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道教,言必提老庄。这里面其实是两个人名,即老子和庄子。老子其人不用多说,算得上是道家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地位不在孔子之下。所著《道德经》更是道家的基本理论根据著作,即使在当代,无论是在道家修行者或是民间爱好者之中,都有很深的群众基础。
一生的奇闻趣事不断,相传他故意假死试妻,而妻子为了给新欢治病,居然用刀劈开棺材为了取他的脑髓入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1友人惠施
庄子生于公元前369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诸侯割据的春秋时期。而庄子生在并不十分强大的宋国,关于他的记载大多从他闻达于诸侯开始。传说他有一位好友,这人叫惠施,其人学问过人且能言善辩,遇见了庄子以后,两人辩论就鲜有胜绩了。
可是他并不因此而仇视庄子,庄子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而轻视对方。但虽然两人仍是好友,庄子对于惠施的吐槽还是不留情面的。
两人认识后不久,惠施受到魏王器重,去往魏国任国相,一下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这个时候,庄子在列国游学,途径魏国就想着去看一看好友。惠施听到这个消息有点惊讶,因为他心知庄子的才能远超自己,如果是来竞争相位的,恐怕自己要失去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了。
可是庄子初一见面,看到惠施的言行就明白了一切。虽然他内心并没有夺人所爱的想法,可是不吐槽一番是不符合庄子性格的,于是他巧妙地打了个比方。
不是梧桐树,不落下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
即使再累,再渴,再饿也绝不凑合。可是总有一些猫头鹰,因为抓到一只死老鼠就对它大叫,怕被抢走。你看你现在像不像拿着魏国官职对我大叫的猫头鹰?惠施虽然心中不满他的吐槽,可是也明白了庄子没有争夺的意思。
02生平轶事
庄子之所以成为后人敬仰的名人,主要还因为他把很多复杂抽象的思想和知识,使用文学和故事手法描述出来,这样就让很多经学积累不够的人,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明白深刻的道理了。
比如比较著名的那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个问题是惠施提出的,可是庄子却用强大的逻辑辩驳的惠施哑口无言,通过一番番的辩论,也让惠施对于庄子的才华更加佩服了。
庄子在故乡宋国短暂的做过官,后来辞官不做转而周游天下,寄情于山水,在他的游历过程中,也发生过很多有趣且有深意的故事。
有一次他带着弟子走过一片树林去拜访朋友,他们看到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有一个樵夫正在磨斧子。于是问他是否要砍这树?樵夫看了看,说这树木质不好,不砍它。庄子总结到:因为没用捡了条命啊。
一行人到了朋友家,主人很高兴,决定杀鹅宴请。仆人过来问,两只鹅里面是杀会叫的还是不会叫的?主人说不会叫的那只没什么用,就杀不会叫的那只。这时庄子的学生问到:老师,刚才的大树因为没用捡了条命,而这只鹅却因为没用丢了命。在成材和不成材之间如果是您会如何选择呢?
庄子微微一笑,说我会选择两者之间的道路。见弟子不解,他又举例说明:
03假死真死,蝴蝶庄周
作为一个冷眼观人间的思想家,他对于人性的认识也是十分深刻的,有时候甚至做出在当时惊世骇俗的举动来。相传有一次他在路边看到一座新坟,一位美貌夫人在拿着扇子对着土包扇风。庄子不解,上前询问。
妇人说:丈夫死前说,若想改嫁,需要等坟土干透才行,自己想早点嫁人,所以才在此扇土。庄子听后微微一笑,回家给妻子讲了一下。妻子一听,一位是庄子在映射自己,于是急忙说如果庄子死后,自己一定会为其守寡三年。
庄子一听觉得有趣,于是心中想试探一下,于是就假装重病身死,造了一个带有机关的假棺材下葬了。妻子一见庄子故去,从悲痛欲绝到平静如常仅用了短短几天。在二十天后,她就除下丧服,恢复平常的生活了。
庄子暗地里收到消息,虽然在他的意料之中,可是心中难免腹诽,于是他就离开棺材,搬到了别处居住。没过多久,这位妇人有了个相好,两人感情和睦,如胶似漆。一次这位情郎头疼发作,妇人找到大夫为他诊治。
大夫开了一个特殊的药方,需要以死人的脑髓为引子,才能奏效。妇人情急之下,抄起斧子,就到庄子的坟前,劈开棺椁准备用庄子的脑髓为情郎治病。当发现棺椁是空的后,一切真相大白,而庄子的妻子因为羞愧难当,也在不久后自尽了。
04结语
假死过一次的庄子,在真正临终的时候,却拒绝了弟子朋友的陪葬品。他说:“我死以后,这天就是棺椁,星辰就是珍珠,时间就是玉璧,万事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还需要别的吗?”这句话,可称为最高层次的“浪漫”了。毕竟庄子离世,蝴蝶重生,又何必悲悲戚戚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