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耀六年(263年),蜀后主刘禅在国家实力并未严重受损,蜀军主力尚存, 大有翻盘希望之时,主动放弃西蜀山川之险,轻而易举地与孤军深入的魏将邓艾签订城下之盟,从此,刘禅和史上所有昏聩庸碌的亡国之君一样,成为后世讥笑的对象。
其实,刘禅在本钱尚在的情况下选择放弃抵抗,抬棺出降,实属无奈。这里面既有魏军如神兵天降般突然杀至成都平原、与姜维所统的蜀军主力信息沟通不畅、敌情不明、判断失误的因素,也有蜀汉长期以来把精锐主力部署在北部边境防御曹魏 ,京畿成都防守薄弱以及诸葛亮执政期间长期实施严刑峻法以及穷兵黩武造成民心离散 、兵无战心 、无人愿意与成都共存亡的严峻形势所逼。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指挥严重失误,使数万成都御林军全军覆没,此事给刘禅君臣的心理造成重创,摧毁了其抵抗意志,遂不战而降。
蜀汉末期,曹魏权臣司马昭大举出兵伐蜀,除汉中被魏将钟会攻占外,其国力还没遭受巨大的损耗。邓艾虽涉险出奇,偷渡阴平700里险道,但其麾下兵力十分有限,查阅史料就会估计到他率领的魏军突击队撑死不超过1万人。司马昭出兵灭蜀时,分拨给邓艾的兵力不过3万。在钟会主力被姜维狙击于剑阁关、进展不利时,邓艾为了另辟蹊径以出奇制胜,裁汰老弱,精选虎贲,所以随他翻越阴平道入蜀的将士不会超过万人。
从古今大多数攻守战例来看,因为守方有坚固高耸的城垣为依托,兵力可以少于攻方,而进攻一方在无内应的情况下,要想破城,至少要有数倍于守军的兵力才行。例如当年刘备率军袭夺西川时,将军霍峻仅率数百守军在葭萌关竟然阻抗住了刘璋部1万人马的围攻,且死守一年,获得了最终胜利。成都虽不如葭萌关地势险峻,但作为益州首善之地,城池应该比葭萌更高耸坚固,如果拼死据守,是完全能够守住的。当年刘璋为抗拒刘备的进攻不也坚守了1年之久吗?
同时,700里阴平险道山路崎岖,溪流湍急,渺无人烟,有些地方还要凿山开路,遇水搭桥,最险峻处须“攀木缘崖”、旋转而上才可通过,这样的绝险地势能够穿越已是奇迹,那么战马、辎重乃至攻城器械是绝不可能随身携带的,就是想带也无法带 。或许邓艾的敢死队全都是轻装疾进,否则怎么能跋山涉水、攀木附藤偷渡数百里阴平险道?来自北方的魏军最擅长骑战,若失去了战马,和善于山地作战的蜀军比就没有什么碾压性的优势了,如果刘禅临危不乱,组织得当,众志成城,不但可以将成都守得固若金汤,甚至还有可能待援军赶到后将孤军深入的邓艾部一举围歼 。
为什么蜀汉在远未到绝境时不战而降呢?除刘禅的昏聩懦弱 ,谯周的坚决主降外,诸葛瞻兵败绵竹至成都无险可守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由于诸葛瞻绵竹战役指挥失误,致使数万成都御林军全部战歿,使蜀汉君臣的心理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绵竹是拱卫成都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邓艾偷越阴平后,最先攻击的第一个蜀军据点是江油关,守将马邈意志崩溃,不战而降,邓艾深谙兵贵神速的道理,率所部快速通过江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涪城而去 。刘禅闻讯后,派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和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两位“官二代”率数万成都禁卫军(御林军)火速驰援。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瞻)传》记载: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 ”。
诸葛瞻率军开至涪城,因先头部队被魏军击败,不得已勒兵退返绵竹。
《三国志·蜀书·黄权传》记载:
“(黄)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据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陈见杀。”
大意是:黄权在夷陵大战中兵败降魏,但有一子留在西蜀,名叫黄崇,后官至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阻抗邓艾。到涪县后,诸葛瞻首鼠两端,犹豫不前,黄崇多次劝他挥军迅速前进,抢先占据制高点阻击魏军,千万不能让敌人捣入平原。诸葛瞻拒绝采纳,黄崇急火攻心,因之痛哭流涕。等邓艾率军长驱直入,诸葛瞻且战且退,一直退到绵竹。黄崇督军奋战,抱着必死的决心,率军浴血拼杀,最后战死于两军阵前。
上述两段记载叙述了同样的内容。就是诸葛瞻“临大事犹豫”,没有当机立断的才能,拒听黄崇正确建议,没有及时占据有利、险要地形,拼死守住涪城,而是虚晃一枪后即退守绵竹。绵竹背后,就是一望无际的成都平原了。因为诸葛瞻的决策、指挥出现严重失误,导致涪城、绵竹相继失守,而绵竹一失,成都门户洞开,连个战略缓冲都没有了。
诸葛瞻和乃父诸葛亮一样,对蜀汉忠心耿耿,只可惜他没有继承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与文韬武略,加上麾下都是未经实战的锤炼的成都卫戍部队,虽然人数远远多于邓艾孤军,却抵不过邓艾父子所率的这群没有退路的亡命之徒,经一番殊死拼杀, 全部英勇战死。
史载,邓艾曾经写信诱降诸葛瞻,诸葛瞻大怒,处死邓艾使者,于是双方展开激战,无奈技不如人,蜀汉御林军大败,诸葛瞻、黄崇、诸葛尚(瞻子亮孙)、张遵(张苞子、张飞孙)等皆战死。
破绵竹后,邓艾继续率军向成都推进。魏军突然来临,虽已是强弩之末,但刘禅君臣受绵竹惨败的影响甚大,无心恋战,加上发生误判,以为魏军主力悉数兵临城下,遂献城投降。立国42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