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越耿直越遭人讨厌,崔琰应该怎么破局,学学曹操身边这三个人

越耿直越遭人讨厌,崔琰应该怎么破局,学学曹操身边这三个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吴前例 访问量:2046 更新时间:2024/1/21 4:59:05

崔琰是东汉末年曹操阵营中主典选举的重要人物,在任期间,历史记载“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是一个历史评价高、群众认可度也高的正人君子。但最后却因一句话被曹操猜忌,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当时很多人为崔琰的死而叫屈,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感慨说:“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其实,崔琰的死一点都不冤,就死在自己一张嘴巴上。他应该多向曹操身边三个人学学。

给领导提建议不爱听怎么办?学学郭嘉的峰回路转

崔琰出身河北清河崔氏,是河北地区的名门望族,从小就跟随儒学大家郑玄游学。历史记载崔琰不仅出身好,而且长得帅,连曹操在他面前都心生自卑,一次匈奴使者来访,曹操故意让崔琰假扮他,曹操自己假扮侍卫站立在旁,结果匈奴使者评价:“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之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成就了一段捉刀人的典故。三国志也记载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

崔琰虽然出身好,长得帅,但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不擅长说话而偏偏太耿直,是一个铁憨憨。

在曹操刚打赢袁绍、占据冀州后,对秘书崔琰说:“昨天刚统计过人口,冀州登记在册的有30万人口,可以说是个大州了。”

没想到崔琰一点也不给曹操面子,当众让曹操下不了台,反驳曹操说“冀州刚经过战乱,生灵涂炭,你刚到冀州不应该马上想着统计人口,校记甲兵,应该先关心老百姓,太让人失望了!”

本来曹操就是以领导的角度布置任务给崔琰,战乱之后统计人口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想到崔琰上纲上线,当着众人的面一下就给曹操扣上一顶不爱恤百姓的大帽子。曹操当时改容谢之。看上去很大度,实际上崔琰代表的是河北望族,曹操当时刚取下冀州,得罪不起这些地方世家大族,所以故作姿态,换作别人早就把他撵出去了。

看看同一时期曹操的谋士郭嘉是怎么向曹操提建议的,当时曹操准备打袁绍,但实力相差比较大,底下的人都不太赞同,问到郭嘉时,郭嘉吧啦吧啦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说袁绍十个方面都比不过你,鼓舞曹操的信心,然后话锋一转,说“咱们先去打吕布吧。”曹操听了很舒服,欣然接受郭嘉的建议。给足曹操面子,再给出建议,这才是向曹操提建议的正确姿势。

面对领导提出的难题怎么办?学学贾诩的睿智机智

崔琰耿直的行事作风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当时曹操晋爵魏王,底下的人都纷纷作政治表态,其中有一个是崔琰提拔的叫作杨训的人,马屁拍得有点过,被当时的人嘲笑,崔琰也被指责举荐失当。

于是崔琰就拿了杨训的奏折来看,在给杨训的私人书信上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本来的意思是说,你的奏折我看了,没什么问题,周围的人在议论你不用管他们,再过一段时间政治氛围更明朗些,大家就会理解你了。

但这封私人书信被人检举,在曹操眼里,这几个字就很扎眼了,曹操说“事佳耳”的“耳”字很扎眼,说是还好,其实是不好的意思,在讽刺我当魏王当不了多久,就把崔琰下狱,罚崔琰为徒隶,把他的头发胡子全部剃光,这对于美男子崔琰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了。

可问题是,是谁向曹操举报,把私人书信公开的,《三国志·徐奕传》注引《傅子》称:“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于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清人姚范认为:“按《徐奕传》注,白崔者丁仪也。”明确指出告密的人就是丁仪。丁仪是曹操的亲信,具备了告密的条件,但崔琰又是什么时候得罪了丁仪呢?

这又得牵扯到崔琰另一件让曹操下不了台的事情,建安十八年后魏国建立后,曹操迟迟未能确立储君人选,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之间摇摆不定,于是就用密函边访群臣,当时丁仪、杨修等人支持曹植,贾诩、崔琰等人支持曹丕。

从站队上看,崔琰没有站错。可崔琰这个铁憨憨,曹操用密函问你,你用密函回复不就行了,偏偏要高调公开表态,支持曹丕,“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本来曹操是私底下询问的,想要暗箱操作的事情,偏偏被崔琰公开了,换作其他人也会心塞。这更间接得罪了支持曹植的一方人马,包括丁仪,崔琰你爱公开对吧,我就把你的私人书信全公开了!

崔琰对比另一个支持曹丕的大臣贾诩,情商智商低了好几个档次,当时曹操也问贾诩立谁为储,贾诩半天不说话,曹操问他你在想什么,贾诩说:“我在想刘表、袁绍的事情啊。”刘表袁绍就是当时因为立幼废长而导致灭亡的典型人物,举刘表袁绍的例子,就是要曹操吸取教训,要立长子曹丕为储。贾诩短短一句话,既没有公开表态,又给了曹操警示,比起崔琰这个铁憨憨高明几百倍。

被老板猜忌怎么办?学学司马懿的低调隐忍

被检举告发后,曹操对如何处置崔琰,还是留有余地的,但崔琰被剃光头服刑期间,不但不对自己的书信对任何申辩,还坚持“通宾客,门若市人” ,公开和曹操叫板,这就激怒曹操,“遂欲杀之”。

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考察,曹操杀崔琰不仅是为了泄愤,更是在杀鸡儆猴,在曹操阵营中,以冀州为主体的河北人士是一个比较难以驾驭的群体,曹操曾针对冀州人士团团伙伙的现象,专门出台了《整齐风俗令》,然而并没有什么作用。冀州人士依旧我行我素,比如名满天下的邴原,即使在官府任职,也毫无纪律意识,我行我素。田畴从征柳城有功,却再三辞让封爵,搞得曹操十分难堪。而崔琰服刑期间“通宾客,门若市人”,来的宾客可想而知,就是以冀州为主的河北人士。杀崔琰,就是对河北冀州群体的一次打击警醒。

相反,看看人家司马懿,也是出身名门望族,刚开始曹操征辟他出来做官也是摆足了架子,一百个不愿意。可司马懿一旦入朝做官,就完全没有摆世族大家的架子,低调做人,认真做事,赢得了至忍枭雄的美誉,最后还把自己老板取代了,这才是真正的名仕风范。

结语

崔琰敢于犯颜直谏,既源于他傲岸耿介的性格,也源于他崇高的道德信念——坚持原则,永不妥协,这确实值得后人感佩,但一味地坚持原则不变通既不能保全自身,也于事无补,特别是死在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下,在曹操阵营里这种死法远远比不上为汉室忠诚而死的荀彧,冤倒是挺冤,只是死得实在是很可惜。所以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要适当地灵活处世、多顾及一下身边人的感受和脸面。

更多文章

  • 阮瑀:曹操为了找我把山都烧了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曹操,阮瑀,七哀诗,檄文

    阮瑀,陈留尉县人,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尉氏县。年少时,阮瑀曾得当时的名人蔡邕教导,文采斐然,不过也有些文人的习气。建安年间,中都护曹洪想让他为自己管理文书,阮瑀坚决不从。曹操也听说了阮瑀的文名,也征召他为官,结果阮瑀就是不答应。曹操心想,一回不行,我就两回,不信说不服你。结果,阮瑀竟然遁入山中,躲起来不

  •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孟达,大军,蜀汉,曹丕,姜维,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不可能派兵是接应孟达的,因为孟达与诸葛亮是通过书信来往的。也就是说,孟达只是在信上说要叛魏归蜀,但他是真叛变还是假叛变,诸葛亮还无法100%确定。如果司马懿安排孟达假叛变,以此引诱诸葛亮出来。那么,诸葛亮一过来就会被歼灭,所以,诸葛亮不会做这种傻事的。在曹丕那里,他得到了赏

  • 古代名人智慧:司马懿兵贵神速破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司马懿,孟达,平定,宛城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当他得到孙吴、刘蜀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今湖北房县)举起了义旗。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司马懿一听,左右为难。因为按一般程序,举行重大军事行动要获得朝廷的批准,自己应请示报告,得到皇帝诏书才可对孟达

  • 三国时期,名将孟达轻松斩杀徐晃,孟达的军事能力比徐晃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仙王的日常标签:孟达,蜀汉,刘备,关羽,曹魏,刘封,古装剧,军事法,军事制度,徐晃(外交官),三国(电视剧)

    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公鸡掐架,都是先拉开架势,在瞪眼抖冠,再跳起来掐对方。而一提到古代的战争,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一画面:在城外荒野,两军分列两边,双方主将站在各自军阵之前。双方先是交替叫阵,气势汹汹,很有洪水猛兽的味道。而后,便扬鞭策马,兵刃向前,一决胜负。这种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其实更多地存在于影视

  • 马谡死得冤枉,前有诸葛亮,后有孟达坑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诸葛亮,孟达,马谡,司马懿,魏国,魏延

    大家都知道一个关于三国时候的名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什么诸葛亮要斩马谡,因为马谡丢失了伐魏的重要咽喉要地街亭。那么为何又要挥泪呢?因为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可以说是像父像师,像子像徒弟。诸葛亮心里很是不忍心,很不情愿杀马谡,可由于军令状等其他诸多因数,不得不杀马谡。那么为何秀才又说马谡死的冤枉,被诸

  • 孟达和黄权都是降将,为何投降曹魏时,黄权的待遇高于孟达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黄权,孟达,曹魏,蜀汉,刘备,刘璋,曹操,三国,汉朝,五虎上将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较为混乱的一个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这段历史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更是变得精彩纷呈。因为三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不断,所以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将领。但是因为诸侯之间纷争不断,有人兴起就有人覆灭,大浪淘沙之下,这些武将们的命运也跟随着他们的主公们起伏不定。有战争就有输赢,

  • 诸葛亮为何非要致孟达于死地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星空冬雪标签:诸葛亮,孟达,刘备,法正,李严,曹操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刘备所属上庸守将孟达绝刘降曹,致使东三郡为曹魏所占,孟达以新城太守之职坐镇曹魏西南边陲数年。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孟达欲叛魏归蜀,于次年初为司马懿所破。加之此前孟达曾背刘璋而归刘备,因此在史书上留下了“反覆”之名,后人多认定其最终败亡实属咎由自取。笔者以为,

  • 慷慨的大富人施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文诩历史标签:祠堂,永康,万历,寺庙,乞丐,施孟达

    慷慨的大富人施孟达,一生建九桥十寺公元1955年的一天,浙江永康城内仁政桥工地上,参加拆桥重建工程建设的工人,在挖桥墩时意外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万历乙未施孟达造”八个大字,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施孟达是谁呢?他为何将刻有自己名字的石碑砌尽桥墩呢?在浙江永康的云路村,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施孟达的故事。4

  • 反复无常的孟达和孟达转变阵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孟达,刘备,蜀汉,诸葛亮,关羽,法正

    在广义上的三国时期,虽然也崇尚“忠臣不事二主”的风气,但更多的是人才在各个军阀之间的流动的现象。这种转变阵营的行为在当时虽然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事情,但也非十恶不赦,甚至还会得到新旧两个主公的认同。比如刘备阵营中的黄权。不过有一种人的转变阵营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这些人转变阵营并非出于极端的情况下,而且

  • 魏将孟达造反投蜀,司马懿获悉军情,连夜奔向孟达新城,擒斩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孟达,大军,曹丕,刘备,魏将,三国,汉朝,司马懿,诸葛亮,曹操手下

    孔明打败曹真的大军后,镇守永安宫李严令子李丰来见,告诉孔明昔日蜀将孟达降魏,乃不得已,曹丕对其甚好,曹睿主政,朝中多人嫉妒,孟达日夜不安,现差心腹见家父,教代禀丞相,今在新城,听知丞相伐魏,欲起大军,举事取洛阳。丞相取长安,两京可成。孔明非常高兴。忽军情报称,魏主驾幸长安,司马懿复职,加封平西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