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用“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来评价《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及诸葛亮。众所周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人生似开了挂,一路高歌猛进,鼎足三国。诸葛亮在其中展示的才能可谓出神入化、娴熟韬略,差点就脱“妖”超神了,可惜被马谡拉下了神坛。
纵观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战绩”,其一生只输了司马懿两场战事,其余都是战无不胜。北原渭水一役,追根问底也是因为街亭战略重地的丢失,导致被动出击,复出祁山,战术意图被司马懿识破而遭此一败。诸葛亮一生最为失败的战事,当属失街亭了,也最为出名,也因此被拉下了神坛,这其中的原因要从马谡的出场说起。
马谡(公元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之弟,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其在《三国演义》中首次出场就被领导指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要求回避,错过了刘备的托孤大戏,没被提拔任用。司马懿也说他“徒有虚名,乃庸才耳”。按理说,这样一位“闻名内外”的人物,怎能逃过慧眼如炬,心如明镜般的诸葛亮的法眼呢可偏偏,历史就是让这样一个人物出现,促成诸葛亮一生的缺憾,注定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衫”的悲剧。
马谡第二次出现是在诸葛亮平南蛮时,当时马良逝世,马谡披麻挂孝,丧期未满就被派去劳军。诸葛亮与马良是好友,好友新亡,诸葛亮当然要与家属马谡“拉家常”,这一叙,马谡的平蛮“攻心为上”战术就深得诸葛亮赏识,感为“知音”,就这样诸葛亮忘记了先帝临终嘱托,令马谡当起了军事参谋官。马谡也没让诸葛亮失望,三擒孟获时识破蛮王诈降之计,“不敢明言,暗写于纸上”此般作为倒也和诸葛亮在赤壁时与周瑜破敌之计类同,诸葛亮对他的赏识又加了一分。马谡就这样获得了赏识,以参军身份留在了诸葛亮身边。
要说马谡最大的功劳,当属使用离间计,离间司马懿与曹叡了。当时曹丕刚死,诸葛亮欲北伐兴师,唯恐司马懿。马谡作为参军,当然要出谋划策了,他离间计一出,差点要了司马懿一家的命。马谡密遣人到洛阳散布谣言,恶传司马懿要谋反,并且打着司马懿的旗号到处粘贴谋反海报。作为老板曹叡,听说自己的下属要“跳墙”了,当然疑心大起。幸好曹真还算理智,建议曹叡先临幸边关试探,再决定是否诛伐司马懿。
当时司马懿在雍州训练兵马,听闻皇帝要来视察军训,当然要展示一下自己的训练成果,排兵布阵,带着数万武装部队就来接驾了。曹叡也是吓了一跳,速派曹休对阵。当曹休质问司马懿时,他才知道皇帝哪是来考察的,自己稍不注意就要被全歼了,司马懿也是吓得一身冷汗。幸好有人求情,免了一死,被削兵权,罢归田园去了。
马谡就这样机智的为诸葛亮伐魏立下了首功,诸葛亮一看,行啊,你马谡要谋略有谋略,要心计有心计,就更是把刘备的嘱托抛到脑后去了,马谡也算在诸葛亮身边站稳了脚。时间一晃,就到了诸葛亮披荆斩棘,大败魏兵,曹叡无奈复用司马懿。司马懿也不负众望,先灭了孟达来取街亭。
鉴于马谡前期的表现可圈可点,诸葛亮在问谁敢守街亭时,马谡站了出来。诸葛亮虽有犹豫,还是被马谡“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焉?”忽悠,放他去了。其实当时诸葛亮身边还有姜维、赵云、邓芝、马岱、杨仪、关兴、张苞等将领,特别是姜维,颇有谋略,诸葛亮随派一人执行率都比马谡要强,可偏偏历史就是这般让人惋惜。
虽然诸葛亮觉得马谡此去还不稳妥,又派了王平、姜维、高翔协助,以备万无一失,可惜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就如命中注定般,自以为是,特立独行,放弃最佳防御地点,不顾劝阻的要去山上屯兵,一场历史悲剧就此发生,司马懿顺利夺取汉中咽喉——街亭。诸葛亮也无奈的仰天长叹,心有余悸的弹奏一曲“空城计”,自此空出祁山,抱憾定军山。
作者:听雨者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