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阮瑀:曹操为了找我把山都烧了

阮瑀:曹操为了找我把山都烧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阿斗木 访问量:2522 更新时间:2023/12/21 5:48:04

阮瑀,陈留尉县人,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尉氏县。

年少时,阮瑀曾得当时的名人蔡邕教导,文采斐然,不过也有些文人的习气。

建安年间,中都护曹洪想让他为自己管理文书,阮瑀坚决不从。

曹操也听说了阮瑀的文名,也征召他为官,结果阮瑀就是不答应。曹操心想,一回不行,我就两回,不信说不服你。

结果,阮瑀竟然遁入山中,躲起来不朝面了。

曹操也是有个犟脾气,学晋文公派人焚山,一把火把阮瑀给烧出来了。

手下把阮瑀送到长安,曹操也没给他好脸色,大宴宾客的时候,把他安排到乐人之中。

没想到,这阮瑀不但文章写得好,琴弹得也好,宴席上抚琴而歌。

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

青盖巡九州,在西东人怨。

士为知己死,女为悦己玩。

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

大意是为曹操歌功颂德吧,天下归心,而且表示自己愿意效劳。

这曲这歌词,可谓是即席而作,曲调优美,文辞亦佳,换到今天,那就是所谓的freestyle,这段solo把在座的人都听呆了,曹操听了也连连点头,对他加以重用。

当然,也有考证说,这段故事就是胡扯,那个时候曹操还没当上魏公呢,哪里来的“大魏应期运”?

不过,这段故事有两点倒是真的。

第一,阮瑀虽然不听众曹洪的意见,但后来的确为曹操所征用,为其效劳,成为建安时代的重要文人之人。

第二,阮瑀的确是通晓音律,他的老师蔡邕即精通音律,阮瑀的后代阮籍、阮咸也通晓音乐。

曹操命陈琳、阮瑀为司空谋祭酒,主管书记檄文,军国文书多出于二人之手,阮瑀后来升职为仓曹掾属。

陈琳的文章,曾经缓解曹操的头痛病,阮瑀的文章呢,也有相关记载。

相传,阮瑀随曹操出行,曹操突然想起来,让阮瑀给韩遂写封文书,阮瑀在马上即作书信草稿,写完递给曹操,曹操看了半天,没说话。阮瑀以为曹操有什么想法呢,结果等半天也没反应,只好问:“大人,请问有什么要修改的么?”

曹操又沉吟了一会儿说,皱着眉说:“孤看了半天,竟是一个字也改不了。”

这也很说明阮瑀的文字功底,确实是很到家,不过可惜的是,建安十七年便去世了,早于建安七子其他人。

以上便是阮瑀的故事了,不过作为建安七子,咱们只讲故事不讲文学作品似乎不太完整,后面附一首阮瑀的诗,给大家看一下。

驾出北郭门行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诗的大意是说,诗人骑车出行,马匹突然停下不前,他下车折了树枝散步,听到山林中有个孩子的哭泣。他上前问询,对方答,母亲去世,我成了孤儿。父亲娶了新妇给自己做后妈,虐待自己,不但不给衣食,还动不动就责打,害得孤儿瘦骨嶙峋的。更过分的时候,父亲回家时,后母把他藏在屋子里不让父亲见到。孤儿实在受不了,又不能反抗,只好跑到母亲的坟头上来哭诉。但阴阳相隔,哪里见得着母亲,最后只剩哭泣了。孤儿说,妈妈这样丢下我,这世间的穷困何时是个头啊。诗人听了后,很是感慨,他写了这首诗记下来,以警示后人。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王粲的那首《七哀诗》,也是描写出行见闻的,其中描写孤儿受苦的片段,多有生活细节感,让人很受触动,特别是孤儿受苦,到母亲坟前哭诉一节,略微有些共情能力读至此处,不觉要感同身受了。

孤儿后面的故事,阮瑀并没有记载,希望他平安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吧。

也许有人会问,阮瑀,你怎么不把这孩子带回家,你为什么不出手相救,你为什么只写个“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我一向以为知识分子,尤其是以笔为生的知识分子是这个社会良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更大的责任是如实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挽起袖子亲手去救助一个个个体。

他们是社会带尖的笔,不是散发圣母香的奶嘴儿。

今天就到这里吧,下期再见。

往期故事:

标签: 曹操阮瑀七哀诗檄文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孟达,大军,蜀汉,曹丕,姜维,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不可能派兵是接应孟达的,因为孟达与诸葛亮是通过书信来往的。也就是说,孟达只是在信上说要叛魏归蜀,但他是真叛变还是假叛变,诸葛亮还无法100%确定。如果司马懿安排孟达假叛变,以此引诱诸葛亮出来。那么,诸葛亮一过来就会被歼灭,所以,诸葛亮不会做这种傻事的。在曹丕那里,他得到了赏

  • 古代名人智慧:司马懿兵贵神速破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司马懿,孟达,平定,宛城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当他得到孙吴、刘蜀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今湖北房县)举起了义旗。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司马懿一听,左右为难。因为按一般程序,举行重大军事行动要获得朝廷的批准,自己应请示报告,得到皇帝诏书才可对孟达

  • 三国时期,名将孟达轻松斩杀徐晃,孟达的军事能力比徐晃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仙王的日常标签:孟达,蜀汉,刘备,关羽,曹魏,刘封,古装剧,军事法,军事制度,徐晃(外交官),三国(电视剧)

    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公鸡掐架,都是先拉开架势,在瞪眼抖冠,再跳起来掐对方。而一提到古代的战争,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一画面:在城外荒野,两军分列两边,双方主将站在各自军阵之前。双方先是交替叫阵,气势汹汹,很有洪水猛兽的味道。而后,便扬鞭策马,兵刃向前,一决胜负。这种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其实更多地存在于影视

  • 马谡死得冤枉,前有诸葛亮,后有孟达坑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诸葛亮,孟达,马谡,司马懿,魏国,魏延

    大家都知道一个关于三国时候的名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什么诸葛亮要斩马谡,因为马谡丢失了伐魏的重要咽喉要地街亭。那么为何又要挥泪呢?因为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可以说是像父像师,像子像徒弟。诸葛亮心里很是不忍心,很不情愿杀马谡,可由于军令状等其他诸多因数,不得不杀马谡。那么为何秀才又说马谡死的冤枉,被诸

  • 孟达和黄权都是降将,为何投降曹魏时,黄权的待遇高于孟达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黄权,孟达,曹魏,蜀汉,刘备,刘璋,曹操,三国,汉朝,五虎上将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较为混乱的一个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这段历史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更是变得精彩纷呈。因为三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不断,所以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将领。但是因为诸侯之间纷争不断,有人兴起就有人覆灭,大浪淘沙之下,这些武将们的命运也跟随着他们的主公们起伏不定。有战争就有输赢,

  • 诸葛亮为何非要致孟达于死地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星空冬雪标签:诸葛亮,孟达,刘备,法正,李严,曹操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刘备所属上庸守将孟达绝刘降曹,致使东三郡为曹魏所占,孟达以新城太守之职坐镇曹魏西南边陲数年。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孟达欲叛魏归蜀,于次年初为司马懿所破。加之此前孟达曾背刘璋而归刘备,因此在史书上留下了“反覆”之名,后人多认定其最终败亡实属咎由自取。笔者以为,

  • 慷慨的大富人施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文诩历史标签:祠堂,永康,万历,寺庙,乞丐,施孟达

    慷慨的大富人施孟达,一生建九桥十寺公元1955年的一天,浙江永康城内仁政桥工地上,参加拆桥重建工程建设的工人,在挖桥墩时意外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万历乙未施孟达造”八个大字,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施孟达是谁呢?他为何将刻有自己名字的石碑砌尽桥墩呢?在浙江永康的云路村,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施孟达的故事。4

  • 反复无常的孟达和孟达转变阵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孟达,刘备,蜀汉,诸葛亮,关羽,法正

    在广义上的三国时期,虽然也崇尚“忠臣不事二主”的风气,但更多的是人才在各个军阀之间的流动的现象。这种转变阵营的行为在当时虽然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事情,但也非十恶不赦,甚至还会得到新旧两个主公的认同。比如刘备阵营中的黄权。不过有一种人的转变阵营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这些人转变阵营并非出于极端的情况下,而且

  • 魏将孟达造反投蜀,司马懿获悉军情,连夜奔向孟达新城,擒斩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孟达,大军,曹丕,刘备,魏将,三国,汉朝,司马懿,诸葛亮,曹操手下

    孔明打败曹真的大军后,镇守永安宫李严令子李丰来见,告诉孔明昔日蜀将孟达降魏,乃不得已,曹丕对其甚好,曹睿主政,朝中多人嫉妒,孟达日夜不安,现差心腹见家父,教代禀丞相,今在新城,听知丞相伐魏,欲起大军,举事取洛阳。丞相取长安,两京可成。孔明非常高兴。忽军情报称,魏主驾幸长安,司马懿复职,加封平西都督。

  • 三国:从刘备对孟达的态度,谈刘封、孟达拒绝相助关羽北伐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刘备,刘封,关羽,孟达,法正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关羽起兵北伐,自江陵出兵攻襄阳、樊城。在围攻襄、樊期间,也就是当年的七月末到十月末这段时间里,关羽曾多次要求在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镇守的刘封、孟达出兵相助。但关羽的要求被刘封、孟达拒绝,《三国志·刘封传》中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