽然不错,但是都已经过时,今日已行不通了。”于是便让卫鞅退下。

景监了解情况后生气地说:“君上寻找贤能之士,如同猎人制作弓矢,一心只想尽快有所收获,你说这些都是前世帝王的方法,君上肯定听不下去。”

卫鞅说:“我原来不了解秦君的志向,所以先用语言来试探他,现在我心中已有把握。如果能让我再见到秦君,我一定能把他说服。”

第三次见面时,卫鞅向秦孝公讲述了治国的霸道之术,秦孝公听到后一拍即合,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由他发布国家政令,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商鞅变法”。

4、施政卫鞅在秦国先后实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主要发布了三条政令:一是实行保甲制度,有相互监督的意思;二是奖励杀敌立功,是为了激发军队战斗力;三是奖励农业生产,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新法令颁布下来后,使得不少官吏和贵族强烈反对。秦孝公坚决信任卫鞅,一一处罚了那些反对新法的人。

三年以后,秦国因为新法的颁布,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强大了,秦孝公就请卫鞅实行更大规模的改革,于是,卫鞅开始了全国性的变法,也就是第二次变法。

第二次变法内容较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大力开发农田;二是推行县制,细化国内管理;三是迁都咸阳,主要为了后期秦国向东发展,咸阳这个国都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5、功绩公元前354年到公元前351年,秦国在秦孝公和卫鞅的带领下逐渐收复了河西地区,完成了秦国多年的心愿。

公元前341年和公元前338年,秦国两次攻打魏国,均大败魏国,自此秦国正式得到诸侯的认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6、总结秦孝公在位的二十多年使得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亲自书写的《求贤令》也被后世誉为“强秦令”,商鞅变法让秦国经济军事都得到了高速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秦孝公秦国文章魏国商鞅变法商鞅

更多文章

  • 秦孝公为何放弃英勇多智的樗里疾,立嬴驷为国君,他是怎么考虑的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迷路了标签:秦孝公,秦国,嬴驷,张仪,商鞅,魏国

    公元前338年,重病卧床的秦孝公拉着儿子嬴驷和多年好搭档商君的手,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要继承祖宗的遗愿,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然后又用充满真诚的双眼看着商君,假若这个儿子不成器,商君可以自立为国君,吓的商鞅赶快跪倒在地上。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战国策》秦孝公秦孝公弥留之际,将国君宝座

  • 秦孝公临终之时,想把君位传给商鞅,商鞅为什么不敢接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秦孝公,商鞅,秦国,魏国,诸侯国,商鞅变法

    对秦国来讲,商鞅是一位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角色,为什么那么说?秦在秦穆公时期,自然是很不简单的,不仅那时候奉天省子命“永霸西戎”,变成西方国家主宰,乃至到了两百余年以后,还被后世称之为“甚光美”,觉得再也没有发生过比秦穆公阶段更风光无限的日子,那麼,这两百余年她们都干什么来到?秦穆公正如有一位不简单的

  • 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幕后最关键的人物却不是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秦孝公,商鞅,秦国,魏国,变法,周朝,先秦,艺术家

    熟悉秦国历史的人都说:“正是有了秦孝公变法,才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这个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问题就在于,这件事为什么要轮到秦孝公去做呢?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外有魏国的压制,内部的宗族又相互倾轧,根本抽不出手。今天,我们主要聊聊,秦孝公之前的秦国,是个什么样子。秦孝公的爷爷秦

  • 《大秦帝国》秦孝公临死前安排的3件事加速要了商鞅的命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商鞅,秦孝公,秦国,赢驷,大秦帝国,刘备

    看《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越往后看越感到心惊肉跳,越感觉人性的多变和不可琢磨,越琢磨越觉得可怕。秦孝公和卫鞅这一对君臣,可以说是古代贤君强臣的楷模,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支撑,一起把秦国从一个极贫极弱的国家打造成战国的一个一流强国,他们不仅在秦国贫穷时共患难,在秦国强大时,卫鞅被封商於十三县,史称商鞅,

  • 大秦帝国奠基人秦孝公,用老弱病残对战百万雄师,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秦孝公,秦国,魏国,大秦帝国,商鞅,魏惠王

    我国古代最为霸气的朝代寿命同样也是很短的朝代他是哪个朝代?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答案,你没猜错,他就是大秦帝国。一个西北地区的诸侯国,他从贫苦弱小,再到一统六国,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自秦孝公开始变法图强。秦朝秦孝公 赢姓赵氏二十一岁登上皇位。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几代皇位动荡,国力大为削

  • 秦孝公去世后,为何没将王位传给樗里疾?有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秦孝公,樗里疾,秦国,商鞅,张仪,嬴驷

    一提樗里疾大家都是一脸陌生,这樗里疾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根据史料记载,樗里疾是秦孝公的庶子,他的母亲是韩国人,但在没有封地之前,都称他为公子疾。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死在床榻上,这位为秦国霸业奠基的领路人,最终还是病死在了床上,传位与自己的长子就是后来的秦王嬴驷,但是为何没有选择足智多谋的公子疾呢?公

  • 立嬴驷为国君,放弃勇敢多智的樗里疾,秦孝公是怎么想的?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秦孝公,嬴驷,秦惠文王,秦国,商鞅,国君,樗里疾,樗里子,周朝,先秦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对于秦孝公来说,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位君主。在秦孝公之前,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较弱的诸侯国。但是,自秦孝公任用商鞅,

  • 孙膑率军攻魏后魏国元气大伤,魏惠王只得亲赴齐国谢罪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孙伯灵,魏惠王,魏国,齐国,庞涓,齐军

    孙膑,齐国人,生于阿(山东阳谷东北)、鄄(山东鄄城北)之间,是孙武的后裔。原名不详,因曾受膑刑(去掉膝盖骨),故世人称之为孙膑。生卒年月史无记载,主要活动于齐威王、齐宣王在位期间。著有《孙膑兵法》,是我国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谋略家。孙膑青年时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任魏国将军,嫉妒孙膑才能

  • 魏惠王攻破赵都邯郸,却让强国从中渔翁得利,弱国被迫两边讨好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魏文侯,宋国

    自从魏文侯去世之后,魏国的外交政策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继位的魏武侯,改变了魏文侯加强三晋内部团结的策略,开始依仗国势欺压韩、赵二国。公元前386年,赵武公去世。赵武公为赵烈侯之弟,他去世后,赵人改立赵烈侯儿子章为国君,是为赵敬侯。赵武公儿子朝对此大为不满,便发起内乱想夺回君位,却未能成功。失败后

  •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魏国,秦国,吴起,齐国,战国,周朝,先秦,魏惠王,魏文侯,信陵君

    战国时期,群雄纷起。他们彼此征伐,互相厮杀了200年。在漫长的割据混战中,各国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在政治上具有战略眼光,在军事上能够运筹帷幄,在外交上纵横捭阖的优秀人才。大争之世,争于实力,而实力却来自人才对国家的改造。所以,对于这种滚滚的人才洪流,诸侯国君们都争相聘请。于是,便出现了韩非子所说的“臣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