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亥继位之谜:矫诏还是合法继位?我们该如何看待史书和简牍差异

胡亥继位之谜:矫诏还是合法继位?我们该如何看待史书和简牍差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3452 更新时间:2024/1/4 18:25:08

(秦始皇 风云战国剧照)

胡亥即位之事,两千年来云山雾罩,历来学者认为他是篡位,但新出土的材料却说他是合法即位。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两种说法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因缘?

一、《赵正书》的出土与颠覆性发现

2003年,北京大学接受了一批社会捐赠的竹简,其中内容有一部分为《赵正书》。《赵正书》得名于本书第一句“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秦汉及以前的书籍一般很少有名字,按照书籍的首句大义命名就是一种方式。

赵正,即秦始皇。至于秦始皇该姓什么,这个问题有两解,秦、赵祖先同源,均为赵氏,但秦的祖先非子因为为周天子养马有功,被封在秦地,赐姓赢。而古代姓氏的流变,由于资料缺乏,史学界还没有说服众人的解释。但《史记》明确记载,秦始皇姓赵。《史记·楚世家》记载:“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秦始皇出生于正月,因此得名“正”。

(赵正书)

据北京大学的专家鉴定,从字体和内容来看,《赵正书》被抄录的年代应当在汉武帝后期到昭帝时期,也就是西汉的中期,故该书被抄录在这批竹简上与《史记》的成书年代大致相当。《赵正书》中通篇称秦始皇和秦二世为秦王,可见作者并不认为秦是正统,而只是七国之一,所以其作者很有可能是东方六国旧贵族及其后裔。而汉文帝时,国家已经承认秦为土德,肯定了其正统地位,所以这一书籍很有能成书于西汉早期。我们可以推测,司马迁写《史记》时,《赵正书》已经问世,但司马迁有没有看到这本书,还没有确切的证据。

《赵正书》记载了秦代从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开始,至秦亡国之间的历史,主要记载秦始皇、胡亥、李斯、赵高等人的言论。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塑造一个不听劝谏而导致亡国的二世胡亥的形象,来警示君主。与我们研究秦代历史最主要的依据《史记》相比,《赵正书》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记载,最为震惊世人的是秦始皇的初衷就是想要立胡亥为帝,胡亥并有没有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那样,秘不发丧并且篡改诏书。

《楚汉传奇》中的李斯

二、我们该怎样看待《赵正书》的记载?

胡亥篡位一事,在《赵正书》发现之前,最早且最为可靠的记载就是《史记》。《史记》的记载我们都非常熟悉,秦始皇弥留之际,胡亥与赵高密谋,窜通李斯篡改遗诏,然后派遣使者杀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

现在新出土的《赵正书》中,记载却是另一番模样。在秦王赵正临终之际,叫来了丞相李斯,并对他说:“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秦始皇痛哭流涕地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李斯,就如后世刘备托孤诸葛亮一样,群臣都真情流露,秦始皇不再是那个刻薄无情的形象。之后,李斯和御史冯去疾请求道:“今道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影视剧中的秦始皇

所以《赵正书》的出土,在社会上掀起了很大的波澜,认为这一书可以颠覆我们以往对于秦代历史的认知。但以北大教授辛德勇为代表,坚决否定《赵正书》的记载,他主要从《赵正书》的归属种类出发,认为《赵正书》当归属于小说家一类。何谓小说家?《汉书·艺文志》讲:“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与后世的小说意思不同,这里的“小说”通俗地说就是坊间传闻。而且,以太史公司马迁的学术自觉和个人品格,应当是选择了他看到的材料中最为可信的观点。笔者也赞同这种观点,但是我们却不能完全忽略《赵正书》对于研究秦代历史的价值。

三、“胡亥即位”的历史记载是怎样形成的?

胡亥即位之事,按照《史记》各个篇章的勾勒,应当是胡亥与李斯、赵高合谋而杀兄。但是我们要问一个问题,这种传说是怎样流传出来的呢?胡亥与赵高密谋这种机密大事,应当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是不可能像君主大臣日常的言行举止一样被史官记录下来的。因此,历史上的皇家即位疑案,往往当事人有一种为自己辩护的说法,还有一种是坊间流传的与史书记载相反的说法。时至今日,一些皇位之争的案例,例如宋太祖、宋太宗斧声烛影,康熙四子、十四子皇位继承问题,都成为一桩桩至今都争论不休的公案。

《楚汉传奇》的秦二世

胡亥无论是怎样得到皇位的,即位后自然要向天下统一口径,证明自己即位的正当性。湖南兔子山曾出土过一批简帛,里面就有胡亥的诏书,内容如下:“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着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胡亥宣明自己受遗照而立,并且大赦天下,减轻赋税,来显示新君主的善政。而我们看到的《赵正书》,很有可能就是自胡亥的这种宣传演化而来。

影视剧中的公子扶苏

史籍记载最早说秦二世得位不正的,是出自农民起义军陈胜之口。《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对吴广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起义反秦的借口其中之一就是胡亥得位不正,这是陈胜号召群众,进行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还是他确有耳闻,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反秦势力中起码应该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

刘邦曾经想要废掉太子刘盈而立赵王刘如意时,儒生叔孙通就曾上谏:“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叔孙通曾是秦廷的博士,但叔孙通以变通而著名,所以我们无法推测真相。但从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汉统治集团内,胡亥篡位是共识,是主流的看法,所以太史公受此种看法的影响一定很深,而且他能看到的资料很有可能只有这一种。

《楚汉传奇》中的刘邦

四、胡亥到底有没有可能正当即位?

那么胡亥有没有可能是秦始皇确立的太子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有!

首先,秦王朝没有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秦国地处西戎之地,受华夏礼法影响较弱,并没有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国君选择没有统一标准,因时因势而定,所以才有吕不韦投资秦始皇父亲异人的机会存在。

其次,秦始皇与儿子扶苏的治国思想不同,扶苏更喜欢儒家的德治,而秦始皇是法家思想的坚定拥护者,公子扶苏被罚到上郡蒙恬军营中,就是因为扶苏在秦始皇坑儒时为儒生说情。相反,胡亥自幼随李斯学习法律,可以说更符合秦始皇的口味。秦始皇东巡时,让胡亥跟随,古代帝王出巡往往政治意义十分重要,尤其秦始皇是为了祭祀六国山川河流来祷告上天,同时震慑六国子民,这些重要的政务活动,他有20多个儿子却只带了胡亥随行,这很能说明他的择储倾向。

《楚汉传奇》中的胡亥

同时,《史记·蒙恬列传》中,蒙毅临死之前与胡亥的一段对话也让人怀疑。蒙毅是蒙恬的弟弟,而秦始皇“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骖乘,入则御前”,可见蒙毅与秦始皇接触的机会很多,那么他对秦始皇的内心变化自然比较了解。

胡亥即位后,赵高一直在胡亥面前说蒙氏的坏话。于是胡亥命使者去见蒙毅,使者对其说:“先王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蒙毅回答说:“以臣不能得先王之意,……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

《神话》中成龙饰演蒙毅

胡亥指责蒙毅说先王想立我为太子而你屡次阻拦,然后问其原因。按蒙毅的回答,他以前没有认识到胡亥的才能,并感叹道胡亥单独跟着始皇帝周游天下,秦始皇立其为太子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难能可贵的是,蒙氏家族出自齐地,可能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一直采取了与信奉儒家的公子扶苏合作的态度。蒙毅作为秦始皇的近臣,当秦始皇有立胡亥为太子的想法时,就劝其打消了如此念头。当然,此段史料说明秦始皇曾经确有立胡亥之意,但其临终之际的情况,我们也不能与此挂上必然的联系。

胡歌饰演蒙毅

文史君说

秦始皇弥留之际,到底选择了谁为接班人,各种记载众说纷纭。辛德勇教授将其称为“一件事,两支笔”。史官的笔和小说家的笔都留下了对这件事的描述,而他们所描述的,都有一定的材料依据和立场观点。从书的性质看,太史公的《史记》为了记史,而《赵正书》则是为了说理,所以后者的故事情节可以是编造的。但就编造的事件而言,由于其隐秘性,事件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怀疑的事情。即使是正史,即使明断如太史公,也只能择善而从,而不能记录历史的本来面貌。但是,太史公记录的这段历史,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时人想看到的,是历史记忆战争中获胜的一方。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修订本。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所:《赵正书》,收入《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三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辛德勇:《生死秦始皇》,中华书局2019年版。

陈侃理:《史记》与《赵正书》——历史记忆的战争,发言稿,2016年。

雷依群:《论扶苏不得立为太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标签: 秦二世嬴政蒙毅赵高李斯秦王

更多文章

  • 诡谲线索下埋藏的迷局:胡亥或许并不甘当咸鱼,但他确实太嫩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赵高,李斯,嬴政,始皇,扶苏,蒙恬,迷局,胡亥,秦二世

    《史记》曰: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一块陨石落在东郡,上书七字——“始皇帝死而地分。”一说秦始皇看到字后龙颜大怒,下令将坠石处周围一大圈内的百姓捕杀,房屋焚毁。但也有野史流传,始皇在看到谶语后出气地平静,独自一人与陨石共度数日,随后下令将其摧毁。陨石事件不久后,又有人扬言“今年祖龙死”。一系列不

  • 李斯英明一世,为何却不帮助贤能的扶苏,而要冒风险扶持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扶苏,嬴政,赵高,蒙恬,胡亥,周朝,秦二世,李斯英,春秋战国

    李斯英明一世,为何却不帮助贤能的扶苏,而要冒风险扶持胡亥?1.李斯其人李斯是大思想家荀子的得意门徒,学富五车,谋略过人,而且精通法家思想,懂得霸王之术,是当之无愧的“秦朝第一谋臣”。二十三年前,李斯初入秦国,一篇《谏逐客令》让他名扬四海,更让身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大受震撼。从此之后,李斯一路青云直上,

  • 秦二世胡亥发动沙丘之变,窃国夺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二世,赵高,嬴政,李斯,刘邦,扶苏

    秦始皇一生功业巍巍,但也失误颇多。未向全国臣民公开宣布皇位继承人,此为其一;信任并重用赵高,此为其二。在秦始皇的诸多儿子中,长子扶苏是最优秀的,但是秦始皇并未公开宣布扶苏就是皇位继承人,只是将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派他到北面的边境上和大将军蒙恬一起戍守。而其第十八子胡亥,则是最出名的纨绔子弟。有一次,

  • 李斯深受秦始皇重用,还是扶苏岳丈,因何与赵高密谋帮胡亥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斯,嬴政,赵高,扶苏,秦二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始”有“最初”之意,秦始皇以自己为“始”,希望秦朝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秋万世地传承下去,然而他“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愿望并没有实现,秦朝仅存二世而亡!很

  • 秦始皇叫嬴政,为什么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不跟父亲姓嬴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嬴政,秦二世,苏和,扶苏

    好多朋友纳闷,秦始皇的儿子为什么不跟他的姓呢?莫非古代人们的风俗和现代不同吗?秦始皇嬴政一生有很多孩子,但最著名的是两个:一个是扶苏,一个是胡亥。这两个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扶苏以贤明著称,胡亥以残忍和荒谬著称。以至于秦始皇死后,胡亥成为皇帝的消息传到民间后,陈胜会考虑以胡亥得位不正,和为扶苏公子打

  •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将兄弟姐妹诛除,为何却留下扶苏的儿子子婴?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秦二世,扶苏,子婴,赵高,嬴政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驾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短暂的失去了统治者。在古代帝王驾崩可是大事,但是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并没有第一时间被王公大臣等人知晓,而是被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合谋封锁消息。想来秦朝刚刚建立天下还未稳定,始皇帝去世的也突然,

  • 秦始皇病逝前,为何让只会贪图享乐的胡亥继位?秦始皇不背这个锅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扶苏,秦国

    秦始皇病逝后,胡亥继位,但这并不是秦始皇的本意,秦始皇并没有选择胡亥作为继承人。从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也能看出秦始皇并不糊涂,秦始皇虽然宠爱幼子胡亥,但也明白长子扶苏比幼子胡亥更适合做继承人,而秦始皇最终的选择也是让扶苏继位,只因发生沙丘之变,胡亥在赵高、李斯的帮助下称帝,秦朝最终在胡亥残暴的

  • 扶苏和胡亥,秦始皇更倾向于谁?到底谁才是秦始皇认可的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二世,嬴政,苏和,扶苏,赵高

    秦始皇在位时,始终没有立太子,即便大限已到时,秦始皇也只是写了一道诏书赐给长子扶苏,书中也并未写明立扶苏为太子,而秦始皇又很宠爱少子胡亥,那么谁才是秦始皇心中的继承人呢?可能秦始皇更加喜欢小儿子胡亥,但秦始皇知道长子扶苏才是继承帝位的合适人选。诸位公子中,秦始皇最为重视长子扶苏和幼子胡亥《史记》记载

  • 秦二世胡亥:我虽然一生无所事事,但并非生性残暴之徒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赵高,嬴政,皇帝,皇位,李斯,秦二世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的第18个儿子在这一年诞生了,取名嬴胡亥。作为秦始皇众多子女当中的一员,胡亥的诞生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也正是这位平平无奇的皇族子孙,葬送了他父亲一手创造的大秦帝国。作为皇室后代,理所当然接受了良好的优质教育,但是这位小皇子表现的却是油盐不进,硬是没有吸收到优质教育的精髓,他生

  • 秦二世胡亥,生前有多可恨死后就要多可怜,居然以百姓规格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秦二世,嬴政,赵高,项羽,陵墓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而嬴政更是影响深远的始皇帝,可如此有能力的皇帝,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后代会如此的窝囊,仅让秦朝经历了两位皇帝就灭亡了,而秦二世更是窝囊的只能当个傀儡皇帝,完全让高进掌握了掌权。要说这胡亥原本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孩子,按说这继承皇位的事,跟他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一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