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谡的悲惨结局不仅令人同情,还告诉后世之人:跟对领导很重要

马谡的悲惨结局不仅令人同情,还告诉后世之人:跟对领导很重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3404 更新时间:2023/12/29 12:07:37

马谡,字幼长,荆州襄阳宜城人。马氏是荆州豪族,马良、马谡兄弟皆有才干,很早就闻名郡里。诸葛亮隐居隆中时,与马氏兄弟过从甚密,结为挚友,尤其与马良以兄弟相称。刘备在荆州建立政权时,马家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支持力量。

马谡是马良幼弟,头脑灵活,能言善辩,和为人厚朴、踏实低调的兄长马良比,显得更为引人注目。据史料记载,马谡博学多才,尤其是熟读兵书,日常喜欢议论用兵与谋略,常能透过表面现象观察到细致入微之事,且口舌伶俐,分析精辟,见解独到,很得诸葛亮赏识。

刘备惨败夷陵猇亭后,因悔愧加鞍马劳顿,病入膏肓,于是召诸葛亮从成都紧急赶到白帝城永安宫嘱托后事。期间,诸葛亮屡屡向刘备举荐被其认定是军事奇才的越嶲郡(今四川西昌)太守马谡 。刘备也曾和马谡接触、交谈过,虽然感到马谡通晓军事理论,亦极擅言辞,但总觉得其人身上缺少点实在的东西,刘备戎马一生,阅人无数,更看重经验论,而不是夸夸其谈、纸上论兵,即便是和其兄长马良相比较,马谡身上最缺乏的就是“实在” 二字。

见诸葛亮极力推荐,刘备进而想到若诸葛亮在他身后真的重用起缺乏实际经验的马谡来,恐怕有些不妥。因此,他屡屡提醒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至少也要谨慎使用,并且希望诸葛亮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一向重用荆州士人,尤其是和他有师生之谊的人,对刘备的提醒大不以为然,后依然任命马谡为参军。

当年马谡跟随兄长马良共同为刘备集团效力,在哥哥的引领与呵护下,马谡可谓是少年得志。他随入蜀时,不过是一个小小从事,后因得到诸葛亮的青睐与擢拔,才刚27岁就相继担任了绵竹县令、成都令、越嶲(今四川西昌)郡守。

蜀汉政权表面上看起来铁板一块,其实内部派系林立,错综复杂,其统治阶层大致可分为:刘璋旧臣派和刘备的元老派。这两大山头又可以细分为:刘璋旧部也可叫益州本土派,代表人物有法正黄权、李严、孟达、严颜等,其中法正、孟达、李严与刘备关系亲密,可视为“亲刘派”,而黄权、严颜等派系色彩不浓重,可视为“保守派”;刘备的元老派中可以细分为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糜芳等“嫡系派”,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派”,其成员还有黄忠、尹籍等刘璋旧部。

马谡的原籍是荆州襄阳,和诸葛亮有天然的亲近关系(诸葛亮祖籍是徐州琅琊,即今天的山东沂南,但很早就到荆州襄阳的隆中定居了),况且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是毋庸置疑的二号人物,那么依附诸葛亮肯定是马谡这样年纪轻、资历浅后备干部的不二之选。

众所周知,禅隐隆中期间,诸葛亮极力结交荆州、襄阳当地的豪门世族,努力编织关系网,在荆州也算小有势力,但他投效刘备后,亦属孤身一人,在军中并无人脉。要想一呼百应,长治久安,拉帮结派、遍树党羽是必须的。同样来自荆州的小弟马谡自然是他急欲拉拢的对象之一,如果不加笼络,或拉拢得不及时,那急于找靠山的马谡或许就会另拜山头、另谋高就去了。

所以诸葛亮急需和马谡谈谈话、交交心、摸摸底。面对诸葛亮的考察,聪明的马谡当然知道怎样应对,他准备充分,应对如流,大得领导欢心。所以诸葛亮就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马谡为参军(军事参谋 ),他从此离开了越嶲郡地方政府,到军队中任职。

诸葛亮本就是舌辩如流之人,天生一副滔滔不绝的好口才,早年他曾独闯江东,靠三寸不烂之舌说蒙反对与刘备结盟的群儒, 经他的游说、周旋,孙、刘两家歃血为盟,决心抱团共御曹魏,他在这方面的能力与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后来他还凭自己一流的口才忽悠过李严、廖立,让这两人被他严厉处分后还心悦诚服,

把同样长于辞令的马谡调到军中,引为心腹,平时还可以帮助诸葛亮制定作战计划或发挥口才强项做些思想工作,所以二人“引见论谈,自昼达旦”,两人相见甚欢,各抒己见,唠了一晚上的嗑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还喜欢高谈阔论,马谡不过是为了迎合他、投其所好罢了。

此时的马谡非常庆幸自己这匹善于嘶鸣的千里马终于遇见了伯乐,庆幸自己跟对了领导。有独揽大权的诸葛丞相做后台,自己的未来可期,前途一片光明。或许他还想:不出意外的话,自己就是蜀相的继承人。 丞相如此器重自己,把自己当蜀汉二当家来培养,自己可不能掉链子啊 !于是他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加高涨。

刘备崩逝后,由首辅诸葛亮摄政监国,马谡距离自己的人生理想更近了一步。

诸葛亮为了建立自己的势力,也极力给马谡提供机会、树立威信。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之乱时,参军马谡提出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的建议,诸葛亮立马采纳,并显出奇效,大军班师后,诸葛亮对马谡大为褒赞,说若没有马谡提出的“和蕃”民族政策,南中之乱也不会迅速被平定,若果没有马谡的合理化建议,我们的军事行动还不知要经受多大的挫折,还要多死多少将士呢。

至此,马谡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一个地方官吏到一代重臣的飞跃式发展之路。

按照诸葛亮的育人计划,蒋琬、费祎、马谡等人都是经他千挑万选后拟定的接班人选。其中他尤其看好长于军事、口才一流的马谡。

下一步,只要马谡按照诸葛丞相和他议定的道路一步步走下去就0k了,只要能立点战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到破格擢拔的。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曹魏时,在选谁镇守战略要地街亭时,诸葛亮“利令智昏” , 竟让军事经验丰富的宿将魏延、吴懿靠边站,力排众议“违众(提)拔谡(马谡) ”,让毫无实战经验的参谋马谡为先锋率先引军进发。

可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就在诸葛亮、马谡连战连捷,正准备弹冠相庆时,魏明帝曹睿派名将张郃率五万精兵从关中直扑街亭,大举压上的蜀军主力有被其截断归路、进退失据的危险。

诸葛亮知悉后遣马谡率其前锋迅速驰援街亭,扼住这个交通枢纽,掩护大军回撤。不出意外的话,马谡只要牢牢掌控住街亭险隘数日,待魏延等率主力赶至,便可击退魏军,大功告成,大军回师后马谡被封侯赐爵是毫无悬念的事。

马谡抱着一腔热血,率人数远少于对手的蜀军与敌浴血奋战,鏖战于街亭,最大限度地迟滞了张郃的凶猛进攻,为主力大军的回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终因寡不敌众,又被断绝了水源,全军溃散。

马谡否定诸葛亮事先制定的“当街据守” ,改为“登高据守”,有错吗?当然有!错不在“登高”,错在没有守住水源。马谡兵力有限,撑死不到万人,面对张郃的五万骁骑,犹如螳臂当车,当街据守能守得住吗?不要说魏延、吴懿,即便是诸葛亮自己来,凭这点人马也未必守得住。如此可见,马谡并非是一位只会纸上谈兵的酸儒,他根据街亭的地势,选择登山据守,占据险要阻击敌人的策略是对的,是因敌而变,绝非墨守教条。可惜的是,或因为兵力不足,人手不够,在魏军的凶猛攻势下,蜀军未能守住汲道,将士焦渴难耐,土崩瓦解,这才给张郃以可乘之机, 遂集中力量一举攻破了街亭。

失街亭后,马谡突然意识到责任重大,蜀国北伐大军不仅前功尽弃,声势浩大的北伐就此偃旗息鼓,无功而返,自己的恩师诸葛亮怎样向后主刘禅交代?自己又怎样向恩师交代?

马谡到此绝境时才感觉到现实的冷酷,左思右想,无奈之下他只得投奔到襄阳同乡向朗那里暂避一时。向朗与马谡交情匪浅,又很讲义气,虽然知道窝藏、包庇马谡的严重后果 ,还是毫不犹豫地将他藏匿起来。

之后发生的一幕可谓尽人皆知:诸葛亮为了推脱自己领导、指挥、用人(马谡是参谋型人才,不是能独当一面的将才)上的重大失误, 将战败责任全部“甩锅”给马谡,并派人缉拿逃匿的马谡。马谡被捕后被打入大牢, 还牵连了向朗,向朗因窝藏罪人马谡而被革职罢官。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向朗才得以重新复出为左将军。

而马谡则被诸葛亮处以极刑。( 还有文献记载:马谡并没被处斩,而是死于狱中,是病死?自杀? 灭口?早已不为人知, 是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记载,马谡被杀后,“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由此可见,马谡有罪,但罪不至死,惋惜、同情他的人绝不在少数。

马谡的故事颇具典型意义。年轻人初入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利益和拉拢,难免心神不定,犹豫、动摇。年轻的马谡才华出众,但却热衷于功名,为追名逐利,利令智昏,一味取悦上级、傍高官、找靠山,不问领导的人品与担当,最终被诸葛丞相当替罪羊而丢了性命,血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能不引人深思。

【插图源于网络】

标签: 马谡诸葛亮刘备张郃李严魏延

更多文章

  • 马谡为何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他在山上安营扎寨又有什么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马谡,张郃,蜀汉,魏延,曹魏,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魏太和二年,诸葛亮率兵攻打曹魏,率诸军进攻祁山,发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关中震动,震惊曹魏。魏明帝亲身到长安督战,并派张郃抗击进攻祁山的诸葛亮。诸葛亮进攻祁山时,众人都建议任用魏延、吴懿等久经沙场的老将做先锋。但诸葛亮没有听,坚持任用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

  • 如果马谡在街亭堵住张郃,江山将会如何更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观众标签:张郃,马谡,蜀汉,曹操

    数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涌现了无数英雄豪杰,马谡和张郃便是其中之一。当时,马谡防守着街亭、樊城地区,以阻止曹军东征西巡,而张郃则率领曹军,欲攻占这一战略要地。如果马谡能够成功堵住张郃,那江山将会如何更迭?首先,如果张郃无法占领街亭,那么曹操的计划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曹操打算东征,将军队和管理后方的势力扩

  • 诸葛亮在街亭之战后斩马谡,却提拔一位文盲大将,16年后救了蜀汉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诸葛亮,马谡,蜀汉,刘备,张郃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稳定蜀汉内部局势之后,决定领兵北伐,这次北伐对蜀汉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为了保证取得既定战果,诸葛亮几乎将所有蜀汉精英都带了出来,其中就包括诸葛亮十分欣赏的马谡。而街亭则是蜀国要道,是连接关中和陇右的重要节点,守住街亭就是为了阻止关中魏军增援陇右,因此街亭的战略意义非同寻常

  • 爱将马谡临终前大喊8个字,诸葛亮听后泣不成声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马谡,诸葛亮,魏延,蜀汉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一段相当令人动容的桥段;诸葛亮对于马谡可谓是青睐有加,欲将其作为接班人来培养;但人算不如天算,有时爱之适足以害之,诸葛亮原本是想让马谡建功立业,没想到却意外亲手将马谡推向死亡之路;而马谡在行刑前大喊8字,诸葛亮在营中听到后,当场泪崩,后悔不已!▲马谡因违背诸葛

  • 街亭之战其实难度很低,图解街亭之战的意义,及马谡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马谡,张郃,诸葛亮,魏延,来歙,关中

    街亭之战,对马谡来讲,其实是个难度很低的战争,可惜马谡没能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也不清楚街亭的优势和劣势,导致目标偏离,优势丧失。我们再做个“事后马谡”,复盘一下街亭之战,看究竟应该如何对付张郃,打赢街亭之战。街亭的战略意义,及街亭之战的目的街亭是陇山西侧的一处要塞,是扼守陇西通往关中的咽喉。关中三

  • 街亭之战,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能守住吗?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马谡,刘备,张郃,蜀汉,三国,诸葛亮,街亭之战,天文学家

    事实上,如果马谡真的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那么他是肯定可以守住街亭的!别看张郃带着五万魏军前来,可他们根本无法短时间内拿下街亭,只要按照诸葛亮的军令行事,马谡完全可以拖延住魏军的步伐,而且即便最坏的情况发生,街亭被破,那么马谡也不会被斩杀!街亭之战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在稳定了蜀汉内部的情况下

  • 美国媒体公开造假,这次丢人丢到了全世界,事后挥泪斩马谡

    历史解密编辑:小乔纪实标签:美国,杜达,俄罗斯,波兰,乌克兰,北约

    美联社日前解雇了一名记者,这名记者曾发表了一篇报道称“一名美国高级情报官员称,上周一枚俄罗斯导弹在波兰造成两人死亡”。这名记者是35岁的詹姆斯·拉波尔塔,他是一名获奖的调查记者,他在上周二提交了这篇报道,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人们担心北约会被拖入这场战争。与此同时,被解雇的拉波尔塔拒绝置评。当时的这篇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后,看似情真意切,实则算计得一清二楚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诸葛亮,马谡,刘备,张郃,赵子龙,魏延

    《三国演义》中,身为蜀相的诸葛亮一生功绩卓绝,其在军事领域的谋略三国无人能敌与之比肩。况且诸葛亮不仅慧眼识人,而且对主君刘备忠心耿耿,也正因为此,诸葛亮才得以流芳千古。然而,书中却有这样一个桥段,诸葛亮曾挥泪杀掉了手下的大将马谡,难道慧眼识珠诸葛亮真的是看错人了吗?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又有怎样的深意

  • 诸葛亮为何饶关羽杀马谡?史书用五个字给出答案:军令状就是废纸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诸葛亮,关羽,马谡,刘备,曹操

    军令状在古代和现代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的,但说法基本一致:“某某愿立军令状,如果不如何就如何如何。”在《三国演义》中有两张著名的军令状,那就是关羽去华容道之前,跟诸葛亮签约:“如果我放了曹操,愿依军法!”马谡去街亭之前,说的话更大、更狠:“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 青海挖出数枚竹简,解开历史真相,学者:难怪诸葛亮必须杀死马谡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马谡,蜀汉,魏国,张郃,竹简,三国,诸葛亮,青海省,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青海挖出数枚竹简,解开历史真相,学者:难怪诸葛亮必须杀死马谡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大规模北伐。魏国毫无防备,天水、南安等三郡随即降汉。其后,诸葛亮派亲信马谡与王平防守咽喉要道街亭,希望能够挡住魏国来自洛阳的援军。然而在此战中,纸上谈兵的马谡连续犯下错误,最终败给了敌将张郃,导致第一次北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