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绵竹之战,诸葛瞻所率的数万精锐御林军为何被邓艾数千孤军团灭?

绵竹之战,诸葛瞻所率的数万精锐御林军为何被邓艾数千孤军团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1152 更新时间:2024/2/13 8:57:57

景耀六年(263年),蜀后主刘禅在国家实力并未严重受损,蜀军主力尚存, 大有翻盘希望之时,主动放弃西蜀山川之险,轻而易举地与孤军深入的魏将邓艾签订城下之盟,从此,刘禅和史上所有昏聩庸碌的亡国之君一样,成为后世讥笑的对象。

其实,刘禅在本钱尚在的情况下选择放弃抵抗,抬棺出降,实属无奈。这里面既有魏军如神兵天降般突然杀至成都平原、与姜维所统的蜀军主力信息沟通不畅、敌情不明、判断失误的因素,也有蜀汉长期以来把精锐主力部署在北部边境防御曹魏 ,京畿成都防守薄弱以及诸葛亮执政期间长期实施严刑峻法以及穷兵黩武造成民心离散 、兵无战心 、无人愿意与成都共存亡的严峻形势所逼。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指挥严重失误,使数万成都御林军全军覆没,此事给刘禅君臣的心理造成重创,摧毁了其抵抗意志,遂不战而降。

蜀汉末期,曹魏权臣司马昭大举出兵伐蜀,除汉中被魏将钟会攻占外,其国力还没遭受巨大的损耗。邓艾虽涉险出奇,偷渡阴平700里险道,但其麾下兵力十分有限,查阅史料就会估计到他率领的魏军突击队撑死不超过1万人。司马昭出兵灭蜀时,分拨给邓艾的兵力不过3万。在钟会主力被姜维狙击于剑阁关、进展不利时,邓艾为了另辟蹊径以出奇制胜,裁汰老弱,精选虎贲,所以随他翻越阴平道入蜀的将士不会超过万人。

从古今大多数攻守战例来看,因为守方有坚固高耸的城垣为依托,兵力可以少于攻方,而进攻一方在无内应的情况下,要想破城,至少要有数倍于守军的兵力才行。例如当年刘备率军袭夺西川时,将军霍峻仅率数百守军在葭萌关竟然阻抗住了刘璋部1万人马的围攻,且死守一年,获得了最终胜利。成都虽不如葭萌关地势险峻,但作为益州首善之地,城池应该比葭萌更高耸坚固,如果拼死据守,是完全能够守住的。当年刘璋为抗拒刘备的进攻不也坚守了1年之久吗?

同时,700里阴平险道山路崎岖,溪流湍急,渺无人烟,有些地方还要凿山开路,遇水搭桥,最险峻处须“攀木缘崖”、旋转而上才可通过,这样的绝险地势能够穿越已是奇迹,那么战马、辎重乃至攻城器械是绝不可能随身携带的,就是想带也无法带 。或许邓艾的敢死队全都是轻装疾进,否则怎么能跋山涉水、攀木附藤偷渡数百里阴平险道?来自北方的魏军最擅长骑战,若失去了战马,和善于山地作战的蜀军比就没有什么碾压性的优势了,如果刘禅临危不乱,组织得当,众志成城,不但可以将成都守得固若金汤,甚至还有可能待援军赶到后将孤军深入的邓艾部一举围歼 。

为什么蜀汉在远未到绝境时不战而降呢?除刘禅的昏聩懦弱 ,谯周的坚决主降外,诸葛瞻兵败绵竹至成都无险可守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由于诸葛瞻绵竹战役指挥失误,致使数万成都御林军全部战歿,使蜀汉君臣的心理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绵竹是拱卫成都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邓艾偷越阴平后,最先攻击的第一个蜀军据点是江油关,守将马邈意志崩溃,不战而降,邓艾深谙兵贵神速的道理,率所部快速通过江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涪城而去 。刘禅闻讯后,派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和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两位“官二代”率数万成都禁卫军(御林军)火速驰援。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瞻)传》记载: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 ”。

诸葛瞻率军开至涪城,因先头部队被魏军击败,不得已勒兵退返绵竹。

《三国志·蜀书·黄权传》记载:

“(黄)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据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陈见杀。”

大意是:黄权在夷陵大战中兵败降魏,但有一子留在西蜀,名叫黄崇,后官至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阻抗邓艾。到涪县后,诸葛瞻首鼠两端,犹豫不前,黄崇多次劝他挥军迅速前进,抢先占据制高点阻击魏军,千万不能让敌人捣入平原。诸葛瞻拒绝采纳,黄崇急火攻心,因之痛哭流涕。等邓艾率军长驱直入,诸葛瞻且战且退,一直退到绵竹。黄崇督军奋战,抱着必死的决心,率军浴血拼杀,最后战死于两军阵前。

上述两段记载叙述了同样的内容。就是诸葛瞻“临大事犹豫”,没有当机立断的才能,拒听黄崇正确建议,没有及时占据有利、险要地形,拼死守住涪城,而是虚晃一枪后即退守绵竹。绵竹背后,就是一望无际的成都平原了。因为诸葛瞻的决策、指挥出现严重失误,导致涪城、绵竹相继失守,而绵竹一失,成都门户洞开,连个战略缓冲都没有了。

诸葛瞻和乃父诸葛亮一样,对蜀汉忠心耿耿,只可惜他没有继承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与文韬武略,加上麾下都是未经实战的锤炼的成都卫戍部队,虽然人数远远多于邓艾孤军,却抵不过邓艾父子所率的这群没有退路的亡命之徒,经一番殊死拼杀, 全部英勇战死。

史载,邓艾曾经写信诱降诸葛瞻,诸葛瞻大怒,处死邓艾使者,于是双方展开激战,无奈技不如人,蜀汉御林军大败,诸葛瞻、黄崇、诸葛尚(瞻子亮孙)、张遵(张苞子、张飞孙)等皆战死。

破绵竹后,邓艾继续率军向成都推进。魏军突然来临,虽已是强弩之末,但刘禅君臣受绵竹惨败的影响甚大,无心恋战,加上发生误判,以为魏军主力悉数兵临城下,遂献城投降。立国42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插图源自网络】

标签: 诸葛瞻邓艾蜀汉刘禅诸葛亮绵竹

更多文章

  • 蜀汉二代中的卧龙之子——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诸葛瞻,蜀汉,诸葛亮,刘备,邓艾,诸葛瑾

    在三国后期曹操刘备相继去世,三大势力中老一辈的武将谋士也都逐渐凋零,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开始接手这个乱世,将这段史诗继续演绎下去。在这其中的新老交替对充满理想主义者的蜀汉影响尤其重大,在诸葛亮和赵云等一众元老们抱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后,蜀汉经过了一系列的动荡终于逐渐安定了下来,这个时期的蜀汉国内新兴代已

  • 诸葛亮之子的抉择:诸葛瞻为何反对姜维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科技世界咖标签:姜维,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瞻,史说三国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蜀汉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士,他一生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然而,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诸葛瞻与继任丞相姜维之间出现了分歧,主要体现在是否继续北伐的问题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诸葛瞻与姜维的政治立场和战略思考,以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蜀汉政治与战略变迁。诸葛亮在世时,

  • 明明姜维尚在,为何诸葛瞻一死,刘禅就投降了?诸葛瞻:我有三罪

    历史解密编辑:星星扒皮标签:刘禅,姜维,诸葛瞻,诸葛亮,邓艾,魏国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也是蜀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开始了为蜀国鞠躬尽瘁的一生,只可惜蜀国还是没有走到最后。三国时期最后由诸葛亮的老对头司马懿的后代所终结,相比于司马懿后代司马昭、司马炎等,诸葛亮的后代诸葛瞻就差了很多。当初诸葛

  • 诸葛瞻对蜀汉重臣姜维恨之入骨,他们之间有何过节?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姜维,刘禅,蜀汉,三国,诸葛瞻,诸葛亮,诸葛瑾,曹操手下

    提到诸葛瞻,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国演义》中一代谋士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生后继承了他父亲的聪明机智,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在书画和艺术方面更是悟性极高。在诸葛瞻十七岁的时候,又娶了蜀国的公主,还担任了射声校尉,可以说别人拼一辈子都得不到的权利和荣耀诸葛瞻都给占尽了。那为何诸葛瞻还对姜维恨之入骨?在究其原因之

  • 多图详解邓艾入蜀之战(诸葛瞻为啥要弃城与邓艾决战?)

    历史解密编辑:刘威娱乐社标签:姜维,诸葛瞻,邓艾,钟会,蜀汉,廖化,三国

    面对诸葛绪的阻击,姜维有两个选择A、同廖化合兵,合力突破诸葛绪的防线B、用计将诸葛绪调开A方案看起来容易,做起来有一定风险,廖化曾官居阴平太守多年,他自然清楚阴平桥头的重要性,诸葛绪能占据阴平桥头,说明廖化很可能已被诸葛绪击退,丧失了对阴平桥头的控制权。此外诸葛绪足有三万兵马,咱们之前推算过,姜维直

  • 绵竹之战中,诸葛瞻真的是七万士兵,没打过邓艾两千士兵吗?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邓艾,蜀汉,姜维,钟会,三国,诸葛瞻,诸葛亮,绵竹之战

    说起古代的战役,若是以少胜多,便会被尊为经典精心专研,学习其中之道。而以多败少,却往往遭人鄙夷,视为奇耻大辱。但胜是经验,败也是经验,有时候从败中分析出来的,并不比胜中的少。从古至今,以多败少的例子有很多,就比如蜀汉的谢幕战绵竹之战。当时蜀汉诸葛瞻的七万兵力,败于邓艾两千余兵,悬殊的兵力却如此结果,

  •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庙前,跪着三座石像,他们被称为“蜀汉三叛”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刘备,吕蒙,关羽,糜芳,孙权,三国,诸葛亮,诸葛瞻,蜀汉三叛,天文学家

    公元263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绵竹抵抗邓艾大军,双双战死。后世为了纪念这对父子,在绵竹修建了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共同形成了“诸葛一门,三代忠贞”的千秋佳话。在诸葛双忠祠庙前,有三座石跪像,被称为“蜀汉三叛”,他们分别是糜芳、傅士仁、郝普:糜芳、傅士仁——投降吕蒙,害死关

  • 诸葛瞻兵败绵竹,除了能力不如邓艾之外,更主要的是实力不如对方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诸葛瞻,邓艾,姜维,钟会,刘禅,绵竹,三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鉴于国内反对势力大多被扫平,政局已经稳定,加上刘禅昏庸,姜维多次北伐失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微,因此决定发起对蜀汉的战争,以给自己增加政治资本。司马昭对于此次伐蜀之战投入还是很大的,他命邓艾率军三万余进攻在甘松、沓中屯田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军三万余进攻武街、桥头,断绝姜维退往汉中

  •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为何在殉国前感叹自己不能制裁父亲青睐的姜维?

    历史解密编辑:乡野的小宋标签:姜维,蜀汉,刘禅,邓艾,三国,诸葛亮,诸葛瞻,天文学家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在蜀国名气很大,他后来在魏国大将邓艾灭蜀时,与邓艾大战于绵竹关,诸葛瞻被邓艾击败死于战场,临死前曾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这也是总结蜀汉败亡之根源。然而诸葛瞻临死前自认有三宗罪的事是记载于唐朝时期的史书《元和郡县志》之中,在陈寿所著的《三国

  •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姜维为何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诸葛亮,姜维,诸葛瞻,邓艾,刘禅,蜀汉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可谓是功盖三分国,名成隆中对。但是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瞻他却是弱不禁风,在曹魏大将邓艾的进犯之中,诸葛瞻虽然是占据人和、地理优势,但最终还是败给了邓艾,最后落得个自尽而亡的下场。堂堂诸葛武侯的儿子,为何会被邓艾轻易打败?再者,作为大师兄的姜维难道就不帮诸葛瞻一把吗?诸葛瞻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