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平定天下以后,开始有计划地除掉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除了项羽的部下以外,刘邦想到了一个人:田横。
田横在被韩信打败之后,逃到彭越处,因为田家对彭越有恩情:彭越的第一个将军印是田横的哥哥田荣给的。
但当彭越在天下大定之后,接受了刘邦所赐的梁王的封号,田横就不敢再在彭越这里久留了,因为他怕连累彭越;也怕彭越哪一天就把自己给杀了,献给刘邦邀功。
所以田横选择了逃走,他和手下的五百多铁杆跟随者,逃到了今天即墨市东边的一个小岛上,这个小岛后来就因为田横在这里待过,而被命名为田横岛。
刘邦招抚田横是为了除去安全隐患,因为田横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在齐地的声望很大,很能够招揽贤才,而
一个人有声望又有才能却又不归服自己领导,这是统治者最担心的。
刘邦派使者去招抚田横,赦免田横的罪过。
田横有什么罪?
从长远来看,田横跟刘邦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恩怨交割,当刘邦谋划出汉中平定三秦的时候,正是田横的哥哥田荣对项羽的牵制,使得刘邦如愿出汉中定关中,又联合各路诸侯,一举拿下西楚国的首都彭城。
从这一点来讲,田氏兄弟的反楚,是对刘邦的第一步灭项战略做了贡献的,当然,田氏兄弟想的不是怎样帮助刘邦,而是怎样发展自己。
当彭城大战项羽一举击溃各路诸侯联军,大败刘邦之后,田齐政权跟项羽达成和解,在楚汉相争过程中,一直保持中立。
田横既没有帮助项羽,也没有帮助刘邦,但在名义上,田横是拥护项羽的,所以后来韩信袭击齐国的时候,项羽马上派大将龙且前去援救齐国。
如果说田横对刘邦有罪的话,那就是在韩信袭击齐国的时候,田横恼羞成怒烹杀了刘邦派到齐国的使者郦食其,但这也是被逼的,因为田横感觉到自己被出卖了!
换成其他人,郦食其也会被杀掉。
郦食其被杀,当然是田横所为,但根本原因乃在于韩信的贪功。
田横还有其他的罪过吗?
如果说还有的话,就是政审不合格:没有审时度势地在天下大定之后马上投靠刘邦,甘心乐意为刘邦服务。
田横为什么没有这样选择呢?田横心里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呢?
说到底,田横之所以逃到小岛上,就是不愿意归服刘邦,因为田横乃是当时的贤士,又是王族出身,他的宗族在齐地有很大的声望;而刘邦出身市井,身上流氓气很浓,不过是个老屌丝咸鱼翻身而已。所以,
田横打心眼里是瞧不起刘邦这路货色的,这是田横不归服刘邦的根本原因。
秦末大起义爆发开始的时候,贤士大夫一般都是投靠到项梁、项羽叔侄的帐下的,因为项氏叔侄乃是名门之后,家族的威望很高,大家跟随他并不感到掉价,只是后来项羽不会用人的缘故,很多贤士才离他而去,但这些名门出身的人,投靠刘邦的并不多。
张良跟随刘邦,是个特例,他们是英雄之间惺惺相惜,并不是刘邦的流氓气吸引张良,而是刘邦的超高的悟性和领导力吸引了张良。
张耳也是当时的名士,张耳投奔刘邦,是出于故交,也是审时度势,从前当大哥的张耳投靠在昔日小弟的帐下,也算是有点屈尊了。
王陵是沛县的豪强,也是大哥级的人物,本来不屑于跟着刘邦混,就自己拉队伍闹革命,只是没想到昔日的小弟竟然干得这么大,这才向刘邦屈服的。
而从前六国的王族后代,比如赵王赵歇、齐王田荣、田横等人是不会向刘邦臣服的,因为压根儿就看不上。
如果项羽打下天下来,以项羽的出身和人品修养,田横可能会向项羽称臣,因为看得出,田横这人是很重视节操的,而项羽的人格魅力是很足的。
但流氓出身的刘邦得了天下,这是田横看不惯的。
当刘邦的使者前来招抚田横的时候,田横很客气,但是不愿意跟随使者回去,内心深处的理由我刚才分析过了。
田横拿出来的理由是,他曾经烹杀了刘邦的使者郦食其,而郦食其的兄弟郦商就在朝中担任高级军官,自己害怕报复,所以不敢前往朝廷去面见皇上。
当然了,这个理由也是拿得出门的,哥哥死了,兄弟怎能不记恨杀兄仇人呢!
田横希望做一个平民百姓,老死在小岛上,这也算是最低的请求了!
当使者回到刘邦那里,如实汇报以后,刘邦马上就给郦商下诏书,要是胆敢伤害田横,灭你全族!
君无戏言,郦商接到这个诏令,哪里还敢想什么报复!
田横拿出来的借口已经被刘邦化解了。
刘邦还是要田横到朝廷来,因为田横只有到了自己身边来,他的影响力才会减到最小,才能完全在自己的掌控当中。
如果说田横是一条鱼,齐国大地就是水,田横这条鱼在齐国大地上可以如鱼得水,一呼百应。
但是一离开齐国,田横就没了发挥作用的平台,也就掀不起大的风浪来了。
《田横五百士》,徐悲鸿,1930年创作
刘邦已经把田横上书中所顾虑的问题解决了,田横这次没有借口再推脱不去了,但田横还是一万个不愿意。为什么?
人家刘邦已经说了,你田横只要来朝廷,最大给你封王,最小也封侯。
你现在是个亡国奴,如同丧家之犬一样,刘邦愿意给你封个爵位,不是很瞧得起你吗?说实在的,田横根本就不稀罕。
因为他这一行准确来说,就是向刘邦臣服之行,到了刘邦面前,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还得老老实实地做刘邦的臣僚,这是田横不能忍受的。
我想,一路上,田横都在做激烈的内心斗争,不去不行,去呢?一百个不甘心。
当驿车走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尸乡时,田横再也不想再前进一步了,他拿出来的理由是,马上要见皇帝了,我作为臣子,应当沐浴更衣,以示尊重。
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既给刘邦以足够的尊重,又可以拖延时间来做自己的安排。
田横最后停下来,其实是他要以死明志,你把我这一条齐国大鱼从大海里钓到洛阳的鱼缸里,我还能活吗?这不就是软禁起来吗?君子不吃嗟来之食,不自由毋宁死!
在驿站里,田横跟他的两个铁杆随从说出了心里话。
第一层意思就是,刚才我们反复强调的,要他面北侍奉刘邦,这是件令自己感到非常羞辱的事儿。
因为田横跟刘邦的身份本是平级的,都是一方的诸侯王。
当然,革命之前,刘邦的出身和影响力是跟田横远不能比的。
田横对自己现在的这种落魄状况非常不甘心,老流氓出身的刘邦现在位居九五之尊的皇帝高位,而自己却是败军之将、亡国之君,这个反差何其大!
再者,田横觉得愧见郦食其的兄弟郦商,这说明,田横的操守很高,不把烹杀郦食其的责任推给韩信或当时的形势,而是自己内心有愧。
田横跟亲信说这些话,无非就是一个意思:我不想见刘邦。那刘邦想见我怎么办呢?如果我硬是不去,就会连累弟兄们。
那这样好了,我自杀,你们拿着我的人头去见刘邦,这样刘邦的心愿达到了,他也不会难为你们。
田横自杀是殉节,因为他是高义之士,放不下自己的身段,他也不愿意让身边的人受连累,所以这样做。
当刘邦看见田横人头的时候,大发感慨。
他召田横进京,一方面是为了除掉齐国统治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也是久仰田横的大名,想一睹这位昔日齐王的英姿。
没想到,活的田横没有见到,现在见到的竟是田横的人头,人家田横是死都不愿意见寡人啊!
刘邦称赞田氏三兄弟乃是天下的贤才,竟然为田横的死落泪!
我觉得这个泪水真是的成分居多,就像刘邦在安葬项羽的时候所流的泪一样,这是英雄惜英雄的眼泪。
刘邦自己是个英雄,他是成功了的英雄,项羽、田横等人是失败了的英雄,失败了的英雄照样值得尊敬!
刘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他为了成功,不惜背信弃义,儿女甚至老爹的性命也可以舍弃;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除掉所有对自己的威胁,手段极其狠毒——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本质上都是被刘邦逼反的,他们都有冤情,他们都是帮刘邦打下江山的赫赫名将,可下场都是极其凄凉!
但是
刘邦这个人,对贤士大夫的喜爱也是贯穿一生,
张良、张耳都是跟刘邦交好的贤士,他们不但才能突出,人品也高尚。
陈平这人虽然计谋很多,功劳也不小,刘邦对他也只是用而不信,并不佩服这个人,因为陈平太阴,后来论功行赏时陈平的赏赐比张良差很多。
项羽、田横等人是刘邦佩服的。
项羽的人格魅力,刘邦自认为比不上;项羽的军事才能,刘邦一辈子也达不到那个水平。
田横的贤名也让刘邦佩服,但是当刘邦想领略这位齐地贤才风采的时候,没想到竟是这个结果。
让刘邦惊诧的还在后面,刘邦称赞完田横的贤德之后,马上给两位田横的随从赐了官,在以诸侯王的礼节安葬完田横以后,田横的两个随从在田横墓的两边各挖了一个洞,然后拔剑自刎,追随主公田横去了!田横的贤德竟至于此!
这不正是刘邦一辈子研究的东西吗?田横虽然没有作天子,但人家的随从肯随自己而死,对朝廷给的官位毫不在乎,田横得他们的心竟到这个地步!
两名随从的死更坚定了刘邦对田横的仰慕之情,刘邦马上派使者去岛上召见田横的其他五百个追随者,告诉他们田横已死的消息,刘邦的意思是想召他们进京为自己所用,田横这样贤德,他的追随者也差不了!
但让使者震惊的事马上就要出现了,这五百多壮士听说主公已死,纷纷自杀,到地下追随他们的主公去了!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田横的宾客们都做到了!
从五百多壮士都自杀殉节,追随主公田横而去这件事我们看到,田横在齐地的影响力真不是一般的大。从维护刘邦江山稳固的角度来看,刘邦调田横进京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不然,如果田横反叛一呼百应,齐地又将陷入到连绵战火当中。
但田横和五百多宾客的凄美落幕,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影响力竟然大到这个地步,就是让身边的人可以为自己殉节,这岂不是很打那些强制侍从们为自己殉葬的皇帝的脸吗!
论军事上的成败,无疑,田横是失败者,但田横在人心政治上却没有失败,在气节上也是成功者,高义的田横其不值得我们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