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赵括、马谡三人的共同点是饱读兵书,对兵法都有很深研究,都是在没有单独领过兵的情况下,被委以重任,独挡一面。
而因为三人背后的领导人能力和见识不同,三人所遇对手强弱不同,三人对战争残酷性认知程度不同,才导致三人的结果大相径庭。
我们首先捋一下用他们三人背后的领导能力和见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当时魏国西边战线守军不足四万,诸葛亮大军一到,魏国陇右有三个郡望风归降。
曹叡得知蜀国寇边,便让大将军曹真率大军正面迎敌,同时派宿将张郃率铁骑取道街亭要冲,奔陇右而来,同时命雍凉守军,驰援陇右,而他自己则亲率御林军前往长安,坐镇指挥,居中协调三路大军,合围蜀军。
做完这一切布署后,曹叡知道自己已掌握了战场主导权,信心满满地说:诸葛亮如果防守的话,蜀国山川奇险,我一时还奈何不了他。而今却放弃险要,主动出击,诸葛亮无能为力。
诸葛亮当时派兵占领了投降的陇右三郡,自然要扩大战果,一举平定陇右,用|一部分兵力用于攻打陇右尚未占领的其它郡,又派赵云邓芝率一军,抵挡曹真。
而张郃率领的是骑兵,来得最快,能否守住街亭要冲,阻挡住张郃的驰援步伐,就成为这次北伐能否取胜的关键。
如此军事要地,诸葛亮并没有亲率大军前往与张郃决战,而是派身边的参谋马谡带一支军前往街亭阻击。
当时诸葛亮身边的将领都反对派马谡领军迎击张郃,而诸葛亮偏偏“力拔众议”,让马谡领军。
大家都知道马谡只是个参谋,从未带过兵,此行必凶多吉少。
而诸葛亮就听不进众人意见,轻率地下了命令,让不曾领过兵的马谡去独挡一面。
说明诸葛亮本身临战经验不足,对自己手下将领的能力也缺乏了解。因为刘备在世之日,诸葛亮没有统兵的机会,导致诸葛亮对战场节奏掌控和预判不准,用人不当。
让蜀国的先锋大将魏延成了打酱油的。
且在得知马谡兵败时,也没有及时采取救援措施。导致马谡一败涂地,首次北伐也一败涂地。
马谡之败,主帅诸葛亮难辞其咎。
而用赵括换下廉颇的赵国君主赵王,因为赵军长期固守,粮食军需供应不上,又过高估计赵军的战力,便催促赵括转守为攻,主动出击,攻打秦军,急于求成,给了秦将白起设置陷阱的机会。
秦强赵弱,赵国应采取守势。秦军远离秦国作战,补给线长,久攻不下,必然退兵。但赵王却要主动出击,让秦军逮住了机会。
赵王的战略失误是赵括战败的根源。
而刘邦起事后,每战亲自临敌,虽然败多胜手,但已磨练出对战争整体掌控能力,统帅将领的能力。
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时,藉藉无名,尽管是身边最信任的人夏候婴和萧何引荐的,但刘邦也只是给韩信一个小官做,让他协助萧何管理军需。
韩信觉得不被重用,在一个月明之夜逃离。萧何不舍,将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感到奇怪,当时那么多逃离汉营,丞相萧何不去追,却独追韩信?
萧何对刘邦说韩信是军事大才,要给予重用。
刘邦看在萧何的面子上才拜韩信为大将的。
虽然拜了大将,也没有让韩信统帅全军。而是在韩信提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实施成功后,才让韩信独自领军作战的。
但刘邦还不放心,又派曹参以代理丞相的身份给韩信当副手。曹参名义上是副手,实际是监军。如果韩信指挥打仗不顺,他可以随时收回兵权。
可见刘邦用韩信是很谨慎的。
而刘邦自己亲率主力与项羽对垒,拖住了最能打的楚军。让韩信有机会收拾依附项羽的赵军,齐军。韩信才得以大展身手,在赵地,齐地打了一系列漂亮仗。
在最后与项羽垓下决战时,刘邦才任命韩信为全军总指挥,一战定天下。
刘邦的战略决策和统帅将领能力远高于诸葛亮和赵王,这是韩信能取得辉煌战果的根源所在。
我们再看一下韩马赵三人的对手。
韩信初期的对手陈馀张耳等辈,皆非名将。韩信拿他们练手,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后,才遇上项羽手下大将龙且,将其击败。
加之韩信曾当过项羽的警卫员,对项羽的战法非常熟悉,又在刘邦汽一调度下,韩信才能一举击败西楚霸王项羽。
而马谡一上手就遇上沙场宿将张郃。张郃在袁绍帐下时,就是一员猛将,是袁绍帐下河北四庭柱之一。
归降曹操后,得到重用,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
马谡和张郃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遇到这样强劲老到的对手,焉有不败之理。
而赵括的对手是白起,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从未有过败绩,犹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赵括这样的后生小辈岂能撼动。
最后我们探讨一下三人对战争残酷性和危险性的认知程度。
首先看赵括。赵国被任命为主帅,出征前,只是高坐帐上,颐指气使,手下将领对他唯唯诺诺。
而赵王赏赐给他的金银珠宝则全部拿回家收藏,盘算着将可以买多少田宅。
这一幕恰好被他母亲看到。
他母亲便和赵王说,他丈夫赵奢做将军时,每天在军营招待手下将领几十人,根本没有回家照顾家事,大王赏赐给他的东西,他都分发给众将。而赵括却不像他父亲那样。
而且赵括的父亲还说,战争是出生入死的事,而赵括谈起战争随随便便,如果用赵括为将,赵国必败。所以请大王不要派赵括为大将。
但赵王却不以为然。
知子莫若父母。从赵母对赵王说的这一番话,可知赵括根本没有认识到战争有多残酷,压根儿不当一回事。对战争危险性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陷于白起的设下的圈套而不自知。
结果全军被围,粮道被截断。
好在赵括还比较硬气,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坚持了四十六天不降,还亲自带头冲锋,率军突围,被秦军射死在冲锋的路上。
赵括死后,四十多万赵军才放下武器投降,结果被白起全部坑杀。
马谡与赵括一样,认为自己占据了险要的高山,凭高临下,就可以杀败魏军,把战争看得太过简单。
结果张郃并没有立马发动进攻,而是将其围住,先断了蜀军汲水通道,在蜀军自乱时才发起攻击。
马谡看大势已去,弃军逃跑。
诸葛亮将其抓回来后,为正军法,不得不将其处斩。
马谡再无上战场磨练的机会了,实在可惜。
而韩信则不同,每一仗都不敢小看对方。打章邯时用计谋暗渡陈仓,偷袭成功。背水一战,看似弄险,实则是他每前进一步都是小心翼翼,探知敌方没有伏兵后才敢进军,同时还暗派一支部队偷偷绕到敌后,配合正面战场。
韩信每临战事,都充分考虑到战争残酷性和危险性,丝毫不敢大意。这是韩信能取胜的法宝。
对战争残酷性和危险性,三个人的看法和认知程度不同,是造成三人指挥作战结果不同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