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瞻手握七万蜀军,占据地利人和,为何打不过邓艾的数千残兵?

诸葛瞻手握七万蜀军,占据地利人和,为何打不过邓艾的数千残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2351 更新时间:2023/12/10 5:19:37

在三国演义之中,第一个被击败的就是蜀国。作为在演义中描写的非常详细的国家,蜀国的将领在国家灭亡的过程中。虽然壮烈和英勇,但是却没有像诸葛亮一样,能够将蜀国的命运扭转回来。这其中,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作为令人感伤。

为了蜀国,他甚至战死在了第一线,间接推动了蜀国刘禅的投降的心理。可是说起这场战,最为惊奇的是,诸葛瞻带军上战场的时候,有着将近七万的兵力,却在面对邓艾的数千疲惫士兵的时候,被邓艾击败。为什么一场占据了地利和数量优势的战斗,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呢?笔者认为有着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诸葛瞻的带兵经历严重不足。

根据《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中的说法,在蜀国内部,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两个,其实是作为内政人才来培养的。所以在带军方面,是有着很大的不足的。况且在诸葛父子上阵的时候,是邓艾已经靠偷过山道入蜀了。这个时候一是蜀军做的准备不足,第二就是内部能够上阵的将领,大多数都在外围抵御魏军,却忽略了内部的防御。

而且从《三国志》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很多前线的事,都是交给了姜维去办的,而诸葛瞻则多在负责内政。由此可见,在一开始,诸葛亮就认为在军事上,自己的继承人应该是姜维,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所以诸葛瞻在军事方面,是没有学到其父亲的全部的。

况且此时,诸葛瞻面对的对手,是在魏国中也颇有盛名的邓艾。在《三国志》中,姜维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却在和邓艾的军事较量中,曾经多次败北。无论是洮水之战还是段谷之战中,姜维在实力较为平等的情况下,都没有战胜邓艾。因此诸葛瞻和邓艾之间的领军能力,实际上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这种差距或许可以利用地利和数量优势来补足,但可惜的是,诸葛瞻却犯了第二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诸葛瞻过于自信,没有听从老将的建议。

根据《三国志》中的说法,诸葛瞻被刘禅推上了大将的位置之后,就急急忙忙带着几位老将和大军出发了。其中有一位叫做黄崇的大将,就曾经建议过诸葛瞻,要趁着邓艾的大军疲惫不堪,抓紧时间前往前线占据有利的地形。这样就可以避免邓艾在蜀国的内部打游击战,造成蜀国的危险。

可惜的是诸葛瞻犹豫了很久,最终没有采纳意见,使得蜀军错失了抵御邓艾的大好机会。而等到诸葛瞻带着蜀军来到城中的时候,邓艾的士兵们早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并且占据了城外的险地,和蜀军对峙了起来。

所以从这里来看,黄崇对战场局势的看法,其实是很正确的。只可惜诸葛瞻因为盲目自信和优柔寡断,最后错失了战胜邓艾的良机。实在是太过于可惜,不然蜀国继续下去,最后的结局还未可知。

第三:蜀国的内部,早已经失去了战意。

在《三国志》中,姜维把守着剑阁,和外面的钟会对峙。而在蜀国的后期,有能的武将又有多少呢?至少比起三兄弟还在的时期,是少了很多的。这种情况其实在襄樊之战和陆逊火烧连营之后,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就已经充分暴露出来了。内部的武将大多数都是老将,等蜀国灭亡的时候,要么是已经老死,要么就是无力回天。而蜀国的内部在诸葛亮死后,更是被权臣把握住了。甚至在蜀国朝廷内部,还对唯一能打的姜维,有着很大的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又有什么办法能挽救蜀国呢?

第四:邓艾有备而来,破釜沉舟

诸葛瞻带的大军空有数量,却缺少战场经验。战场虽然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但最后面对面交锋的,还是双方的士兵。按照古代战争的理论,数量就是最大的优势,那么为什么诸葛瞻带着七万人,都打不过邓艾的数千人呢?这其实就出在士兵和将领的身上。邓艾在军中,虽然有着很高的权力,却和钟会不和。

这场灭蜀之战,其实是邓艾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不得不打的仗。输了不死在蜀国,也会死在钟会手上。而诸葛瞻输了,尚且还能够保全性命,退往后方。更何况诸葛瞻的士兵们,虽然数量多,却都是平常在皇宫里保护刘禅的禁卫军。虽然有名,但战场经验上,却和邓艾手下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老兵们不同。自然在正面战场上,是很容易被击败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

标签: 邓艾诸葛瞻姜维诸葛亮钟会刘禅蜀军三国

更多文章

  • 诸葛瞻七万御林军占尽优势,为何会败给邓艾跋山涉水的两千残兵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刘禅,曹魏,姜维

    东汉末年,汉室衰颓,汉献帝刘协被曹操所拘,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各诸侯也纷纷起兵,争夺天下。蜀汉自称"正统"的刘备,东吴割据一方的孙权,无一不想着如何壮大实力,侵占地盘。群雄逐鹿,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大小小的战争,因此也就有许许多多以弱败强的战争。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攻克绵

  • 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吗

    历史解密编辑:青傲南说奇闻标签:邓艾,姜维,刘禅,蜀军,三国,诸葛瞻

    魏灭蜀之战,诸葛瞻确实败给了魏将邓艾。要说诸葛瞻有七万雄兵、邓艾只有两千残兵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不足为信。《晋书》记载:“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四万守备成都和其他郡城的部队,刘禅最多抽调出一半给诸葛

  • 诸葛亮盖世奇才,怎么会教育出诸葛瞻这个怪胎?育儿要注意三大忌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诸葛亮,诸葛瞻,姜维,蜀汉,刘禅,黄月英

    诸葛亮大名,几乎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他。然而,提起他唯一儿子的,不熟悉的三国的人恐怕很难知晓。他叫诸葛瞻。诸葛瞻虽然是奇才诸葛亮的唯一独苗,但这个才二代官二代的名声远远不如他父亲,甚至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出场的次数都不多,唯一出场的一次,充满了悲剧性,就是他带着他的儿子诸葛尚一起殉国。诸葛瞻为什么

  • 诸葛瞻带着蜀汉的御林军,为什么打不赢邓艾的疲惫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邓艾,蜀汉,姜维,大军,三国,诸葛瞻,诸葛亮,御林军

    公元263年,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此战,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对此,蜀汉一方的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险道作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时,邓艾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绕道阴平,凿山开路,奇袭江油。在绵竹之战击败诸葛瞻后,邓艾兵临成都。因为成都已经

  • 虎父犬子是不是冤枉了他?无力救国的三国名臣诸葛亮后代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萨沙标签:诸葛亮,诸葛瞻,蜀汉,姜维,刘禅,邓艾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虎父犬子是不是冤枉了他?无力救国的三国名臣诸葛亮后代诸葛瞻三国小人物志0081:无力救国的名臣后代——诸葛瞻诸葛瞻,字思远,是三国时代大名鼎鼎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同时,他也是蜀汉后期的一位重臣,袭爵武乡侯,并迎娶了蜀国的公主。只不过,貌似在地位

  •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诸葛亮的爱徒姜维,为何尖锐对立?

    历史解密编辑:豫史档案标签:诸葛亮,姜维,诸葛瞻,蜀汉,邓艾

    诸葛瞻是诸葛亮唯一的亲生骨肉,诸葛亮早年没有子嗣,所以从大哥诸葛瑾那里过继诸葛乔作为自己的儿子。公元228年,年仅24岁的诸葛乔英年早逝,所幸诸葛瞻在诸葛乔病逝的前一年出生,后继有人的诸葛亮,在诸葛瞻出生后不久,就开启了北伐之路。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虽然诸葛亮极力改善人才匮乏的状况,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

  • 为什么大家认为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名过其实?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思考这个世界标签:邓艾,姜维,蜀汉,黄皓,三国,诸葛亮,诸葛瞻,诸葛恪,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作者:西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远,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早年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261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黄皓,诸葛瞻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

  • 诸葛瞻战死后,诸葛亮还有其他后代吗?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诸葛亮,诸葛瞻,诸葛瑾,蜀汉,刘禅,邓艾

    诸葛瞻战死后,诸葛亮并没有绝后,其后代一直繁衍下去,流传至今。一、诸葛瞻其人其事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的头一年,诸葛瞻诞生了,而诸葛亮已经46岁,可谓中年得子。在诸葛亮去世的那一年,诸葛瞻才8岁,算是幼年丧父吧。诸葛瞻小时候非常聪明,可是父亲诸葛亮并不以为意,反而感到非常担忧,认为这并不是好事。过早的

  • 不懂古文解释不清:诸葛瞻跟邓艾在绵竹决战,为啥埋住士兵小腿?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邓艾,蜀汉,绵竹,陈寿,三国,诸葛瞻,诸葛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一个“经典战例”开始流传: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面对曹魏大将邓艾的攻击,下令出战士兵把小腿埋住,大家都以立正姿势抵御魏军浪潮一般的冲击,结果最后全军覆没,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全部壮烈殉国,张飞的孙子张遵也在那一战中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张遵的叔叔张绍很没骨气或者很无奈地跟着刘禅

  • 诸葛瞻:诸葛亮的长子,身负众望,却被诸葛亮早早断言不堪大任!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蜀汉,姜维,邓艾,三国,诸葛亮,诸葛瞻,诸葛瑾,天文学家

    263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被邓艾击败,退守绵竹,收到邓艾来信:你父亲不过是武乡侯,只要你投降,我让你当琅琊王!诸葛瞻有些恍惚,不禁浮思连翩。琅琊郡,一个令诸葛瞻陌生却又熟悉的地名,那是诸葛氏的家乡。70多年前,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去世,只能与2个姐姐及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诸葛玄背井离乡,离开了诸葛氏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