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王政与李斯的《谏逐客书》

秦王政与李斯的《谏逐客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博览群书君 访问量:1514 更新时间:2024/2/11 23:11:09

在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两天又在刷电视剧了,看到《大秦赋》里秦王政因为宗室与外客矛盾而逐外客,李斯今儿上书《谏逐客书》,今天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下这篇古文,话不多说,现在开始……

秦王政与李斯

古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翻译解释: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之事,私下认为是搞错了。从前秦缪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缪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众多,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 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山东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国君公室,杜绝外戚私门,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壁之类宝物,悬挂明月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就该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卫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姬妾、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缀绕珍珠的发簪、镶嵌珠子的耳环、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桑间》、《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现在舍弃击瓮敲击而追求《郑》、《卫》之音,撤下弹筝奏曲而采取《昭》、《虞》之乐,像这样做为什么呢?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现在用人却不这样。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侨民就得驱逐。这样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军队强就将士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变得那样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故的缘故。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可值得宝贵的很多;贤士中不生长于秦,却愿意效忠的成群。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李斯本是楚国人,也曾在楚国‬做过小吏。师成荀子‬。他在荀子那里学到了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审时度势,最后来到秦国,先是做了吕不韦的门客,得到吕不韦的赏识,利用在荀子那里学到的知识,一步一步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官至客卿。这好运才刚刚开始,可是‬秦国‬发生‬以了‬内乱‬,宗室‬与‬外客‬共同‬平定‬叛乱‬,但是‬长期‬以来‬,外客‬和‬宗室‬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刚好‬,此次‬叛乱‬成为‬导火索‬,秦王‬以退为进‬,为了‬缓和‬宗室‬和‬外客‬的‬矛盾‬,下‬了‬逐客令‬。秦王的逐客令一旦实施,那自己‬的‬抱负‬和‬治国‬方略‬岂不一下子无处施展‬了‬,在这种情形之下,他‬向‬秦王‬进言‬。他写下了名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洋洋洒洒千余言,从秦穆公以来都是以客致强历史,向秦王阐明,秦国如果没有宾客的辅助则未必这样强大,然后摆事实讲道理,最后说道:'不是秦国出产的东西,但是受到秦国人喜爱的却有很多;同样的,不是秦国出生的士人宾客,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也有不少。现在您驱逐客卿就等于帮助了他国,同时在内部削弱了自己,对外又和其他诸侯国结下了怨恨,这样下去,要使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李斯一番理足词胜的滔滔论辩,最终说服并打动了秦王,于是下诏废止逐客令,不仅恢复了李斯的官位,还给他升了官,做了廷尉。之后‬帮助‬秦王‬在‬统一‬天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后来‬官拜‬丞相‬。

尊敬读者,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会尽快处理,谢谢!

更多文章

  • 间谍李斯的平步青云,秦国郡县制初见雏形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李斯,秦国,嬴政,秦王,分封制,郑国

    秦国关中连续多年大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韩国便派水利专家郑国前来游说秦王嬴政,说只有修一条大型灌溉水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关中干旱的问题。秦王嬴政信以为真,当即任命郑国负责灌溉水渠工程的建设工作。其实,郑国是一个间谍,身负政治任务,也就是以修建水渠的名义,大肆挥霍秦国财力,最终达到“疲秦”的目的。谁

  • 李斯赵高行不义之事,弑君误秦遭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赵高,李斯,秦二世,嬴政,秦国,蒙恬

    提起秦始皇李斯、赵高、秦二世、公子扶苏、蒙恬、毅之兄弟。此人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之人。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平原津时生了很严重的病,他自感时日不多,就给他最器重看好的公子扶苏,去了一封信,让扶苏把军务交给蒙恬,赶快回来办理自己的丧事,云云。但是这封信没有发出去,自己就病亡了。秦始乒皇的病亡,只有

  • 李斯才高于世,为何下场凄惨?只因为他做错了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斯,赵高,嬴政,秦二世,秦国,吕不韦

    常常看战国时期的历史,总觉得那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每个国家都有数不清的才华出众之人,他们或许经过几十年的研习,在学成之后,就争相去找国君献计献策,如果被看中,那么瞬间就可以名传后世。然而,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这么一位熠熠生辉的人才,他辅佐当时最贤能的君主,建立了不世之基业,这个人就是李斯,他

  • 瞻仰“千古一相”李斯之墓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李斯,具五刑,司马迁,丞相,曹雪芹

    李斯是驻马店市上蔡县人,典型的草根出身。“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后“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对这位草根通过打拼成为千古传奇人物发自心中敬仰。为此,前几年前我回老家时专曾拜谒过“千古一相”李斯之墓。当到上蔡之后才发现李斯的故居其实分两处,其一是故

  • 李斯有欲望,最终也被欲望拖累死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斯,赵高,秦二世,嬴政,宦官,司马迁

    秦始皇死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估计会变成一个永远不能探求的故事。虽然《史记》在这边写了很多东西,但是因为所谓的胡亥、赵高和李斯之间的密谋,本来就不应该有第四个人知道,那么司马迁又怎么知道呢?但是,有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考虑到秦二世胡亥后来执政的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其中的玄机。那就是胡亥、赵高和李

  • 商鞅、吕不韦、李斯三人都对秦有功,却没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历说观标签:商鞅,李斯,秦国,赵高,吕不韦,科学家,春秋战国,秦始皇嬴政

    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秦国每一位君主的身边都有一位或者多位大才辅佐,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时的张仪、公孙衍、司马错、樗里疾;秦武王时的甘茂;秦昭襄王时的魏冉、范雎等;秦庄襄王和秦始皇时期的吕不韦、李斯等。正是这些人的辅佐下,秦国才日益强盛,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最终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不

  • 《资治通鉴》:从客卿到嬴政的左膀右臂,李斯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李斯,秦国,秦王,先秦,秦朝,周朝,吕不韦,资治通鉴,秦始皇嬴政

    在《旧唐书·魏微传》中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它的意思是说:“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我们的服饰、妆容;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所以我们才会常说“以史明鉴”。而《资治通鉴》则是最具有代表的一部作品。但

  • 三点复盘秦国第一功臣,李斯的深渊脱轨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斯,赵高,秦国,秦二世,嬴政,扶苏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事。而之于秦国,是如何一统战乱列国林立的天下?这除了秦始皇自己以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咱们今天的主角——李斯。秦国从最初闯荡到后来称帝,几乎所有历史大事件中都有着李斯的身影,他是秦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但也是一个罪臣。就是这么一位在历史

  • 秦朝丞相李斯,辅佐皇帝打下后代基础,又经历怎样的曲折?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李斯,皇帝,秦朝,嬴政,秦王,丞相

    引言:《史记》中记载:“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身为秦朝的第一任丞相,李斯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偶然,而是他通过自己的付出所得到的。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仅仅只是地方的一个小官员,看起来和其他人一样没有任何

  • 作为“法家三杰”的李斯,是怎样从落魄到辉煌再落寞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浅青丝烟标签:李斯,三杰,秦国,赵高,丞相,秦朝,书法家,商鞅变法,春秋战国

    李斯(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秦国末年的丞相,被誉为“法家三杰”之一。李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士族家庭,年轻时候曾经在齐国学习,学习了一些儒家思想,但是后来转而向往法家思想,并成为了商鞅和荀子的门徒。在成为秦国丞相之前,李斯曾经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