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瑀,陈留尉县人,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尉氏县。
年少时,阮瑀曾得当时的名人蔡邕教导,文采斐然,不过也有些文人的习气。
建安年间,中都护曹洪想让他为自己管理文书,阮瑀坚决不从。
曹操也听说了阮瑀的文名,也征召他为官,结果阮瑀就是不答应。曹操心想,一回不行,我就两回,不信说不服你。
结果,阮瑀竟然遁入山中,躲起来不朝面了。
曹操也是有个犟脾气,学晋文公派人焚山,一把火把阮瑀给烧出来了。
手下把阮瑀送到长安,曹操也没给他好脸色,大宴宾客的时候,把他安排到乐人之中。
没想到,这阮瑀不但文章写得好,琴弹得也好,宴席上抚琴而歌。
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
青盖巡九州,在西东人怨。
士为知己死,女为悦己玩。
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
大意是为曹操歌功颂德吧,天下归心,而且表示自己愿意效劳。
这曲这歌词,可谓是即席而作,曲调优美,文辞亦佳,换到今天,那就是所谓的freestyle,这段solo把在座的人都听呆了,曹操听了也连连点头,对他加以重用。
当然,也有考证说,这段故事就是胡扯,那个时候曹操还没当上魏公呢,哪里来的“大魏应期运”?
不过,这段故事有两点倒是真的。
第一,阮瑀虽然不听众曹洪的意见,但后来的确为曹操所征用,为其效劳,成为建安时代的重要文人之人。
第二,阮瑀的确是通晓音律,他的老师蔡邕即精通音律,阮瑀的后代阮籍、阮咸也通晓音乐。
曹操命陈琳、阮瑀为司空谋祭酒,主管书记檄文,军国文书多出于二人之手,阮瑀后来升职为仓曹掾属。
陈琳的文章,曾经缓解曹操的头痛病,阮瑀的文章呢,也有相关记载。
相传,阮瑀随曹操出行,曹操突然想起来,让阮瑀给韩遂写封文书,阮瑀在马上即作书信草稿,写完递给曹操,曹操看了半天,没说话。阮瑀以为曹操有什么想法呢,结果等半天也没反应,只好问:“大人,请问有什么要修改的么?”
曹操又沉吟了一会儿说,皱着眉说:“孤看了半天,竟是一个字也改不了。”
这也很说明阮瑀的文字功底,确实是很到家,不过可惜的是,建安十七年便去世了,早于建安七子其他人。
以上便是阮瑀的故事了,不过作为建安七子,咱们只讲故事不讲文学作品似乎不太完整,后面附一首阮瑀的诗,给大家看一下。
驾出北郭门行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诗的大意是说,诗人骑车出行,马匹突然停下不前,他下车折了树枝散步,听到山林中有个孩子的哭泣。他上前问询,对方答,母亲去世,我成了孤儿。父亲娶了新妇给自己做后妈,虐待自己,不但不给衣食,还动不动就责打,害得孤儿瘦骨嶙峋的。更过分的时候,父亲回家时,后母把他藏在屋子里不让父亲见到。孤儿实在受不了,又不能反抗,只好跑到母亲的坟头上来哭诉。但阴阳相隔,哪里见得着母亲,最后只剩哭泣了。孤儿说,妈妈这样丢下我,这世间的穷困何时是个头啊。诗人听了后,很是感慨,他写了这首诗记下来,以警示后人。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王粲的那首《七哀诗》,也是描写出行见闻的,其中描写孤儿受苦的片段,多有生活细节感,让人很受触动,特别是孤儿受苦,到母亲坟前哭诉一节,略微有些共情能力读至此处,不觉要感同身受了。
孤儿后面的故事,阮瑀并没有记载,希望他平安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吧。
也许有人会问,阮瑀,你怎么不把这孩子带回家,你为什么不出手相救,你为什么只写个“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我一向以为知识分子,尤其是以笔为生的知识分子是这个社会良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更大的责任是如实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挽起袖子亲手去救助一个个个体。
他们是社会带尖的笔,不是散发圣母香的奶嘴儿。
今天就到这里吧,下期再见。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