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七岁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当即拜师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七岁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当即拜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臣史记 访问量:3225 更新时间:2024/1/22 5:34:05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我们眼中孔子是备受尊崇的学问大家,但他依然能够做到不耻下问,甚至曾经拜七岁小孩为师!

神童项槖

项槖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与他七岁时巧舌如簧,一题难倒孔圣人有分不开的关系。

《三字经》中这样描述项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华民族作为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孕育出了不少名传后世的少年英才。

有许多儿童虽然年岁不高,却能凭借智力与勇气制胜。他们不仅有超人的天赋,还有不受后天环境影响的决心和努力。项槖,就是名副其实的少年英才。

世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袁家庄有一个少年天才,名叫项槖。

在项槖出生之前,项家人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项槖的母亲魏氏虽然身怀六甲,但依旧做着,纺线织布料理家务,砍柴挖药的工作。

这年阴历四月初八,魏氏照常和邻居在幽儿崮挖药材,突然觉得肚子一阵坠痛,只能就地取材在幽儿崮生下了他,这个孩子似乎生来就与别的孩子不同。

由于出发匆忙,魏氏和邻居都不曾携带工具剪断母子相连的脐带,情急之下魏氏竟胆大包天地用茅草叶子割破脐带!

项槖父亲听说妻儿竟然在山上生下了孩子,立刻放下手中所有工作跑去迎接。看到孩子天格方圆地格饱满,像个小槖(口袋)于是给这个孩子取名项槖。

项槖渐渐长大之后,眉清目秀,对所有的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他经常问出一些成年人都难以回答的深奥问题。

“父亲为什么会有闪电?”

这个问题在自然科学并不发达的当时,没人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项槖的父亲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民,见识短浅、面对儿子的提问瞎编了一个答案想要搪塞过去。

“老天在惩罚坏人和妖怪,你是在告诫你们小孩要听话!”

项槖听到答案之后却不像其他孩子一样不再追问,反而给父亲出了一个难题。

“冬天却并不经常打雷,难道坏人和妖怪只在夏天出现吗?”

这已经并不是项槖第一次给家里人出难题了,项槖的舅舅曾经想要男主这个“小顽童”,问他:“槖儿,你能告诉舅舅满天的星星有多少颗吗?”

项槖不疾不徐地回答:“舅舅,你能告诉我你的头发有多少吗?”

除了和舅舅“抬杠”,项橐也会像寻常孩子一样询问父母自己的来处,而且能够付出行动去验证。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这样荒谬的说法:“你是垃圾堆旁捡来的。”“你是充话费送的孩子。”

项橐的母亲魏氏为了敷衍幼儿,跟项橐说他是:“父亲打鱼时,从凉汪里打捞上来,随后用鱼篓背回家养大的。”

魏氏所说的凉汪是距离他们生活的袁家庄五六里地的一个地方,这里的水冬暖夏凉、非常有名。项橐听到母亲的说辞职后,便总想去凉汪看看。

越长越大的项橐,在某个夏日午后带着小伙伴顺流而下真的去了凉汪。虽然他在这里没有如愿见到比自己小的孩童,但他这种求知的欲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如今几岁孩童都会的脑筋急转弯,在封建时代却能难住无数成年人,项槖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是提出的问题,都表明他绝非池中之物。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对这个“脑回路清奇”的小儿印象深刻。声名远扬的项槖,也得到了周游列国的孔老夫子的关注。

项槖难倒孔子

孔老夫子为了和项槖见面,特地更改了东游路线。

项槖调皮,父亲去田间锄地的时候在地头用小石子围了个圈,在这里修建了一间“小屋”以供项槖玩耍。

孔子东游的时候,恰巧从项家人修得“小屋“旁路过。孔圣人的徒弟子路去赶着马车从这里经过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在田边玩耍的孩子。

子路多番提醒,这孩子却始终不肯让路,惹怒了爆脾气的子路。

“小孩,闪开!给我让路。”

孔子见子路满脸怒气,下车查看发生了什么,结果就看到一个小孩儿不卑不亢地指责子路:“不懂礼貌!”

孔子惊讶这个孩童不怕事之余,反问孩子:“怎么无礼了?”

小孩子有理有据地回答道:“城躲马?还是马躲城?”

孔子环顾四周,却并未看到有“城”。但还是淡然应对:“理应是车子绕城而过,而非城让车子先走。”

只见孩子退后两步,指着远处那座“小屋”说:“你看,那是不是有一座城池?”

孔子看着远处用泥巴筑起的小城,不过三尺见方,但是城楼、城墙上的垛口、甚至是瞭望塔都栩栩如生,这才反应过来的确是他们扰了孩童的清静,误入了别人的“城”。

于是虚心表示:“我们的确失礼,这次请你原谅我!”

这时候孔子还不知道,这个拦住他路的孩子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神童。当他们无奈地绕城而过,孔子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小孩反应灵敏,说话周全,与他们要找的神童特征高度重合。

孔圣人拜师

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早在公元前480年就开始创办私人学堂,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众多弟子。

孔子30岁开始收徒,他希望将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可塑之才,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遇见项橐的时候,孔子誉满天下,很多人都赞扬其高洁的行操,但孔子却不骄不躁努力追求进步。

孔圣人反应过来之后,当即掉头回头寻找项槖,恰好偶遇了仍然在田间劳作的项槖父亲。

想起不久前的对话,孔圣人问道:“您一天要锄多少下地?”

只见对方不疾不徐地回答:“你的马蹄一天抬多少下,我的锄头就锄多少下!”

孔圣人听到这个答案之后,明白眼前人一定与刚刚那个孩童有关,便开门见山地问他神童项槖的去处。

项槖父亲是个老实人,不会说谎,但也并未告诉孔子是自己的孩子教自己这么说的。

孔子继续寻找项槖,在村头的池塘边遇到了两个正在争执的孩童。

一个指着太阳说:“太阳早晨像车轮子,中午像痰盂,形状发生变化一定是因为距离的原因!”

另一个却淡定反驳:“如果照你的理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应该很热,中午太阳离我们远理应很冷,可事实却截然相反!”

孔子也对这个辩题非常感兴趣,非常想参与其中但他也并不能说出所以然来,于是表明身份虚心向一个七岁儿童请教。

项槖也不骄傲自满,给孔子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来引导他想出答案。

“鹅的声音为什么这么大?”

“因为他的脖子长?”孔子回答。

“蛤蟆脖子很短,叫声依旧响亮!又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回答不出,项橐继续提问:“松树为何冬天依旧耐寒,不落叶?“

孔子答:“松树坚实,所以耐得住严寒。“

项橐再问:“竹子虽空心,依旧不畏严寒!“

孔子再次沉思……

项橐对两次陷入沉思的孔子说道:“早就听说你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想到连我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

孔子听完长叹一声:“学无止境。”随后虚心向七岁的孩子请教还有无其他考题。

项橐再次出题:“你可能答出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

孔子虽然上知天、下知地理,但他却只知道日月星辰是上天的馈赠,五谷杂粮孕育生命,却从未思考过要如何计算个数。

项橐看穿孔子一时语塞,一句话回答命题:“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虽然项橐未曾丈量出具体数量,但他以“天”、“年”为单位,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极具哲思。

孔子听完自叹不如,立刻决定拜师!

“后生可畏,我理应拜你为师!”

孔子这声后生可畏,后来被记载到《史记》之中去,甘罗十二岁拜相,就引用了神童项橐一例来说服吕不韦

我们如今常用的典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孔子在拜师项橐之后的真心感悟。

作为能够代表诸子百家的知名学者,孔子以学富五车的才学名扬天下,座下更有著名的“孔门七十二贤”,但他并未因此居功自傲。

人在被赞扬、夸赞时很难保持谦虚,却容易在语塞、挨骂时失了风度。可是越有本领的人,似乎更加谦虚……

项橐之死

自从孔子拜师之后,项橐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他莫名其妙多了许多仇家,而关于他的死亡,有两个流传甚广的版本。

项橐所处的时代、鲁国、齐国、吴国各自为敌,为了招揽人才国家领导使劲浑身解数。听说孔圣人拜师七岁小孩之后,齐国甚是担心。

田氏刚刚谋夺姜氏政权,一切尚未稳定。晏子提倡法制的做法,与孔子的礼治针尖对麦芒。如今突然杀出来一个七岁小孩儿,如果不能收为己用,反而被孔子拉拢到鲁国,齐国大危!

齐国虽然觊觎项橐才学,但直到项橐十岁才初次登门,项橐的父母看到官家登门都如临大敌,跪下迎接。

项橐是莒国小民,听到对方上门是为了请自己去齐国当官,享受荣华富贵之后大为震惊。

作为莒国小民,项橐已有阵营,他如果去了齐国便是不忠不义,为所有人所不齿。项橐这么聪明的人,当然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可是他却以为,光天白日之下,齐国的武将不会将他当众杀害!

项橐大方表示:“海龙岂能与江鲦为伍,我是莒国小民,哪有资格到齐国参政?”

此言一出,武将自然明白对方不想为齐国所用的心情。可是这次他们从齐国来找项橐,就是为了收为己用,如果不能免除后患,齐国国君的意思是除掉他以绝后患。

项橐为了莒国荣耀,为了民族士气誓死不从,只能捐躯以表真心!

当然关于项橐之死,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项橐成为孔子之师之后,便多了一个:“得项橐者得天下的说法。”各国国君都想要一同霸业,项橐作为靶子和父母一起躲在山洞中。

谁知被吴国、齐国两国发现,两国武士争抢过后打杀起来,吴国武士为了劫持项橐一直躲在深山之中,五天五夜断水断粮。

为了尽快突围保命,吴国人想起了项橐出身的典故。决定狠心的用茅草割掉他的头颅,这样齐国将士便无计可施,项橐也不会落入敌手。

可怜的项橐,就这样死在国家争斗之中。

谁也没有想到,一代神童会落个如此惨淡的下场。

结语

项橐能够成名,一来是因为他面对孔子也能不卑不亢,二则是因为他对所有的事情都保有天然的热忱。

举一反三并非神童专利,人在做事的时候很容易随波逐流,因此失了分寸。

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已有常识,只有打破安全壁垒走出突破性一步,才有可能收获机遇和挑战。做人做事,理应向孔子学习,只有不耻下问,才能成就自我!

标签: 孔子齐国甘罗项橐孔圣人

更多文章

  •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弟子?

    历史解密编辑:豫史档案标签:孔子,儒家,子路,季康子,正卯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先秦时期倡导学术回归到民间,他设坛讲学,广招弟子,教授各种知识,并创立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各种独树一帜的教育方法。孔子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光辉的教育典型,由于在教育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孔子也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据说,孔子的招生门槛很低,凡是有心向孔子求学的

  • 1938年,日军在孔子故里曲阜,与孔子后人留下的合影

    历史解密编辑:视点历史标签:孔子,俊杰,日本,日军,曲阜市,民族音乐,军事同盟,1938年德国国会选举

    1938年,日军在孔子故里曲阜,与孔子后人留下的合影。镜头下的两个日本军官一脸笑意,并没有想搞破坏,可能是因为尊敬孔子。毕竟日本有一句古话,叫做:“上有天皇,下有孔坊”,足见他们的敬畏之心。孔子后人孔令煜则恭恭敬敬,淡定从容。还来还设宴款待日本首领,和日方交流密谋。有人认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太过复杂,识

  • 他与孔子齐名,学生比孔子多,孔子掌权后立马将他诛杀,暴尸三日

    历史解密编辑:忽如远行客船标签:孔子,儒家,法家,荀子,正卯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作为华夏正统思想长达两千多年,至今依旧深深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维方式,孔子也因为自身的学问以及成就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以至于成为了

  • 海昏侯墓新发现:出土最早的孔子画像,与《史记》不同的孔子传记

    历史解密编辑:林屋公子标签:孔子,墓葬,刘贺,史记,弦乐器,科学家,音乐家,海昏侯墓,民族乐器

    近日,考古工作者公布了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丹画盾”和“孔子镜屏”的一些细节信息,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这两件文物。那么,“丹画盾”和“孔子镜屏”究竟是什么,又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呢?蔚为大观的海昏侯墓2011年3月23日,江西电视台新闻热线接到电话,有村民称江西南昌新建区墎墩山上的一座古代墓葬被盗。考

  •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一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清竹雅韵标签:孔子,项羽,春秋战国,项橐,魏氏

    提起项氏一族的名人,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项羽,可若是论“出名”的先后,在项羽之前,这位叫做项橐的孩子,却不得不提。年仅七岁的他有过一段和孔子同行的奇遇,两人同游过程中斗智斗勇,最后凭借“天上的星星有几颗?”一问彻底征服孔子,让孔子甘愿拜他为师,这项橐到底什么来历呢?相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境内,靠

  • 少正卯:孔子当权七天后就杀了他,只因他比孔子学问高?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孔子,儒家,道家,董仲舒,正卯

    孔子在我国的历史中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度成为主流学说,即使在当今时代,他所提倡的仁爱思想也为世人所推崇。然而崇尚以仁治国的儒学大家在当权第七天就未经调查杀了一个叫少正卯的人。过往冲突少正是当时朝代中一个官职的名称,而卯是名字,当时的朝代时常用官职或故乡来作为一个人的姓氏来称呼

  • 孔子圣迹图︱明版彩绘绢本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名画标签:绢本,生平,图画,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

    孔子圣迹图,又称《三十六孔圣迹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幅重要的绘画作品。这幅图画共分三十六幅,用明版彩绘绢本制成,现收藏于孔子博物馆。孔子圣迹图以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描绘了孔子的诞生、求学、教书、回国、立德、修身、安民等重要历程,以及孔子弟子的生平、言行等情况。孔子圣迹图不仅是一幅艺术

  • 许春华: 孔子诗学思想的两种面向——论语与史记·孔子世家的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论语,子贡,子夏,许春华,弦乐器,历史学家,民族乐器,儒家思想,中国传统音乐,史记·孔子世家

    许春华,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要:《论语》与《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对《诗》《乐》所做工作的记述,显示出孔子诗学思想的两种不同面向:第一,从《诗》之结构看,《论语》“兴观群怨”是对人生意义的全副涵盖,《孔子世家》“四始说”突出了人伦之道与政治教化。第二,从“乐”之功能看,《论语

  • 康熙祭拜孔子墓不愿跪, 大臣遮住碑上一个字, 他心甘情愿跪下

    历史解密编辑:月月科技记标签:孔子,清朝,皇帝,大臣,康熙帝,化学武器,历史学家,民族乐器,慈禧太后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澄海楼》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极为重视教育的国家,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从小都会为孩子灌输,要好好学习,以后为祖国做贡献的理念。这样的观念深入到了社会的每一层,即便是皇

  • 他们都有肉吃,就我没?不行不行,孔子一气之下辞官,周游列国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孔子,齐国,桓子,鲁国,阳虎,孟懿子,周游列国,民族乐器,春秋战国,历史故事,中国传统音乐

    他们都有肉吃,就我没?不行不行,孔子一气之下辞官,周游列国孔子在五十五岁的时候,带着一干弟子从鲁国出发,游历了十多个国家。这便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大家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或多或少的都听说过,但你知道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吗?其实并不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也不是为了广收门徒,答案可能令你大跌眼镜,仅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