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从来都不会守住街亭,无论是不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但是诸葛亮的部署其实是有一个非常大的秘密的,这个秘密只有诸葛亮和马谡知道。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三国演义的话,就会发现诸葛亮让马谡守住街亭,相当于是将一块免费的肉放在了马谡面前,然后告诉你马谡你把这个肉吃了,第2天的时候我让你当大将军。
原本这是一趟没有任何风险的事,但是马谡却并不这样认为,因为马谡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谡失街亭,以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点,马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都知道马谡失街亭这件事,但是当时的马谡在守街亭之前,已经清楚地了解当时的战况了。
战况是什么呢?那就是街亭这个地方压根没有危险,只要敌人的士兵来了,轻轻松松就能够把马谡以及马谡手底下的士兵全部击败。
所以在此时诸葛亮把这个看似非常艰险的任务交给了马谡,明面上来看,是在为难马谡,可实际上却是在给马谡做一个功绩。
不说别的,如果马谡真的能够守住街亭,而且在守住街亭的时候,能够有更大突破或者能够获得更大战绩的话,那么一切都未曾可知。
当时诸葛亮这边明确要求的是不需要马谡在这个地方战胜敌人,因为诸葛亮也明白在这个地方战胜敌人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且无论当时蜀汉的状态以及马谡手里面拿到的这些士兵都是不可能的。
那诸葛亮提出来的是什么要求呢?是你根本不需要守住街亭,你只需要在这个地方拖死敌人,然后在这里拖敌人多长时间呢?
差不多10天到半个月的时间,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那咱们就算是大获胜利。
因为当时诸葛亮需要的就是这么一段小小的空旷期,按照诸葛亮的计策来预算,只要马谡能够扛住一小段时间,那么再之后,诸葛亮可以利用这一小段时间差来攻下敌人另外两座城池。
只要另外两个城池攻下来了,那么街亭这个地方有或没有已经无所谓了。
当时的地理位置就特别像是金字塔的三角形,街亭位于一个非常中间或者非常重要的位置。
但是前面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位置,如果马谡能够把街亭守住,尤其是守住半个月,那么接下来所有的事情就会变得易如反掌,诸葛亮会在最短时间之内拿下另外两个城市街亭,这个地方也压根就不需要守住了。
只不过当时出了另外一个额外的问题,什么问题呢?马谡没有守住,为什么马谡没有守住呢?因为马谡有着自己更高的理想和更高的追求,什么是追求呢?
当时的马谡心里想的是他明白诸葛亮给自己布置的战略部署,但同时马谡也明白,如果自己能够通过一场战争堂堂正正地赢得了战争胜利,而不是通过依托于诸葛亮的某种奢侈或者某种风险来实现自己个人的价值的话,那么一切将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换句话来说,这是马谡第一次长领部队,所以马谡希望通过这一场战争来打出自己的威望来
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转而根据自己在兵书上多年的谋划得出了一个不是战略的战略,什么战略呢?
因为街亭这个地方旁边有一个高山,如果马谡带着所有的士兵跑到高山上去,等到敌人来了之后,马谡再借助高山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优势,从上往下冲锋,那么敌方士兵就一定会落荒而逃。
马谡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理论上来说这样做没有什么大问题,最起码单纯的从逻辑角度出发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此时的马谡却忽略了一件事,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什么事呢?如果马谡直接率领着所有的士兵从高处往下面走,就意味着马苏必须把所有的士兵领到这座高山上去。
这座高山上如果没有水源的话,所有的士兵都会渴死,一个人可以7天不吃饭,但一个人绝对不能三天不喝水。
很显然马谡忽视了这一点,而当敌方士兵来了之后两眼放光,因为敌方士兵知道今天这个地方本身就比较容易攻打,压根就不需要费多大力气。
再扭过头来看一看马谡,竟然已经把所有士兵天真地放到了山上,接下来还需要打吗?根本不需要打,把这座山团团围住就行了。
敌人士兵直接采取了一种更为巧妙的方式把这座山团团围住,如果这座山上有水源的话,马谡也完全不比较惊慌。
但是这座山上没有水源,马苏转变了,所有的地方都没找到水,一下子慌了神,这可怎么办?
没有办法,马谡只能带着士兵往下突围,可是一次突围失败,两次突围失败,三次突围失败,突围失败的次数越来越多,马谡手底下这些士兵的心态也就越来越乱了。
到最后没有办法了,只能趁着夜色和其他的特殊地理位置特殊条件拼了命地去突围,总算是跑出来一部分人。
但是跑出来的这一部分人并不是重要的,关键在于街亭这个地方已经丢失了。
在诸葛亮得知街亭这个地方已经丢失了之后,整个人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活力或者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激情。
因为诸葛亮明白一旦街亭丢失就意味着后面的粮草运输一定会出问题,而三国行军作战粮草都没有了,必败无疑,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所以没有办法,诸葛亮这一次眼瞅着就能够打个大胜利的仗,而且能够再一次巩固地盘,却被自己手底下的这个猪队友给彻底霍霍了,以至于诸葛亮无功而返。
但是诸葛亮无功而返之后还是做出了决定,最起码做出过挽留的。
第二点,诸葛亮没有办法的办法。
以当时诸葛亮的状态来看,想要让马谡活着似乎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而诸葛亮当时也正是准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直接把马谡关到了监狱里面,本身没什么问题。
但是这个时候诸葛亮这边有一个大将军他的名字叫魏延,魏延第一时间察觉出来了不对劲,他认为诸葛亮不杀马谡一定会后患无穷。
于是直接告诉诸葛亮,如果你不杀掉马谡,不能够通过杀马谡的方式来严明军纪的话,那如何能够让我们这些高等级将者臣服呢?
也就是这个时候诸葛亮开始探讨或者研究自己和马谡的关系,自己这些年来一直把马谡当做自己的接班人培养,甚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未来10年到20年时间里面,诸葛亮一旦有什么事直接死去了,那么马谡就能够成为第2个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认为马谡这个人学识胆量都非常不错,但是此时如果不杀掉马谡的话,的确军中不服。
更重要的是马谡也的确给整个蜀汉带来了偌大的损失,为了准备这一次战争,蜀汉把家中所有的老底都弄上去了,结果没有想到这场战争最终落了一个无功而返。
而一旦成为无功而返的话,那么对于蜀汉的居民的损失和打压都是非常大的。
诸葛亮犹豫再三最终决定要杀掉马谡,也就有了挥泪斩马谡。
但我们不得不说的是诸葛亮对于马谡的重视远超过一般人的预料,在诸葛亮每一次大规模的行军作战的时候都会带着马谡。
因为诸葛亮有意培养马谡,让马谡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人,但是没有想到马谡这个人不争气,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次战争失败,给整个蜀汉政权带来了非常沉重的打击。
这应该是诸葛亮最为接近胜利的一次战争,可正是这个最为接近胜利的战争的突然失败,最终带来了无法预估以及无法预料的严重损失。
其实归根结底不是马谡的情商不够高,智商不够高,如果只是单纯如此的话,马谡也绝对不会获得诸葛亮的赏识。
马谡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马谡在纸上谈兵,他只是认为自己读了兵书就能够天下无敌了,殊不知天底下有比兵书更为贵重的东西,而这个更为贵重的东西就是实践。
但无论如何,即便对马谡再抱有一遗憾,他也无法复活,马谡的死成为了必然,而且是必然中的必然。
你们认为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的话,真的就能够守住街亭吗?
小伙伴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