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澄海楼》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极为重视教育的国家,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从小都会为孩子灌输,要好好学习,以后为祖国做贡献的理念。这样的观念深入到了社会的每一层,即便是皇室也绝不例外,每一任皇子从出生起,就要接受各种教育,所以很多朋友的观念出现了错误,认为皇子们从小就生活的无忧无虑,其实不是的,大部分皇子小时候过得也挺累的,皇子长大成人后,生活才会彻底不一样。
一、祭拜孔子墓
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了,虽然清朝是由满人创建的,但在此后的时间里,清朝一直在积极地进行着儒家文化,每个皇子从小就会接受系统性的儒家教育。就比如说康熙,他从小身边就有好几位大儒,在教授他儒家知识,受此影响,长大后的康熙,成为了清朝第一位祭拜孔子的皇帝。关于康熙和孔子,还有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康熙第一次祭拜孔子墓时,不愿意跪,后来大臣上前遮住了碑上的一个字,他才心甘情愿的跪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个故事还要从康熙登基说起。康熙登基时的局面很差,天下并不太平,清朝的统治还并不稳固,后来在他几十年的励精图治之下,平三藩、收台湾、灭吴三桂,清王朝的江山稳固了。但那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皇子和大臣对于汉文化并不了解。康熙是一个深谙历史的人,他知道怎么样才是正确的路,所以一直大力推行儒家文化。
二、不肯下跪的康熙
那时康熙做了很多的事,儒家文化在满清贵族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后来康熙决定再深入推广,他决定效仿以前的皇帝,前往祭拜孔子墓,以表示满清对于儒家文化的重视。后来康熙就带着吏部尚书陈敬亭和一众大臣,前往了曲阜。不过那时出现了问题,在念完祭悼念词后,康熙就该亲自跪拜祭奠孔子了,但他站在孔子的墓碑前,久久没有动作,这让众人颇为不解。
大部分人不明白康熙心中是什么想法,只有他心中自己才知道。康熙虽然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教育,但是他的一生,只祭拜过自己的祖先,也就是说,除了祖先之外,他没有向任何人下跪过,所以心理上就产生了障碍,再加上碑文上还有一些问题,所以他站在这里久久不动。不过大家都不明白康熙的想法,只能静静的看着他站在那里不动,一时间气氛比较尴尬。
三、陈敬亭的做法
那时陈敬亭就进行思考,他觉得问题应该是出在了碑文上,于是就走向前去,对康熙说,陛下你先休息一下。康熙深深的看了他一眼,默许了他的建议,之后就去旁边休息了。那时大臣们越发弄不明白了,但又不能做其他事,只能静静的看着他们。后来陈敬亭命人拿来了一块黄布,将碑文上的一个字给盖住了,然后又去通知康熙。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康熙再也没有犹豫,直接跪下祭拜孔子。
在祭拜完成后,康熙还发表了讲话,讲话的内容,主要是鼓励天下读书人好好读书,不管是汉人还是满人,只要有能力,都能为国做贡献。后来发表完这句话后,康熙话音一转,又开始夸起了陈敬亭,说他是朕的得力臣子。说完这些话后,康熙就摆驾回京了。在康熙走后,其他的大臣终于忍不住了,他们纷纷跑到陈敬亭的面前,想问问这是为什么?
陈敬亭看着围过来的众人,淡淡地说出了实情。孔子墓前的石碑上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七个大字,康熙那时之所以不跪,正是因为看到了那个“王”字。康熙觉得自己是皇帝,是天下共主,怎么可能去拜一个王,所以才迟迟不肯跪拜。深谙帝王心思的陈敬亭,敏锐的察觉到了康熙的内心,于是上前用黄布将王字给遮住了。这下康熙没有了心理障碍,顺顺利利完成了此次的祭拜。
结语:
陈敬亭的说话做事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能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细节,不仅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舒服,也助力了仕途的发展,此后的他成为了清朝的三朝元老,正是因为他有着优秀的为人处事能力。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习陈敬亭,说话做事是一门学问,把这些事情做好了,将有利于生活的发展,反之,如果连说话做事都做不好,生活想要好起来是很难的。
参考资料
《澄海楼》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