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是东汉末年曹操阵营中主典选举的重要人物,在任期间,历史记载“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是一个历史评价高、群众认可度也高的正人君子。但最后却因一句话被曹操猜忌,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当时很多人为崔琰的死而叫屈,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感慨说:“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其实,崔琰的死一点都不冤,就死在自己一张嘴巴上。他应该多向曹操身边三个人学学。
给领导提建议不爱听怎么办?学学郭嘉的峰回路转
崔琰出身河北清河崔氏,是河北地区的名门望族,从小就跟随儒学大家郑玄游学。历史记载崔琰不仅出身好,而且长得帅,连曹操在他面前都心生自卑,一次匈奴使者来访,曹操故意让崔琰假扮他,曹操自己假扮侍卫站立在旁,结果匈奴使者评价:“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之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成就了一段捉刀人的典故。三国志也记载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
崔琰虽然出身好,长得帅,但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不擅长说话而偏偏太耿直,是一个铁憨憨。
在曹操刚打赢袁绍、占据冀州后,对秘书崔琰说:“昨天刚统计过人口,冀州登记在册的有30万人口,可以说是个大州了。”
没想到崔琰一点也不给曹操面子,当众让曹操下不了台,反驳曹操说“冀州刚经过战乱,生灵涂炭,你刚到冀州不应该马上想着统计人口,校记甲兵,应该先关心老百姓,太让人失望了!”
本来曹操就是以领导的角度布置任务给崔琰,战乱之后统计人口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想到崔琰上纲上线,当着众人的面一下就给曹操扣上一顶不爱恤百姓的大帽子。曹操当时改容谢之。看上去很大度,实际上崔琰代表的是河北望族,曹操当时刚取下冀州,得罪不起这些地方世家大族,所以故作姿态,换作别人早就把他撵出去了。
看看同一时期曹操的谋士郭嘉是怎么向曹操提建议的,当时曹操准备打袁绍,但实力相差比较大,底下的人都不太赞同,问到郭嘉时,郭嘉吧啦吧啦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说袁绍十个方面都比不过你,鼓舞曹操的信心,然后话锋一转,说“咱们先去打吕布吧。”曹操听了很舒服,欣然接受郭嘉的建议。给足曹操面子,再给出建议,这才是向曹操提建议的正确姿势。
面对领导提出的难题怎么办?学学贾诩的睿智机智
崔琰耿直的行事作风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当时曹操晋爵魏王,底下的人都纷纷作政治表态,其中有一个是崔琰提拔的叫作杨训的人,马屁拍得有点过,被当时的人嘲笑,崔琰也被指责举荐失当。
于是崔琰就拿了杨训的奏折来看,在给杨训的私人书信上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本来的意思是说,你的奏折我看了,没什么问题,周围的人在议论你不用管他们,再过一段时间政治氛围更明朗些,大家就会理解你了。
但这封私人书信被人检举,在曹操眼里,这几个字就很扎眼了,曹操说“事佳耳”的“耳”字很扎眼,说是还好,其实是不好的意思,在讽刺我当魏王当不了多久,就把崔琰下狱,罚崔琰为徒隶,把他的头发胡子全部剃光,这对于美男子崔琰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了。
可问题是,是谁向曹操举报,把私人书信公开的,《三国志·徐奕传》注引《傅子》称:“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于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清人姚范认为:“按《徐奕传》注,白崔者丁仪也。”明确指出告密的人就是丁仪。丁仪是曹操的亲信,具备了告密的条件,但崔琰又是什么时候得罪了丁仪呢?
这又得牵扯到崔琰另一件让曹操下不了台的事情,建安十八年后魏国建立后,曹操迟迟未能确立储君人选,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之间摇摆不定,于是就用密函边访群臣,当时丁仪、杨修等人支持曹植,贾诩、崔琰等人支持曹丕。
从站队上看,崔琰没有站错。可崔琰这个铁憨憨,曹操用密函问你,你用密函回复不就行了,偏偏要高调公开表态,支持曹丕,“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本来曹操是私底下询问的,想要暗箱操作的事情,偏偏被崔琰公开了,换作其他人也会心塞。这更间接得罪了支持曹植的一方人马,包括丁仪,崔琰你爱公开对吧,我就把你的私人书信全公开了!
崔琰对比另一个支持曹丕的大臣贾诩,情商智商低了好几个档次,当时曹操也问贾诩立谁为储,贾诩半天不说话,曹操问他你在想什么,贾诩说:“我在想刘表、袁绍的事情啊。”刘表袁绍就是当时因为立幼废长而导致灭亡的典型人物,举刘表袁绍的例子,就是要曹操吸取教训,要立长子曹丕为储。贾诩短短一句话,既没有公开表态,又给了曹操警示,比起崔琰这个铁憨憨高明几百倍。
被老板猜忌怎么办?学学司马懿的低调隐忍
被检举告发后,曹操对如何处置崔琰,还是留有余地的,但崔琰被剃光头服刑期间,不但不对自己的书信对任何申辩,还坚持“通宾客,门若市人” ,公开和曹操叫板,这就激怒曹操,“遂欲杀之”。
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考察,曹操杀崔琰不仅是为了泄愤,更是在杀鸡儆猴,在曹操阵营中,以冀州为主体的河北人士是一个比较难以驾驭的群体,曹操曾针对冀州人士团团伙伙的现象,专门出台了《整齐风俗令》,然而并没有什么作用。冀州人士依旧我行我素,比如名满天下的邴原,即使在官府任职,也毫无纪律意识,我行我素。田畴从征柳城有功,却再三辞让封爵,搞得曹操十分难堪。而崔琰服刑期间“通宾客,门若市人”,来的宾客可想而知,就是以冀州为主的河北人士。杀崔琰,就是对河北冀州群体的一次打击警醒。
相反,看看人家司马懿,也是出身名门望族,刚开始曹操征辟他出来做官也是摆足了架子,一百个不愿意。可司马懿一旦入朝做官,就完全没有摆世族大家的架子,低调做人,认真做事,赢得了至忍枭雄的美誉,最后还把自己老板取代了,这才是真正的名仕风范。
结语
崔琰敢于犯颜直谏,既源于他傲岸耿介的性格,也源于他崇高的道德信念——坚持原则,永不妥协,这确实值得后人感佩,但一味地坚持原则不变通既不能保全自身,也于事无补,特别是死在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下,在曹操阵营里这种死法远远比不上为汉室忠诚而死的荀彧,冤倒是挺冤,只是死得实在是很可惜。所以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要适当地灵活处世、多顾及一下身边人的感受和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