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这个人、特别是商鞅变法这个事情在历史上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商鞅变法是条富国强兵之路;有些人则认为:商鞅变法是一个疲民、弱民、维护统治者的权谋之术。
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个事实: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实变得强大起来了。可是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个事实:秦统一六国之后,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呢?如何来评价商鞅呢?为何秦惠文王又要车裂商鞅呢?我们一起走进商鞅、走进商鞅变法的历史中去一探究竟吧!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到处都是鲜血横流的战场,列国之间连年混战,为了抢夺地盘,如同嗜血的恶狼,互相厮杀。
当时出现了七个比较厉害的国家,那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一开始在列国当中,秦国的实力属于严重不咋地,居于西陲之地,被列国贴上了野蛮的标签,各国都不屑与秦国为伍。另外百余年来士子不入秦已经成为了列国的共识。
当秦国的王位传到秦孝公嬴渠梁的时候,秦国的国力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与其他列国的差距依然巨大。
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在进行了休养生息之后,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了。秦孝公即位以后积极的想要富国强兵、要想彻底的改变秦国落后的局面。
我们先来看看:商鞅是如何到的秦国、又变了哪些法呢?
商鞅又称为卫鞅、生卒年限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卫国人,后来变法成功以后被封在了商地,于是乎历史上就被称为了商鞅。
当时的战国是一个大争之世、所以各国开始纷纷变法图强、变法求生存了。在商鞅之前就已经有了著名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了,这些对商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商鞅学成之后,首先投奔了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在后来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不过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与此同时,秦孝公开始在秦国积极推行变法图强了、积极的在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不过变法这个事情说到底只是在干一件事,那就是:打破旧的利益格局、产生新的利益格局。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两个对立的派别:保守派VS变革派——古往今来的变法莫不如此。
当时在秦国内部的旧贵族代表人物有甘龙、杜挚等等。这些人是反对变法的。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等等。说白了就是:变法会伤害到他们的既得利益而已、会削弱他们已经到手的权力而已。
商鞅就是在这样一种局面下或者说格局之下到达秦国开始自己的变法之旅的。至于中间的过程我就不详细说了,例如:商鞅几次见秦孝公的欲情故纵、秦孝公是如何支持商鞅变法的等等。
我们来看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核心内容是什么呢?
首先商鞅变法的本质目的或者说秦孝公任用商鞅来变法的本质目的只有八个字:富国强兵、打赢对手。
很多人会觉得:那商鞅变法也是没啥问题的呀?难道富国强兵不是好事、难道打赢对手不是好事吗?我想说的是:国太富了、民就不会富;要想打赢对手的话,普通人将要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我们还是来看看: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其实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
一是,奖励耕战,抑制商业的发展。这一点很好理解,要想打败对手、实现富国强兵那么指导方向首先要正确了。商鞅的措施就是:改变秦国以前的军功和爵位制度;以后要想获得爵位要么就是种地很厉害、要么就是打仗很厉害。
往后的岁月里面,秦军要想提升爵位必须要到战场上去抢对手的人头,一般按照收集的人头数量来论功进爵。
二是,统一思想、统一行为。商鞅当时采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偶,实行连坐制度等等。
这么做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把一个个独立的人、变成统一的战争机器——要么去战斗、要么去生产物资,不给想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三是,扩大赋税和徭役的来源。商鞅在秦国推行小家庭政策,其中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么做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扩大赋税的来源、扩大兵源、扩大服役的人数。
四是,建立统一的中央管理模式。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这些官僚由朝廷统一任命、统一管理。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将权力回收到秦王手中,便于动员、便于组织、便于作战。
五是,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商鞅开始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方略。
不得不说的是:商鞅的这些变法措施确实在当时起到了为秦国富国强兵的作用。有些人评价当时的商鞅变法就是一个“军国主义”的模式,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打赢战争而已。
其实这么说问题也不是很大,但是我坚定地认为:在当时的大争斗之世、在当时的群雄争霸的状态下,商鞅变法的意义是很大的、是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的。
没办法,战国时期各国的主要目的就是干掉对手,你不采取战时模式的话,那么最后的下场只有五个字了——被对手灭掉。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这样一来,商鞅在秦国的最大、最强烈、最坚决的支持者秦孝公就不在了。其实从这一刻开始:商鞅的命运也就基本注定了——要么正常一点死、要么死得惨一点。
随着商鞅变法一步步地深入秦国,同时也越来越触及到守旧贵族的根本利益,矛盾日益加深了起来。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变法的根本手段就是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形成新的利益格局。
可是商鞅在当时是一个“外国人”、虽然秦孝公给了商鞅很大的权力、很高的地位,可是根基或者说大权仍然掌握在秦国贵族的手里。另外商鞅在变法中还彻底得罪了以前秦惠文王的师傅、秦孝公的哥哥。
商鞅后来的结局很简单:先是跑路、然后没人收留,最后回到封地准备做最后一搏。最终的结果是:商鞅被秦惠文王起兵反杀,尸体更是遭受车裂之刑。
那么秦惠文王为啥一定要干掉商鞅呢?其实本质原因有三点:
一是,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得罪了很多旧贵族以及一些秦国的皇亲国戚。秦惠文王上台以后,必然要团结这部分人、从而来消除商鞅的威望和影响,这样自己才能将大权重新夺回。
二是,商鞅对于秦惠文王来说属于前朝旧臣、而且是威望极高的旧臣。大家翻翻历史书就知道了:前朝权臣一般换个皇帝以后的下场都很惨。
三是,秦孝文王杀了商鞅可以让天下人知道,如今是他掌权、商鞅已经是过去式了。
总之一句话,商鞅在当时死了对秦孝文王的好处是很大的,例如:既能团结旧贵族们、又能顺利地进行权力转移。
很多人会有个疑问:为啥商鞅死了以后,秦国还是把商鞅那一套保留了下来呢?其实根本原因只有一句话:商鞅变法的举措对秦国的对外战争很重要、同时对秦国统治者的对内统治也很重要。
最后我来简单地分析另外一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呢?
商鞅变法的本质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控制一切可以控制的东西,然后为统治者的利益和需求服务。
当时秦国的统治者只有两个需求:一是,打赢对外的战争;二是,牢牢地掌握着国家的所有权力和资源。
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商鞅被杀了之后,秦惠文王并没有舍弃商鞅的法令。秦国依然继续着没有商鞅的商鞅变法。此后,秦国的每一代君主都坚定不移地推行着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看似是动了守旧贵族的利益,其实他是一个专制驭民政策的推动者。有道之君,务在弱民、疲民、制民!其变法的本质在于最终去制民。
怎么制民?那就是将人划分成分。
- 喜欢谈抱负谈理想的人,具有自我的意识形态,不容易听从国家的号令。
- 喜欢论政治谈时弊的人,具有政治思想,容易轻视朝廷法令。
- 好勇斗狠的人,具有反抗意识,不易受君主统治。
- 做买卖的人,有钱有闲,荒废田地,到处迁徙,不利于户籍管理。
在秦国普通的百姓只能干两件事情:要么耕地交税、要么拿起武器去战斗。只有这样普通人才会被看作是:顺民、好民。那么剩下的只有被毫无留情的从精神和肉体上双消灭了。
《商君书》里面有一句让人不寒而栗的话语:穷民以便君用,愚民以利役使,弱民以削反抗。
民穷,就会对君主的赏赐感恩戴德,更方便民为君用;愚民,就不会轻视朝廷的命令,思想受限才能更好地受君主统治;弱民,消灭民众的组织,使其不能反抗君主。
另外还有一句更加经典的话语叫做:昔之能治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先胜其人者,必先胜其民者也。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一个统治者连自己内部的人民都搞不定的话,别的肯定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后来看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秦统一六国之后,依然在沿用商鞅之法。可是效果却严重的不咋地、混了十几年就灭亡了。
至于具体的原因大家应该都知道,无非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什么有时候有压迫并没有反抗呢?那是因为压迫的还不够到位、不够狠、还没有达到承受的极限。
不过国与国、人与人的思想不同、处境不同、所以对于压迫的感受和反抗的界限也不同。
最后我突然想说一句话: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过去。可是人性和历史的规律从来就没有变过,商鞅之死也许能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商鞅死了之后商鞅之法仍存,其实能告诉我们更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