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如何说“陕西话”

秦始皇如何说“陕西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澎湃新闻 访问量:3356 更新时间:2024/1/24 5:33:08

日前,热播电视剧《三体》出现了说陕西话的秦始皇和秦国军士,引起了大众的兴趣和议论。近年来,为了展现当地风采,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用上了当地方言。以陕西话来说,稍近的还有《大秦帝国》《白鹿原》等。

《三体》中说方言的秦始皇

上古汉语相差甚远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语言学上不存在陕西话这个概念。由于受历史、地理、政治等众多因素影响,陕西省的方言在不同地区,从语音到词语都有大的差异。陕西南北各地甚至不属于同一个方言大区。陕西的汉语方言可按三个大的区域:以延川、榆林为代表的北部地区属晋语区;以西安、咸阳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属于中原官话区;以汉中、安康为代表的南部地区属西南官话区。陕西的中原官话区又分属于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和南鲁片。大多数人通过影视剧所熟悉的“陕西话”其实是西安、咸阳为代表的中原官话关中片。

陕西及临省方言分布图

秦始皇所在的年代是上古汉语时代,说上古汉语的先秦音系。虽然他生活在今天的关中一带,但语言并不能直接与今天的关中话划上等号。根据王力等语言学家的观点,先秦有33个声母,30个韵母。其中韵母还有7个韵尾。而当代《西安方言词典》反映的西安话音系,有26个声母,39个韵母。与上古音相比,典型的是声母丢失了全浊音,韵母只有1个韵尾。两者的差距何止千里。

上古汉语先秦音系

《西安方言词典》西安话音系

不但现代人没有古今读音有异的概念,古人也是如此。宋代之前的人并没有古音的概念。当他们念《诗经》这一最古老的韵文总集时,发现它并不押韵。其中最有名的就属朱熹,有强迫症的他发明了一个神奇的做法——叶韵(又叫叶音、协韵)。具体而言,他为了让《诗经》能够押韵,故意把字音给改掉,并且认为古人也是这样。例如,《关雎》里那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朱熹注释为:“采”,叶此礼反;“友”,叶羽已反。这两个反切用今天的普通话读,就是“采”读cǐ,“友”读yǐ。

叶韵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当代也有知名的例子。为了押韵,许多人甚至语文教师,都将《山行》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成xiá。还有一些人以为《诗经》等古书传抄有误,便擅自改变韵尾字。叶韵其实是古人没有意识到语音会变化,今时不押韵的字在写作时其实是押韵的。一直到了明代中期,音韵学家陈第首先发现了汉字字音会随着时空产生变化。他在自己的《毛诗古音考》中第一个明确提出古今方言有异,“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唐关中音一脉相承

虽然先秦音距离现在的西安方言很远。不过,唐代关中音的个别特征可以在今天的西安方言里找到影子。唐、今关中音可说是一脉相承。隋仁寿元年(601年),陆法言所著的《切韵》是现知最早的一本韵书,体现了中古汉语的音系。关于它的音系,有人认为是长安音,也有人认为是洛阳音。语言学家周祖谟认为,《切韵》的语音系统不是单纯以某一地行用的方言为标准,而是折衷南北音韵而定。根据《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除了闽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的语音系统,基本上可以从《切韵》系统上得到解释。《切韵》完整本已经无法见到。不过,宋代官韵《广韵》已经将它的内容忠实地继承下来。

汉语语音史分期、研究材料和音韵学门类表

唐代李肇首先发现了关中话读音与《切韵》不合。他在《唐国史补·卷下》记载:“关中人呼稻为讨,呼釜为付,皆讹谬所习。”“稻”是阳上,关中人念阴上;“釜”是阳上,关中人却念成阴去。这说明当时关中方言全浊声母已经清化,而且全浊字是读为送气清音的。全浊声母读为送气音已是唐代关中话的特征,与今天的关中话特征一致。

《西安方言词典》有过归纳结论,当代西安方言的去声主要来自中古去声字及全浊声母上声字。全浊声母上声字读去声,恰好也是关中音晚唐以来的特征。广明元年(880),北方人李涪发现《切韵》中读音有异,存在不同反切的“舅”“旧”,在现实口音中没有区别。他先用西京长安音检验《切韵》,发现和《切韵》对不上;后用东都洛阳音,发现也对不上。他批评《切韵》“舅甥之舅则在上声,故旧之旧则在去声”。吴语全浊上声还念上声、全浊去声还念去声,其情况与《切韵》一致。最后,他得出结论:《切韵》是吴语,陆法言是江南人,“吴音乖舛,不亦甚乎”。其实,陆虽是典型的江南大姓;陆法言却是个鲜卑人,本姓步六(陆)孤,其家族是北魏后才改汉姓陆。当时北方话有一个明显变化,出现了“阳上归去”,一部分上声字归入了去声。本属上声的“舅”成了去声调,与“旧”字读音合并。

《广韵》“舅”“旧(舊)”读音有异

粤客方言并不存古

部分网民认为秦始皇不说今天的陕西话,应该说的是粤语、客家话。换而言之,粤客方言就是古汉语。粤客方言的确保存了一些中古汉语的特点,但不能说它们就是古汉语。

粤语的历史并不能倒推到岭南被纳入中原王朝领土的秦朝时期。当时只有番禺(今广州市)等少数城池才说汉语,其余都是南越人的地盘。一直到唐代,中原王朝还需要冼夫人这样的俚人领袖协助治理。它其实是两宋时期汉语南下形成的方言。北宋末年,为避战乱,大量南下移民影响了岭南地区的方言。

《切韵》序中说“支脂鱼,共为不韵。”意思是“支与脂”“鱼与虞”不属于一个韵。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也举例:“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这是说隋朝的北人已经鱼虞不分。同普通话一样,粤语重镇广州话在音位上并没有区分鱼虞的能力。上文提到晚唐北方话开始清化,广州话同样不能区分“源”“园”,“道”“到”两组字音的区别。可见,从音韵特征来说,今天的粤语大部分特征并没有超出宋朝之前的中古汉语范畴,层次相当新。早已与官话分家的南方汉语如吴语、闽语则和粤语不同,或多或少保留中古以前汉语特征。吴语区的宁波、温州、丽水还保持着部分鱼虞分野。

至于客家话,顾名思义,是客家人的话。客家这一称谓的由来,现在普遍认可的观点是由“他称”变成“自称”。“客家”一词的时间并不早,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出现;而且只是众多他称的一个。娇生惯养的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到赣南山区是不可能的。士族首先霸占的是的太湖平原、宁绍平原。东晋、南朝为安顿中原流民而设的侨州郡县也主要在江苏、安徽沿江地区。

客家话其实也是宋代以来北方话影响南方的产物,语音面貌也不古老。1929年,古直在《述客方言之研究者》曾提到:“清同治间,曹冲土客械斗……于是究客由来,考其声音,得结论曰:客人声音多合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元代韵书,其音系大体上反映了近代北方话的面貌。在作者眼里,客家话更为接近近代北方官话。

那么,还有保留上古汉语特征的方言吗?闽语中“陈”“田”同音其实就是上古汉语“古无舌上音”(读者可以理解为翘舌音)的特征。战国文物证明,田氏窃取齐国后,也不是自称“齐侯”,而是“陈侯”。陈侯因咨敦中的陈侯因咨(上次下月)就是齐威王田因齐。秦始皇统一文字,远非统一字形这么简单,它还规范了用字。秦人要区分陈国本土的妫陈和窃取齐国的齐陈,将齐陈写作了“田”。《说文解字注》“田”字注释:“各本作陈。今正。敶者、列也。田与敶古皆音陈……陈敬仲之后为田氏。田即陈字。”

战国(齐)陈侯因咨敦

《说文解字注》“田”字

综上,如果是反映当代生活的影视片段,用方言无可厚非。如果是反映历史的影视片段,用了当代方言,可能有画蛇添足之嫌了。

更多文章

  • 南京曾发现楚汉战场遗址,虞姬去向之疑被解开,项羽也许并未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虞姬,项羽,刘邦,韩信,萧何

    秦末年间、群雄逐鹿,因为秦二世胡亥暴虐成性并重用宦官赵高,导致天下民不聊生。陈胜吴广发动民间起义,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时间无数豪杰纷纷响应,秦末乱世开启。在这其中有一人如同耀眼的阳光,他便是项羽,巨鹿之战力破章邯,被誉为兵家史上第一人。但光芒太盛终会黯淡,兵仙韩信横空出世,大破项羽于夔下,最

  • 虞姬墓在安徽灵璧、定远还是和县?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虞姬,灵璧,项羽,和县,虞姬墓,安徽,定远,定远县,灵璧县,安徽省

    二千多年前,楚汉战争后期,在多次交战之后,项羽最终被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沱河北岸),形成了四面楚歌的末路局面。演绎出了令人肝肠寸断、家喻户晓的“霸王别姬”历史故事。楚汉战争垓下古战场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相传她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

  • 灵璧县有一座虞姬墓,可是打开后,人们只是看了一眼便重新掩埋了

    历史解密编辑:雅彝果果标签:项梁,刘邦,秦国,灵璧县,虞姬墓,霸王项羽

    “霸王别姬”是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桥段,令后人无不为项羽和虞姬这一对末路鸳鸯而感到伤心落泪。可是您也许并不知道,在安徽省有一座灵璧县,据说此地曾经出土过虞姬墓葬,但当人们看完挖出的虞姬陵墓一眼后,便又将其重新埋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

  • 如果项羽重用范增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项羽,范增,刘邦,萧何,张良,秦国

    关于项羽之败,古代文人有很多评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与范增不和,刚愎自用不听范增建议,所以错失了天下,汉末蒋济就曾说过:“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实力盖世、威名远播、号令诸侯,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在随后的楚汉争霸中,项羽却远贤臣、远范增,充满了理想色彩,看不清刘邦的“狡诈

  • 范增论:时机,更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项羽,三毛,刘邦,高帝,范增论,历史故事

    苏轼〔宋代〕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真正的智者。刘邦这家伙就行,往往在间不容发之际,做出正确判断并立即执行。范与项,死得不冤。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

  • 宋代苏轼的《范增论》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茶,苏轼,刘邦,三毛,宋代,北宋,范增论,弦乐器,霸王项羽,中国传统音乐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

  • 《楚汉之争》之范增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著字以育人标签:范增,项羽,张良,英布,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

    项庄拔出宝剑上前舞动起来,钟离昧,英布,季布,虞子期纷纷叫起赶来,刘邦正要饮酒突然看到项庄的宝剑向自己刺了过来,他惊慌失措的将酒杯扔下躲到了桌子下边,项庄见此当即便将宝剑刺向了刘邦,只听铛的一声项庄的宝剑被人给挡了回来。项庄抬头看到项伯挡在了刘邦的生前他向众人说道我侄子一人独舞难免有些孤独,我来陪他

  • 《楚汉之争》之范增献计

    历史解密编辑:著字以育人标签:范增,项羽,项梁,陈胜,吴广,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

    项羽将桓楚,英布带回来后便独自一人前去拜见项梁,他听到众人说陈胜逝世的消息不由得心中一惊,范增见此急忙上前说将军可是因为陈胜的事情而忧心吗,项羽说你怎么看出来的,范增说现在天下的事情再也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了,项羽说你既然有这眼界自然也有计策教我了,范增说你只要肯听我的鼎定天下也不是什么难事。项羽听范

  • 刘邦送给范增玉斗暗藏杀机,范增挥剑砍碎,堪称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解密标签:刘邦,范增,范增玉,项羽,鸿门宴,张良,汉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器始终都是美好的代名词,正所谓“君子如玉”。历史研究表明,玉器在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因为它代表礼制,所以不同的玉器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鸿门宴中刘邦以玉赠项羽和范增,但项羽收下了,而范增却将其砍碎,这究竟是为何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

  • 为何古人背上长一个疮就必死无疑,范增刘表死于此病,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食外高人标签:范增,刘表,刘邦,徐达,三毛,必死,三国,汉朝,努尔哈赤,霸王项羽

    为什么古人背上生疮必死,范增刘表就是死于这种病,原因很简单。文化,感受不同时代的背景。疮,本义是指皮肤上长出小米粒状的疙瘩,引申为皮肤肿胀溃烂的病症。现在看来,疮只是小病。但在古代,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以说是面目全非,尤其是背疮、斩首疮,很多名人都因此而死。项羽的第一任顾问范增,被项羽尊为“亚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