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们都有肉吃,就我没?不行不行,孔子一气之下辞官,周游列国

他们都有肉吃,就我没?不行不行,孔子一气之下辞官,周游列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晓晓聊历史 访问量:4184 更新时间:2024/1/22 18:52:01

他们都有肉吃,就我没?不行不行,孔子一气之下辞官,周游列国

孔子在五十五岁的时候,带着一干弟子从鲁国出发,游历了十多个国家。这便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大家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或多或少的都听说过,但你知道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吗?其实并不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也不是为了广收门徒,答案可能令你大跌眼镜,仅仅是为了一块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公元前496年,孔子被鲁国国君鲁定公拜为大司寇,这是一个位高权重且重任重大的位子。孔子奉行的为官理念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其位,必谋其政”。

孔子当上大司寇后,决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百姓造福,同时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太平。但在当时的鲁国,国君和大臣之间还有着一个特殊的“三桓”阶层。所谓“三桓”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各自形成的大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桓”的权力甚至超过了鲁定公,时刻觊觎着鲁定公的君位。“三桓”的家臣中有个和孔子长的非像的人,叫阳虎。阳虎本来是季孙氏的家臣,趁着主人季桓子还未成年这个机会篡夺了季孙氏的权力,并且和叔孙氏家族中的人暗中结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公元前502年,阳虎等人发动了兵变,他们挟持了季桓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氏掌门人),孟孙氏家族发起了进攻。企图兵变得逞后坐地分赃,对“三桓”的既得利益进行重新洗牌。因为孟孙氏的掌门人孟懿子早就开始提防阳虎这个危险分子了,结果阳虎等人的兵变最后以失败告终。兵败的阳虎带着残兵逃到齐国去了。阳虎之乱虽然被成功平定了,但家臣势利的膨胀确实给“三桓”的掌门人们上了一课,深受其害的季桓子和叔孙州仇更是被吓得患上了心理疾病。

孔子对心理学也颇有研究,他抓住“三桓”对家臣的提防和不满之心,在出任国相的第二年适时提出了改革措施。收回了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那邑、孟孙氏的成邑这三座城池。当然孔子不会说得如此直截了当,他给出的是精兵简政、发展经济、方便百姓等“高大上”的理由。这其实是一个一石二鸟策略,既能够消除他们割据作乱的隐患,又可以减弱他们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势力。对阳虎之乱心有悸的季桓子和叔孙州仇极力赞成孔子的计划,并且立即付诸实施,孟懿子虽然不像那两个年轻掌门人那样积极,但也没有反对。

很快,叔孙氏的封地被收回了,季孙氏的城池也收回了,现在轮到了孟孙氏的成邑了。可是孟懿子却突然变卦了,他对孔子这个政策的态度从默许变成了反对。这时,季桓子和叔孙州仇也意识到了孔子的政策对他们“三桓”没有利只有弊,对鲁定公则只有利没有弊。换句话说,鲁定公才是这件最大受益者,于是,他们转而支持孟懿子,反对孔子的改革。既然掌控着鲁国政权的“三桓”站到了孔子的对立面,那么,孔子在鲁国进行的改革就只有失败告终。第二年(公元前497年),齐国送来八十个歌女舞姬,一百二十匹骏马,意在诱使鲁定公和“三相”沉迷声色犬马,怠于国事。

“三桓”倒是没被齐国送来的礼物所迷惑,没出息的鲁定公却从此深宫寻欢,不问朝事了。面对如此不堪的君主,孔了很失望很伤心,但同时还心存着幻想,期待着有朝一日鲁定公会幡然悔悟。然而,孔子等来的不是鲁定公的浪子回头,而是“三桓”的公报私仇。这一年郊祭的日子到了,孔子等待着鲁定公和“三桓”按照周礼,在祭祀结束后把祭肉分给他们朝中诸位大臣。可是,孔子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也没有等来那块代表着周礼的祭肉。而所有的大臣都分到了祭肉,唯独孔子没有,一块祭肉的缺失好像不是什么大事,但足以证明沉迷声色犬马的鲁定公早已把孔子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同时也证明孔子已经成了“三桓”眼中的沙子、喉中的鱼刺。孔子不是一个宁肯尸位素餐也不放弃官职的人,他奉行的是“国有道则鼎力相助,国无道则远去他乡”的仕途法则。既然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鲁国不能顺利实现,那就另谋出路吧。于是,孔子一气之下就辞去官职,率领若众弟子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国,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周游列国的旅程。孔子这一走就是十余年,途经卫、、齐、陈、蔡等国。其实孔子真正要的并不是那块肉,要的是一个说法,要的是国君的态度,要的是公道人心而已。

更多文章

  • 圣人孔子是如何打造超级个人IP,让世界读懂「子曰」的?

    历史解密编辑:真实创业故事标签: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子曰,董仲舒,齐特琴,超级个人,历史学家,民族乐器,儒家思想

    他,创立了一个儒家学派,开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被尊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是象征着华夏文明的伟大先师、儒家始祖——孔子。用现代的品牌运营或者说IP打造来解析孔子,孔子可以说是最伟大的品牌策划师或者超级IP打造者。下面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样进行IP打造的

  • 孔子见完老子,沉默了三天,学生询问原因,孔子直言老子是“龙”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孔子,老子,庄子,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有才能的平民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谋在政治上的高升,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名家的惠子、杂家的吕子,阴阳家的邹子,还有纵横家的苏秦和张仪……这些都是人物都是在各自学派中拔尖的人物,而他们所留下来的著作,时至今日

  • 秦国不让孔子入秦,反倒统一六国,孔子去过的六国为何会败?

    历史解密编辑:江湖生活客侠标签:孔子,秦国,齐国,嬴政,六国,科学家,弦乐器,历史学家

    华夏民族五千年历史之中奠定主要思想和格调的不能不提及的两个人,一个是道家思想开创人老子,还有一个就是儒家鼻祖孔子。这两个人的思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在两千多年之前的秦朝时期,秦国大军积累一百多年的战争和努力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这中间离不开六国君主的昏庸无能,也离不开纵横策略的实施。秦国从变法以

  • 孔子的历史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孔子,子贡,春秋,论语,老子

    孔子是东周春秋时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孔子出于华夏族,祖籍是宋国栗邑。孔了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孔子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一起看

  • 孔子诞辰日:36张图看懂孔子的一生(附央视《孔子》纪录片)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孔子,子贡,春秋,齐国,晏婴

    纪念孔子诞辰2573周年每年的9月28日,是“至圣先师”孔子的诞辰纪念日。在中国大陆、台湾、日韩等地,都会举行大型的纪念活动,所以9月28日堪称“中国的圣诞节”。从为人处世到交友学习,孔子都留下了诸多睿智的洞见。为纪念孔子诞辰,让我们一起重温孔圣人的人生轨迹,以及他教给我们的人生哲理,表达我们对先哲

  • 孔子问一7岁幼童: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文辰国学标签:孔子,甘罗,张唐,秦国,冉有,幼童,吕不韦,齐特琴,弦乐器,民族乐器,历史学家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孔子被尊称为先贤和至圣先师,他一手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主流,帮助封建君主实现对社会民众的教化。因此在帝王将相眼中,孔子的地位非常崇高。他在教育体系当中的诸多见解和建设性的

  • 孔子精神,领悟时人已过中年

    历史解密编辑:蒋南强读历史标签:孔子,吴道子,论语,卫灵公

    9月28日,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日子。2573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的孔子,诞生于山东曲阜。从个人品格到学识修养,孔子都无愧于“至圣先师”的称号。至圣——中国民族理想人生之最高标准。先师——中国民族教育方针之最先启导。回望2500多年前那个风尘仆

  • 孔子问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却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蔡建中说奇闻标签:孔子,星星,贤人,拨弦乐器,历史学家,民族音乐,儒家思想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是儒学大伽,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春秋战国百家思想争鸣时期,儒家占有重要的地位,后来汉武帝登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中的思想主流,在现代历史与文明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被誉为一代圣

  • 麒麟出孔子降生,有史记载麒麟出现有五次,这种神兽它真实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探索视线标签:孔子,麒麟,神兽,神龟,孔丘,仲尼,汉武帝

    自古以来麒麟出现时必是祥瑞、太平的时代,麒麟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灵兽之一。除灵兽中的玄武神龟之外,剩下的龙、凤凰、麒麟我们都没有见过,而且我们所看见的龟背上并无石碑。传说里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怀孔子时,祈祷泥丘山的时候就遇见麒麟现世,不久便生了孔子。然而在孔子在去世的时候,有人目睹麒麟被杀,这段感人的故事

  • 读《论语》:孔子鄙视农民?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孔子,论语,子贡,夫子,子路,弦乐器,历史学家,民族乐器,儒家思想,中国传统音乐

    作者:傅安平一部《论语》,既可以说是一本人生修养与行为守则,也可以说是一碗古典风味的鸡汤。既然是鸡汤,我们在享受它的精神营养的同时,也要时刻明白它的害处:一小口喝着香气诱人,但大口大口地喝就会随同喝进超量的盐分和嘌呤等物质。我们既要带着思考的心去读,也要懂得浅尝辄止的妙处,即使是在读着觉得分外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