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师和司马昭作为两兄弟两人为何没有因为权力反目成仇

司马师和司马昭作为两兄弟两人为何没有因为权力反目成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新史 访问量:3033 更新时间:2024/1/3 9:07:38

 司马家取代魏的进程是在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给予曹魏政权最致命的一击,然后违背了当初不杀曹爽的诺言,把曹爽以及那些与曹爽为伍的人全部铲除,其实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司马家以后能独掌大权而做准备,因为司马懿的野心很大,他不甘心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所以司马懿为了权力就只能把曹爽等人赶尽杀绝,司马懿篡夺了曹魏政权后,还把权力世袭了。

  司马懿将权利世袭了,那么在以后同样会发生为了权利而篡夺皇位的存在,司马懿去世后,他的长子司马师继位,当时司马昭同样与司马师是嫡子,他们都有同等的权力去继承司马懿的位置,但司马懿却选择了司马师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仅仅是因为司马师是嫡长子,更是因为司马师的能力超卓,厉害到司马懿都敬佩他这个儿子。

  当时司马师在高平陵政变的前一晚,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还能够极为淡定的睡觉,反观司马昭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司马师的镇定,也可以印证司马师对这件事极为自信。

  司马师还偷偷的养了三千死侍,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司马师才动用了这三千人来协助司马家夺权,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司马师养了这三千死侍,所以说司马师很厉害,低调而不骄傲,政变的成功很大程度的取决于司马师。

  所以就不难得出为什么司马懿会选择让司马师成为自己的继承人,只要司马懿活着一天,他的九个儿子就不可能会为了争夺权力而互相残杀,而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继位,那时候的他才44岁,成熟稳重,很适合国家的发展。

  在司马师在位的这几年,他也领导了一系列的战事,东兴之战,合肥之战,虽然东兴之战司马师并没有成功,但其他的战事司马师都取得了成功。然后魏帝曹芳还联合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等人意图发动政变,但因为消息传到了司马师的耳朵里,这场政变就这样还没开始就被司马师平定了,司马师还为此杀了所有跟此次事件有关的所有人,其中包括自己的妻子夏侯徽,夏侯徽是夏侯玄的妹妹,他连自己的妻子都杀,就可以看出司马师也是一个狠毒的人。

  而司马昭当时在朝廷身居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基本上朝廷的诏令全部都出自司马师,而在前线作战的则是司马昭,司马师指挥大后方,司马昭则在前线督军,不管大小战事都是司马昭在大前方指挥战事。也可以说,司马师主内居中调停,而司马昭主外前线督军,兄弟两个人共同担起了整个国家的大任,这也是算是维护双方的一种方式,当然司马家也有其他人在朝中为官,担任重要的职务。

  但为什么司马昭没有为了皇位而带兵发动政权,争夺这皇权呢?

  首先当然是司马家还未王权掌控曹魏家的政权,淮南而叛、曹芳政变就可以知道了。淮南二叛是反对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的叛乱,这说明了司马家还未完全取得人心,后来还发生了淮南三叛,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要面对这种敌对势力只能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了。

  所以就更别说曹芳了,当时的曹芳也想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家的政权,但苦于自己手中的权利都在司马家手上,他肯定不甘心啊,所以才联合朝中的一些大臣准备发动政变,但无奈消息走漏,这场政变还没开始就被扼杀。就这样曹芳也被废除了帝位,司马师敢这么做,就说明了司马家和曹魏家的纷争已经达到了顶峰。

  而从以上的叛乱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司马家掌握的权利还不是很全面,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完全取代曹魏家的政权,还处在一个篡位的过程当中,若是司马昭为了权利发动政变和司马师争权夺利,那最终败下来的还是自己,但他们不会傻到那种程度,肯定是联合一致对外。

  在这就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如果要争权夺利最有可能先发动的就是司马昭,为什么呢?当时的司马师已经被司马懿选为继承人了,他是最高权力的继承者,自然就没有必要去争夺权力了,反倒是司马昭有可能发动政变。但司马师的最大缺陷就是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女儿是没有权利继承皇位的。

  像古代的一些规矩,如果封国没有儿子能继承了,那么只能废除这个封国了。那么司马师怎么做呢?他学习曹叡,收养了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攸,虽然司马攸在血缘上是司马昭的儿子,但在法律上他又是司马师的儿子,因为司马攸已经过继给了司马师。

  淮南二叛的时候,司马师受到文鸯的惊吓而死,那年他才48岁,样子司马攸也才7岁,司马昭45岁,所以司马昭根本不需要去夺权,因为最终的权利还是会落到司马昭的身上,因为当时司马家还未完全取代曹魏家的政权,所以幼子继位的可能性不大,只能由司马昭这样的人来继承权利,才能稳住司马家的政权。

  当时淮南二叛的时候,司马师的眼睛长了肉瘤,那时候他刚把肉瘤摘掉,那为什么这样的他要主动带兵去解决淮南二叛呢?

  是因为有人用各种理由劝说司马师一定要亲自出征,因为他们认为反叛的势力比较强,而且还和东吴勾结,怕其他人去没办法打赢。还有王肃用封建的一套来劝司马师出征,他说:“天空有白气,这个征兆是东南方有叛乱,需要亲自亲征,百姓才会依附他”所以司马师才选择了亲自带兵出征。

  但这有可能是司马昭利用了这些人让司马师死在了淮南二叛,但这些都只是猜测,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司马昭真的做了这些事情。

更多文章

  • 司马师临终时,为什么传位给司马昭,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曹魏,诸葛亮,司马炎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昭的兄长。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后,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担任大将军一职,继续执掌魏国大权。在此期间,司马师不仅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皇帝,还化解了来自蜀汉和东吴的攻势。到了公元255年,在平定毌丘俭、文钦

  • 在司马懿死后,为何不将大权交给司马昭而交给了司马师呢?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魏国,曹操

    在三国的历史上,老曹、老刘家以及老孙家斗得不可开交,但万万没有想到本来是三人斗地主,最后竟然司马家横插一脚,变成了四人打麻将,还直接被司马家给截胡了,老曹家完全就是给司马家做了嫁衣。后来,司马懿死后,为何将权力交给了司马师,而并非我们熟知的司马昭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历史上魏国第四位皇帝曹

  • 司马师临终前,为何将权力交给司马昭,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懿,孙策,曹魏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晋升为卫将

  • 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司马师,却是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重要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司马师,司马氏,曹魏,司马昭,司马懿,曹爽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两代三人的努力,终于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将曹氏改成了司马氏。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顺利地取代曹魏开创西晋,就像曹丕代汉一样,时机非常成熟。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个人当中,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消灭曹爽控制朝政,是司马氏篡权的开始;司马昭杀死比较刚烈的曹髦,扶立曹奂为傀儡,又

  • 司马昭为何没有和司马师抢夺权力?换成是你,也没有必要争抢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懿,曹爽

    在皇权面前,很多人都会失去理智,变得心狠手辣,历史上手足相残的事情特别多,在面对皇权的巨大诱惑时,有几个人能够保持初心呢?在篡位这条路上,司马家族绝对是历史上的一个典型,不管是司马懿的忍辱负重,还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心狠手辣,都是后世无法忘记的。深入了解司马家族篡位的过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比较特殊的现

  • 华阴杨修墓:矗立在魏长城遗址上

    历史解密编辑:俊小伙呦标签:曹操,袁术,华阴杨修墓,魏长城遗址

    在华阴市的长涧河西岸,有一段战国时期的魏长城遗址,南起华山脚下的朝元洞,北达渭河南岸,南北长六公里。这段长城经过河湾村的南侧时,遗址上竖立着一块石碑,写着“汉主簿杨修之墓”——最近,在渭南市博物馆领导的带领之下,我们对华阴市河湾村的魏长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8月15日下午,结束当天工作,准备返回之际,

  • 解析历史问题:“杨修之死”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议史纪标签:刘备,丞相,曹植,大军,三国,诸葛亮,杨修之死,曹操手下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基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其中的名人、英雄虽然生前风光无限,立下许多不世功勋,但是大多数却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含恨而终。著名的像诸葛亮,数次率军北伐但是都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北伐仍以失败告终,最后在五丈原向天祈命,却被魏延意外打断,最后抱憾而终。每每读此,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但是有

  • 三国人物杨修之死,给职场上的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史学远征团标签:杨修,曹操,曹植,曹丕,曹彰,曹冲,东汉末年,三国人物,史说三国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言多必失”,相信大家在生活当中都有这种感触,在职场当中话多的人难免会引火上身,损害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引发和他人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自己的前程。其实,在古代更是如此,稍有不慎便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枪打出头鸟”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在工作当中那些喜欢出风头的人往往会落得树大招风,寥寥收场

  • 曹操为什么斩杨修

    历史解密编辑:娱塘闲话标签:曹操,杨修,刘备,小乔,大乔,汉朝,曹魏,三国演义

    传说中被曹操收纳后宫的大乔,小乔。小乔之美,英雄无数折弯腰。三国演义,没有完本,后续也不清楚,许多人物结局扑朔迷离。但有一个人物,就是曹操身边的谋士杨修,一直辅佐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制定许多平定天下的谋计规划,才华横溢,能力非凡超越了曹操,曹操想什么,想干什么,杨修均知,但是最后却被曹操斩了。读明白

  • 曹操处死杨修,却为何放过造成重大恶果的蒋干?

    历史解密编辑:殷殷爱音乐标签:杨修,蒋干,周瑜,庞统,三国,曹魏,赤壁之战,曹操手下

    蒋干和杨修都是《三国演义》中不甚起眼的小人物,他们均为曹操帐下的普通谋士,大约都担任着主簿一类的中下等职务。曹操阵营里谋士如云,和郭嘉、荀彧、荀攸等谋士们不同,这两个人一直都是不显山不露水,算不得出类拔萃。两人不同的是,在赤壁之战中,蒋干稀里糊涂地两次将曹操带到了阴沟里,直接导致曹操兵败赤壁,但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