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果不用马谡守街亭,谁是最合适的人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果不用马谡守街亭,谁是最合适的人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1634 更新时间:2024/4/14 18:40:00

诸葛亮马谡守街亭,既是出于私心又是出于公心。

说他出于私心,是因为诸葛亮要培养马谡做自己的接班人,培养人才就要给他机会。他明知道知道马谡没带过兵,没有实战经验,面对的又是曹魏时下最能带兵的司马懿和最能打的张郃,还将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马谡,就是这点私心多多少少左右了他的决定。

当然培养接班人也是为了国家的将来考虑,这也算是公心。

只不过诸葛亮有些操之过急了,再加上马谡急于上位,未充分估计此行的风险,失败后又没有担当,选择逃走。导致了整个局势的崩坏,最终牵连北伐,错过了一次最好的兴复汉室的机会。

如果当时诸葛亮再谨慎一些,不急于提拔马谡,他会选择谁来担当守卫街亭的大任呢?

单从《三国演义》诸葛亮委派守街亭任务这段文字是很难看出来的,但是结合整个后续的安排,不难看出诸葛亮其实有个最好的人选,只不过此人未主动请缨。为了不打击马谡的积极性,诸葛亮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

当时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还不太放心,又做了三个安排。

1、让性格谨慎的王平做马谡的副将,反复强调当道扎营,并要求扎营之后,把扎营情况画成简图送到诸葛亮军中。

2、派高翔率领5000军马驻扎列在街亭后方柳城,随时接应马谡。

3、担心高翔不是张郃对手,又安排魏延率领3000军马接应。

如果诸葛亮对马谡放心的话,守卫街亭只派马谡就够了,最多安排到高翔守列柳城就可以了。像魏延这样的大将完全没必要去。对这样的安排,魏延也表示不理解。

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对于魏延的质疑,诸葛亮是这样回答的。

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

魏延听了诸葛亮这番话之后,大喜而去。魏延为什么大喜?是诸葛亮恭维了他几句?说他的工作也很重要?显然不是,恭维几句也不能让魏延多增加功劳。这句话的重点是总守汉中咽喉。

也就是说诸葛亮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马谡守不住,魏延就收拢军队主持大局,这才是魏延大喜的原因。

但是很可惜,结果确实如他俩预想的那样,马谡没守住街亭,但他俩谁也没想到,马谡会在关键时刻犯浑,选择上山扎营,被张郃断了水路,并放火烧了山。

马谡20000多人并没有给魏军造成实质的伤害就全线溃败,完全丧失了战斗力。魏延能力再强,也无法力挽狂澜,最后差点身陷重围,要不是王平救助,很可能就此交代。

按演义的说法魏延有反骨,诸葛亮不怎么喜欢魏延。但魏延有能力,诸葛亮北伐能倚重的有能力的人并不多。如果诸葛亮不急于培养马谡,不安排马谡去街亭,那么守街亭的很可能是魏延。因为和守街亭重要度相类似的箕谷疑兵正是大将赵云主持的,安排另外一个大将魏延守卫街亭正合适。

标签: 诸葛亮马谡魏延张郃司马懿大将

更多文章

  • 为啥要斩马谡?诸葛亮真正的目的太狠了,赵云知道后想回老家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马谡,诸葛亮,赵子龙,刘备,关羽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早就成为了历史,被史学家写成历史,被小说家写成小说,成为了大家酒足饭饱以后闲聊的谈资。这段历史,真正不是在讲历史,因为王朝的兴衰和更替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教给了读者做人的道理。其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情节,可以说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

  • 三国死得最冤的五个人,典韦第二,马谡第五,第一属实有点惨

    历史解密编辑:萌叔说历史标签:典韦,马谡,刘备,诸葛亮,曹操,张飞

    三国这段璀璨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故事,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在国外也是大放异彩,备受爱好历史的人士所追捧,关于三国有很多种排行榜,今天萌叔就跟大家盘点一下三国死得最冤的五个人。第五位,马谡——强行被提拔,首战即终战大家都听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如果我们不深入思考的时候,会觉得马谡该杀,这么重要的街亭

  • 韩信一开始用纸上谈兵,就能打动萧何,为何赵括、马谡一败涂地?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萧何,赵括,马谡,韩信,刘邦

    韩信、赵括、马谡三人的共同点是饱读兵书,对兵法都有很深研究,都是在没有单独领过兵的情况下,被委以重任,独挡一面。而因为三人背后的领导人能力和见识不同,三人所遇对手强弱不同,三人对战争残酷性认知程度不同,才导致三人的结果大相径庭。我们首先捋一下用他们三人背后的领导能力和见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当时魏国

  •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葡萄侃故事标签:马谡,张郃,魏延,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诸葛亮北伐魏国,发生在的三国时代,是蜀国为实现“克服中原”的战略目标,在国力远不及魏国的情况下发动的五次进攻性战役。从公元228年春到公元234年冬,历时7年,其中以发生在公元228年春的诸第一次北伐最为出名,也是诸葛亮最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战前形势:战前,三国鼎立的形势基本形成,从国力上来说,蜀国

  • 如果守街亭的不是马谡是赵云虎威将军一个习惯就可力保街亭不失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马谡,赵子龙,张郃,诸葛亮,曹操,司马懿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门黑”:街亭失守,马谡、张休、李盛三人被诸葛亮处死,黄袭被剥夺兵权,赵云被贬官,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诸葛亮降职不降权,可以说街亭一战,很多人都受了处分,诸葛亮不久后就官复原职了,而赵云直到去世,也没恢复镇东将军、中护军的军职。但是我们无论是看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都觉得诸葛亮让马谡去

  • 诸葛亮并没有“挥泪斩马谡”,马谡最后其实是病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马谡,丞相,张郃,三国志,诸葛亮传,天文学家,五虎上将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他与诸葛亮一殿为臣,同朝为官,辅佐汉主刘备。马谡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诸葛亮很器重他,曾任用为参军。后来,马谡却在诸葛亮北伐时因作战失误而失守街亭,因而被诸葛亮所斩。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罗贯中的《

  • 张飞丢徐州,关羽丢荆州,马谡丢街亭,到底谁把蜀国坑的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张飞,关羽,马谡,荆州,刘备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徐州、荆州、凉州对于蜀汉的重要性 张飞丢徐州是陶谦旧部不满刘备所部 关羽丢荆州是东吴处心积虑 马谡丢凉州是行军速度太慢张丢丢徐州背后是陶谦旧部不满刘备势力崛起的新旧利益之争1、刘备投靠陶谦时,只有1000多兵和幽州乌丸杂胡骑兵和几千饥民,可以说是毫无势力。可一来徐州就当上豫州刺史。

  • 如果马谡在街亭挡住了张郃,北伐能成功吗?能否改变三国局势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马谡,张郃,曹魏,诸葛亮,蜀汉,魏延

    诸葛亮一生共进行了6次北伐,其中机会最好的一次北伐,是他第一次北伐,因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准备的最充足。同时,曹魏对蜀汉的防备不够,根本没想到实力逊于他们的蜀汉,会率兵北伐,所以被诸葛亮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仓促应战,还有部分地方望风归降了蜀汉。但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却因马谡的丢失街亭而功败垂成。

  • 诸葛亮杀死的蜀将至少四人,马谡最出名,看看其他三人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诸葛亮,马谡,刘备,魏延,司马懿,关羽

    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往后,便否极泰来,胜多败少。他不仅击败夏侯惇等人,并且于公元208年,团结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百万雄师。后趁势兼并荆州南边四郡,渐渐与曹操,孙权造成三分全国之势。刘备对诸葛亮可谓是亦师亦友,称得诸葛亮就比如蛟龙得水。乃至都惹得关羽张飞等人发生妒忌生理。但金无足赤,人无完

  • 刘备临死前,暗施三大连环计:否定马谡,提拔李严,连番试探孔明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刘备,马谡,李严,诸葛亮,三大连环计,孔明,天文学家,汉朝,三国

    导读: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中伤马谡用李严,试探诸葛冷赵云。公元223年6月10日,蜀主刘备抱憾死于永安宫之中。此前刘备率领蜀汉5万余精兵攻打孙吴,不料却在夷陵吃了一把大火,黄权被迫降魏,而刘备自己也是身受重伤,在永安宫之中休养已是无用之功,悔恨郁闷乃是刘备生平最后的挣扎。然而,刘备作为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