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虞姬墓在安徽灵璧、定远还是和县?

虞姬墓在安徽灵璧、定远还是和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2956 更新时间:2023/12/7 8:52:54

二千多年前,楚汉战争后期,在多次交战之后,项羽最终被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沱河北岸),形成了四面楚歌的末路局面。演绎出了令人肝肠寸断、家喻户晓的“霸王别姬”历史故事。

楚汉战争垓下古战场

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相传她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虞姬容貌美丽,性情温柔,知书达礼,深得项羽喜爱。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垓下,眼见突围无望,在楚军帐中的项羽,只能整日与爱妾虞姬饮酒浇愁,等待着最后时刻的来临。面对宠妾虞姬、骏马乌骓,慷慨悲歌,写下千古绝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歌罢而泣,虞姬知军情突变,哀叹大势已去,歌而和之。《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云,虞姬歌词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虞姬歌罢,拔剑自剔,演绎了一段凄婉动情的爱情故事。

“虞姬墓辨”,几百年来,成为人们猜度的一个不解之谜。传说中虞姬墓在安徽有三处:一是在安徽灵璧城东霸离铺,灵璧埋着虞姬尸身。二是在安徽定远二龙乡,定远二龙乡远埋着虞姬头骨。还有就是安徽和县一说。

灵璧虞姬墓

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灵璧县城东2.5公里处的“霸离铺”,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该村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这即是虞姬墓的来源。

灵璧虞姬墓

灵璧虞姬墓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县志《宿州志》:“虞姬墓在灵璧县城东15里处,微有遗迹。相传灵璧葬其首,定远葬其身。”清乾隆年间《灵璧志略》根据《杉彤管录》和《宿州志》推断虞姬墓“在灵璧境内无疑”。

灵璧虞姬墓位于安徽省壁县城东15华里,宿(县)泗(县)公路南侧,东濒鹿鸣、阴陵诸山,南接垓下古战场,北临古汴河。虞姬墓历尽千年,时坏时修。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极为生动。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齿;项羽气宇轩昂,刚强剽悍。塑像四周,诗词歌赋的石刻林立。汉式门楼向人们昭示着楚汉风云的历史沧桑,园内有陈列室,陈列室采用砖木结构,粉墙小窗,青灰色小瓦,内进雕梁画栋,结构巧妙。室内陈列着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关的史料和诗词歌赋。墓前石碑刻着的“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对联,似在向人讲述着公元前202年这个千古悲风的故事。

在唐宋年间,灵璧作为京师通往东南地区的必经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凭吊揽胜,然后吟诗填词以发思古之幽情。

灵璧项羽虞姬雕像

1965年时,灵璧县虞姬乡在这一次开荒行动中,村民们偶然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该墓结构简单,墓主人头骨已呈粉末状,牙齿与身躯骨骼尚保存完好,在墓主人的头骨两侧,发现了两只凤形的耳饰,证明墓主人是一位曾经拥有高贵身份的女性,因为在礼法森严的封建时代,凤的图案只能被皇家或王族女子使用,普通百姓一旦使用便属于僭越之罪。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百姓们对文物保护意识不够,在凤形耳饰出现之时,立即发生了哄抢的局面,导致无人知晓其详细质地与规格。

自从该座墓葬出土之后,根据墓葬的简陋构造,凤形耳饰以及史籍中关于虞姬自刎地的描写等等。有些专家认为该墓葬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虞姬墓葬。

定远虞姬墓

定远虞姬墓位于安徽省定远县县城南30公里二龙回族乡(明朝开国元勋蓝玉的家乡)东北三公里处的谭村旁。

定远虞姬墓

主要依据:唐朝初年李泰的《括地志》是古代舆地学的专著,影响大,威信之高,超过以前的地理书,至今尚未发现重大差错,该志可定地说:“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南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稍后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直引此说。可见唐以前灵璧根本没有虞姬墓。时隔300年,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又说:“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可见北宋以前灵璧也没有虞姬墓

《明一统志》卷七“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俗称‘嗟虞墩。’”明清统一部署官修的《安徽通志》及《重修安徽通志》:“嗟虞墩在庐州府东北八十里。”清康熙三十九年撰的《定远县志》也有记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山有五峰,县七十里,旧传项羽曾别于此。”

1929年民国和解放后出版的《古今地名大辞典》也是这样记载的“嗟虞墩,在安徽定远县南,即项羽虞姬墓”。在定远县境内,保存着十多处与项羽有关的遗址、遗迹;如相传为霸王迷路处的“霸王寨”、刘邦追及项羽处的“刘公桥”,还有“嗟虞墩”等等。

定远虞姬墓

定远虞姬墓为一大土堆,椭圆形,顶呈三瓣,底部直径约69米,高约29米,占地6亩,气势壮观,方圆几十里都有目共睹。墓上芳草丛生,其中有一种令人欣赏的花——“美人娇”,高约80厘米,茎直立,叶对生,夏季开花,殷殷红色,人一接近,茎叶摇摆,无风自舞。

虞姬墓又称“美人冢”“嗟虞墩”。墓前原有一石碑,碑文为:“西楚霸王虞姬之墓”,横批:巾帼千秋,对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伴黄昏。”

相传苏轼曾经游历到此凭吊,闻孤坟残阳,微草星花,却不见当年霸王盛气,只独留美人孤魂,十分感怀,写下了:《濠州七绝虞姬墓》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

定远虞姬墓

和县虞姬庙和虞姬墓

清道光年间的《和州志》有:“美人虞姬自刎后,羽将其头系于马项下,突围骑奔,乃至一山下,原插在姬发上之兰花失落,后人遂更山名为‘插花山’,山上建有庙,曰‘插花庙’,亦曰‘鲁妃庙’、‘虞姬庙’”。一云:“在州北七十里阴陵山之阳,庙妃鲁妃,即项王之虞姬也。项王曾为鲁公,故以鲁祠传耳。妃甚有知,远近祷子者辄应。方春,男女奔赴庙。”直到今天,每年3月 3日,当地百姓都戴着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庙里析祷得子。

清光绪年间的《直隶和州志》也载:“清朱彝尊《乌江谒项王祠题名》云:‘去此祠(指项王祠)三十里即阴陵故道。有虞姬墓,墓前有祠,村民祈子者,率祷祠下,必插以识之。”元张可久在〔卖花声〕《怀古》中也有“美人刎乌江岸”句。

至今和县流传着项羽垓下被围的故事。虞姬和歌之后,拔剑自刎,项羽不忍将其尸首留下,遂将其头颅割下,挂在马头,将其身体就地掩埋,便匆忙突围。他原本想把虞姬的头带回江东厚厚安葬,但到了和县阴陵畔,受农夫班骗,陷入和县红草湖中,被汉兵追上。此时身边只剩28骑,恐突围不出,项羽只好将虞姬的头颅葬在阴陵山南面的小山上。后人为了纪念虞姬,就在山上建了墓,修了庙。

和县乌江霸王词

总结

自古至今,从史到志,一致公认虞姬墓在定远县南60里的嗟虞墩。而灵璧虞姬墓源于《宿州志》《灵璧志略》的记载。这两个根据,一是“相传”,二是“野史”,不能使人相信。况且虞姬墓与垓下东、西相距70里,当时重围之中就是虞姬自刎,尸体也应该在垓下随地埋葬,怎能到灵璧东15里,渡过南北两条沱河呢?史书《河渠志》《括地志》《太平寰宇志》都没有灵璧有虞姬墓的记载。直到虞姬死后1300年,灵璧才有关于虞姬墓的相关记载,实在叫人怀疑莫名。

灵璧县虞姬乡的古代墓葬应该是一座汉墓,是民间根据不知名的汉墓寄托哀思传说出来的。灵璧虞姬墓由民间传说逐渐见于官方文字的开始。从此,明清官方修志以此为据,相沿成习,以后满清、民国两次修墓。1980年开始到现在,灵璧县政府非常文物古迹,多次拨款重修,使灵璧虞姬墓蜚声中外。定远虞姬墓则年久失修,无人问津,一直寂寞无声。

至于和县虞姬墓的记载源于清道光和光绪年间编撰的《和州志》,这属于孤证。另外就是民间传说。因此说虞姬墓在和县确实难以令人信服。不过和县的霸王词和虞姬庙也成为了现代人们观光和旅游的一个景点。

更多文章

  • 灵璧县有一座虞姬墓,可是打开后,人们只是看了一眼便重新掩埋了

    历史解密编辑:雅彝果果标签:项梁,刘邦,秦国,灵璧县,虞姬墓,霸王项羽

    “霸王别姬”是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桥段,令后人无不为项羽和虞姬这一对末路鸳鸯而感到伤心落泪。可是您也许并不知道,在安徽省有一座灵璧县,据说此地曾经出土过虞姬墓葬,但当人们看完挖出的虞姬陵墓一眼后,便又将其重新埋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

  • 如果项羽重用范增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项羽,范增,刘邦,萧何,张良,秦国

    关于项羽之败,古代文人有很多评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与范增不和,刚愎自用不听范增建议,所以错失了天下,汉末蒋济就曾说过:“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实力盖世、威名远播、号令诸侯,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在随后的楚汉争霸中,项羽却远贤臣、远范增,充满了理想色彩,看不清刘邦的“狡诈

  • 范增论:时机,更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项羽,三毛,刘邦,高帝,范增论,历史故事

    苏轼〔宋代〕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真正的智者。刘邦这家伙就行,往往在间不容发之际,做出正确判断并立即执行。范与项,死得不冤。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

  • 宋代苏轼的《范增论》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茶,苏轼,刘邦,三毛,宋代,北宋,范增论,弦乐器,霸王项羽,中国传统音乐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

  • 《楚汉之争》之范增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著字以育人标签:范增,项羽,张良,英布,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

    项庄拔出宝剑上前舞动起来,钟离昧,英布,季布,虞子期纷纷叫起赶来,刘邦正要饮酒突然看到项庄的宝剑向自己刺了过来,他惊慌失措的将酒杯扔下躲到了桌子下边,项庄见此当即便将宝剑刺向了刘邦,只听铛的一声项庄的宝剑被人给挡了回来。项庄抬头看到项伯挡在了刘邦的生前他向众人说道我侄子一人独舞难免有些孤独,我来陪他

  • 《楚汉之争》之范增献计

    历史解密编辑:著字以育人标签:范增,项羽,项梁,陈胜,吴广,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

    项羽将桓楚,英布带回来后便独自一人前去拜见项梁,他听到众人说陈胜逝世的消息不由得心中一惊,范增见此急忙上前说将军可是因为陈胜的事情而忧心吗,项羽说你怎么看出来的,范增说现在天下的事情再也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了,项羽说你既然有这眼界自然也有计策教我了,范增说你只要肯听我的鼎定天下也不是什么难事。项羽听范

  • 刘邦送给范增玉斗暗藏杀机,范增挥剑砍碎,堪称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解密标签:刘邦,范增,范增玉,项羽,鸿门宴,张良,汉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器始终都是美好的代名词,正所谓“君子如玉”。历史研究表明,玉器在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因为它代表礼制,所以不同的玉器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鸿门宴中刘邦以玉赠项羽和范增,但项羽收下了,而范增却将其砍碎,这究竟是为何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

  • 为何古人背上长一个疮就必死无疑,范增刘表死于此病,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食外高人标签:范增,刘表,刘邦,徐达,三毛,必死,三国,汉朝,努尔哈赤,霸王项羽

    为什么古人背上生疮必死,范增刘表就是死于这种病,原因很简单。文化,感受不同时代的背景。疮,本义是指皮肤上长出小米粒状的疙瘩,引申为皮肤肿胀溃烂的病症。现在看来,疮只是小病。但在古代,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以说是面目全非,尤其是背疮、斩首疮,很多名人都因此而死。项羽的第一任顾问范增,被项羽尊为“亚洲之

  • 亚父范增是被气死的吗?还是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范增,项羽,刘邦,楚怀王,张良,三毛

    范增是项羽身边最重要的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他也是楚军中,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向项羽提出最正确意见的一个人。范增随项羽来到咸阳,看到贪财好色的刘邦在咸阳城里,既没有拿走多少财宝,也没有临幸那些宫里的美女。就对项羽说,刘邦这个人看来志在天下,我看他身上有一种龙虎之气,咱们要赶紧趁这个机会,把他消灭掉。于

  • 范增能力到底有多强?假如项羽听从范增建议,还会出现楚汉争霸吗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范增,项羽,刘邦,楚怀王,项梁

    人们注意到,范增有先见之明地指出:未来跟项羽争天下的就是刘邦,但是没看到项羽跟范增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范增的短板。实际上,项羽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范增,二人关系也远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融洽。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听从范增的建议,刘邦也不会遇害,因为范增和项羽都做不到,对已经提前做好充足准备的刘邦下手!所以,